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41、隰縣小西天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隰縣小西天
  《西游記》里,黃眉怪虛設小雷音寺,寺內諸佛、什物全都與取經目的地雷音寺相同,以誘唐僧師徒上當。那臨汾的“小西天”是不是偷了黃眉怪的創意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小西天原名干佛庵,寺內塑天官仙界,天門題“道入西天”,并區別于隰縣城南的大西天佛寺,被稱作“小西天”。另外,小西天上院——全寺的精華,正殿大雄寶殿里諸佛端坐,十大弟子、八大金剛、四大天王、十二樂伎、人面飛天、神鳥等各種佛教人物、故事都在殿內,儼然一副仙宮佛國、西天“極樂世界”的景象。所以,單從這兩點來看,黃眉怪就可以起訴臨汾小西天剽竊創意了。傳說:在遠古之時,有一對美麗非凡的鳳凰遨游天下。一天飛經這里時,被下面的山水景色迷住,回環飛翔,留連不去,其中一只觀景入迷,竟撞在山上跌落下來,變成了一座形似鳳凰的山峰。小西天便聳立在這鳳凰山頂……[詳細]
42、懸空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空寺
  懸空寺(第二批國保)時代:明地址:渾源縣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下金龍口西崖峭壁據《恒山志》記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后經歷代重修,現存建筑皆明清遺構。全寺建筑懸掛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頂呈倒懸之勢。寺坐西朝東,寺門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寺院呈長方形,長數十米,寬約5米,有大小殿閣四十余間。共分三組。第一組建筑以三官殿為主體,是奉祀道教之所,幾座殿內供奉道教塑像。中間一組建筑是以三圣殿為主體,殿內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組建筑是以三教殿為主,奉儒、釋、道三教之祖。三教殿為全寺最高的建筑,為三層檐歇山頂,內奉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像。懸空寺的建筑構思精巧,結構奇特壯觀。建筑懸梁下面以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承,每層以壁間中插木梁為基,梁柱上下一體,……[詳細]
43、義居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義居寺
  義居寺義居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臨縣棗圪達鄉棗圪達村始建于宋代,舊稱“佛堂寺”,原為天官寺下院。現存建筑正殿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東,三進院,占地面積為5981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石窟),兩側建有偏殿、廊房二十余間。正殿面闊七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歇山頂,琉璃剪邊,斗栱用材碩大,為六鋪作雙下昂。萬佛洞石窟面積為59.78平方米,窟頂為平面,雕有臥牛、伏虎、靈猴、玉兔、蓮花、靈芝等圖案。義居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系臨縣現存廟宇建筑之首,是一處很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2006年5月,義居寺作為元至清時期的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44、柳氏民居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內有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位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四年(1406),柳宗元后裔耕讀發家,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的文興村修一進十三院的文人府邸,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其建筑工藝高超,建筑風格獨特,融明清建筑藝術精華為一體,集南北建筑風格于一身,同時異常巧妙地將皇宮建筑工藝運用到民間,真實記載了百世書香文人做官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社會發展的本質,實為中華古民居建筑藝術之絕品。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東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詞堂、虞帝廟、文廟、紙帛樓、天子殿、圣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村北端為內府區,包括府內……[詳細]
黎城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這里是八路軍兵工廠舊址,也是“黃崖洞保衛戰”的戰場遺址。四周奇峰絕崖,巍峨雄渾,集太行雄奇、壯美于一體,是一處新開辟的旅游勝地,還開辟“當一天八路軍”等旅游項目。黃崖洞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占地約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黃色崖壁上有一個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1939年7月,八路軍軍工部遵照-總司令和左權副總參謀長的指示,在黃崖洞水窯山建立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手榴彈、馬尾彈、五零炮等,是當時八路軍的主要兵工基地。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軍井關三十六師團第四、第六混成旅共五千余眾,陸空聯合,進犯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九百余名指戰員奉命保衛,憑借天險與敵血戰八晝夜,殲敵千余人,贏得了敵我傷亡六比一的輝煌戰績,“開中日戰爭史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記錄……[詳細]
46、堯帝陵景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帝陵景區
  帝堯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譽為“文明始祖”和“國祖”。堯陵位于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世稱“神林”,高50米,周長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寢中最為巍峨高大。堯陵四面環山繞水,古有“山環水繞土一丘”之說。堯陵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現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堯陵碑上刻繪著堯陵全貌圖。1986年,堯陵被確定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第六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兩級高度重視下,2007年4月3日,堯陵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修復建設工程開工,2008年12月底一期修復工程竣工,完成陵區修繕、陵區澇河護坡、陵前大橋、陵前廣場、澇河溢水壩、赤龍壁、道路、道路綠化等工程,投資66000萬元。根據總體規劃,堯陵景區可游覽面積為10平方公里,主要建設項目有堯帝拜謁區、堯……[詳細]
杏花村汾酒作坊
  杏花村汾酒作坊杏花村汾酒作坊(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盧家街據《北齊書》記載,杏花村的釀造史自北齊河清年間(561——564年)始,歷經唐、宋、元、明、清,至今1500年沒有間斷。遺址為宋代“甘露堂”原址,現存作坊遺址為堡墻式院落,由南北兩組院落組成,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北院為釀酒作坊原址。有五個院落,面積約7000平方米。現遺存清代釀酒作坊,且遺存有埋入地下的發酵地缸。院內有一古井,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亭依墻而構,墻上嵌有傅山手書“得造花香”碑一塊,此井至民國間一直是汾酒釀造專用水源。院內還保存明代釀酒所用的甑筒一個。作坊遺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化的傳承,是一處十分珍貴的釀酒業實物遺址。2006年5月,杏花村汾酒作坊作為清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批……[詳細]
48、舜帝陵廟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舜帝陵廟
  舜帝陵廟舜帝陵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南鳴條崗據廟內明清重修碑記載,創建于唐開元年間,元末毀于兵火,明萬歷年間重建,清順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現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積2.7萬平方米,由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組成。廟內磚砌方形墓冢即帝陵,高3米,周長51米,正面立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刑其任書“有虞帝舜陵”石碑。陵前嵌“有虞氏陵”石碣一方。享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前后檐敞朗,西山墻嵌“鳴條舜陵者略”石碑4通。后部為皇城,中軸線上布列戲臺、獻殿、正殿,兩廂為配殿、鐘鼓樓,主從有序,布局嚴謹。廟內現存明、清、民國時期重修碑刻7通。山西運城舜帝陵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的鳴條崗西端,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詳細]
49、后土祠景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土祠景區
  萬榮后土廟,俗稱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黃河東畔。漢武帝時廟在汾陰,據碑刻記載,這里歷史上曾屬于著名的“汾陰睢地”,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漢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63年)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東漢、唐、宋各代屢次興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廟規模宏闊,祀勢極盛。后來屢遭黃河水患,后土廟被淹沒。清同治九年(1874年)易地重建于今址。現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門仍為元建,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上存有漢武帝《秋風辭》元代碑刻。廟址坐北朝南,總平面呈南北長的矩形,占地面積約17600平方米。沿中軸線有山門、戲臺、獻殿、享亭、圣母殿、秋風樓,獻殿兩側為東西五虎殿,圣母殿東側為碑亭。山門是以三開間歇山頂為……[詳細]
蒲縣柏山東岳廟
  柏山東岳廟柏山東岳廟(第五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蒲縣城東2.5公里柏山山巔東岳廟位于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這里環山十多里皆為松柏叢林,鳥語柏香,峰巒聳翠,景色宜人。來到東岳廟所在地,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影壁上的“蒲縣勝景”四個大字。東岳廟創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歷代修葺。由此北上,沿長虹磴道,經土地祠、將軍祠、“御馬廳”、“蓮云廳”,便可遠遠望見山門。穿山門往上望,可見登仙橋,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樓的唯一通道。凌霄殿的神龕塑像是黃滾夫婦,即黃飛虎的父母雙親。在樂樓背后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對聯,它是蒲縣的一個知縣寫的,上聯是“伐吾山林吾勿語”,下聯是“傷汝性命汝難逃”。大概是因為有這幅對聯的原因,柏山的樹木保護得很好。從樂樓下到看亭里,南望是正面樂樓,再看東、西兩側還各……[詳細]
太原文廟
  文廟(第三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文廟巷3號太原府城之文廟,原在城西縣前街(即令府西街西段)一帶,規模雖壯觀,但遠不及今文廟。清光緒七年(1881年),汾河決堤,文廟毀于大水。水退之后,山西巡撫張之洞,遂在原崇山寺的廢墟(今文廟址)之上,大興土木,新建文廟,文廟巷之名稱亦得于此時。新建的文廟,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門、廡、祠,組成三進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毀的零星建筑,較之原廟更為恢宏、莊重、婉雅、俊逸。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原文廟的功用,由奉祀孔圣人逐漸發生了演變,到1920年,文廟改辟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新中國誕生后,于1951年,將一大批劫后余生的文物,收藏于此,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山西省博物館”。如今已是一個收藏和保管有陶器、青銅器、雕塑、書畫等9萬余件文物、陳……[詳細]
萬榮東岳廟
  萬榮東岳廟位于山西省萬榮解店鎮東南角。萬榮東岳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唐代貞觀時已經存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重新修建。萬榮東岳廟坐北向南,現存主要建筑有飛云樓、午門、獻殿、享亭、東岳大帝殿、閻王殿等,按中國早期寺廟的布局規制,樓塔設置在中軸線前面。飛云樓是清代重建的,其余的大多是元代建造、明代修葺的。飛云樓高40米,平面呈方形,三層,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樓頂,四根通柱直達摟頂,二、三層皆有勾欄,每面各出一抱廈,形成十字形,上筑屋頂,抱廈與上部十字歇山屋頂組合十分巧妙,構成極其豐富的輪廓線;各層檐角起翹,加以檐下307組斗栱重疊,就像是云朵簇擁,有凌空欲飛之感,檐角懸掛有各式各樣的風鈴;樓內有木梯可登頂層,憑欄遠眺,縣城的風貌一覽無余。飛云樓以其復雜而精巧的構造、……[詳細]
53、新絳龍興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絳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新絳縣城北街頂端的高崖上。當你從縣城南關下車,涉過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橋,或者坐車從浮橋上游的汾河大橋通過,一踏上熱鬧非凡的新絳縣城的街頭,縱目遠眺,首先迎入眼簾的,便是聳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龍興古寺。龍興寺據記載,該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觀。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當時,寺院建筑十分雄偉,規模也相當宏大。至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興滅法運動,拆寺毀佛之風盛行,龍興寺內的建筑毀之殆盡,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時,太祖趙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為宮。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復了龍興寺之名。該寺基址兀聳,居高臨下,頗有氣勢。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絳縣委縣政府又廣泛集資,組織義務勞……[詳細]
54、祁寯藻故居 AAA
祁寯藻故居
  祁寯藻故居位于山西省壽陽縣平舒鄉平舒村和龍門河村之間,臨307國道,所在地現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資源獨具特色。祁氏一門祖籍平舒,是清代壽陽望族,一門五進士、三世四翰林,祁寯藻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曾侍教道光、咸豐、同治,譽稱“三代帝王師”。景區以“中華第一書香門第”為理念,集觀光紀念、娛樂體驗、休閑度假、會議修學等功能于一體,風景園林和生態園區并存,傳統韻味和現代展示結合,讓游人感受祁氏文化魅力,回歸自然情趣,全身心放松體驗,是一個體驗度假的理想場所。景區地址晉中市壽陽縣平舒村……[詳細]
榆社文峰塔
  文峰塔文峰塔,位于榆社縣城東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筆架,因而成名。文峰塔從康熙末開始建,歷時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占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文峰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有磚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有用木板、鐵釘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間石階層層,盤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體的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檐、斗拱;四面開砌拱券洞門,以供憑覽;洞門之上有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致;塔頂置寶瓶,角隅懸掛風鈴,微風吹動,叮當之聲不絕于耳。榆社文峰塔不僅構思奇特、工藝精巧、造型美觀,而且選址巧妙,寓意深遠,令人嘆為觀止。塔所坐之巽山,東倚崇巒,西俯榆川,南對筆架山,北臨儀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筆峰直插云霄,指星畫斗;東方日出,塔……[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永久免费精品视频网站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日高清字幕一区二区版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