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揚州市旅游

揚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21、五亭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亭橋
  五亭橋位于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蓮花橋。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風景區內類型:古跡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5-30分鐘電話:瘦西湖電話:0514-87357803開放時間:7:00……[詳細]
崔致遠紀念館
  崔致遠紀念館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角,占地十八點六畝,總建筑面積為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風格,與唐城博物館及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該館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紀念堂、展廳和研究中心。紀念堂內塑造崔致遠塑像,并展示崔致遠在揚州的有關場景和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及唐代揚州城模型等;展廳主要展示崔致遠在揚州供職、筆耕、交游等歷史資料;研究中心主要用于征集、收藏、展示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崔致遠的成果、論著、史料和文物。……[詳細]
揚州石塔寺
  揚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后王播離寺他去,發憤攻讀,于貞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淮南節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見當年壁上題詩已籠之碧紗,對世態炎涼感慨至深,又續題二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石塔寺也因此出名。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蘭院”,開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于木蘭院,建石塔藏之,……[詳細]
寶應學宮
  寶應學宮位于寶應縣安宜鎮小新橋25號。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明、清均重建。大成殿于1992年重修。主要建筑有迎秀門、狀元橋、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閣、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寶應縣城的孔廟、大成殿,歷經宋、元、明、清四代,曾兩度毀于戰亂,后經重建、增建,直至清代中葉巳成為一組完整的、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范圍東抵朱家巷,西至縣南街,南臨迎秀門,北止學墩巷,占地共約五十多畝。其周圍城河環繞,石橋臨空,南頻秀水,北倚“高峰”。當時的迎秀門、狀元橋、泮池(即孔子的硯臺池,后又稱做養魚池)、欞星門、鼎甲坊、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閣、天魁亭等建筑,依次排列中在軸線上。東為副學署,西為射圃廳,布局對稱,各得其勢。副學署的大門為一高兩低三楹古牌樓……[詳細]
揚州瘦西湖白塔
  揚州瘦西湖白塔:位于瘦西湖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式樣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塔下筑長方形高臺,四周圍有欄板,前有小臺,小臺北面和兩側均筑階梯,可以登人。塔位于高臺中央,底為磚雕須彌座,上為塔肚(亦稱寶瓶),塔肚上是塔脖子,再上是十三層瘦長的圓圈,稱“十三天”,頂上蓋圓盤,最上是銅質葫蘆塔頂。此塔用磚砌成,為-塔的一種形式,因刷白色而得名。是瘦西湖著名景色之一。景點位置揚州市瘦西湖景區內……[詳細]
26、徐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園
  徐園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漢族古代園林建筑。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公園內,“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園構筑于“桃花塢”舊址,位于瘦西湖長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韓園桃花塢故址。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過池是館軒,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而稱聽鸝館。整個院落工整而又具變幻。繞過徐園,立于小紅橋,小金山聳立,湖面陡然放開。徐園規模不大,占地0.6公頃。但結構得體,庭院起承轉合,錯落有致。內有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館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聽鸝館前陳列鐵鑊兩具,相傳為南朝簫梁時鎮水之物,并立有《鐵鑊記》碑文,相傳是南朝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詳細]
竹西公園
  竹西公園位于竹西路30號黃金壩橋東北角。占地面積8.67公頃,其中水面約占60%。公園1989年7月22日破土動工,1990年9月26日對外開放,是具有揚州園林特色的城郊農民集資創辦的第一家古典園林。1999年5月,被省建委確定為二級園林綠化企業。唐代竹西寺又名禪智寺。唐代詩人張祜“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以及杜牧“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詩句,都是描繪的這一帶美麗風光。竹西寺也是歷史上帝王賞游臨幸之地。隋煬帝三下揚州,在此建造行宮。乾隆爺三游竹西寺,留有詩作,并為竹西寺題寫“竹西精舍”匾額。鄭板橋還有“二十年前載酒瓶,春風依醉竹西亭”的詩句。清代后期荒廢,原址在今竹西公園東北1公里處。竹西公園門廳五楹,上懸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書“竹西公園”匾額。門廳以北聳立一座高大的景屏,透過方窗,……[詳細]
蘇中公學紀念園
  蘇中公學紀念園位于寶應縣曹甸鎮金吾莊。1944年2月, 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決定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九分校為基礎,成立蘇中公學。1944年4月,蘇中公學在《蘇中報》上刊登了招生消息。招生簡章上明確:為培養抗戰建國人才,招收初高中畢業的有志青年入學。學校設有政治、文化、軍事、財政、民主等專業,學制半年。軍事系只要求初中畢業,其它系需要高中畢業。這條消息使大批的熱血青年大為動心,紛紛決定報考相關專業。1944年5月初,從蘇中各地區分批來到蘇公的學員,先后到達寶應縣東北地區的曹甸安豐一帶,蘇中公學的學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各分區、縣選送的干部;二是通過招生簡章向社會上招收的學生;三是淪陷區地下黨組織輸送來的進步知識青年,其中也有地方黨政干部、地下黨員和一部分……[詳細]
界首護國寺
  界首護國寺位于高郵市界首鎮石橋街東側,清代為高郵八大名寺之一,現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護國寺,始建于北宋初年,原為三間小廟,是稱關帝廟,后幾經衰敗,幾經修葺。明代宦官魏忠賢專橫跋扈,權傾朝野,此廟也一度改為魏公生祠,后隨魏忠賢受誅,生祠又改為關帝廟。清代康熙年間,住持戒如和尚重修殿宇,現有“關對殿”石碑一塊,刻有“康熙甲午年仲春月重修”字樣,可資考證。乾隆九年,紳何湘宜因中年喪妻和老年喪子而皈依佛門,拜高郵天王寺智慧和尚為師,法名廣成,住持護國寺。廣成和尚捐田200余畝作為廟產,實施農禪并重、站關募化,經營十多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建成廟房四進,共100余間,山門朝西,頭進去天王殿,二進為關圣殿,三進為在雄寶殿,四進為法堂和方丈室,兩個廂有禪堂、念佛堂、客堂,后苑廣植松竹。其時寺廟頗具規模,殿宇……[詳細]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陳列館
  走進東關街韋家井6號,這里是熊成基故居。前后共三進建筑,總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為兩個連體的“四合院”,青磚小瓦,木結構,典型的揚派建筑風格。熊成基故居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辛亥革命先驅熊成基是從揚州古城走出去的熱血青年。1887年秋,他就出生在韋家井一戸世宦家庭。熊成基幼年時讀過私塾,崇敬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飛、史可法,立志報效祖國,遂報考進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后停辦回揚州應征入伍,入南洋炮兵學堂學習。早年熊成基曾參加了安徽岳王會、江浙光復會等革命團體,進行反清活動。熊成基從炮兵速成學堂肄業后,分配在新軍任炮兵排長,后調任安徽新軍炮營隊官,不久,經人介紹暗中加入了同盟會,立志推翻清政府,在炮兵中積極宣傳革命。1907年在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后,岳王會決定再次發動起義,熊成基被……[詳細]
高郵侵華日軍投降處舊址
  新四軍受降地舊址位于高郵城區熙和巷70號。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打響了高郵戰役,第八縱隊指戰員在司令員陶勇指揮下,向高郵城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起進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隊經過激烈的戰斗,攻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日軍大隊長巖崎眼見敗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隨即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受降儀式是在日軍“洪部”(現公園禮堂)燈光黯淡的大廳里舉行的。12月25日深夜11時,新四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副主任謝云暉在部隊護衛下,威嚴地進入日軍司令部,以新四軍代表身份,命令日酋巖崎大佐傳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裝,交出武器,無條件投降。巖崎大佐解下身上的指揮刀放在桌上,向韓念龍行軍禮后,雙手捧著日軍花名冊和軍械、軍需登記冊畢恭畢敬地呈送給韓念龍,然后退回站立一邊。韓念龍接過名冊,略加審閱,即命令日……[詳細]
陳六舟故居
  陳六舟故居陳六舟故居共兩處,一在糙米巷6號、8號、10號,一在東關街羊巷23號。陳六舟官至安徽巡撫。糙米巷,舊時稱曹李巷。此宅歷史上全部屬陳仲云家族的產業,陳氏先后四代為揚州很有影響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道光壬午(1822)至光緒癸未(1883),陳家先后出了三位進士,父子二人賜傳臚,其后兩人為舉人、秀才。陳氏家族從陳仲云在道光壬午(1822),其子陳六舟在同治壬戌(1862),侄陳咸慶在光緒癸未(1883)先后參與殿試會考時,三人都賜進士。而陳仲云、陳六舟父子二人先后在殿試會考時又獲得二甲第一名,賜稱傳臚。歷史上揚州人稱陳家為“一門三進土,父子二傳臚”。陳氏住宅從地理位置,遺存房屋的現狀、體量、造型、構架特色都能印證是屬于清中期或更早的建筑。陳氏老住宅6號、8號磨磚門樓今尚存,形式相似,……[詳細]
甘泉東漢廣陵王墓
  甘泉漢墓位于揚州市西北郊18公里的甘泉山及周圍,地屬邗江縣甘泉鄉。南京博物院為配合甘泉磚瓦廠取土,于1975年和1980年發掘山北雙山兩墓(西山為一號墓,東山為二號墓)。兩墓為高12米、直徑60米的兩個大土堆,發掘前磚瓦廠將上部5米封土挖去,將碎磚雜土堆置墓南側。發掘表明,兩墓系座北朝南的磚室墓,早年即遭盜掘,一號墓在墓室前部東側有直徑1米的盜洞,二號墓在墓室中部偏東處有直徑4米的大盜洞,清理出一些殘留的隨葬品。一號墓有銅雁足燈、釉陶五支燈、雙魚盤、罐等20件,雁足燈底盤寬沿上鑄有陰刻篆體銘文“山陽邸銅雁足短燈建武二十八年造比二十”共18字。二號墓規模較大,有兩個棺室,為主要墓葬,出土殘留隨葬品90件,陶器有鼎、盒、壺、盆、爐、杵臼等。尤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批有工藝價值的珍貴器物,銅器有雁足燈……[詳細]
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揚州周恩來少年讀書處1997年,周恩來少年讀書處被命名為首批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3月5日,在周總理百年誕辰之際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底,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少年讀書處位于寶應縣城水巷口3號,原為周恩來外祖父陳沅的身世宅第。整個建筑為明清風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間。讀書處大門朝北,北樓古樸莊重,門楣上方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親筆題寫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橫匾。從正門向前是一和要青磚鋪就的甬道,甬道的盡頭是照壁,左右兩側是兩個四合院。東院為當年生活起居區,有磚木結構房屋七間,一道回廊將上下堂屋和南邊小院連為一體。庭院中間一株臘梅和一盆碧荷清香撲鼻,生機盎然,讓人清晰地感受當年主人的高潔品行和情操。面南上堂屋三間。正……[詳細]
35、仙女廟
仙女廟
  江都城區舊名仙女廟,其來歷與東陵圣母廟帶發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關。這里最早叫蔡家莊。傳說東漢時的一年,天降大災,東海一條黑龍來這里興妖作怪。其時,大雨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沒了莊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偏偏瘟神又至,全莊人上吐下瀉,奄奄一息。危急關頭,天空飛來一條白龍,昂首向黑龍殺去。經過幾個時辰的搏斗,黑龍敗下陣去,狼狽而逃。空中云消霧散,大水向長江退去。此時,天邊又飛來一只黃鶴,口銜藥草飄落而下。不一會兒,白龍和黃鶴都不見了,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兩位道姑打扮的女子。 原來她們就是東陵圣母廟(東陵為我區宜陵古稱)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兩位姑娘用草藥熬湯,送到每家每戶,使全莊人轉危為安。后來兩位姑娘化作兩條白龍騰空而起,駕著彩云飄然逝去。人們為感謝她們的恩德,就在河邊建了一座廟,祀奉二位……[詳細]
36、準提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準提寺
  準提寺位于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10號,準提寺原為明代的疏理道公廨,是管理鹽務的衙門。明代末年改建為準提寺,供奉的準提觀音為佛教諸佛之母,心性純凈,皎如明月。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有施舍田畝碑兩塊和禁除營衛、地租碑一塊。清兵攻占揚州屠城十日時,準提寺部分建筑被焚。雍正年間,由于御史陳伯聞和他的老師孫仲彝的鼎力主持和募化,重建了山門和大殿,并邀用中禪師駐于寺中,使準提寺成為揚州的一大名剎。石塔寺僧又贈廟田385畝給準提庵。清嘉慶十一年(1806),著名學者阮元在二郎廟菜園得宋三公石,移置寺東廊,后嵌在西樓壁上。道光八年(1828)又對準提寺進行了整修。咸豐三年(1853)除大殿外余皆毀于兵火,同治、光緒年間復建。現存山門殿、天王殿、大殿、藏經樓,總建筑面積為1419平方米。準提寺寺門朝南……[詳細]
揚州文峰塔
  揚州文峰塔 文峰塔是水陸交通進出揚州的標志。“寶塔有灣灣有塔,瓊花無觀觀無花”,這寶塔即為文峰寶塔,唐代揚州地圖中,長江與揚州近在咫尺,為了減少長江對揚州的直接沖激,前人將長江和揚州相連處的運河故意鑿成“之”字形,洶涌澎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緩沖,進揚州城時便如被訓服的野馬,增加了溫柔敦厚之氣。就在運河的轉彎處的東岸,塔高聳而立,成為進出揚州所見的標塔,高塔“送夕陽,迎素月”,夜幕降臨時,高處點燃燈火,為南來北往船只導航,“送客迎賓總是情”。   文峰塔位于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建于明朝萬歷10年,相傳是為鎮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登上塔頂眺望,可盡覽古運河及揚州市區風光。  文峰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面,塔基為石徹須彌庭,塔身磚建,每層有木構塔檐和平座欄桿,塔……[詳細]
阮元家廟
  阮元家廟總占地面積749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782平方米。建筑軸線分明,氣勢恢宏,初建于清嘉慶年間。房屋組群分為三路,由阮氏東宅、阮氏家廟及阮氏西宅三部分組成,家廟位于阮氏東宅和西宅之間。家廟前后原有五進房屋,以《大清會典》所載“一、二、三品官,廟五間、兩室、階五級、兩廡、三門”規格建造;廟內祀阮氏高、曾、祖、彌四世,祧者藏夾室。廟五間置祖宗龕三臺,兩夾室各置祖宗龕一臺,東西廡各置龕兩臺,高、曾、祖、彌四世木主廟五間的三龕內,凡阮元一支孫輩,曾孫輩的木主,按大房(常生)、七房(祜)、五房(福)、八房(孔厚)的順序,由北而南排列在東西廡內。家廟與東路廳房之間有射序巷,供子孫和學生課余射箭習武強身之用。“阮氏東宅”原有東路由南向北分別為轎房、對廳、大廳、二進、三進、四進、奉恩樓。大門對面照壁,……[詳細]
大明寺西花園
  大明寺西花園西花園亦稱御苑芳圃,因位于大明寺西側而得名。初建于清雍正年間,后為迎接乾隆帝南巡陸續修建。至乾隆十六年,高宗首次南巡來揚時,勞圃已步步入勝。咸豐年間芳圃受兵燹毀損。百年來,西花園曾經歷七次大修,近年來的“千年一修”,乃芳圃建成以來規模最大、文化內涵提升最為成功的的一次維護和修繕。如今的西花園,山水景色布局自然,樓臺亭閣錯落有致,園中青松綠竹,層巒聳翠,疏密有間,風姿卓異。環湖四周,崗阜起伏,綠蔭夾道,宛如深山幽谷。新修建的九曲石橋與實木棧道把湖心二嶼跟湖岸連成一體,野趣天成,成為中國唯一的窩底式貼水園林。西花園中景點眾多,特別是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天下第五泉 、鶴冢、石濤墓等,更讓人流連忘返。康熙御碑亭。亭內御碑一方嵌于東壁,銘刻著康熙皇帝所題杭州靈隱寺之五言詩。據當時揚州知……[詳細]
儀征東岳廟
  【恢復情況】1996年,儀征市人民政府應各界要求,從滿足信教群眾宗教生活需求、落實黨的宗教政策角度出發,決定恢復重建東岳廟。恢復建設過程中,儀征市委-部、市民宗局、真州鎮政府等有關部門積極幫助組建班子、落實土地、規劃建設、協調矛盾,社會各界人士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整個廟宇已初具規模,是蘇北及蘇中地區規模較大的道教叢林之一。 【歷史由來】東岳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初年,明代永樂年間重修擴建,并受誥封,此后稱東岳廟為“敕賜東岳廟”,規模達99間,為一方知名的道教廟宇。后屢經戰火,至民國年間尚存廟房65間,當時在廟內中軸線上有前殿、大殿、二殿,兩側為火神殿、都天殿、城隍殿、十王殿、后宮樓、望江樓及客堂、齋堂、寮房等配房,主祀東岳大帝。 【建設現狀】恢復重建的東岳廟占地近30畝,現已建成山……[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制服丝袜综合另类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网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在线观看一级大片婷婷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