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園林占地77萬平方米,院內有烈士紀念塔、戰役紀念館、總前委群雕、徐州國防園和碑林五大主體建筑,及青年湖、青年廣場、中心花壇、粟裕將軍墓、-同志植樹處等景點。這里人文景觀聞名遐邇,自然景觀賞心悅目,粗獷和秀麗熔于一爐,雄壯與典雅匯為一體,是一處聞名全國的紀念性風景游覽區,也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座落在徐州市南郊鳳凰山東麓,高三十八點一五米,面向朝陽,巍然聳立。塔向東聳立。塔身正面,鑲嵌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兩支-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鐫刻著碑文,兩側為大型浮雕,右側是人民解放軍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左側是人民奮勇支前的壯麗情景。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不僅是光榮歷史的見證,也是激勵后人的豐碑。〖淮海戰役紀……
[詳細] 淮海戰役碾莊圩戰斗紀念館位于江蘇省邳州市碾莊鎮鎮區G311國道南側,占地116畝,1958年6月奠基興建,1960年2月竣工,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景區正中聳立著18.5米高的紀念碑。碑的正面有劉少奇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餾金大字;左面是劉伯承同志的題詞“淮海戰役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右面是陳毅同志的題詞“淮海戰役犧牲將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邳縣縣委撰寫的碑文。碑體上方各鑲一枚紅色五角星,“支前”、“戰斗”、“沖鋒”、“勝利”四座大理石浮雕圍繞四面。從1948年的11月6日開始,圍繞著軍事重鎮徐州,國共兩黨展開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血戰。雙方投入兵力空前,共產黨60萬對國民黨80萬。關于這場大戰,國民黨的歷史教材上稱為“徐蚌會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教科書……
[詳細] 王杰紀念館位于邳州市運河鎮張樓,主要景點有展覽室、王杰像、王杰犧牲處、王杰墓、王杰犧牲紀念亭、題詞碑墻等,是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王杰紀念館景區始建于1966年,經多次改建、擴建及景觀提升,占地達到59畝。主要紀念設施有:王杰烈士墓、王杰烈士事跡陳列館、王杰廣場、王杰犧牲地紀念亭等。王杰烈士紀念館1987年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已逐步發展為淮……
[詳細] 1959年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省徐州市興建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淮海戰役紀念館,1960年奠基,1965年建成開放,占地79萬平方米。后又陸續建設了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淮海戰役碑林、徐州國防教育館、徐州抗日戰爭紀念館等紀念建筑。2007年7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批準建設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淮海戰役全景畫館建成開放。新館建筑面積2.56萬平方米,陳展面積1.2萬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圖表近3000件,復原場景9個。全景畫《淮海戰役》畫面周長150米,高20米,運用油畫、地面塑型、聲光電多媒體技術配合旋轉觀景平臺,展現了淮海戰役規模宏大、戰場遼闊、戰斗激烈、人民支前規模空前的不朽畫卷。2009年在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榮獲“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金獎”。建成開放以來,先后接待了胡錦濤等數十位黨……
[詳細] 王杰烈士陵園位于江蘇省邳州市張樓辦事處,距市區6公里。是為紀念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王杰與1967年開始興建的。主要紀念保護設施有依次建有犧牲地點保護亭、事跡陳列館、紀念廣場、烈士墓、刻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墻等。是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國家2A級紅色旅游景點。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位省級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民政部公布其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65年7月14日,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杰同志,到原張樓公社執行民兵訓練任務,在地雷發生意外0的危急時刻,毅然撲向炸點保護了現場的12名基干民兵和人,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共產主義頌歌。為悼念舍己救人的共產主義戰士王杰同志,原邳縣革命委員會報請地區革命委員會批準,1967年開始建墓,墓體……
[詳細] 李新莊抗日義勇軍誕生地為1937年李貞乾烈士的家鄉徐州市豐縣師寨鎮李新莊,地處黃淮沖積平原,東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沙質土壤,西北部為粘土;西南部為混合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李貞乾烈士在此組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豐縣人的第一支抗日武裝部隊,現紀念碑位于李新莊村中心偏西李貞乾烈士故居門前。1937年在家鄉李新莊組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豐縣人民的第一支抗日武裝部隊——豐縣人民抗日義勇隊,是當時中共徐西北工委與中共魯西南特委會并后的中共蘇、魯、豫、皖特委所在地。李貞乾烈士少年時期在豐縣城南畢樓務本高小讀書。1924年畢業于徐州第七師范學校。先后在豐縣女子小學,豐縣教育局任職。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豐縣師范校長、中學校長、國民黨……
[詳細]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于漢王鎮北望村,該址由三座古民居組成,又稱“郝家大院”。總占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間,房屋現存60多間,舊址主體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學家確認為徐州地區鄉間現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間,-、-、陳毅、粟裕、譚震林、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運籌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戰役方案,并留下珍貴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華東野戰軍總部由肖縣南蔡洼村移駐銅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關于華野、中野休整兩個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戰役準備工作”的命令,華野于2月9日改編為第三野戰軍,之后成立了華東軍區,調整了0中央華東局。0中央華東局及華東軍區于2月12日到達北望,2月……
[詳細]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即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塔。淮海戰役紀念塔位于徐州市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南側,是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紅色旅游景區,入選了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列。景區新建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戰博物館,憑借其現代化的展示手段、豐富的藏品、宏大的規模,成為徐州紅色旅游一大亮點。淮海戰役紀念塔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紀念塔高38.15米,塔的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鑲嵌著毛主席當年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鎦金大字。塔座正面鐫刻著鎦金碑文,記述著淮海戰役的歷史經過以及烈士們前仆后繼、廣大群眾奮勇支援前線的英雄事跡。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兩支-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鐫刻著碑文,兩側為大型浮雕,右側是人民解放軍一往無……
[詳細] 睢寧縣是中共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1921年春,睢寧人徐懷云、冷啟英和郭子化、戴蔚霞、陳亞峰(又名陳家安)等人在江蘇省第七師范學校成立公開的組織”赤潮社”,出版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同年夏,在南京、蘇州、鎮江等地讀書的睢寧籍學生陸續返回家鄉,并帶來了《共產黨宣言》和提倡新文化運動,宣傳馬克思學說的進步書刊《新青年》、《晨報副刊》等。1925年9月,在省立徐州第三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的中共黨員蘇同仁(女)受中共徐州特別支部派遣來睢寧,化名李慧應聘到睢城女子完小,以教書為職業掩護,開展黨的活動,在睢城女子完全小學建立了睢寧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睢寧支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鎮壓工農革命運動。中共徐州黨組織負責人李廣琛等一批在……
[詳細] 王杰烈士墓座落在運河鎮張樓鄉境內,占地22畝。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1967年建墓,1976年建紀念館。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烈士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一年,王杰光榮入伍,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王杰,被部隊選派到邳縣張樓,擔負訓練民兵埋設地雷的任務。七月十四日這一天,當王杰全神貫注的向張樓地雷班的十二個民兵示范埋雷時,地雷突然地冒出煙來,千鈞一發的時刻,王杰把圍看的民兵往兩邊一推,用自己的身體撲向了地雷。十二個鮮活的生命得救了,而一個雷鋒式的戰士,犧牲在了這片熱土。王杰同志犧牲后,他的舍己為人的……
[詳細] 1925年9月,中共徐州特別支部派遣在省立徐州第三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的中共黨員蘇同仁(女)來睢寧創建黨組織。蘇同仁化名李慧應聘到睢城女子小學,以教書為職業掩護,開展黨的活動。她同先期由徐州回睢寧的中共黨員王俠民(又名王采芹)一起發展吳季訥入黨。同年冬,在睢城女子完全小學建立了睢寧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睢寧支部,王俠民任支部書記。第一次支部會作出擴大宣傳馬列主義、大力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等決議。至第二年上半年,黨員已發展到十余人。按照徐州黨組織(中共徐州特支、獨支)的部署,睢寧黨組織發動黨員在睢城中小學校和高樓、張圩、馬淺、古邳等地宣傳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剝削和北洋軍閥統治,開展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2006年當地政府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題,在舊址上建了紀念碑和紀念亭。……
[詳細] 淮海戰役碾莊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座落在市區西16公里處,碾莊鎮南側,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碾莊是淮海戰役的著名戰場,碾莊戰斗所取得全殲黃百韜一個兵團、五個軍部,十個整師共計十余萬人的勝利,結束了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為整個戰役的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英勇犧牲的烈士,1958年6月,邳縣縣委,縣人委決定并奠基興建紀念碑,1960年2月竣工。碑體高18.5米,正面及左右側分別鐫刻著-,陳毅、-題詞,背面為縣委,縣人委撰寫的碑文。碑的下方刻有沖鋒,支前、支援、勝利四幅浮雕。整個陵園占地96畝,其中烈士墓地36畝,此處長眠著3700多名英勇獻身的烈士。 ……
[詳細] 碾莊位于邳縣正西15公里,東隴海鐵路的北側。碾莊戰斗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決定性的一次戰斗。1948年,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全面--的勝利形勢下,蔣介石在徐州集中數十萬主力軍,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兩野戰軍,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前線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陳毅任常委,鄧小平任書記,統一籌劃和指揮具有決定性的淮海戰役。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殲滅黃伯韜兵團。1月7日我軍開始向徐州以東敵軍逼近,9日完成了對黃伯韜兵團的包圍,黃伯韜12萬人馬被壓縮在以碾莊為中心的18平方公里范圍內,經過八晝夜的激戰,20日晨我軍攻占了碾莊,21日黃昏,敵軍被全殲,國民黨兵團司令黃伯韜被擊斃在碾莊北門外的蘆塘邊。這次戰斗,殲敵1個兵團部、5個軍部、……
[詳細] 宿北大戰前沿指揮所舊址位于新沂縣馬陵山。馬陵山,古人也稱為陵山、馬嶺山,地處蘇北魯南,經郯城縣、東海縣、新沂市,南止于宿遷境內的駱馬湖邊,整個山體連綿起伏,長達百余公里,馬陵山總的地勢北高南低,主要隆突的山體位于山東省郯城縣境內,最高山峰海拔184.2米;新沂市境內的馬陵山主峰為91.8米,一九九五年四月,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現已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馬陵山北起山東省沂源縣,南至宿遷市,南北約200余公里,古代號稱“八百里馬陵”。新沂境內的馬陵山縱穿新沂全境,長約35公里。馬陵山風景區即指以五華頂為中心的一處山脈,習慣稱其為“南馬陵”;新沂市區東北與山東郯城交界的馬陵,習慣稱“北馬陵”。據《郯城縣志》記載:“此山崗陵起伏,形似奔馬,故稱馬陵山。”新沂境內的南馬陵,……
[詳細] 王杰烈士墓位于邳州市運河鎮張樓鄉。王杰烈士墓占地22畝。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1967年建墓,1976年建紀念館,197年建紀念亭。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烈士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一年,王杰光榮入伍,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王杰,被部隊選派到邳縣張樓,擔負訓練民兵埋設-的任務。七月十四日這一天,當王杰全神貫注的向張樓-班的十二個民兵示范埋雷時,-突然地冒出煙來,千鈞一發的時刻,王杰把圍看的民兵往兩邊一推,用自己的身體撲向了-。十二個鮮活的生命得救了,而一個雷鋒式的戰士,犧牲在了這片熱土。……
[詳細] 李新莊烈士陵園位于豐縣師寨鎮李新莊村。陵園內安葬有烈士李貞乾、李秉功、李若坤、李秉亮兄弟四人,李貞乾被評為“5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入選“中國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為民政部公布的建國有突出貢獻的百名烈士之一。李新莊烈士陵園有烈士墓塚、墓碑、烈士紀念館等,園內蒼松聳立,環境肅穆。……
[詳細] 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76年,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楊莊村老豐沙公路西沿。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烈士陵園西鄰復新河,東靠老豐沙公路,北鄰環城路,南靠豐沛運河,交通方便,自然環境優美,陵園內松柏挺拔,道路平坦,四周圍墻完整,十分幽雅。豐縣革命烈士陵園曾進行過二次搬遷。1946年10月,中共豐縣縣委及人民政府戰略北撤后,國民黨縣黨部及縣政府進駐豐城,對留在豐縣境內的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及其家屬進行大屠殺,僅豐縣城內被殺數千人,全部埋在城東南隅的鳳鳴塔附近(今縣體育場),縣人俗稱“萬人坑”。1948年11月豐縣城解放,中共豐……
[詳細] 中共豐縣縣委第二舊址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劉小集村小劉集莊中心。該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1938年6、7月間,以孫兆立為書記的中共豐縣縣委進駐劉小集,當時對外宣稱是豐縣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辦公地點就是劉宗參家的另一個院落,群眾抗日熱……
[詳細] 泗州戰役烈士公墓原建于睢寧縣高作鎮八里村,后因園區擴建遷至于邱集鎮邱集村邱集中學東側。1946 年8 月,國民黨一七二師占據泗縣城。為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策應劉鄧大軍東進,山東野戰軍八師,華中野戰軍九縱在陳毅同志指揮下,于8 月7 日發起泗縣攻堅戰,殲敵3000余人,沉重打擊了敵人銳氣。邱集、王林、王宇、夏圩等地有我軍后方醫院,部分重傷員因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并就地掩埋。1977年地方政府將121位烈士遺骨集中安葬于此,并勒石銘記。陵園內還安葬著二野三縱副司令劉漢新烈士。陵園占地面積6400 平方米,坐北面南,共有墓121 座,封土底徑2.3 米,高約1 米。園內建有19.46米高紀念塔一座,象征著泗州戰役發生在1946年,塔身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是由二炮副司令員王統業中將親筆題寫。……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