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揚州市旅游

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

  史可法墓在揚州市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崇禎進士,南明大臣,抗清名將,初為西安府推官,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督師揚州。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圍困揚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執,不屈而死。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骸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實現他生前的遺愿。清初曾建祠于大東門外,后圮。乾隆年間(1736~l795)于墓西側建祠,并謚“忠正”。咸豐間(1851~1861)毀于兵災,同治九年(1870)重建。民國24年(1936)和37年(1948)曾進行過維修。現存建筑除遺墨廳、梅花……[詳細]
  蘇省寶應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等功能為一體,對公眾永久開放的歷史文化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綜合型博物館。寶應博物館于1958年秋成立,1960年10月寶應博物館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署辦公,博物工作由縣文化館兼管,1980年初,縣圖書館從縣文化館分出,獨立建制,文博工作劃歸縣圖書館管理。1997年初寶應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館址位于寶應縣城安宜東路89號。2001年6月28日,建成并對外開放。博物館占地4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200余件,藏品以漢代、宋代出土文物為特色。寶應博物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基本陳列……[詳細]
  崔致遠紀念館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角,占地十八點六畝,總建筑面積為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風格,與唐城博物館及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該館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紀念堂、展廳和研究中心。紀念堂內塑造崔致遠塑像,并展示崔致遠在揚州的有關場景和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及唐代揚州城模型等;展廳主要展示崔致遠在揚州供職、筆耕、交游等歷史資料;研究中心主要用于征集、收藏、展示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崔致遠的成果、論著、史料和文物。……[詳細]
  蘇中公學紀念園位于寶應縣曹甸鎮金吾莊。1944年2月, 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決定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九分校為基礎,成立蘇中公學。1944年4月,蘇中公學在《蘇中報》上刊登了招生消息。招生簡章上明確:為培養抗戰建國人才,招收初高中畢業的有志青年入學。學校設有政治、文化、軍事、財政、民主等專業,學制半年。軍事系只要求初中畢業,其它系需要高中畢業。這條消息使大批的熱血青年大為動心,紛紛決定報考相關專業。1944年5月初,從蘇中各地區分批來到蘇公的學員,先后到達寶應縣東北地區的曹甸安豐一帶,蘇中公學的學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各分區、縣選送的干部;二是通過招生簡章……[詳細]
  新四軍受降地舊址位于高郵城區熙和巷70號。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打響了高郵戰役,第八縱隊指戰員在司令員陶勇指揮下,向高郵城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起進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隊經過激烈的戰斗,攻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日軍大隊長巖崎眼見敗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隨即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受降儀式是在日軍“洪部”(現公園禮堂)燈光黯淡的大廳里舉行的。12月25日深夜11時,新四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副主任謝云暉在部隊護衛下,威嚴地進入日軍司令部,以新四軍代表身份,命令日酋巖崎大佐傳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裝,交出武器,無條件投降。巖崎大佐解下身上的指揮刀放在桌上,向韓念龍行軍禮后,雙手捧著日軍……[詳細]
  揚州周恩來少年讀書處1997年,周恩來少年讀書處被命名為首批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3月5日,在周總理百年誕辰之際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底,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少年讀書處位于寶應縣城水巷口3號,原為周恩來外祖父陳沅的身世宅第。整個建筑為明清風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間。讀書處大門朝北,北樓古樸莊重,門楣上方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親筆題寫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橫匾。從正門向前是一和要青磚鋪就的甬道,甬道的盡頭是照壁,左右兩側是兩個四合院。東院為當年生活起居區,有磚木結構房屋七間,一道回廊將上下堂屋和南邊小院連為一體。庭院……[詳細]
  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位于邵伯鎮邵伯湖畔。1946年7月中旬,盤踞在南通的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湯恩伯,指揮5個整編師共12萬人,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華中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員的指揮下,以3萬兵力奮起迎敵,打響了蘇中戰役,并取得了七戰七捷的輝煌勝利,共殲敵5萬余人,沉重打擊了猖狂進攻的國民黨軍隊。其中8月23日至26日,華中野戰軍取得蘇中戰役第六戰——邵伯保衛戰的勝利。此戰,斃傷國民黨軍2000余人,華中野戰軍傷亡1000余人。為紀念戰斗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邵伯鎮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坐落在美麗的……[詳細]
  鑒真大師為唐代高僧,住持大明寺。到了56歲高齡,六渡東瀛,歷時十年,雖雙目失明而矢志不渝。鑒真東渡不但給日本傳播了漢傳佛教的律宗和天臺宗,還帶去了繪畫、書法、雕塑、醫藥、工藝、印刷、建筑等盛唐文化,被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和“中日友好使者”。1963年正值鑒真圓寂1200周年,日本舉辦“鑒真年”活動。周總理采納了趙樸初“以民間的力量”促進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建議,在國內佛教界、文化界同時舉行紀念鑒真活動。國務院還決定在大明寺建造鑒真紀念堂,周總理親自指定我國著名古典建筑專家梁思成主持設計。鑒真紀念堂于1973年破土動工,于1974年11月竣工。鑒真紀念堂由前后兩組建筑群構成:一組是以四松堂為主的陳……[詳細]
  曉軒故居位于江都市仙女鎮步行街。許曉軒,漢族,學名永安,字小軒,1916年出生于江都縣仙女廟鎮(今仙女鎮)。1931年在仙女廟震泰錢莊漢學徒。1935年,他進入無錫公益鐵工廠任會計,后任財會負責人。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發起護廠大刀會,廠方決定將設備轉運武漢,他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幾經周折將賬冊等資料運達漢口,接著又隨廠遷至重慶。1938年初,由救國會負責人沙千里介紹,參加青年職業互助會。同年5月,經楊修范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川東青委創辦的《青年-》月刊編委,并負責發行工作。1939年春,擔任中共川東特委青委宣傳部長,后調任中共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1940年4月,在大溪21兵工廠活動……[詳細]
  曹起溍故居位于古城揚州東關街338號,是曹起溍烈士出生和成長的居住地。曹起溍字建虞,曾化名魯士英、陳君豪,是揚州市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人。1906年,曹起溍出生于揚州一個職員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歷任揚州特支代理書記,揚州臨時縣委書記、縣委書記,揚州特委東鄉特派員、城區區委書記。1929年4月,任泰州臨時縣委書記。1929年8月,曹起溍在泰州被國民黨-逮捕。1931年2月24日,曹起溍與其他16位革命志士被殺害于鎮江北固山下,年僅25歲。2009年,曹起溍入選“五十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曹起溍為揚州地區革命斗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根據當時革命斗……[詳細]
  許曉軒革命故居位于江都區仙女鎮云峰社區一人巷3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占地554平方米,為前后三進四廂的民宅青磚小瓦,古樸莊重。正門上方懸掛一方匾額,上有“許曉軒故居”五個鎏金大字,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房間中,烈士生平事跡沿墻布展,陳列著100多幅珍貴照片、10多件烈士遺物以及一組群雕,生動再現了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許曉軒故居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三江營戰斗烈士墓位于江都區大橋鎮新港社區河口村長江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4月,解放軍179團為攻擊盤踞三江營的國民黨正規軍加地方武裝的戰斗中犧牲的烈士墓立碑紀念。4月20日,在三江營江畔發生了英國“紫石英號”與解放軍炮兵的炮戰,解放軍犧牲6名指戰員,同葬于戎家巷(現為三江營村)。1982年原中閘鄉政府將烈士墓從戎家巷遷至現址,并建碑紀念。2008年大橋鎮政府重新修建。“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碑”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地處揚州邗江區方巷鎮西首糧管所內的“張愛萍在方巷”史料陳列館,總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張愛萍當年在方巷蹲點的住宿辦公區;二是張愛萍紀念園;三是張愛萍在方巷圖片展覽館。該館雖然偏僻,開館時間不長,卻越來越引人注意。張愛萍同志1910年出生于四川達縣。他戎馬一生,早年曾參加過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他對蘇北也不陌生,早在大革命失敗后,他曾來到通如泰地區組織過農民暴-動,打土豪,分田地,發展農會,建立紅色政權;抗戰時期,張愛萍曾任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鹽阜地委書記,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在蘇北地區縱橫馳騁,組織指揮了多次戰斗。解放后,他被授予上將軍銜,長期在軍隊和國防戰線……[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欧洲美三区中文字幕 |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