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廟大成殿,位于豐縣縣城解放路西首北側,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亦稱孔廟,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遷建現址,占地十余畝,宮室近百間,建筑雄偉壯麗,為祭孔之地,歷代多在此興學育人,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成殿是文廟的標志性建筑,座落于文廟中心,面闊五間18.9米,進深三間12.2米,面積230平方米。單檐九脊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結構,24根立柱支撐大殿,蓮花座鼓形石柱礎,上有斗拱,木扣連接負重屋面,透花飾件雕刻精良。大殿內正中神龕供奉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位面西的是復圣顏回、述圣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圣曾參、亞圣孟軻。殿內外懸兩塊匾額、三……[詳細] |
![]() |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于漢王鎮北望村,該址由三座古民居組成,又稱“郝家大院”。總占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間,房屋現存60多間,舊址主體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學家確認為徐州地區鄉間現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間,-、-、陳毅、粟裕、譚震林、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運籌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戰役方案,并留下珍貴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華東野戰軍總部由肖縣南蔡洼村移駐銅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關于華野、中野休整兩個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戰役準備工作”的命令,華野于2月9日改編為……[詳細] |
![]() | 徐海道署又稱道臺衙門,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為東察院。明正德六年(1511)改為道署。后圮于黃水。崇禎三年(1630)徐州兵備道唐煥于舊址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進行過大規模的增修擴建,有大小院落30多個,建筑群坐北向南,三路三進,由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后樓組成。光緒十一年,重修。現存清建照壁和二堂。二堂歇山頂,斗拱出跳,龍頭彩斗完好。原道臺衙門前的“一字型”大照壁長30米,高5.6米,巍峨壯觀,為徐州地區第一大照壁,1999年對照壁進行了維修。年徐海道署舊址被批準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道臺衙門是明清兩代徐州地區及民國時期徐海道的最高行政機關,徐海道為民國置,屬江蘇省,治銅……[詳細] |
![]() | 白家橋位于徐州市北約40公里的銅山區利國鎮利國村,南北橫跨于古老的運鐵河上。該橋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橋,全長22米,橋面寬8.6米,中孔跨度5.5米,兩邊孔寬4.3米,橋體中高6.4米。橋拱采用縱聯分節并置法,券成拱形。橋面石板平展光潔,堅實牢固。橋西側殘留有石座槽,推測應有石欄桿。橋墩條條拼縫間都灌有糯米灰漿,大的縫隙間還墊了鐵片。橋墩的逆水方向砌成三角形,以分剎水勢。整個橋砌筑精細,造型美觀,莊重和諧,雖歷經600余年,仍不錯位,至今承載著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群。自漢代以來,利國一直是我國鐵礦石開采、冶煉的重要之地。白家橋的建造,就源于利國的鐵礦業。為了將鐵礦石外運,宋代即從利國監開挖了一條運河……[詳細] |
![]() | 向陽渠,位于柳泉鎮微山湖畔。向陽渠始建于1970年,先后建成123華里長的一、二干渠。整個工程包括,中型翻水站5座、大渡槽5座、橋涵閘369處、隧洞5個,架設高壓線25公里。向陽渠水利工程于1976年竣工。向陽渠的主體工程是5座“大渡槽”。大渡槽為塊石結構構筑物,主拱劵形式為單向聯排弧形拱劵。墩柱為獨立基礎,門形圓拱劵立柱。立柱上,為節省石材,砌作洞形圓拱劵,洞形圓拱劵與主拱劵上以料石襯砌平整后作為水渠的底面,兩邊砌石墻形成輸水“渡槽”。向陽渠總體工程的輪廓是,一干渠在望馬村與大馮村之間,至高皇廟村南。西端起于光山(舊稱獨松山,早年山上就一棵獨立松樹),其東端為小窯山。一干渠又稱“群英渡槽”,……[詳細] |
![]() | 山西會館,位于徐州云龍山東麓,依山而建,坐西朝東。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五年(1825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分別進行重修擴建。文革期間,山西會館遭到嚴重破壞,1995年,依據有關史料記載對山西會館重新進行修繕,并重塑關帝像。現山西會館占地485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為前后兩進對稱建筑格局的院落,由前山門、戲樓、中配房、后大殿、偏殿等主體建筑組成。大殿的內墻上鑲嵌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次重修擴建的記事碑5方。山西會館原為山西人所建的相山神祠,供奉關帝圣君與火、財、福諸神,故有“四圣會館……[詳細] |
![]() | 石戶城遺址依山筑城,南面以山為屏障,另三面筑有城墻。東西城墻則順著山陰向北延伸,北城墻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600米,殘高城墻約1.5米,北城墻寬約40米,東、西城墻寬約30米,均夯土筑成。城墻外繞護城河,現在還能看出城濠的大體輪廓,濠寬寬約8-10米。辟三門,北門、東門、西門,今已不存。在城內發現楚國的“蟻鼻錢”和銅箭鏃以及漢代筒瓦、板瓦、瓦當等殘片。說明石戶城至少建于戰國時期。在城垣夯土上發現東漢墓葬。故推斷城址下限應為西漢。據推在戰國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國曾奪取過彭城,這里有可能就是楚國的屬邑。從城內殘存的漢代繩紋瓦和大板瓦來看,這座城市在漢代……[詳細] |
![]() | 煎藥廟村西晉家族墓地于2015年6月由當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三家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細致調查、勘探、發掘,該墓地共發現9座西晉時期貴族墓葬,全部為帶斜坡墓道的前后室磚室墓,形制結構完整,是目前所見全國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西晉墓群。由于煎藥廟墓地保存完整,未受盜擾,隨葬品擺放位置明確,出土了金銀器、銅器、鐵器、瓷器、玻璃器、漆器、石器、鸚鵡螺、玳瑁等隨葬品300余件。同時,南方青瓷與北方醬釉瓷器在墓群中共出,特別是青瓷谷倉、扁壺的發現,反映了西晉時期南方青瓷的北傳,以及以南北商品的流轉為代表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新河煎藥廟西晉墓地作為全……[詳細] |
![]() | 徐州韓橋煤礦舊址位于賈汪城區南部,總占地面積約4.2公頃,分為原韓橋礦區和夏橋礦區兩部分。其開采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清光緒八年(1882年),南京侯補知府胡恩燮在賈汪掘井建礦,由此揭開賈汪煤田開采歷史,1933年有始鑿夏橋礦。至2001年11月和2008年2月,夏橋礦、韓橋礦相繼關井,歷經130余年。留有廠房面積約3平方公里,占地約10.82平方公里。后夏橋礦地面工業建筑部分被拆除,一些民國時期水塔和日偽時期房屋、碉堡等建筑得到保留;韓橋礦地面各廠房、井口等功能性建筑保存完好。該舊址見證了近代煤礦工業的發展,曾是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為國家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能源供給,做出過巨大貢獻,也曾是當……[詳細] |
![]() | 楚王山漢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銅山縣夾河鄉大劉莊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東西排列,現存5座。1號墓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體向北伸延的山頭上,山頭高約70米,頂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約8米,呈南北向的長方臺,長43米,寬5米。墓道位于東側的山腰部,高、寬各約2米,在墓門前向東伸延一條魚脊狀碎石堆,長約百米,為造墓時鑿出石屑棄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東西溝,長約80米,寬約5米、深4米。當為防止山洪沖刷封土而作;2號墓位于1號墓北側山腳下,為一橢圓形封土堆,其頂為長方形。封土底部東西長135米,南北寬約69米,高22米。夯層不明顯,應為一號墓之陪葬墓;3號墓位于1號墓之東250米,亦為陪葬墓,封……[詳細] |
![]() | 湖陵城遺址位于沛縣龍固鎮三里廟村、前程子村、龍東村,山東微山縣張樓鎮程子廟村一帶。湖陵城建于戰國時間。公元前286年,楚國置湖陵縣,明朝嘉靖末年,由于黃河潰決,該城陸沉于地下。此后,這座古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2003年,因水利工程徐州市博物館考古隊曾對南城東南角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部分城墻遺存及一處大型高臺建筑基址,另發現西漢晚期墓葬5座,出土十余塊漢畫像石。2013年,經勘探,湖陵城由南北兩城組成,中間以泗水古道相隔,北城城址實測城垣總周長3345米,面積約73萬平方米,南城城址實測城墻總周長為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2016年,相關部門充分論證了湖陵城在歷史上曾經是文化名……[詳細] |
![]() | 九里山白云洞古生物化石出土地點位于九里山西坡,洞口呈半圓形,高3米,寬4米,白云洞為晚寒武世薄層白云質灰巖斷層破碎帶水蝕的裂隙洞,規模不大但延伸甚深。1994年,拾屯鄉在開發白云洞時,從洞內裂隙處淺層的粘土堆積層0-土數以千計的哺乳動物化石,經鑒定分屬三門馬、中國鬣狗、李氏野豬、葛氏斑鹿、腫骨鹿、羚羊(未定種)、熊(未定種)、牛(未定種)等3目6科8屬8種古哺乳動物化石。其地質時代大體與南京湯山第一地點古猿人動物群或北京古猿人動物群同時,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萬年,被編為南京湯山第三地點。同時在該洞還發現了十數個人類頭蓋骨,已被鑒定為智人頭骨化石。另外,還出土并發現有部分的骨器、打……[詳細] |
![]() | 趙信隆醬園店,窯灣甜油、醬產于江蘇省新沂市窯灣鎮,有500多年的歷史。由趙信隆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座落在窯灣古鎮西大街,四道宅院.六十六間房,青磚瓦房,釀造用缸百余口,以生產當地特產“甜油、豆瓣醬”為主。甜油釀法是在每年春天取小麥熟面塊遮光高溫發酵,待面塊生出乳黃色菌性線絨,將其從室內搬出在通風處晾干,放入露天大缸內加水浸泡。白天陽光暴曬、夜晚月照晨露。立秋之后,從缸中的濾筒內取出的杏黃色液體叫甜油。甜油醬香濃郁,色澤清澈,鮮美爽口,體態濃厚,集鮮、甜、濃、香于一體。加入了甜油的涼菜、生魚蝦不僅味道異常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大大改善了人們的飲食健康。清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甜油由當地官員邳……[詳細] |
![]() | 大風歌碑位于江蘇省沛縣沛縣文化館內,有一所古樸典雅的院落,內有歌風臺。保存漢代《大風歌》詩碑一塊,彌足珍貴。《大風歌》詩碑,高一丈一尺,寬四尺四寸;字為大篆書,筆力逆勁,結構勻稱,風格壯麗,字形優美。《沛縣志》《徐州府志》碑文記載,是東漢蔡呂(或云曹喜)所書(今人馮辦吾先生考證,認為是西漢)。大風歌碑原來坐落在沛縣文化館院內,后移放沛縣博物館歌風臺,1982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歌風臺、大風歌碑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目前,存放在沛縣博物館內的大風歌碑共有三塊。一塊漢碑,一塊元碑,一塊甲子碑。大風歌碑整體結構勻稱,筆力遒勁,風格壯麗,字形優美,是古代碑刻藝術珍品。但是,大風歌碑究竟是何人所書……[詳細] |
![]() | 翠屏山位于徐州東郊,在山東南腳下的荒草和灌木叢中,殘存幾處古窯址。此地村民說,上世紀五十年代,路旁、溝底,隨地可以看到廢棄的窯具。窯具以支座為多,棕色,有喇叭狀、束腰喇叭狀和覆盆狀的,有的支座帶有底面,支座腹部留有一兩厘米大小的氣孔。支座均是中空,直徑達到15厘米,其高矮不一,可見是用來支承大小輕重不同器物的。支座的出現表明燒造水平的提高。從陶器殘片可以發現,這里燒造的陶器,主要有罐、壺、釜等。陶片質地十分堅硬、細密,掛有黑色鉛釉,有的出現釉滴。陶器的裝飾已經有旋紋、條紋。特別是陶器的鈕做得十分漂亮,與眾不同,呈蝴蝶狀,并有紋飾,顯示出工匠嫻熟的技藝。有專家分析,翠屏山窯屬于西漢原始青瓷,距今……[詳細] |
![]() | “李可染舊居”建造于1922年,共有房屋12間,為一所青磚合瓦的四合院結構。1985年4月19日,經徐州市編委批準成立李可染舊居管理處。1985年10月1日,修繕后的“李可染舊居”正式對社會開放。李可染舊居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西屋為李可染先生的父親李惠春、母親和兄長李永平當年居室。北屋為李可染先生的姐姐李萱、妹妹李永珍、李永淑、李畹、李娟當年居室。南屋為李可染先生當年居室,他在這所房子里-了近30年。東屋為李可染先生的弟弟李永祥(可鵬)當年居室,也是李可染的會客室。這里實際上經常成為李可染的同事、學生、藝友藝術活動的中心,他們都是當時徐州文藝界最活躍的人物。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詳細] |
![]() | 淮海戰役碾莊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座落在市區西16公里處,碾莊鎮南側,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碾莊是淮海戰役的著名戰場,碾莊戰斗所取得全殲黃百韜一個兵團、五個軍部,十個整師共計十余萬人的勝利,結束了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為整個戰役的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英勇犧牲的烈士,1958年6月,邳縣縣委,縣人委決定并奠基興建紀念碑,1960年2月竣工。碑體高18.5米,正面及左右側分別鐫刻著-,陳毅、-題詞,背面為縣委,縣人委撰寫的碑文。碑的下方刻有沖鋒,支前、支援、勝利四幅浮雕。整個陵園占地96畝,其中烈士墓地36畝,此處長眠著3700多名英勇獻身的烈士。……[詳細]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成立舊址也是華東野戰軍前委指揮部舊址坐落在賈汪城區原團結小學院(團結路10號,現為團結幼兒園)內,現有建筑僅存樓房一座。建筑坐南向北,共分上下兩層,每層3間,每間80余平方米,總計占地358.38平方米。樓梯和閣樓設在東部,每層各有一東西走廊,分別設有9個臺柱,下部走廊臺柱構成菊花瓣式樣的拱門,上部走廊為傳統柱式結構。該建筑最初為1942年日本人侵略賈汪時期所建,曾一度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1949年2月9日,華東野戰軍在此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這里中國人民第三野戰軍的誕生地,為紀念中共第三野戰軍前委的成立和中國人民第三野戰軍的誕生,徐州……[詳細] |
![]() | 燕橋位于徐州銅山區三堡鎮四堡村燕營自然村。為徐州至南京古驛道上,南北向,橫跨灌州河上。始建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為青石質三孔石拱橋,長30米,寬7.6米,凈高4.6米。橋孔拱券采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法,以中孔最大,單跨6米,左右兩孔單跨各4米。兩券之間作分水金剛墻以承券腳。橋身金剛墻每塊石料相互錯開,金剛墻兩側各置一對吸水獸。橋墩迎水一面作兩伏龜,龜首仰翹,作分水尖分汊水流,減少洪水對橋面的沖擊力。另外,巨大的石龜還承受著橋墩的重量。為增加橋梁的穩固,拱券和橋墩各部分石料之間,均使用了腰鐵,以增強砌石之間的相互拉力。橋面上鋪青石,橋身中央微微高起,坡勢平緩,以利車馬之行。橋面上原有護欄,望……[詳細] |
![]() | 鳳城天主教堂位于豐縣鳳城鎮書院南街24號,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加拿大籍巴恩理神甫籌建。1958年拆毀大部分,“文革”期間又遭破壞。現存南屋5間,圣堂門樓3間,西屋15間。1984年重建圣堂10間。2019年3月,鳳城天主教堂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