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揚州市旅游

揚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01、大虹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虹橋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揚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這里就是揚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橋。虹橋景色優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康熙年間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應太匆匆。”更是膾炙人口,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做詩贊賞過虹橋的景色。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吧。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與柳湖路交會處(瘦西湖景區南門外)類型:橋游玩時間:建議10-15分鐘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詳細]
大王廟大殿
  大王廟俗稱邗溝財神廟,原在便益門北官河旁。相傳殿前石爐無頂,以香投之,即成灰燼;爐下一水竅,天雨積水不竭,有沙漲起,色如銀,每歲春初,香火不絕,謂之財神勝會。正月初五燒香,爆竹聲喧,簫鼓竟夜。廟中兩聯:“一殿兩王天下少,廟門正北世間無”。2007年在古邗溝與古運河的交匯處北岸重建邗溝大王廟,地址為竹西路9號。復建后的邗溝大王廟,是一組仿古建筑群,位于原邗溝大王廟遺址東北約500米處。新大王廟北門額為“邗溝大王廟”。大殿面南,上懸“恩被干吳”匾。殿內神臺上供奉著兩尊袍帶飄逸、氣宇軒昂的塑像,東為吳王夫差,西為吳王劉濞。殿前有兩副楹聯:“曾以恩威遺德澤,不因成敗論英雄”、“遺愛成神鄉俗流傳借元寶,降康祈福世風和順享太平”,飽含著揚州人民對兩位吳王的感念之情![詳細]
京杭大運河·邵伯古堤
  位于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西古運河東岸,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鑿邗溝、隋大業元年煬帝疏浚邗溝都流經邵伯。南宋紹熙五年(1194)始筑江都至淮陰運河堤堰,F存古堤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修建邵伯運河東岸之石工,南北長約258米,截面為梯形,下底寬8米,上口寬2.5-3米,通高約5.10米。東面大堤西側底部為石塊壘疊護坡,石料規格多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97×25×36厘米等,石基上部城磚砌就,堤沿部壓一層條石,城磚尺寸為42×19×10厘米。堤上現存在4個碼頭,用料均為石工。有“大碼頭”、“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三塊清代石刻。大堤是里運河上重要的水利設施,在《甘棠小志》中有記載,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遺產點![詳細]
104、小盤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盤谷
  小盤谷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大樹巷58號。原為清光緒兩江、兩廣總督周馥之宅園,占地約5000平方米。園在宅東,由回廊花墻分隔為東西兩部,南有假山一組,北有曲尺花廳三間,三面有廊,廳南院中有湖石山一組,間植林木花卉。廳后為一廣池,有廊道與池西水閣相接;閣三面臨水,與池東湖石盤谷山峰遙遙相對,池東岸山巒起伏,一峰突起,湖石嶙峋,形似群獅,有“九獅圖山”之稱。山下為洞谷,由洞口接石梁可達北岸,又有洞口通池東南游廊。山上有小亭,于此可俯覽東西兩部園景,池西北有南向樓屋三楹。園東部置蝴蝶廳三間,綴以花木山石。整個布局緊湊,小中見大,園西部住宅,東西兩軸,前后各三進,總建筑面積約2000余平方米。2010年修繕,園林部分對外開放。“盤谷”,為歸隱者絕佳處。語出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中“太行之……[詳細]
揚州許曉軒故居
  曉軒故居位于江都市仙女鎮步行街。許曉軒,漢族,學名永安,字小軒,1916年出生于江都縣仙女廟鎮(今仙女鎮)。1931年在仙女廟震泰錢莊漢學徒。1935年,他進入無錫公益鐵工廠任會計,后任財會負責人。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發起護廠大刀會,廠方決定將設備轉運武漢,他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幾經周折將賬冊等資料運達漢口,接著又隨廠遷至重慶。1938年初,由救國會負責人沙千里介紹,參加青年職業互助會。同年5月,經楊修范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川東青委創辦的《青年-》月刊編委,并負責發行工作。1939年春,擔任中共川東特委青委宣傳部長,后調任中共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1940年4月,在大溪21兵工廠活動時,由于叛徒出賣被捕,關押在白公館看守所。1941年,他被轉押到息烽監獄。1946年7月,他又被押回……[詳細]
106、高郵當鋪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郵當鋪
  高郵當鋪位于高郵城北門外人民路西側,開設于清代中期,房屋整體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基本上呈五排五進,原有房屋80多間,其中有柜房3間、客房3間、首飾房24間、號房30余間、更房、生活用房20多間;核心精華部分存箱樓(首飾房)保存較好,且四周是高大的風火墻,外看像一座方形城堡,整個樓房給人以森嚴神秘之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代典當遺存。高郵當鋪的發現,為研究清代江蘇地區的典當制度及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2001年該當鋪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蓮花橋和白塔
  蓮花橋和白塔位于江蘇省揚州市。蓮花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恒為迎奉高宗弘歷二次南巡而建。因建于蓮花埂上,故名,又俗稱“五亭橋”。咸豐間橋亭毀于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后,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橋身為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詳細]
盛氏兄弟故居
  盛氏兄弟故居位于儀征市真州鎮工農南路29號。盛氏兄弟故居為盛延祺、盛延禧、盛延武三兄弟少時所居住地。盛延祺(1894-1923年),字白沙,為辛亥革命烈士;盛延禧(1899-1996年),字成中,則是有國際影響的著名學者與社會活動家。生前獲法國最高榮譽勛章-騎土軍團勛章,身后享有“中法友誼的開拓者”盛譽,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我的母親》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氏故居對于研究和展示盛氏三兄弟的生平業績有著重要的價值,也是作為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場所。故居原為座北朝南的兩進三院,目前僅剩后進三間兩廂,東邊有三間排房,原為盛家書房,建筑面積230平方米。房屋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抬梁式結構。天井以青石板鋪地![詳細]
109、三娘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娘井
  三娘井位于江都區郭村鎮邠州村三娘組。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江都縣志》記載:此井為五代時古井,明初重鑿。現存井欄花崗石質,外方內圓,上小下大。井旁存民國十九年(1930)刻石一方,題記五代時三娘造井的神奇故事及該井鑿修經過。井欄內壁有18條半凹痕,其中18條十分明顯,另一條比其它凹痕淺得多,故稱半條。井欄底座上有一根3.5厘米寬的鐵箍,幾乎是天天潮濕,但它仍烏黑锃亮,越千年而不銹不蝕。相傳該井建于后漢(947-950),并與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傳奇故事緊密相連。其時莊上住著一李姓人家,養育著3個兒女,最小的女兒容貌出眾,嫻慧、聰明,莊上人非常喜愛她。后漢高祖劉知遠下詔選妃,三女兒應召入宮為妃。高祖見她天生美貌,故特別寵愛。……[詳細]
邵伯運河碼頭及鐵牛
  邵伯運河碼頭及鐵牛邵伯運河大堤位于江都市邵伯鎮甘棠社區運河東岸,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F保存竹巷口至廟巷一段古運河堤,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南北長300米,截面為梯形,下底寬8米,上口寬2.5-3米,高5米。東面大堤西側底部為石塊壘疊護坡,石料規格多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97×25×36厘米等,石基上部城磚砌就,堤沿部壓一層條石,城磚尺寸為42×19×10厘米。堤上現存在4個碼頭,用料均為石工。有“大碼頭”、“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三塊清代石刻。大堤是里運河上重要的水利設施,在《甘棠小志》中有記載。2006年6月5日,邵伯運河碼頭及鐵牛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1、朱氏家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寶應縣安宜鎮小石頭街8號,是清代寶應籍湖北布政使朱士達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間。朱氏家祠原名朱方伯公祠,為寶應一門三進士之一的朱士達一支的家祠,因朱士達于湖北等地任布政使,故稱方伯,家祠依明清布政使稱呼慣例,稱朱方伯公祠。朱士達(?-1854年),江蘇揚州府寶應縣(今江蘇省寶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登進士,署黟縣知縣、南凌知縣、霍山知縣,授懷寧知縣。后升任壽州知州、鳳潁捕盜同知。道光九年,任鳳陽府知府。后署廬鳳道。道光十三年,署徽寧池太廣道、授廣西左江道。道光十六年,授云南迤東道。道光二十年,任四川按察使、陜西按察使。道光二十二年,任湖北布政使。太平天國崇陽戰后不久退隱,七十九歲卒于家中。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占地面積約682平方米,建筑面積……[詳細]
甘泉山漢墓群
  甘泉山漢墓群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邗江區甘泉鎮境內,分別由甘泉老山漢墓、甘泉汪家山漢墓、甘泉吳家山漢墓、甘泉三墩漢墓、楊壽寶女墩漢墓、楊壽小墩漢墓、楊廟雙墩村陳家墩漢墓、楊廟雙墩漢墓、楊廟花瓶張家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姜家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梁家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大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朱家墩漢墓、甘泉張家山漢墓等組成。從已經過考古發掘的一些墓葬和出土的一批精美文物來看,如東漢銅卡尺,是國內三件銅卡尺中,唯一由地下出土的文物,印證了銅卡尺的制造年代,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藝術史、數學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實例,為研究漢初揚州歷史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實物資料,意義重大。2006年6月5日,甘泉山漢墓群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3、郭山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山遺址
  郭山遺址郭山遺址位于儀征市新集鎮江寧村郭山組東側150米。遺址為一圓形高臺地,平均海拔高度10.1米,占地面積約73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平均為2.8米,最大厚度近5米,遺址堆積非常豐富。地表遍布西周至戰國時期生活用具陶器的各種殘片,質地以夾砂灰陶、夾砂紅陶、幾何印紋硬陶器為主,器形有罐、平底盆、鼎、鬲、豆等,紋飾有編織紋、繩紋和幾何紋。四周有明顯的壕溝環繞,壕溝寬2-3米,類似古代城市布局,向內有二層臺地和夯土跡象。該遺址于1999年發現,是我市保存狀況較好的一處古文化遺址,對于確定古邗溝的地理位置、研究揚州地區商周文化發展序列、城市起源及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達士巷民居群
  達士巷民居群達士巷20號民居現存磚雕門樓一座,住宅已改建。達士巷22號,前為磚雕門樓,后為五進住宅。第一進為三開間門廳,門廳北為一天井與第二進三間兩廂住宅相連,第三進為三間兩廂住宅,第四、第五進為對合式三間兩廂住宅。該建筑群總計五進,除門廳三間改造為住房,其余建筑結構均保存較好。天井相連,麻石鋪地未改變,木槅扇、門窗基本保留。為清末民國初典型民居。達士巷22號,前為磚雕門樓,全為四進住宅。進門第一進為三間門廳,中間一天井與第二進三間兩廂住宅相連。第三、四進為對合式三間兩廂住宅。天井為青石鋪地,堂屋間青磚基本保留。木槅扇、門窗基本保留。該建筑為清末民國初典型民居![詳細]
曹起溍故居暨生平事跡陳列館
  曹起溍故居位于古城揚州東關街338號,是曹起溍烈士出生和成長的居住地。曹起溍字建虞,曾化名魯士英、陳君豪,是揚州市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人。1906年,曹起溍出生于揚州一個職員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歷任揚州特支代理書記,揚州臨時縣委書記、縣委書記,揚州特委東鄉特派員、城區區委書記。1929年4月,任泰州臨時縣委書記。1929年8月,曹起溍在泰州被國民黨-逮捕。1931年2月24日,曹起溍與其他16位革命志士被殺害于鎮江北固山下,年僅25歲。2009年,曹起溍入選“五十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曹起溍為揚州地區革命斗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根據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創建了高漢莊、李家橋、孫家墩三個黨支部,發展農村黨員;兩次赴泰州,成立了泰州溱潼區委,使泰……[詳細]
劉文淇、劉師培故居
  劉文淇、劉師培故居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東圈門14號。劉文淇(1789-1854),儀征人,字孟瞻,清代訓詁學家。故居名“青溪舊屋”,亦稱“劉氏書屋”,系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小青瓦平房。劉氏世代居此。入門為一院落。第一進廳房面闊三間,西南有小軒,原額為“蘭榭”,為劉文淇之曾孫劉師培少時讀書處;第二進三間兩廂一套間,1945年改建過;第三進三間兩廂。西部原有花園,筑有方亭書屋,1950年倒塌。故居大部為劉氏后裔居住。1992年10月,前進廳房和山軒毀于火,已按原格局重建為平房。為東圈門片歷史文化街區內重要的名人故居![詳細]
117、小金山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金山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臺、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里。小金山內有個鐘乳石,是宋徽宗建造萬壽山盆景的遺物,當時正遇見方臘農民起義,把萬壽山的原料給搶去了不少,也就是花石綱的一部分,這塊鐘乳石遺留在了揚州,因為神似寶船,所以算得上一塊名石哦。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風景區內類型:古跡島嶼/半島歷史建筑游玩時間: 建議20-40分鐘電話: 0514-87357803開放時間:7:30-17:15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瘦西湖門票內![詳細]
118、馮氏住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氏住宅
  馮氏住宅位于文昌中路九巷9號,系馮廣盈在清光緒年間購筑的老房子。從其房屋布局、體量、裝修、雕琢、家俱皆能體會“揚州古明月,陋巷舊家風”的古韻。馮氏老房子大門朝東,八字型磨磚對縫砌筑,磚面細膩光潔,門樓氣勢昂然,進門堂,入庭院,迎面磚雕福祠雖局部殘破,然古韻尚存。福祠左為磨磚對縫儀門,入內遺存正宅南向前后三進。儀門內,中進為考究高敞廳堂三楹,前置柏木雕卷篷,廳堂前旁置廊,東廊有耳門通北向火巷,廳對面構照廳三間,東進柴房二間。廳堂屏門后穿腰門為三間二廂住宅。東廂有耳門通火巷,偏房面闊三間,是揚州古民居對合二進“前五后七,左右為三”的典型規整布局![詳細]
馬監巷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馬監巷東側,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古元秉所建。整座建筑設有門廳、牌坊、禮拜殿、照廳、水房、廂房、宿舍等數十間建筑。牌坊上有“整容門”匾。院內有銀杏樹、“懷清井”。懷清井,民間稱為“七奶奶井”,傳為七烈女避難入清真寺殉節處,井旁墻上嵌砌有記載七烈女事跡的石碑一塊。民國初年,寺內曾附設回民喪葬所、《北平震宗報》揚州二分社、伊斯蘭報室。1933年,寺內辦回民文化傳習所。1947年秋至1949年夏,回民青年會在寺內開辦生生小學。1958年以后,地方上先后在禮拜寺辦起了標牌廠、麻袋廠、制刷廠,廠房改造過程中,建筑遭到嚴重破壞![詳細]
揚州山陜會館
  揚州山陜會館位于揚州市東關街250號,年代為清。位于東關街250號至262號的山陜會館,是當時山西、陜西鹽商在揚州設置的會館,也是揚州最早的鹽商會館,原館址在舊城南門街,后遷移至東關街,會館占地面積5畝余,布局為前廳后宅,有后樓及花園,具有山西建筑的特色,北端墻腳嵌“山陜會館地基北墻界址”碑刻。山陜鹽商勢力雄厚,精于理財,明嘉靖年間曾組織家丁500人抵御倭寇,參與籌建揚州新城,在揚名人以西安府康海、平陽亢氏最為知名,遺有康山草堂、三義閣等古跡。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蜜月a | 色婷婷色综合缴情网站 | 亚洲中日韩欧美高清在线 | 中国浓毛少妇毛茸茸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