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娥墓堌墓群為漢代古墓葬,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董莊村娥墓堌莊西100米,據豐縣城約30余里,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周圍有四條河環繞,南有西支河,北靠蘇北堤河,西有惠河,東靠四聯河,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鎮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娥墓堌村居民在遺址南側居住,以農業為主,1995年原和集鄉政府在遺址上修建排灌站一處,站名以娥墓堌命名,并建有紀念亭一處,亭北有紀念碑一通,有一條東西大道,通住山東省。娥墓方圓十余畝,據墓碑記載:“明成化、弘治中二次盜掘,其墓四面有門,環…… [詳細] |
 | 黃河故道大堤為始建于明代,所存段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蔣莊村八大家南200米。蔣莊村位于豐縣城南的蘇皖兩省三縣結合部。豐黃公路從南北穿過,廢黃河、大沙河東西方向分流。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解放前是沙荒茫茫的大沙河,經過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如今到處茂樹蔥蘢,花果滿樹。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已形成了糧食,果品,蔬菜,畜牧,林業等五大支柱產業。黃河故道是清咸豐元年,黃河從碭山蟠龍集決口而形成的自然河流。豐縣是黃河泛濫決口進入江蘇的源頭,豐縣境內黃河故道范圍包括主河道廢黃河豐縣段(豐縣二壩至豐銅邊界,長…… [詳細] |
 | 卜子祠為清代建筑,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卜老家村西隊,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較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果、菜六大類作物。村北有白衣河自西而東流過,白衣河的支流流至西一號大溝,自南而北穿村而過匯入白衣河,把卜老家村一分為二。卜子祠東鄰一號大溝,座北面南,前面是村中大道,往南六十米便是省道豐單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卜老家村是個較大的村莊,東西長一公里,居住著2000多口村民,該村村民百分之九十八為卜姓,他們世代秉承先祖遺訓,耕讀為業,勤勞為本。祠堂鶴立于民居中間…… [詳細] |
 | 何山頭遺址位于新沂市東北約7公里馬陵山山脊北坡的何山頭上,地屬北溝鎮何山頭村,海拔約91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3′56〃,北緯34°25′40〃,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約100米,地層(含石器的殘坡堆積層)厚1米左右。1984年調查發現石器制作場地,加工的細石器在地表有零星出露,在地層的剖面上也見到一定數量的石制品。出土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68件,器類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等,制作方法有間接壓制法和直接打擊法兩種,其中細小石器占有很大比例。細石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一種新的石器加工工藝,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藝,一般是指采用間接打擊法制成的小型細石核、細石葉和用之進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 [詳細] |
 | 三層炮樓是1967年順河鎮革命委員會建,屬“文革-”產物,位于徐州市豐縣順河鎮六六福食品有限公司院內。順河村位于豐縣西北,為黃泛沖擊平原,東有復新河,西臨四聯河,南靠羅河,北有蘇北堤河。系平原坡地,東北低,西南高。西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粘土地,西北部為鹽堿地。水陸交通發達,河渠縱橫,水資源豐富。順河村北側有西營子河,東部為大片農田,土壤肥沃,五谷豐登。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蒜等農作物。六六福食品有限公司地處鎮政府大院東部,南部為鎮區居民區,臨街有門面商舖,西部、北部為順河村居民區,東部為鎮政府工作人員家屬區。在“文革-”期間,雖然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一九六六年九月五日社論中已經警告全國的批判…… [詳細] |
 | 龍霧橋遺址為大致為宋遼金至明遺址,位于地處豐縣鳳城鎮史套樓東南,北環路南,復新河東岸。龍霧橋位于河灘上,此鄰北環路,西鄰復新河,交通方便。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內河航道主要有復新河,與微山湖相通。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遺址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6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龍霧橋在城北2.5公里處,據《豐縣志》記載:秦時滄河從縣城的西面流來,在縣城的東北角拐彎,流向東南。前256年,滄河上有一座較大…… [詳細] |
 | 周勃、周亞夫墓為明、清所建,實為周勃、周亞夫的衣冠冢,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黃樓村東南。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周勃(?—前169年),祖籍卷縣人,即今河南原陽縣(舊原武縣)人,后遷居于豐邑城東落戶,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明、清《豐縣志》均將周勃列入豐縣人物志。周勃出身貧苦,定居豐縣后,因距邑城較近,故青年時期以村西大澤中(豐城北關大澤門外)的蘆葦編織葦箔、蠶具營生,間或為人婚喪嫁娶之時充當吹鼓手維持生計。但他自幼習武,弓馬…… [詳細] |
 | 張道陵祠遺址始建年代不詳,大致為元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宋樓鎮費樓村費樓二隊,費樓村中心南北大道與東西大道交叉處。費樓村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為粘土地,東部為砂堿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當地居民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張道陵(34—156),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據本地文史資料載,張道陵于東漢建武10年(公元34年)生于豐縣阿房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費樓村)。他7歲埋頭書房,苦讀《道德經》、…… [詳細] |
 | 司吾驛是蘇北地區古代的重要驛站之一,位于司吾山前“通京大道”的橋北村,當地俗稱“馬號”。遺址高出周圍地表的平土臺,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現存驛井一口,地表能見到繩紋陶片、盆、罐等口沿及青花瓷片。司吾驛設在通京大道旁,有馬匹六十匹,馬夫六十名。驛站毀于清宣統二年(1911年)。司吾驛設置較早,秦代這里就設有司吾驛,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押往元大都途中,曾夜宿司吾驛,并留詩《望邳州》:“中原行幾日,今日才見山,問山在何處,云在徐邳間。”元朝首都定在今天的北京,其陸路交通的線路方是由山東郯城入新沂境,南接淮揚,北通徐州、山東,“粵、閩、浙、贛、蘇、常等地文武官員和商賈行旅往來,多由清江登陸…… [詳細] |
 | “策馬來尋拔劍泉,漢王遺跡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綠樹邊,溜響消殘龍戰氣,芒寒微動灞陵煙,鴻溝寂寞烏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這首題為《拔劍泉》的古詩是清乾隆33年間,一位名叫邵大業的徐州知府寫下的。拔劍泉位于漢文化之鄉,漢王鎮丁唐山下。形成于西漢高祖二年,這里山脈連綿,河流縱橫,素有“山水一色,民事物阜之稱”。是徐州著名的花果、玫瑰之鄉。據《史記》上記載,劉邦-為漢王后,于公元前205年春,乘虛占領西楚國都彭城,霸王項羽聞訊,親率3萬精兵奪回彭城,劉邦率隊退到漢王丁塘山下,人困馬乏,數日不得滴水,軍士饑渴難忍,劉邦在走投無路百感交集之時,猛地將寶劍往地上一搠,對天長嘆道:"天亡我也!”…… [詳細] |
 | 蘇北大堤為1950年國家投資修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黃樓村北400米。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周圍有四條河環繞,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蘇北堤河是人工開挖的一條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復新河。蘇北堤河是江蘇豐縣和山東魚臺的界河,西通西惠河,東流入復新河,由于堤土被種莊稼。殘堤破壞嚴重。其為復新河支流,1958年后有幾次疏浚。常年河水淤積,西部河底干枯種上了莊稼,只是澇天,有積水,實際是個…… [詳細] |
 | 姚樓河普濟橋為明代建,位于徐州市沛縣龍固鎮姚樓村。此地為沛縣最西北部,東靠昭陽湖,屬黃泛沖積平原的濱湖低平原,地表坦蕩,河渠縱橫,已形成較密的平原梯級河網。湖產豐富,煤礦發達,水陸交通方便。全鎮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兼種棉花、花生、油菜等。此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分,氣候溫和。氣溫和降水年際變化大,四季風向、風力變化很大。橋南是姚樓村,村民以務為主,交通便利。《沛志》載:“龍固西北六里邊溝上有主普濟橋,”通古濟水,古沙河,位于姚樓林西,今蘇魯邊界。明代就有普濟寺和善濟庵存在,橋以寺名,寺以橋興。清光緒十二年,普濟橋就曾經大規模重修過,并立碑記載。重修后的普濟橋有三孔三…… [詳細] |
 | 豐縣城護城河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北關村村南,位于豐縣中部,復新河西側,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城南渠樓至東北楊廟一線為沙質土壤,其余均為粘性土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內河航道主要有復新河,與微山湖相通。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豐縣城池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城河景觀,開挖于城戰國時期,是比較完整的方形城河之一,清光緒《豐縣志》載:“豐縣城池,舊城莫究其始,秦筑厭氣臺于此,后鑿城內四隅為池,…… [詳細] |
 | 太行堤為當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趙莊鎮許莊村南200米。許莊村位于豐縣的西北部,系黃河決口后沖積平原,多沙地。1949年后開挖太行堤、營子、西支、四聯等幾條大河,豐單公路從境內通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棉花、特種蔬菜的種植發展較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太行堤河是復新河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于山東省單縣浮崗集,經豐縣西部王溝鎮流入豐縣,經豐縣趙莊南、常店南至孫套樓匯入復新河,由復新河直泄南陽湖,全長54.5千米,流域面積476…… [詳細] |
 | 七公墓表是清代徐州狀元李蟠為李氏始祖七公撰書的一篇墓表,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黃樓村富士路北狀元碑園內。狀元碑園處于原黃樓鄉駐地,富士路北,現屬于梁寨鎮黃樓村,距鎮駐地12公里。梁寨鎮有“狀元故里、冠軍之鄉”之稱。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鎮區水資源豐富,黃河故道,經過治理改造,形成了近2萬畝的果園,鎮內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紅芋、玉米、大豆、棉花等,畜牧業也相當發展。李蟠,字仙李,號根庵,又號萊溪。生于清順治十二年,終年74歲。為康熙皇帝欽點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1300年中徐州唯一的狀元。七公墓表,記載了李氏的原籍和進徐州以來的發展歷史,全文426…… [詳細] |
 | 張山人故址位于徐州市云龍山第二節山之顛,自云龍山北門拾級登達山頂,半月形院門,門額上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書寫的“張山人故址”5個隸字。走進院門,有平坦開闊、鋪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東側便是放鶴亭,放鶴亭西側有飲鶴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載。距放鶴亭南20米,飲鶴泉南10多米處,還有一座建在高聳之處的小亭招鶴亭。放鶴亭、飲鶴泉和招鶴亭這三座古跡有著密切的關系。故居西北角有一座涼亭,西南角有一間門窗玲瓏的小軒。這原是“御碑亭”,內曾立有清高宗弘歷的《游云龍山作》詩碑。乾隆皇帝曾四次來徐州,幾乎每次必登云龍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詩”標榜風雅的“御書”。如今乾隆為云龍山書寫的碑刻已移…… [詳細] |
 | 西當典原名為寶豐粹當典,因位于窯灣西大街俗稱“西當典”,由山西白氏建于明代,原建于窯灣隅頭鎮,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搬遷到此處。西當典的對面是窯灣山西會館,東面是隆記錢莊。典當行業明、清兩朝最為盛行,尤其是山西晉幫和徽州商幫,有“無徽不典”的民諺。到了清代,典當業進一步繁榮,其豐厚的贏利引來皇宮貴族及官府紛紛赤資典當業,呈現出皇當、官當、民當等三大典當資本分割的經營形式,且內部分工明確,專業化趨勢明顯。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全國當鋪共18075座,年收典稅9萬兩白銀。嘉慶年間,全國當鋪發展到23139座,年上繳稅銀11萬5千兩。清代的窯灣鎮有兩家典當行,即位于中寧街的“朱氏”東典當和西大…… [詳細] |
 | 邳州八義集曹氏牌坊在老街北門,為紀念曹辰之妻張氏所立。曹辰是乾隆武舉人曹殿楹之孫,清咸豐初年(1851年)閏八月,黃、淮河大水,咸豐皇帝欽命大運河漕運吳棠,組織徐州各縣民工豐北堵口。曹辰受命負責柴糧后勤供應,盡心竭力,因疾而卒。曹張氏服毒殉情,與夫君曹辰黃泉相伴。邳州知州吳棠親寫奏章,光緒皇上御批建立牌坊,旌表曹辰之妻張氏。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以花崗石雕琢構成。整座牌坊東西長約6米,基座寬約1米,高約7米。重要部位由鐵梁串聯。牌坊正中門前后有雌雄石獅兩對,主要立柱橫梁由整塊條形大理石扣成,上面雕飾以人物花卉、珍禽異獸,肅穆而端莊。牌坊正面定枋浮雕花卉,上承六朵仿木斗栱單出四跳,正中額楷書“圣旨…… [詳細] |
 | 琉璃井為漢代所建,位于徐州市沛縣沛城鎮東風居委會。南靠東風路,西為圖書館,東為商店,北200米為居民房。此地為沛縣中部,地形無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為典型的沖積平原形,地表坦蕩,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土壤系淤土和兩合土,適于機械化耕作。動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豐富。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豆等;交通通訊便利,水陸交通樞紐。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空氣清新。春季天干多變,乍暖還寒。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光能和熱能豐富,降水量較豐富。琉璃井,是沛縣古井之一,亦是沛縣古八景之一,它依托著“秦始皇鑿井斷龍脈”、“高祖返鄉飲軍馬”、“李三娘微時挖井灌園”三個傳說故事而流傳至…… [詳細] |
 | 東當典位于窯灣鎮中寧街北端,原名為元升當典,建于清康熙年間,由山西商人開設。該建筑坐東面西,磚木結構建筑,有 10間門市樓,四進院落,后門是后河街,后院墻高達10米多,院東北角筑5米五方形三層高哨樓。清末時,前門南6間是“永余錢莊”和“正康錢莊”,北4間是“朱信和當典”,兩間青條石門框都是鐵皮釘大門,兩門青條石窗嵌鐵格窗,4間當鋪營業廳中間一道青條石柜臺,柜臺上用拇指粗鐵柱條全封。兩處鐵窗供典當營業,鐵窗兩相嵌有鐵畫對聯,上聯是“南北客商來南北”,下聯是“東西當鋪當東西”,門上橫匾書“元升當典”。明清時期,窯灣鎮商業發達,鎮上開始兩家當鋪,當地俗稱“東當鋪”、“西當鋪”。康熙年間,元升當典(東…… [詳細] |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