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廣陵路252號民居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廣陵路252號。系晚清時民居,民國年間為國民黨交通銀行行址。廳坐北朝南,硬山頂,楠木梁柱,前后皆有卷棚,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廳南兩側有抄手廊相接,廳北存住宅樓等建筑�,F為糧食部門使用�!�
[詳細] 水碧泉古井建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青石井欄,直筒六角形,高42厘米,口徑61厘米,三面刻隸體“水碧泉”三個大字,其余三面刻有行楷題跋,交待置井、命名緣由,末段有“嘉慶辛未石潭老人識”。井身直徑65厘米,深5.9米,用青磚平砌,保存完好�!�
[詳細] 趙氏住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正誼巷17號。原系銀錢業商人住宅。儀門磚雕精致,上部四角雕有蓮花,中嵌白礬石雕福、祿、壽三星,中部雕漁、樵、耕、讀,下部雕有周文王訪賢人物故事,檐下兩角有獅子一對�,F門樓基本完好,磚雕部分為石灰覆蓋�!�
[詳細] 通運南街16號民居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五進,建筑面積490平方米。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房、儀門,廳房及住宅兩進,均面闊三間,硬山頂,小瓦屋面,兩側建有防火墻。大門和儀門皆為磨磚門樓,廳房前有卷棚。住宅東有火巷。整體保存較好。……
[詳細] 商會會館位于儀征市真州鎮商會街3號。商會會館位于儀征市真州鎮城南社區商會街3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縣內商人周雪松創辦儀征縣商會,負責處理本縣商界內部矛盾和對外關系。會館坐南朝北,上下兩層,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有卷棚廊軒�!�
[詳細] 城隍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堡城中心小學。廟址為唐衙城所在�,F存大殿系清光緒間(1875-1908年)重建,坐北朝南,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九檁。裝修已改,1985年維修。為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內的文物景點�!�
[詳細] 紀年井位于儀征市真州鎮染坊巷33號門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井闌為青石制成,圓形,井壁以青磚砌成,井欄上有兩行題記,每行十字,直行楷書:“元統二年歲次甲戌重陽后有四日命工開泉謹題”,銘文表明此井闌的時代是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
[詳細] 楊氏住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彩衣街30號。原為晚清廣東鹽運使楊紫木住宅大門。南向,水磨磚砌。門樓上雕有回紋圖案,正中有海棠形鏤空人物故事磚雕,兩邊墻垛上部有鏤雕花球(東邊一球已損)。門枕毀于1966年�!�
[詳細] 永寧宮古戲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永寧巷23號。系福緣寺下院。大門南向,現存戲臺、大殿及寺房數間,占地面積650平方米。戲臺北向,單檐歇山頂,高二層7米,面闊三間,進深七檁,較殘破。為老城區現存為數不多的古戲臺。……
[詳細] 廣陵路250號民居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廣陵路250號。晚清民居廳房,民國年間為國民黨中央銀行行址。廳坐北朝南,廳前兩側有廊與照廳相接,硬山造,楠木梁架,面闊三間,前有卷棚,梁架保存完好。現為銀行使用�!�
[詳細] 鹽宗廟位于揚州市廣陵區康山街20號,同治十二年(1873)由兩淮眾鹽商捐建,鹽運使方浚頤主持修建,原供奉夙沙、膠鬲、管仲三位鹽業始祖,是揚州鹽商在此舉行祭祀儀禮的場所。同治十一年(1872)清重臣曾國藩于病故于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任上,根據同治皇帝“立功省分,并著準其一并建祠”的旨意,同治十三年(1874),鹽宗廟更名為“曾公祠”,改祀曾國藩。清光緒《兩淮鹽法志》載,鹽宗廟南有照壁、門廳,中有二廳、祠堂,后有船廳、戲臺,共五進,今僅存門廳、二廳與祠堂三進,皆面闊三間,共九間二廊,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大門坐北朝南,墻面堪為精工考究,門旁磨磚對縫整磚砌筑,兩側磨磚砌凹圓式磚柱直抵檐口,墻磚柱線清晰,做工地道,磚柱下置漢白玉柱磉石,精工細膩。門上口磚嵌額枋磚雕,中間磚浮雕弧……
[詳細] 普照寺大殿俗稱太陽宮,原系道觀,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初年道士道清重建,光緒帝賜普照禪寺匾額和青紫龍杖。原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及配房數十間。今僅存大雄寶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前帶副階,硬山頂,整體保存較完好。……
[詳細] 壺園 現為市級文保單位,位于東圈門22號。原系清代鹽商宅園,后為寓居揚州的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家園。宅東為花園,原有假山、亭臺、曲橋、水池,間植花木,今已毀壞,北部尚存廣玉蘭一株。西部住宅現存大廳、住宅兩進。……
[詳細] 灣子街210號民居 位于灣子街210號,清末民初建筑。坐東朝西,由東西兩進樓房、一進平房組成。東為平房,三間兩廂。西為四合院式串樓,串樓上下兩層,有一門廳通灣子街。該建筑平面布局隨街道地勢而建,充分利用空間�!�
[詳細] 方氏住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引市街33號。原系晚清探花方爾咸住宅。門樓上部雕鳳凰,中雕梅花、荷花、菊花、牡丹,下雕福、祿、壽三星人物。兩邊有磨磚砌八字墻,現墻上各開一小門,圖案“文革”中為泥灰覆蓋�!�
[詳細] 三官廟位于儀征新城鎮馬壩村,是座古廟,唐高宗年代就有了一定的規模。三官廟門前這株銀杏樹與廟結伴1300歷史了,“懷中抱子”是其獨一無二的景觀,廟內還有一株銀杏是廟門前銀杏落種而生,三株銀杏樹被人們稱為“子孫三代”�!�
[詳細] 愿生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埂子街146號。民國初,為超度揚州八大鹽商之一肖裕豐而建。解放初“唯生閣”被拆,寺內佛像亦通過佛協遷往江西之聚山�,F存山門、大殿、藏經樓、后殿、兩廂廊房以及明代楠木廳�!�
[詳細] 賈氏宅(同福祥鹽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丁家灣1號。原為鹽商賈頌平所開“同福祥鹽號”用房。坐西朝東,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大柁梁呈方形,二柁梁呈圓形�,F為民居。……
[詳細] 普哈丁墓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市區。普哈丁墓,俗稱“巴巴窯”,又稱“回回堂”,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明、清擴建重修。普哈丁相傳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南宋末年到揚州傳教,卒后葬于此。墓園占地15600平方米,分為古墓園、古清真寺和花園三部分。三個部分以花墻相隔,以石階門道相通。墓園的古墓域北側有普哈丁墓亭,墓亭為磚石結構,方形平面,四出拱門。亭內為磚砌圓形穹頂,外頂為四角攢尖頂。普哈丁墓筑于墓亭中央地下,用青石筑成五級矩形層疊式墓塔,每層懸出的周邊、頂面雕有精美的牡丹花紋,或浮雕纏枝花草和如意紋。第三層墓塔側面刻阿拉伯文《古蘭經》摘錄。普哈丁墓的墓亭建筑是波斯建筑風格同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相融合的典型實例,墓園則采取了庭院式的設計,與傳統塋域布局不同,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包容與和諧。普……
[詳細] 林氏住宅位于石牌樓24號,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磚雕大門,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四進。進門有一小門廳,西首為二道門,南有北向門廳三間中為天井,北為花廳,面闊三間。廳西,客廳一間。第三、四進為對合式明三暗四住宅。……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i幋锝呅撻柛銈呭閺屻倝宕妷锔芥瘎婵炲濮靛銊ф閹捐纾兼繛鍡樺姉閵堟澘顪冮妶鍡樿偁闁搞儯鍔屾禍閬嶆⒑鐟欏嫬鍔ょ痪缁㈠弮瀵娊鏁傞悾宀€鐦堥梻鍌氱墛缁嬫挻鏅堕弮鈧换娑樼暆婵犱線鍋楅梺鍝勭焿缂嶄線銆佸Ο娆炬Щ婵炲瓨绮庨崑銈夊蓟閻斿吋鎯炴い鎰剁到绾锯晠姊虹拠鑼闁哥喐娼欓~蹇撁洪鍕獩婵犵數濮抽懗鍓佹崲娓氣偓濮婃椽宕ㄦ繛妤冩嚀铻為柛鏇ㄥ灡閸嬧晠姊婚崼鐔剁繁闁告艾顑呴…璺ㄦ崉娓氼垰鍓梺褰掓敱濡炶棄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姴瀚悾鐢告煟鎼淬垼澹橀柛銏″絻瀹撳嫰鎮峰⿰鍛暭閻㈩垱顨婂畷鎰版偨閻㈢數锛滃┑掳鍊撻懗鍫曞煡婢跺绠鹃悘鐐插€搁埀顒侇殕缁旂喖寮存幊娴滃綊鏌熼悜妯诲暗闁告ḿ鏁诲铏规嫚閳ュ磭浠┑鐘灪鏋い锝呮健濮婄粯鎷呴搹鐟扮闂佸湱枪椤兘骞冮悜钘夌厸闁告侗鍙€閹芥洖鈹戦悙鏉戠仸缂侇喖閰i幃鍧楀焵椤掆偓閳规垿顢欓弬銈勭返闂佺ǹ绻戠粙鎴炴櫏濠德板€曢幊蹇涘煕閹寸偟绠鹃柤濂割杺閸ゆ瑦顨ラ悙瀵稿⒌闁哄矉缍侀、姗€鎮欏ù瀣壕闁割煈鍣崵鏇㈡偣閸ャ劎銈存俊鎻掔墛娣囧﹪顢涘顒佸€┑鐐茬墛濞茬喖寮婚敐鍡樺劅妞ゆ牗绮庢牎闂備胶枪椤戝懐鈧矮鍗抽妴渚€寮崼鐔告闂佽法鍣﹂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