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晉祠公園
  導 游 :        伏龍山是園內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題書“伏龍山”。山腳有石洞流水,水從石龍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兩石刻羅漢,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邊石虎飲水,狀貌惟妙,情趣橫生。公園中部有德隱齋。西北部有仙翁閣,又稱紅閣。因閣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得名。此閣創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還有北極閣,這座明代創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樸端莊,典雅不俗,底洞門有“古唐邨”題刻。陶然村別居一角,亭秀閣明。 看 點 :        晉祠公園東南部,是公園水鄉。這里俗稱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橋……[詳細]
梁家灘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平遙縣城南19公里梁家灘村西寶峰山南麓,全稱“白云禪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勢南向構建,層次疊上,別具一格。共計四進,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據現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斷,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時有紳士侯伯威,汾州平遙縣南良莊人,在當地口碑頗佳,“頭畜旺盛,地產積粟俱有千萬”。侯伯威在本莊南西峪有承糧山莊一處,為求神靈庇佑,侯獨資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擴建為白云寺,并將該處莊田贈為寺產僧業,以供自養。白云寺初建時只有正殿和東西兩廡,嘉靖十六年(1537),侯伯威之嫡曾孫侯迺再發虔誠,決心重修,并補蓋南殿。由于所需資金龐大,侯迺除傾囊而出外,還得四處募化。當時,南峪地平溝有一座觀音堂,是明弘治年間一位法號叫大千的僧人創建的,大千圓寂后,其徒可聰不愿繼守,投……[詳細]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第四批國保)時代:1939年地址:興縣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軍政領導機關舊址,1940年2月,晉西北行政公署(后改為晉綏行政公署)在這里成立。120師和晉綏軍區司令部也進駐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離南下。舊址原為晉綏開明紳士牛友蘭的宅院和花園,抗日戰爭時期全部捐獻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總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東院為四合式小院,原晉綏行署正副主任續范亭、牛蔭冠長期居住和工作在這里。院子的正北面為倚山建造的石窯洞三孔,緊連東側又建一孔。東西廂各有石窯兩孔。正南原為普通瓦房數間,70年代改建為磚木展廳。院子的東南隅為磚砌大門。西院原為牛友蘭的后花園,當地人稱“花園院”。1941年……[詳細]
丁村遺址
  位于襄汾縣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臨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長約十一公里,以發掘出我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丁村遺址,是一片片斷崖溝壑中的砂礫地,就在這里,發掘出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開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發現的。1954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山西的專業考古人員組成發掘隊在丁村長約11公里、寬約5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考古發掘。從黃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礫層中,發現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兩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5種魚類,和30種軟體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的沙礫層中發現了1塊小孩的頭骨化石。因其發現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態介于現代人和猿人之間,其門齒具鏟形特征,與現代蒙古人相近。……[詳細]
澤州玉皇廟
  玉皇廟玉皇廟(第三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澤州縣東南13公里府城村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代碑刻記載:“隋時居民聚之北阜,建廟宇三楹,內繪三清神像”。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題名“玉皇行宮”。金泰和七年(1207年)廟宇多數坍塌,當地民眾曾集資修復,金貞祐年間(1214—1216年)部分毀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兩代屢次修葺,始成今日規模。現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湯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東西配廡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廟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為三進院落,共有殿宇樓閣、亭榭廂房一百余間,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頭道山門、儀門、成湯殿、獻亭、玉皇殿、東西配殿;兩廡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關帝殿、蠶神殿及廂房、鐘鼓二樓……[詳細]
襄垣關岳廟
  關岳廟位于襄垣縣城北街。坐東朝西,東西長40 米, 南北寬20 米,占地面積約800 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上為倒座戲臺)、獻殿、正殿,兩側建有東、西妝樓,東、西配殿。現存正殿為元代遺構,其他建筑均為清代遺構。正殿石砌臺基,高0.38 米,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辟廊,單檐懸山頂。梁架結構當心間為六架椽屋五椽栿對前搭牽,通檐用三柱,次間為四椽栿對前后搭牽通檐用四柱,柱頭斗栱五鋪做雙昂。前檐裝修已不存。廟內存明、清殘碑七通。2007 年被長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岳廟供奉的是關公和岳飛。關公,名羽,字云長,漢族,并州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于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漸被后……[詳細]
翟疃三身寺
  翟疃三身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大同市廣靈縣壺泉鎮翟疃村三身寺始建年代不詳,寺院坐北向南,整體院落為二進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正殿。天王殿東西兩側為掖門,東掖門前置關帝殿,正殿前為東西配殿,現存建筑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為1471平方米。現寺院內存石碑1通,蟠龍碑首1塊,殘損經幢1座。山門面闊一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中置板門。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五架梁通達前后通檐用兩柱,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前后檐明間均施六抹隔扇門各四扇。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前單步梁對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間為廊,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明間施六抹隔扇門四扇,次間施隔扇窗。東山墻上現存清代壁畫18.7平方米。關帝殿面闊一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兩山墻及后檐墻繪有三國演義故事……[詳細]
建南濟瀆廟
  建南濟瀆廟位于高平市建寧鄉建南村翠花山巔。坐北朝南,南北長98米,東西寬56米,占地面積約3358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碑文記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重修。濟瀆廟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有一道山門、二道山門,獻殿遺址、濟瀆殿、后宮,兩側為便門、夾殿、耳殿、鐘樓、鼓樓、配殿等。一道山門,明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筒板瓦屋面琉璃剪邊,琉璃脊。柱頭科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單翹單昂并出斜翹。二道山門,明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柱頭施用大額,懸山頂,筒板瓦屋面琉璃剪邊,琉璃脊。柱頭科九踩單翹單昂并出45°斜翹,斜耍頭作龍形;平身科九踩無斜翹。濟瀆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梁架為四椽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面琉璃脊琉璃剪邊,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昂,補間鋪作里轉用挑斡和楔……[詳細]
帖木兒塔
  帖木兒塔位于陽曲縣楊興鄉坪里村史家莊自然村東200米。共由3座塔組成,分布面積約85平方米,中為石塔,東西為磚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東西塔相距14米,石塔距東西塔約9米,均為元代建筑。中塔為史公仲顯墓塔,是元大德九年(1305)也先帖木兒為紀念其父史仲顯所建,五層八棱墓志銘石塔,高3米,塔基由八邊形石座與圓形仰蓮臺組成,塔身平面八邊形,每面鐫刻先祖姓名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八角攢尖頂,上承仰蓮座及寶瓶式塔剎;東塔為武德將軍云南騰沖路、達魯花赤也先帖木兒墓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西塔為也先帖木兒其弟拜延帖木兒墓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東、西塔形制相同,均為三級樓閣,平面八邊形,高約6.5米,塔身各層設塔檐,檐下設磚雕仿木斗栱,四鋪作單抄,二層均設平座,二層正面嵌建塔石碣,載……[詳細]
妙道寺雙塔
  臨猗雙塔又稱“雁塔”,坐落在臨猗縣城北隅,東西對峙。雙塔創自隋唐,此處原為寺院,今寺已毀,僅存雙塔。“雙塔交影”又稱“雙塔斜影”,是指農歷正月、九月十五黃昏,三月、七月十六早晨,太陽和月亮同時位于東西方天邊(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別從東西方照射雙塔,使東西而立的雙塔之影從不同方向向中間緩緩移動,交融在一起。歷史上,文人騷客對“雙塔交影”也多有描述。可惜,對為什么要建造這樣的雙塔奇景卻未有任何文字記載。不過,也許我們從有關故事中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傳說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最初發生在臨猗。法海由于嫉妒許仙與白娘子的愛情,便把他們用“網塔缽”分別罩于兩塔內。西塔內藏白蛇,稱“白蛇塔”;東塔內隱許仙,稱“許仙塔”。許仙塔的第七層還藏有二人的畫像,第三層有一尊鐵鑄的許仙人頭像,面向西塔,日夜相望。許仙與白……[詳細]
陽城太岳烈士陵園
  太岳烈士陵園是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位于陽城縣城中心,建于一九四六年,占地面積一萬六千七百多平方米。一九四五年十月太岳區黨委、太岳區行署、太岳軍區遷至陽城,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獻身的烈士們的英雄事跡,陽城縣人民政府于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原縣城隍廟舊址修建了太岳烈士陵園。園內主要建筑有:八年抗戰陽城死難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亭、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紀念樓、太岳豐碑展覽廳、軍民慶勝利雕塑等。展覽廳內記載了-、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太岳區戰斗、生活的史料和太岳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事跡。大門上刻有原中顧委副主任-親筆題寫的“太岳烈士陵園”;紀念建筑物上刻有原太岳區政治委員王鶴峰、太岳行署主任牛佩宗、太岳軍區司令員王新亭、副司令員孫定國、太岳區武委會主任曹普等23位太岳區黨、政……[詳細]
312、韓信墓
韓信墓
  韓信墓位于靈石縣城南10公里的高壁嶺,海拔1200米,山勢險峻,峭壁深澗,北倚綿山,南接霍岳,東與靈空山對峙,西與秦王嶺相望,乃秦漢時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川陜通衢”之美譽。韓信,漢初三杰之一,漢代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漢初諸侯王,楚漢相爭時被劉邦拜為大將,統率全軍,足智多謀,輔佐劉邦破項羽,項羽戰敗,自刎烏江,劉邦遂成帝業。劉邦封他為齊王,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陳豨反,與匈奴聯合進犯中原,劉邦率師親征。呂后策劃在未央宮變將韓信謀殺,遣人帶韓信首級送往山西代縣晉見高祖,行至靈石城南高壁嶺逢高祖凱旋,遂令葬于嶺上,隨從軍土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現存韓信墓丘方圓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磚切圍墻,內有……[詳細]
313、安堅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堅寺
  安堅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廣靈縣加斗鄉東留疃村安堅寺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均于明代,寺院坐北向南,原為兩進院落布局,現存一進院落,中軸線依次為過殿、正殿,正殿前為西配殿。占地面積970平方米。現寺內保存清代壁畫153平方米、石碑2通、石碣2方。過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前單步梁對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間為廊,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椽頭卷剎明顯。前檐明間置板門,后檐明間施六抹隔扇門四扇,次間施四抹隔扇窗各四扇。前檐兩次間及兩山墻繪有“曹操贈馬、白馬山前斬文丑、黃河渡口斬顏良、華容小道擋曹、峪陽關斬韓福”等三國演義故事壁畫,共約35平方米。西山尖墻繪花鳥樹木等水墨畫,共3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前四架梁對后單步梁通檐用三柱,單檐懸山筒板布瓦頂。前檐明間施六抹隔扇門四扇,兩……[詳細]
314、宿皇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宿皇寺
  宿皇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呂梁市臨縣第八堡鄉麻峪溝村宿皇寺自然村東20米據民國6年《臨縣志》記載,宿皇寺原名皇宿寺,為觀音寺的下院,后更名為宿皇寺。創建年代不詳,元至元、明天順、成化、隆慶,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1861~1875)屢有重修。現存建筑除正殿為明代遺構外,余皆為清代建筑。寺坐北向南,三進院落布局,現存文物建筑14座,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建有戲臺、韋馱殿、正殿;中軸線兩側各建有鐘、鼓樓,二進院東西配殿、東西掖門,三進院東西僧房、西偏殿、東耳殿、東耳房。寺內存碑刻5通、經幢2座,正殿內兩山墻及后檐墻存有佛教題材壁畫,梁架上存有彩畫。正殿為寺內主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前檐帶廊,七檁前后廊式構架,外檐斗栱七踩三下昂,前檐明間裝隔扇門,次間為檻窗,木構架上均飾彩……[詳細]
羊頭山石窟
  羊頭山石窟(第六批國保)時代:南北朝至唐地址: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羊頭山南麓羊頭山亦稱首羊山,所謂“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數十里”是也。地處潞、澤兩郡,長子、長治、高平三縣、市的交界處,相傳為神農得嘉禾之地。羊頭山是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腳下為中清化寺,亦名蓮花池、六名寺。山腰為上清化寺,現不存,遺址可見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規模宏大。山腰至山頂共計有40余洞窟,雕鑿于大型的砂巖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為方形,一般為一石一窟,個別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內龕面整齊,四面滿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洞外有許多小龕,有佛、菩薩、天王、力士、供養人等,形制各異,雕工精細。另外,山腰至山頂有千佛造像碑一通,唐制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本在线无卡 |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 午夜性开放视频久久…爽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在线观看色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