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祖園AAAA 彭祖園位于徐州市南郊馬棚山,占地520畝,原為果園,1976年籌建時稱南郊公園。因徐州古稱大彭氏國,又有彭祖這位精通導引、善烹飪的長壽長者,故在1984年擴建時易名彭園,以象征徐州的悠久歷史和古遠的文明。1985年建成開放。彭園共有五個景區二十二個景點。五個景區,即動物園區、植物園觀賞區、景武湖區、游樂區和山林區。22個景點為:東大門、駐春苑、日月石、種德堂、戎安亭、鎖云亭、虹橋龍吟石舫、碧峰凝翠水榭、觀鼎橋、彭祖石雕、樂復樂茶社、壽彭茶社、壽彭飯莊、小紅花火車站、八仙石、大彭閣、水禽湖、山水天全、水上世界、彭祖祠、碑園及最近建成的中日友誼櫻花園。全園建筑面積17527平方米,水面面積1700……[詳細] |
![]() | 徐州龜山漢墓AAAA 景點級別:3A景點介紹:龜山漢墓位于徐州市九里山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漢墓依山為陵,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側,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詳細] |
![]() | 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位于徐州古城歷史文脈南北中軸線與主城區坐標原點——彭城廣場的交會處,是徐州“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重點建設的文旅項目。遺址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3700平方米,采用國內首例37米大跨度無柱式空間設計和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博物館在原考古現場的基礎上,以“原址原真”的方式,集中展示了漢代、明代百姓的生活遺跡,包括院落4座、房基14間、路面遺存2處、水井1處、灶臺遺存1處等,打造了“置身歷史,穿越古今”的厚重場景,是當代人了解徐州歷史一個新的重要窗口。在遺址區東部還展示了近千平方米已探明的未考古區域,有待日后邊展陳邊開發。博物館通過城下城古城遺址原址原狀地發掘與保護,真實再現徐州滄桑建……[詳細] |
![]() | 徐州文廟始建于宋,位于現徐州市鼓樓區黃樓辦事處永康社區居委會河清路街道96 號。現存大成門、大成殿、月臺和尊經閣臺基。大成門為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15.8 米,進深7.6 米,高9 米,木直欞門窗;大成殿面闊五間寬20.25米,進深13.1 米,高11.7 米,方格門窗,檐下三層斗栱;月臺長20.75 米,寬9.6 米;皆歇山頂覆琉璃瓦。原文廟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對地方孔廟的要求而建,共3路5進庭院,貫穿在南北中軸線上,占地近2萬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大成門前為泮池,左右為配殿,東南角為奎星樓。是徐州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后因歷史原因僅存大……[詳細] |
![]() | 西賀村翻水站始建于1978年,位于經濟開發區長安大道,南連漢源大道,北接G104國道西側,由翻水站房和引水渠構成,全部青石壘砌。站房兩層,一層深入河中,二層為一間房屋,門朝東,石欄桿防護,房頂為平頂。門前石欄桿上刻五角星和“大干快上”、“抓綱治國”、“西賀村翻水站,人民公社1978年建造”等字樣。引水渠南北走向,殘長240 米,橋梁式結構,上部為渠道,下部以跨孔橋形式支撐,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承拱石柱為六角形,自下而上收窄分為三種尺寸。上、下兩層橋孔殘存各17 個,大部分為跨三孔橋孔,少量為單孔跨橋孔,橋孔跨度約為10米。下層為敞肩拱。后渠道北側被拆除。翻水站,在當年也被稱為紅……[詳細] |
![]() | 吳亞魯,原名吳肅(1898—1939),江蘇如東縣人,徐海地區共產黨黨團組織創建人之一。舊址為帶前廊的清式廂房建筑,坐西朝東,灰磚黛瓦,前有一排廊柱,共計14間,面積約300平方米。“吳亞魯革命活動舊址”所在的這一片地方曾是江蘇省省立徐州女子師范學校校址。1919年吳亞魯進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科讀書,1922年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并負責團的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8月,吳亞魯從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受上級黨組織派遣,到徐州開展革命活動。他以江蘇省立徐州女子師范學校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組織青年互助社,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和進步書刊,在進步學生中間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員。1925……[詳細] |
![]() | •植物園里種植的植物多種多樣,尤其是溫室自然生態館中的植物本地很少見。景點介紹徐州植物園位于二環北路北側、九里山南、平山路東,此次對原苗圃內道路、綠化進行改造,同時建設花卉交易中心、服務中心和溫室自然生態館等。植物園按功能分為5大區:植物專類園區、樹木園區、盆景園區、觀賞溫室科普教育區、花卉交易展示區。其中植物專類園以北方特色的薔薇科植物為主,同時有木樨園、禾草園、柏類園、彩葉園、水生植物園、藥用植物園等多個小園區。走進溫室生態館大門,只見東區栽植了很多高大的熱帶、亞熱帶植物,有高山榕、橡膠榕、盆架木、皇后葵、南陽盈、萬壽果、雞蛋花、榕柳、楊桃……不僅很多樹種本地很少見到,就連名稱……[詳細] |
![]() | 大廟火車站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日本侵華時修建隴海鐵路時建設。現保留有一座辦公樓和數條鐵軌。鐵軌仍在使用。辦公樓長20.2米,寬12米,局部寬13.8米,磚混結構,平面呈“L”型,青磚小瓦,現已改造成紅磚紅瓦,保留原有的建筑框架。辦公室西有2個火車站附屬建筑,后被改作民房,現僅能看到地基。辦公室西30米處,存民國時期火車站工房,坐北朝南,主房、西配房保存較好,青磚灰瓦,東配房已改建。徐州博物館還收藏有當時建造車站時使用過的石滾子。抗戰時期東隴海鐵路是侵華日軍把在中國掠奪的財富經過連云港運回日本的重要通道。大廟火車站正處在隴海鐵路線上,是徐州侵華日軍重點防區之一,當時由日寇的一個小隊和偽軍的……[詳細] |
![]() | 九里山侵華日軍騎兵旅駐地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侵華日軍所建,作為一個騎兵旅駐地。現存2個辦公樓、2個倉庫、2個碉堡、2個崗亭。其中一個辦公樓保存最好,西式樓房,南向,呈“工”字形,東西長150米,南北寬20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分為主體樓、尾廊、附屬建筑三部分。倉庫2個,長近80米,寬約20米。碉堡2個,圓形,鋼混結構,高約1.5米,分別朝向西北、東南。其中1個辦公樓在淮海戰役時蔣經國、蔣緯國曾住過,解放后曾作為援助我國的蘇聯專家的別墅,現為駐徐某部隊文化活動中心和隊史陳列館。臺兒莊大捷后,日寇進行更瘋狂的反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避免決戰放棄徐州。1938年5月16日,第五戰區下達……[詳細] |
![]() | 徐州漢城AA 中央電視臺的外景基地棗徐州漢城,座落在聞名遐邇的九里山古戰場內,中國堪稱一絕的龜山漢墓和白云洞、白云寺同其緊密相連。不僅是一座具有影視功能的拍攝基地,變是一個能滿足多層游客需要的旅游景點。 漢城占地16萬平方米,由漢宮、相府、漢闕、鐘室及藏書閣等23個建筑和28座雕塑精品所組成,是一處典型的再現漢代風格的大型仿古建筑群。內部分為四個景區:皇宮區、皇城區、市井區、演武區。皇城區由未央宮、長樂宮和建章宮三座相連的宮殿組成。皇城區、市井區、演武區三個景區設有供游人參與的仿古娛樂景點:四臺、一壇、一陣、一樹。徐州漢城不僅是中央電視臺外景基地,同時也是兩漢文化的教育基地;不僅是游客陶冶情操的藝術殿堂……[詳細] |
![]() | 徐州鳥悅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徐州環城國家森林公園—泉山景區內,采用中國傳統園林和西方園林相結合的建筑風格,集觀賞、科普、休閑、經營于一體。其占地面積為5.3萬平方米,罩網區面積為3.2萬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生態鳥園。園中有國內和世界各地珍奇鳥類15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以上保護鳥類有十多種,二級以上保護鳥類有40多種,共6000余只。一條小溪穿園而過,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孔雀、錦雞、丹頂鶴、天鵝、鴕鳥、火烈鳥、冠鶴、鴛鴦等十幾個鳥類觀賞區分布在淙淙溪流旁。園中到處是各種五顏六色的鳥,并在人們面前走來走去,如果有小魚,把它拋向空中,海鷗能準確地接住,而憨態可鞠的鴯鹋經常擺出各種姿勢與人合影。園中還……[詳細] |
![]() | 彭城廣場坐落于徐州市中心,建設于1998年6月4日,同年9月底建成開放歷時116天,是徐州1998年的市政府工程建設。彭城廣場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廣場東西長約250米,西起中山北路,東至彭城路;南北寬400余米,橫跨淮海路,管理面積近十萬平方米,綠地面積近4.2公頃,綠地率達67%,為全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彭城廣場由中心廣場、副廣場和南廣場三個部分組成。主廣場按鼎字形分割綠地,組織游人。鼎的四只腳為伸向四方的游覽道,鼎身用安溪紅、太行紅花崗巖鋪裝成國內最大的象棋盤,象征著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綠地以大塊四季常青的美國進口草坪做底色,保留原有大喬木及觀賞石榴樹,形成樹下有花,花下有樹的效果。……[詳細] |
![]() | 九里山白云洞古生物化石出土地點位于九里山西坡,洞口呈半圓形,高3米,寬4米,白云洞為晚寒武世薄層白云質灰巖斷層破碎帶水蝕的裂隙洞,規模不大但延伸甚深。1994年,拾屯鄉在開發白云洞時,從洞內裂隙處淺層的粘土堆積層0-土數以千計的哺乳動物化石,經鑒定分屬三門馬、中國鬣狗、李氏野豬、葛氏斑鹿、腫骨鹿、羚羊(未定種)、熊(未定種)、牛(未定種)等3目6科8屬8種古哺乳動物化石。其地質時代大體與南京湯山第一地點古猿人動物群或北京古猿人動物群同時,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萬年,被編為南京湯山第三地點。同時在該洞還發現了十數個人類頭蓋骨,已被鑒定為智人頭骨化石。另外,還出土并發現有部分的骨器、打……[詳細] |
![]() | 佟氏大院建于民國時期,位于現大廟鎮東賀村委會東賀村中部。大院坐北朝南,原有三進院落,現已不存,房屋也多倒塌拆除。現存三進院正房、東西廂房,二進院的東廂房和一進院的東廂房。現存房屋全部為磚木結構,石基磚墻,屋頂覆小瓦。三進院正房五間,正面開四扇小窗,元寶脊,脊中間稍高,兩側向下傾斜后翹起,山墻雕花完好。兩側廂房平脊,建筑結構與正房相似,左右對稱。這處房宅曾是一個四世同堂的鄉紳之家的住宅,歷經百余年的歷史,幾經翻修,成為現在的的模樣。老宅的主人佟蘇丹先生是徐州市文化界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輩,1914年出生于此宅。早在17歲學生時代,佟老就參加了共產黨,投身革命事業。抗戰之初,他在家鄉東賀村組織救亡話劇……[詳細] |
![]() | 在徐州市區古黃河畔,矗立著一座雙層飛檐的仿古高樓。這就是1988年修復的黃樓。歷史上的黃樓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蘇軾率領徐州軍民戰勝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豐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的。因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黃土,取名黃樓。黃樓內有許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蘇轍撰寫,蘇軾親筆所書的《黃樓賦》。黃樓賞月亦成為徐州古八景之一。樓閣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據宋蘇轍《黃樓賦》載:熙寧十年秋七月乙丑,黃河決口,水及彭城下。蘇軾適為彭城守。水未至,蘇軾使民具畚鍤,畜土石,積芻茭,完窒隙穴,以為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蘇又以身帥之,與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潰。水退又請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詳細] |
![]() | 沈店村紅旗渠始建于1972年,位于大廟鎮大湖村委會沈店村北500米,南北走向,總長約1000米,寬約2.5米,由翻水站和引水渠兩部分組成。翻水站二層,一層為石徹泵房,旁有石質樓梯;引水渠渠首在南,向北引水,由引橋和引水槽上下兩部分組成,引橋落差較大,規模體量不一,分三孔橋和單孔橋兩種,三孔橋15 個,跨度10 米左右,單孔橋24 個,跨度3—5米。橋墩上方刻有五角星。該渠南寬北窄,南高北低,整體青石砌筑,水泥勾縫。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徐州境內建有7座“紅旗渠”, 大廟鎮沈店村紅旗渠為其中之一。徐州“紅旗渠”的建設,是受到當時河南林縣紅旗渠的影響,同時為了解決吃水和灌溉問題,當時市、縣……[詳細] |
![]() | 上山村紅旗渠于20世紀70年代修建。渠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北寬南窄,渠首在北,向南引水。渠殘長300余米,青石徹筑。渠分上下兩層引水渠道,橋梁式結構,上部為引水漕,下部為渠體,以跨孔橋形式支撐。上層渠道約有19個跨孔,為三孔單跨橋形式,下層因加固部分橋孔進行了封堵。橋孔跨度約為10米。渠道南側因工程建設需要被拆除。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徐州境內建有7座“紅旗渠”, 大廟鎮上山村紅旗渠為其中之一。徐州“紅旗渠”的建設,是受到當時河南林縣紅旗渠的影響,同時為了解決吃水和灌溉問題,當時市、縣以及公社的領導、技術人員赴林縣參觀考察后,開始在銅山縣境內的山區興建這種被稱為“紅旗渠”的水渠。紅旗渠……[詳細] |
![]() | 稼悅園是在農田的基礎上規劃建設形成的,南鄰徐州東郊經濟開發區,北 靠大運河,東接104國道,西連三環路,乘坐公交車33路、106路直達,距徐州車站、長途汽車站不足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我們的企業標識由四個圖案組成,有連寫的字母“J”和“y”、小木屋、 紅太陽、綠葉,它們的喻意分別為:“J”和“y”是稼悅園的首個字母連寫;小木屋表示極具特色的蘇北農村風貌及民俗風情;紅太陽象征稼悅園的事業將如旭日東升蒸蒸日上;綠葉代表生態農業旅游科技園。該園規劃占地300畝,一期占地230畝,建有三個區,即農作物種植體驗觀賞區、蘇北民俗文化區、休閑娛樂區,主要包括蘇北風情園、農業教育體驗園、農家小院、世紀樂園、珍……[詳細] |
![]() | 白集漢代畫像石墓,1965年經由南京博物院清理發掘,該墓為徐州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東漢祠畫像石墓。墓葬規模較大,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刻技法精湛、高超,對研究漢代的社會制度,特別是探討徐州地區漢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墓采用了平地起墳的建造方法,上有較大的封土堆,墓葬整體結構由祠堂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室分為前、中、后室,中室附有左右耳室,后室呈長方形,并由石板隔開,為夫妻合葬放置器具的地方。整個墓室為疊澀式封頂。該墓畫像分別雕刻于祠堂及前、中、后室。畫面內容十分豐富,其題材涉及社會生活、神話傳說、仙境祥瑞、歷史故事等諸多方面。如反映現實生活的車馬出行、拜謁饗宴、博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