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云岡石窟1、2窟
  此二窟位于云岡石窟的最東端。因兩窟的形制、內容相似,故稱謂“雙窟”兩窟都是方形平面,中央為中心塔柱�?咝吻蔼M后寬,前高后低。一窟中心塔是兩層,二窟是三層。塔式都是四方形,塔身四面各層皆雕佛像。二窟則是在四面三層皆雕三座佛,是三世佛。洞窟北面都有較豐富的雕刻,技法精湛。壁面布局是:與窟頂相處刻一列伎樂侍女像,下面為一列禪定坐佛,的中部為大型龕坐佛,龕楣裝飾華麗,下部為浮雕佛傳故事和供養人行列。第一窟頂部飛天,頭上高髻環佩光閃,臉上表情溫婉可人,雙手似托蓮花,衣裙如、長帶飄,斜坐云端,恰似一個窈窕的尚帶稚氣的少年舞者。景點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武周山麓云岡石窟內……[詳細]
342、流慶寺
流慶寺
  流慶寺位于平陸縣洪池鄉西張村南。該寺創建于隋仁壽年間,是唐高祖李淵為報答秦瓊救護之恩而建。 秦瓊救李淵,事情發生于隋文帝仁壽元年八月(601),當時李淵任隋朝唐國公,駐守太原。 因李與朝中0相宇文述不睦,宇常存害李之意。此次李淵攜家眷離京赴并,宇聞知后,派東宮護衛軍作響馬賊,提前藏于李淵的必經之地驪山附近的叢林之中。待李及家眷到此,一伙“響馬賊”突然從林中殺出,盡管李淵及家兵奮力拼殺,終因寡不敵眾,生命危在旦夕。緊要關頭,恰逢山東義士秦瓊與樊建威從山東押送一批罪犯去山西平陽府充軍途經此地,秦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幾番拼殺,強盜見勢不妙,落荒而逃,保住了李淵一家性命,李感激不盡,再三叩首拜謝,稱秦瓊為恩公。 回到太原后,李淵常念及此事,決定為秦瓊立祠蓋廟,并把廟址選在他管轄的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詳細]
青龍鎮龍王廟
  青龍鎮龍王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南北長84.78米,東西寬17.08米,占地面積1448.04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戲臺、山門、過殿、大殿,一進院東側有碑廊一座,二進院建有東西配殿,除大殿及戲臺為原建筑外,其余均為2007年在原址復建。戲臺:磚砌臺基,高0.5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卷棚頂,臺中設木屏隔斷,走馬板上陰刻有“鏡花、水月、神德和平”字樣,明間西側大梁上題記“大清同治八年(1869)歲次己巳仲夏之月重建”。大殿(龍王殿):建于高約0.8米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灰陶屋面,綠色琉璃剪邊。梁架結構為六檁前廊式建筑。前檐金柱0-抱頭梁插于前檐檐柱柱頭斗栱內做耍頭;裝修安裝原前檐金柱之間,明間為六抹隔扇門,梢間為隔扇窗。大殿前存一清嘉慶六年石供桌。青龍鎮龍王廟價……[詳細]
344、北甘泉圣母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甘泉圣母廟
  北甘泉圣母廟北甘泉圣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平順縣苗莊鎮北甘泉村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一進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臺)、獻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夾樓、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風格,其余皆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辟廊,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前乳栿用三柱。出發前作功課,知道大廟在酒廠里,酒廠里有眼泉。清泉美酒老廟,找不出不去的理由。山村很大,沉在溝底。村西的老廟山門關的密不透風。酒廠鐵鎖銹跡斑斑。純樸的老鄉可憐我們這群圍著骨頭轉圈的狗,指出一條“明路”。扒開草結,-躍窗,原來事情可以這樣簡單。老松樹絕對老態龍鐘,遙想當年一定風光無限。大殿鋪滿了酒瓶,椽檁上野鴿盤旋。少不了石雕、木刻;少不了戲樓、配殿,只是沒找到那眼清泉。……[詳細]
345、碧村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村遺址
  碧村遺址時代:新石器時期地址:呂梁市興縣蔚汾河及黃河沿岸地區的碧村、白崖溝村等地興縣地處晉陜高原的腹心地帶,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基巖裸露,河谷穿梭,屬于典型的山地經濟。龍山時代在這里出現了一股強烈的筑城風潮,出現了大大小小數十個石城遺址,這些石城主要分布于蔚汾河及黃河沿岸地區的開闊地帶,個別位于深山之中,面積在2萬平方米至120萬平方米之間,大體可以分為兩大群:以白崖溝為中心的蔚汾河上游石城遺址群和以碧村為中心的蔚汾河下游石城遺址群。白崖溝遺址位于呂梁市興縣惡虎灘鎮白崖溝村北,地處蔚汾河上游北岸的二級階地上,時代為龍山時期,總面積約120萬平方米。該座石城東、西、北三面筑城,南面環河,城墻保存較為完整,城內發現有多處居址區及墓地等,房址普遍存在地畫,繪畫內容豐富。碧村遺址位于興縣高家村鎮……[詳細]
346、宋村永興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村永興寺
  宋村永興寺位于垣曲縣華峰鄉宋村村東南。又名重興寺。時代:金、清現存建筑為金代至清代,明萬歷朝曾重修。坐北向南,南北長121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840平方米。布局為中軸線對稱,現存有北殿、東耳房、東西廂房、永興磚塔。北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五架梁柱頭,三踩單下昂,補間三踩單下昂,圓筒灰瓦懸山頂。北殿經多次重修,梁架大部分保存金代風格。東西廂房為現代建筑。距主體建筑70米處建有密檐式清代磚塔一座。殿內原有北朝釋迦牟尼佛像,現僅存佛像基座。山門、獻殿等建筑在“0”中均被毀。1995年被垣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運城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村永興寺位于垣曲縣華峰鄉宋村村東南。又名重興寺。時代:金、清現存建筑為金代至清代,明萬歷朝曾重修。坐北向南,南北……[詳細]
347、河底成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底成湯廟
  河底成湯廟位于澤州縣大東溝鎮河底村村中,其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碑刻最早有宋徽宗大觀元年重修的記載,后歷明、清幾經修繕,終呈今日風貌。成湯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廟門開于正南,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廟宇建于巨大砂石條砌筑的高臺之上,兩側對稱設臺階可登臨,是典型的唐代寺廟建筑臺基風格。在此高臺上南端又支出-臺一座,同樣兩側設臺階,亦屬唐代遺存。-臺北則為湯帝廟的山門,三開間門廊式,現存為明建。湯帝廟主要建筑是正殿湯帝殿,宋建。殿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柱四根,青石質,四棱抹角,方形覆蓮柱礎,殿下建一石砌臺基。檐柱微有卷殺,角柱生起。檐下斗栱權衡較大,布置亦較疏朗,柱頭斗栱七鋪作,單下真昂,耍頭亦作昂形,無補間鋪作.各朵斗栱間均有透空瓦雕裝飾,雕工繁麗,內容頗豐,為后世維修時……[詳細]
平定冠山書院
  冠山書院冠山書院(第二批省保)時代:清、民國地址:平定縣冠山鎮后溝村西南冠山因其主峰形狀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間古剎相連,有資福寺、崇古書院、文昌閣(呂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稱“冠山書院”。建筑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載,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左丞相呂思誠重修并擴建,明、清兩代多次修葺,現存建筑除夫子洞為明代所筑,余皆為清代晚期重建。資福寺為一單進四合院,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正殿,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正殿東西為配殿三間,建筑形制為清代風格,寺內存清碑8通、元碑1通。崇古書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創建年代不詳,元代重修,明、清時重建。坐西朝東,為二進四合院形式,隨地勢分上、下兩院,占地面積為737平方米。院內建筑為窯洞式,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文……[詳細]
陳家莊中共太岳三地委機關舊址
  陳家莊村位于聞喜縣城西20余公里處,是晉南“三臣”之一崔斗臣的故鄉。在民主革命時期,崔斗臣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在河東大地上頗有影響。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中共稷麓三區區委會、區政府,中共稷麓抗日民主縣委、縣政府,中共太岳三地委、三專署、三分區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駐扎在這里,嘉康杰、柴澤民、金長庚、王墉等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干部都曾在這里居住并開展對敵斗爭。時至今日,該村還保留著32處革命舊址。1947年運城解放后,黨政軍機關單位才逐步遷入運城,陳家莊勝利地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背景鏈接1945年7月,太岳五地委從中條山奇峰村遷到陳家莊村。1945年12月,中共太岳區黨委根據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會議精神,對太岳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將太岳五地委改為中共太岳三地委。工作機構有組織部、宣傳部、城工部……[詳細]
趙樹理舊居
  趙樹理舊居(含沁水趙樹理故居)趙樹理舊居(含沁水趙樹理故居)(第四批省保)時代:民國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南華門15號趙樹理舊居位于杏花嶺區南華門15號,建筑占地面積315.45平方米。故居系一面圍墻的三合院結構,青堂瓦舍,磚木建筑,是一處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民居。門口石碑上鐫刻著薄一波題寫的“趙樹理故居”5個大字。1965年初,趙樹理一家老小住進此院,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后幾年的時光,直至1970年在西廂房臥室里去世。西房、東房分別是他和兒女們的住所及他寫作的書房,南房則是廚房與客房。1996年,薄一波為趙樹理故居題詞,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批準在作家故居建立文物點,2006年趙樹理誕辰100周年之際舊居修繕開放。院內北墻的漢白玉上,陳列雕刻了彭德懷、郭沫若、茅盾對趙樹理的親筆評價和評論文章……[詳細]
351、狄青廟
狄青廟
  狄青廟。位于文水縣城南30公里處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為北宋名將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諮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員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孫狄暉重修,現存建筑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1957年東西配殿不幸被拆除,僅剩正殿與山門,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資對正殿進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級臺階之上,三楹二柱,單檐硬山頂,檐前無斗拱,有插飛。廊下東西立碑石數塊,其中狄暉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記》最為珍貴。門面為夾扇門窗,檐下懸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全村公立的橫匾一塊,-:-緯武。門頂懸嘉慶丁卯年(1807年)所立橫匾一塊,題詞:宋室名賢。兩匾均為藍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閣一座,內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溫文爾雅,留一綹長須;身披鎧甲,……[詳細]
戴隆邦故居
  戴隆邦,字興國。清代祁縣小韓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資料推測大約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歲,主要活動于乾隆時期。戴隆邦自幼酷愛武術,長年堅持練功習武,寒暑不輟。更兼謙虛好學,廣交武術名家,青年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武術師,后到河南省陽縣賒旗鎮開設鏢局,聲名大震。其為人謙恭豪爽,重義輕利,一諾千金,深受武林擁戴。經過幾十年鍥而不舍的鉆研,博采眾長,集各地武術名家之拳術精華于一爐,終于編創出具有獨特-的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心意拳的開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閭、二閭)都是武林高手,特別是文熊,拳術高超,聲震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戴隆邦故居位于祁縣古縣鎮小韓村戴街西部,門牌26號。宅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各帶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院落寬敞、房屋高大,很有氣派。值得注意的是……[詳細]
臨猗縣王寮村猗頓陵
  臨猗縣王寮村猗頓陵猗頓并不是河東地方人,他是“魯之窮士”。起初,他窮到“耕則常饑,桑則常寒”的程度,沒奈何,就向當地的大富翁陶朱公范蠡問發財致富之道。陶朱公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五牸”是什么?就是牛馬豬羊驢的母牲畜。猗頓聽了陶朱公的話,就離開老家,來到河東,在水草茂盛的峨嵋嶺下,畜牧“五牸”,大量繁殖。不到十年的工夫,他的牛羊多得無法計數。他由一個“魯之窮士”,變成了百萬富翁,名傳天下,富比王公,儼然和陶朱公齊名了。因為他發跡于猗氏,所以人們稱他猗頓;他的真名字反倒失傳了。猗頓來到河東以后,就在猗氏縣城南二十里的王寮村安家落戶,一直到死。王寮村有猗頓宅,不過如今年深月久,遺址已無從考究。他死后,尸骨就埋在王寮村的西邊,并沒有搬回老家去安葬。臨猗古稱郇陽,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詳細]
馬邑漢墓群
  介紹: 馬邑漢墓群分布于朔州市朔城區四周20公里以內范圍。朔城區現址是秦漢馬邑城的一部分,地處雁門關外,為中原地區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經之路。南部通過陽方口、雁門關可達中原,北有臘河口、劉家口可達平城(今大同市),西南有大水口、北岔口直達黃河。歷史上胡人的南侵擄掠,漢人反擊圍剿,均以該地區作為重要的進攻和防守目標。尤其在漢代,這里是重要的關外軍事重鎮。那些守衛邊關的將士死后大都埋葬在這里,形成這一帶地區密集的漢代墓葬群�! � 該墓群由許多較為集中的墓葬群組成,以漢馬邑故城周圍5公里以內最為密集,其他墓群則分布于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隘口附近。70年代以來,由于平田整地等農田基本建設,原有封土大多鏟掉,現今尚有大型封土近150處,分布于三青梁至照十八莊村一線,祝家莊村到牛家店村一線,南關到水泉梁一……[詳細]
355、祁縣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祁縣文廟
  祁縣文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祁縣城內桂林巷29號祁縣中學院內祁縣文廟創建于金大定中期,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洪武十六年(1383)、天順年間(1457—1464)、明萬歷九年至四十六年(1581—1618)、崇禎十四年(1641),清順治十六年(1659)、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十七年(1718)、雍正七年(1729)、乾隆九年(1744)、三十三年(1768)均有修建。坐南面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泮池、狀元橋(新建)、戟門、大成殿,兩側分別為一進院東西廊房、東西偏殿、東西配殿;二進院東西廊房、東西配殿。現存建筑除大成殿為明代遺構,余為清代建筑�,F辟為祁縣中學的校史展覽室。大成殿為廟內主殿,建于磚砌臺基之上,平面長方形,殿前設寬大月臺,臺周設石望柱及……[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欧美成是人在线观看 | 又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国内欧洲在线观看 | 日韩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亚洲视频在线看 | 天堂va中文在线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