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文物古跡介紹

  雍口徐家大院位于尤溪縣西濱鎮雍口村,年代為清。簡介:清道光十六年(1836)建,坐東向西,平面呈前方后圓,前低后高不對稱布局,由門前小道、多級臺階、門埕、旌表、下堂、上堂、南一橫厝、北一橫厝一扶樓、書樓、跑馬道、堡墻等組成,建筑面積4440平方米。上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大院系是一座集民居和抗敵防御為一體的具有土堡建筑元素的大型防御性鄉土民居建筑。2013年,雍口徐家大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面至316省道西道牙,北面至村道邊,南、西面圍墻外延100米。……[詳細]
  梧地海會塔位于清流縣溫郊鄉梧地村,年代為清。簡介:清乾隆十四年(1758)建,五層六角密檐式木心石塔,通高15米。一層為瘞葬信眾骸骨的金庵,二層以上塔心建有木梯,五層為青磚內收砌筑。塔坐西朝東,一層開東向一門,二至五層每層開三門。附屬文物有西湖橋和戲臺,橋身長18.5米,石梁木構廊橋,廊屋5間,每間用4柱。戲臺連橋西端,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2013年,梧地海會塔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塔、橋周邊各外延50米。……[詳細]
  積善侍郎墓遺址位于將樂縣古鏞鎮積善村,年代為南宋。簡介:2003年考古發掘。墓葬由圍壟、墓坪、墓室、神道、享堂遺跡和五級墓埕組成,墓前尚存有石翁仲及石虎、石馬、石羊等。墓園長100余米,寬30余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2013年,積善侍郎墓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邊沿各外延30米。……[詳細]
  小陶革命舊址群位于永安縣小陶鎮垇頭村、美坂村、石豐村、小陶村、吳地村、寨中村,年代為1934年。簡介:包括北上抗日先遣隊駐扎點暨紅一軍團垇頭戰區指揮部舊址善慶堂和仁和堂,紅九軍團指揮部舊址管輝彩老厝,紅一軍團二師指揮部舊址瓦窯頭厝,紅軍臨時戰地醫院舊址吳氏宗祠萬興堂,紅一軍團駐扎點積慶堂、樹德堂、肇光堂,東方軍暨北上抗日先遣隊駐扎點樹荊堂,張家山蘇維埃舊址及小陶戰斗矮嶺遺址等。各舊址墻上多有紅軍標語,矮嶺戰斗遺址保留著戰壕和紅軍墓。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在紅九軍團的護送下,從瑞金出發,經長汀、連城等地,于7月15日進入永安小陶。同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抗日先遣隊即以傳單……[詳細]
  少共國際師馬洪舊址位于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年代為1934年。簡介:舊址包括逢源堂和作求堂,均始建于清。洪田是永安連接中央蘇區的重要樞紐,是籌糧籌款、轉運資材的重要集散地。多支紅軍部隊多次進入洪田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農工會、農會、反帝擁蘇風吹草動盟會、互濟會,成立了赤衛隊、兒童團等組織,發動農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少共國際師曾進駐馬洪村逢源堂開展宣傳等活動,留下眾多的標語,現尚存紅軍標語近200多條;紅十五師在作求堂設立指揮部和戰時醫院,現保存較為完好的紅軍標語還有近60條。2018年,少共國際師馬洪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逢源堂:東至文川溪,南至廖玉洪住宅,西至永武高速路,北至農田。作求堂:東至廖玉堆宅,西至廖金席田邊,南至文川溪北岸,北至永武高速公路。……[詳細]
  大田樹德堂位于吳山鄉張坑村,年代為清。大田樹德堂屬清代祠堂類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為一進二堂布局,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31.5米,通進深28米,面積882平方米。該建筑用材碩大,由門亭、矮圍墻、墻內空坪、下堂、中天井、正堂及兩邊廂房組成,明間設神龕,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頂。2017年2月27日,大田縣人民政府公布大田樹德堂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四周滴水位各外延伸10米。……[詳細]
  青水古戲臺位于距城63公里的青水鄉,建于清朝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古戲臺建于22米長的永寧橋上, 背后與“砥東亭”廟宇相毗鄰,建筑形狀別具一格。戲臺平面為矩形,長約38.5米,寬5米,高5米,歇山頂,具有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藝術風格。……[詳細]
  常口村村規民約碑位于高唐鎮常口村,碑于1997年立起,占地面積約1.054平方米。該碑為花崗巖質,整體呈長方體,長1.7米,寬0.62米,高1.06米。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常口村調研,對常口村的發展作出殷殷囑托,內容涉及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法制和公序良俗等方方面面。習近平同志調研離開后不久,常口村全體村民、村民代表、黨員們的反復討論,把他的囑托融進村規民約,形成了18句話、72個字的村規民約,并鐫刻在石碑上,隆重地立在村口,即“愛國愛村、愛護集體、遵紀守法、維護公德、勤儉持家、勤勞致富、計劃生育、嚴教子女、尊老愛幼、贍養老人、村鄰和睦、互幫互助、移風易俗、反對迷信、擁軍優屬、助殘濟困、禁黃禁,-、懲惡揚善”。該碑字跡清楚,內容深刻,很好地將重要囑托融入到村規民約中……[詳細]
  陳塘紅軍第四醫院后勤部舊址新厝里位于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年代為1933年。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約為1037.98平方米。由畔池、前坪、大門、門廊、天井、對廳、主堂、后廳、廂房及兩側橫屋組成。1933年初,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陳塘設立紅軍第四醫院,主要收治在東線戰斗中的傷病員,其中后勤部設于陳塘村新厝里。……[詳細]
  朱德率紅四軍第二、第三縱隊出擊閩中大田史跡群舉人厝、玉潤堂、蛇形厝位于大田縣屏山鄉屏山村、楊梅村,均溪鎮玉田村,年代為1929年。1929年8月,朱德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和前委機關從漳平進軍閩中,進入德化縣路口鄉、濟屏鄉(現為大田縣屏山鄉)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紅四軍二、三縱隊和前委機關舊址舉人厝、紅四軍駐扎地舊址玉潤堂、紅四軍第二縱隊駐扎地舊址蛇形厝等革命史跡。舉人厝,因出過文、武舉人而得名。清代建筑,坐西朝東,建筑面積為121.06平方米。8月22日,部隊抵達濟屏鄉(現屏山鄉),前委機關和指揮部設于此。玉潤堂,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為495.5平方米。8月22日,部隊抵達濟屏鄉(現屏山鄉),部分紅四軍駐扎于此,在正堂次間檻窗的墻壁上留有“菜□□、米6文、油□□,共□□元。紅軍”標……[詳細]
  桂峰蔡氏宗廟位于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年代為清。由蔡氏宗祠與祖廟兩處建筑組成。宗祠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坐南朝北,建筑面積421平方米。由門前空坪、門樓、內空坪及石旗桿、內臺階、高臺明、下堂、中天井、廂房、正堂、后花臺、水井等組成。祖廟始建于明末,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建,坐南朝北,建筑面積967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由空坪、照壁、石旗桿林、下堂、中天井、廊廡、高臺明、正堂、五級后花臺、兩口小水井、兩側石護坡、花園等組成。……[詳細]
  福建省立師范學校舊址群位于永安市大湖鎮大湖村、坑源村,年代為1939—1945年。由賴榮厝、大厝、上晶厝、賴氏家廟、若駒公房組成,總建筑面積9822平方米。前身為1903年陳寶琛在福州創辦的全閩師范學堂,1936年與省立莆田、尤溪等 4校合并為省立師范學校,1938年遷至永安文廟;1939年由于日軍轟炸永安,省立師范緊急遷往永安大湖,1942年改為福建省立永安師范學校;1945年10月遷回福州。賴榮厝、大厝、上晶厝、賴氏家廟、若駒公房為省立師范在大湖期間的校舍。福建省立師范學校舊址群是永安抗戰文化形成、發展、壯大的重要見證。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賴榮厝、大厝、上晶厝、賴氏家廟、若駒公房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山坊閩北紅軍獨立師第一團駐地舊址群位于將樂縣大源鄉山坊村,年代為1936年。由謝氏家廟、富貴房祖厝、謝氏大院組成,整體格局保存較好,總占地面積169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99平方米。1935年初,閩北紅軍獨立師師長黃立貴率獨立師第一團向將樂、邵武、泰寧三角地帶挺進,揭開了創建將樂九仙山游擊根據地的序幕。1936年5月,黃立貴、馬長炎分別率領第二、第六縱隊在將樂進行游擊活動,大源成為閩北紅軍游擊隊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游擊隊在大源山坊村謝氏家廟建立閩北紅軍獨立師第一團黨支部、謝氏大院建立游擊隊營地、富貴房祖厝建立起秘密的地下交通情報點。閩北紅軍獨立師于1938年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北上抗日。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各舊址四周圍墻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庭美堂位于尤溪縣坂面鎮坂面村,年代為1934年。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20世紀30年代重建,坐西向東,占地面積3425平方米,建筑面積2517平方米。1934年7月6日,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開始執行北上抗日先遣隊這一特殊艱巨的任務。在紅九軍團掩護和配合下,紅七軍團過長汀、連城、永安縣境,打下大田縣城,經尤溪以東,進到閩中地區(水口一帶)后繼續北上。在尤溪期間,紅軍曾在丁尾厝庭美堂居住,堂內現存4幅墨書紅軍標語。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紅七軍團銅鐵嶺戰斗舊址位于明溪縣夏陽鄉旦上村,年代為1934年。分布于九天山,由山腳前沿戰壕、山腰支援和通訊戰壕及山頂防御戰壕組成,總長約8.2公里。戰壕有四種類型,分別為環狀戰壕,用于防空及對地作戰;單兵作戰戰壕,用于對地作戰;長條形壘石群體作戰戰壕,用于集群對地作戰;戰壕間交通線,用于戰術調整及物資運輸。1934年3月,紅七軍團第19師在銅鐵嶺兩次伏擊前往歸化(明溪)的國民黨李默庵部第10師,共殲敵六百多人,俘敵數百人,繳獲一批機槍、步槍和其他軍用品,取得了戰斗的勝利,遲滯了福建方向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進攻步伐,部分減輕了中央蘇區面臨的軍事壓力。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山腳前沿戰壕:南至懸崖邊沿,北至戰壕邊沿外5米,西至公路邊沿,東至戰壕邊沿外5……[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雙興堂位于尤溪縣臺溪鄉臺溪村,年代為1934年。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坐北向南,平面呈橫向長方形,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21平方米。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尤溪軍事行動期間曾居住在雙興堂。堂內留存紅軍標語11幅。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東方軍第六兵站舊址池氏祖厝位于將樂縣安仁鄉澤坊村,年代為1933年。始建于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占地面積403.5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1931年6月在此成立泰寧縣澤坊區革命委員會和黨組織。1933年8月,東方--入以將樂為主要方向的第二階段作戰,安仁、朱口等蘇區與邵武的橋頭和順昌的大干二區連成一片,成為東方軍兵力投送和軍需補充的重要后方,其間交通線成為紅軍進出順昌、延平一帶作戰的重要通道。為此,在澤坊村的池氏祖厝設立東方軍第六兵站,作為東方軍連接順昌、將樂、泰寧至江西瑞金等地18個兵站中的兵站之一。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圍墻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江坊紅十二軍駐址柳恕婁謙堂位于清流縣長校鎮江坊村,年代為1931年。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92),坐東北朝西南,平面呈不規整的梯形,由前后兩堂和左、右橫屋組成,建筑面積約1141平方米。1931年1月,紅十二軍部分進駐清流里田、長校一帶,協助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團發動群眾開展分田分地運動,并相繼建立了荷坑、下謝、長校、黃石坑、江坊等鄉蘇政權和里田區蘇政權,部隊曾駐扎江坊柳恕婁謙堂。留存紅軍標語6版20條(幅)。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四周各外延伸20米。……[詳細]
  里田紅四軍駐地舊址豫章公廟位于清流縣里田鄉里田村,年代為1930年。俗稱“凹頭廟”,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1),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并增建右側書齋,現存建筑為清代風格。坐西朝東,建筑面積638平方米。1930年1月,朱德率紅四軍第1、3、4縱隊由連城北團進入清流的李家寮,翻越鰲峰山后,經嶂下、留坑、江坊、長校等地抵達里田,部隊曾于豫章公廟內駐扎。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中共三黃村黨支部舊址風車廟位于寧化縣曹坊鎮三黃村,年代為1929年。建于清代,坐東南朝西北,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16.98米,通進深27.91米,占地面積474平方米。1929年,中共黨員徐赤生同志受長汀黨組織派遣,秘密回三黃村開展革命活動,與該村部分先進民眾在風車廟內學習進步書刊、探索革命真理、接受革命教育,其中廖毓金等經徐赤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1929年8月下旬,中共三黃支部在三黃村風車廟成立,廖毓金任支部書記、馬良才任組織部長、劉家祥任宣傳部長,這是寧化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中文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 亚洲精品俄罗斯在线播放 | 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 | 中文有码亚洲视频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