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3年在清理黃河故道時,在黃河故道壩子街橋東南地下8米處發現。石碑保存完好,碑題為“漢留侯張公諱良字子房墓道”,明嘉靖18年(1539年)直隸徐州知州陸時望等立。出土后存放于徐州博物館內,199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該碑被移至出土地點重立。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并列為“漢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去向鮮為人知。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死后葬……[詳細] |
![]() | “云龍山”碑刻位于徐州市泉山區云龍山北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上山石階西側,西、北、南分別至石刻本體向外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上山石階東側,西至山間陡坡東側,南至本體向南7米,北至本體向北5米。……[詳細] |
![]() | 湖山楊氏石刻現存徐州博物館碑園內,刻石共有86方青石質,其中有摹刻蘇軾書《前后赤壁賦》和《楚頌》、岳飛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歐陽詢書《陰符經》、米芾書七言詩《重九回郡樓》和虞世南書《道德經》,另有唐寅、祝枝山等人所書的跋文。這批刻石原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山西絳州楊映權珍藏,保存在徐州南二十余公里的安徽褚蘭鎮湖山村的湖山楊氏帖園內。1951年楊氏家族捐獻給國家,先置于云龍山頂興化寺內陳列。后移至徐州博物館建碑園鑲嵌。楊氏石刻及楊氏帖園的主人楊映權(1761—1835年),字緯中,號蘭圃,銅山縣人。清嘉靖年間曾任山西絳州知州,58歲丁憂還籍,不復為官。揚映權愛好書法碑帖,在任期間,收集到一……[詳細] |
![]() | 北宋元豐元年(1078),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為慶祝戰勝洪水而興建黃樓,九月九日重陽節,蘇軾主持盛典,慶祝黃樓落成。并將《黃樓賦》碑立于樓中,碑呈方柱型,文滿四面。《黃樓賦》碑文是蘇轍撰寫的長賦,由蘇軾親筆書寫刻制成碑。宋碑已毀,現存為明代摹刻碑,青石質,高2米,四面,每面寬0.54米,文33行,滿行35字,楷體。樓內另存碑刻13通。1987年重建黃樓,遺存的20多塊碑刻皆鑲嵌在樓內。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蘇軾由密州調任徐州知州。七月十七日黃河在澶州決口,洪水波及徐州,大水圍城,水深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搶筑大堤,夜宿城上巡查險情。臨危時刻,以詩言志“坐觀入市卷閭井,吏民走盡余王尊……[詳細] |
![]() | 興化寺北魏石佛位于徐州市泉山區云龍山興化寺內,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北魏石佛東側石臺東邊界,西至飲鶴泉向西7米,南至招鶴亭基座南側,北至放鶴亭基座北側。建設控制地帶:包含整個興化寺及放鶴亭平臺所在位置。……[詳細] |
![]() | 張山子墓群位于燕子埠鎮南2 公里,棠臺路東200 米。山上種植有松樹,山坡周圍為當地居民開墾的農耕地。在山頂部及西坡處有多座漢石室墓,其中有用多層石板做封口的墓葬,出土有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等文物。該墓葬群為東漢時期的家族墓地,石室墓中沒有發現畫像石,但墓室結構完整,條石打磨精細,墓葬結構完整。2011年公布為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