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山九龍溝風景區AAAA ![]() 艾山位于江蘇省北大門,蘇北魯南交界處的連防鄉境內,主峰海拔197.2米,幅員20平方公里,傳說古時遍山生艾,故名艾山.它由大小九個山頭組成,又稱“九頂艾華山”.艾山歷史悠久,古有“國之巔泰之也,邳之巔艾之也”(艾山奶奶廟碑文錄)之說.據邳州史志記載,早在周穆王時,命徐子誕以邳為基地建立徐國,在艾山鑄鼎銘“艾”,以艾山為徐國的鎮國之山.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49年),以艾山四境地區設置艾山縣,艾王城就座落在艾山的東腳下,至今古艾王城遺址猶存.艾山是蘇北三大名山(云龍山、花果山、艾山)之一。山奇、水秀]林幽,如同人間仙境。山分兩峰,雙峰對崎,好似一斧劈開,中間形成一個壑口,壑寬里許,長數里,被當地群……[詳細] |
![]() | 碾莊圩戰斗紀念館AAA ![]() ![]() 淮海戰役碾莊圩戰斗紀念館位于江蘇省邳州市碾莊鎮鎮區G311國道南側,占地116畝,1958年6月奠基興建,1960年2月竣工,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景區正中聳立著18.5米高的紀念碑。碑的正面有劉少奇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餾金大字;左面是劉伯承同志的題詞“淮海戰役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右面是陳毅同志的題詞“淮海戰役犧牲將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邳縣縣委撰寫的碑文。碑體上方各鑲一枚紅色五角星,“支前”、“戰斗”、“沖鋒”、“勝利”四座大理石浮雕圍繞四面。從1948年的11月6日開始,圍繞著軍事重鎮徐州,國共兩黨展開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血戰。雙方投入兵力空前,……[詳細] |
![]() | 沙溝湖水杉公園AAA 沙溝湖水杉公園,位于邳州市揚州路西側,南臨長江路,北依興國路,總占地4000余畝。園內綠化面積近3000畝,栽有各類經濟果樹數十種。區內建有隴欣閣、新--大門、玉帶橋、亭臺、親水平臺、曲廊、游樂場、垂釣中心等多處景觀及服務設施。公園的四個大門及亭臺廊閣,整體風格以新--為主,造型古樸渾厚,體現了漢代建筑的雄渾典雅之美,以闋為造型的北大門高28.95米,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劉慶柱所長稱為“天下第一闕”。公園正中間的高達78米的隴鑫閣,酷似漢代帝王頒布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祖先的皇家建筑,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游人不禁生發感慨:“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詳細] |
![]() | 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位于邳州市戴莊鎮李圩村。從禹王山靠310國道一側的入口上山,從很遠的地方便能仰望到高達8米的紀念塔。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紀念館的修建方案由清華大學設計,多個建筑主體均在山頂沿著山脊線形成的紀念軸線,由西向東有節奏地布置紀念廣場、鑒池、紀念館、戰壕遺跡以及禹王廟等主要建筑和場所,最終恰好指向禹王山戰役初次交火地點陳瓦房村的方向。紀念館為地下地上各8米,分為負一、二層和地面一層。地面突出部分建筑形似碉堡狀,圍繞該建筑則是層次分明的三重疊落地建筑結構,寓意參加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的60軍182、183、184三個師。順著紀念館向西,即是抗日軍人戰時的戰壕遺跡。這塊遺跡的修復盡量維持……[詳細] |
![]() | 邳州王杰紀念館AAA ![]() ![]() 王杰紀念館位于邳州市運河鎮張樓,主要景點有展覽室、王杰像、王杰犧牲處、王杰墓、王杰犧牲紀念亭、題詞碑墻等,是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王杰紀念館景區始建于1966年,經多次改建、擴建及景觀提升,占地達到59畝。主要紀念設施有:王杰烈士墓、王杰烈士事跡陳列館、王杰廣場、王杰犧牲地紀念亭等。王杰烈士紀念館1987年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詳細] |
![]() | 邳州博物館AAA 邳州博物館 邳州博物館始建于1988年,為一座地方性的綜合博物館。為弘揚我市優秀的歷史文化,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2003年邳州市委市政府投入2800余萬元,在新城區建設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200平方米的新博物館,于200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館陳列分古邳文明、長河余音、民俗文化三部分。館中陳列有長3.66米的象牙、大墩子出土的將江蘇歷史向前推進約2000年的彩陶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良王城出土的銅器、石器、陶器等各類文物5000余件。……[詳細] |
![]() | 李超時紀念館AAA 李超時紀念館 李超時,邳州市碾莊鎮才莊人,0早期杰出領導者和卓越軍事家。李超時紀念館展室建筑面積90多平方米,展室內分“志在四方”、“風華正茂”、“革命征程”、“英勇獻身”四個部分。生動再現了李超時將軍救國救民的志向,探求真理的足跡,英勇殺敵的壯舉,寧死不屈的氣節。二00六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點。……[詳細] |
![]() | 港上國家銀杏博覽園AAA 國家農林局批準的以港上為中心的國家銀杏博覽園銀杏成片種植面積達35萬畝。港上鎮有百年以上銀杏15366株,具有傳奇色彩的觀音樹、姊妹樹是千年滄桑的見證。主要有銀杏姊妹園、林趣園、仙人山莊、沂河風光帶、草莓園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前湖村等著名景點。2005年8月,港上銀杏博覽園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10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銀杏博覽園是全國唯一的單樹種國家級森林公園。博覽園主要由古銀杏姊妹園、林趣園、沂河灣特色休閑景區、觀音樹景區、青少年野營區和港上河觀光帶等景區組成。博覽園現有銀杏5萬畝,其中銀杏密植園3萬3千畝,銀杏GAP采葉圃1萬畝,銀杏苗圃3千畝。其中,古銀杏……[詳細] |
![]() | 炮車古栗園AAA 炮車古栗園 古栗園位于邳州市炮車、陳樓兩鎮交界處,占地一千余畝,老板栗樹約有一萬余株,樹齡約300年。古樹之多,樹齡之長,是蘇北地區少有的,極其罕見的實生栗子園。 老栗樹植于乾隆年間。據傳一次乾隆下江南,途經此處,御鞋踩在軟軟的白沙上,甚是歡喜,但看到莊稼枯黃,百姓疾苦,又非常的痛心。于是召集身邊的隨臣商議,分管農業的大臣就獻上一策,此沙土地只適宜栽植果樹,惟有廣植果樹才可解民之疾苦,尤以栗子、沙梨最佳。乾隆爺就下了道諭旨,速從北方調撥來上萬株栗子苗和梨樹苗,分發給各家各戶,各自植于白沙地之上。由此造就了炮車果園這一地名,也就有了現在的果園村。近三百年來,因有果樹,果園百姓豐衣足食。由……[詳細] |
![]() | 土山古鎮景區AAA ![]() 土山古鎮景區 土山鎮是千年古鎮,古時曾是郡、州、縣的治所。鎮內500多年歷史的關帝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關帝廟。其它明清建筑和文化古跡遍布鎮區,這在其他鎮是絕無僅有的。為高起點搞好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土山鎮邀請高校專家科學制訂了開發計劃,投入70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關帝廟的修復,成為該市獨具三國特色的旅游勝地。 關帝廟始建于明朝天順三年(1460年),后于崇禎、雍正、道光、民國作過修復,2005年開始第五次大修。是江蘇省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關帝廟。2005年被批準為江蘇省歷史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占地22畝,殿房100余間,構成三路四院的格局。第一道院為結義園即游覽區,第二道院為祭拜……[詳細] |
![]() | 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它的開鑿始于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后經七世紀隋代和十三世紀元代兩次大規模的擴展,形成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通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兩市的黃金水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漕運要道”和經濟命脈。它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奔騰流淌了兩千多年,曾經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今天的人們輸送著充裕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自古以來,邳州就與大運河息息相關。大運河邳州段屬于中運河水系,北起山東臺兒莊、南入宿遷,途經邳州城區和9個鎮,全長56.1公里。京杭運河邳州段沿線水面寬闊、魚蝦豐富、環境……[詳細] |
![]() | 王杰烈士陵園AA ![]() 王杰烈士陵園位于江蘇省邳州市張樓辦事處,距市區6公里。是為紀念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王杰與1967年開始興建的。主要紀念保護設施有依次建有犧牲地點保護亭、事跡陳列館、紀念廣場、烈士墓、刻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墻等。是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國家2A級紅色旅游景點。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位省級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民政部公布其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65年7月14日,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杰同志,到原張樓公社執行民兵訓練任務,在地雷發生意外0的危急時刻,毅然撲向炸點保護了現場的12名基干民兵和人,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共產主義頌歌。為……[詳細] |
![]() | 邳州市地處蘇、魯、豫、皖接壤地區,位于江蘇省北部,徐州與連云港之間,東與新沂市為鄰,西與銅山縣和徐州市賈汪區毗連,南接睢寧縣和宿遷市宿豫縣,北與山東臺兒莊、蒼山、郯城接壤。市區坐落在東隴海鐵路與京杭運河的交匯處,是蘇北、魯南水陸交通樞紐。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5′50″-118°10′40″,北緯34°07′-34°40′48″。目前全市人口160萬,轄24個鎮,468個行政村。占城鎮位于邳州市南部,距邳州市區約27公里,總面積8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1′,北緯34°14′。總人口約6萬人。黃草山森林公園位于邳州市占城鎮西南部,東臨邳睢公路,北至便民河,與睢寧縣、銅山縣接壤,海……[詳細] |
![]() | 徐州墓群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包括白集漢墓、茅村漢墓和拉犁山漢墓,是東漢時期徐州彭城國列侯、官吏和富戶的墓葬。對于研究漢代國彭城國王侯、官吏和富戶的葬制葬俗,乃至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價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處大型考古現場發掘出了一處西周墓葬群,在發現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隨葬品中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貝”以及殉葬的牛馬狗等動物就吸引了許多人對西周“有錢人”的好奇。在邳州市戴莊鎮中運河山頭大橋的駱馬湖水資源控制中心工地上發現了52座東漢時期的墓葬,該墓群面積約5000平方米,目前已發掘清理完畢的有47座,據考古人員統計,此次工地現場共發……[詳細] |
![]() | 天下水杉第一路——邳蒼公路 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稱,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遺植物。水杉樹形優美,樹干高大通直,生長快,是亞熱帶地區平原綠化的優良樹種,也是速生用材樹種。 遠在中生代白堊紀,地球上已出現水杉類植物,并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這類植物幾乎全部絕跡。在歐洲、北美和東亞,從晚白堊至新世的地層中均發現過水杉化石,本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的植物學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謀道溪(磨刀溪)發現了幸存的水杉巨樹,樹齡約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縣水杉壩與小河發現了殘存的水杉林,胸徑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還在溝谷與農田里找到了數量較多的樹干和伐兜。隨后,又相繼在四川石柱縣冷水與湖南龍山縣珞塔……[詳細] |
![]() | 土山關帝廟位于邳州土山鎮老街,是供奉三國名將關羽的寺廟,始建于明朝天順三年(公元1460年),它經歷了崇禎、雍正、道光和民國年間的四次大修,但每次修復都因為經費不足,只是修了從前到后的主建筑,而兩側建筑則隨著時間的逝去先后倒塌,最后淪為民宅。全廟占地22畝,三路四院,當時為全國第二大關帝廟,江蘇省第一大關帝廟,素有“北有文圣孔府,南有武圣關廟”之稱。因《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而馳名中外。因為關公在此被困,成就了其“忠”、“義”雙全的美名,這里的關帝廟意義非凡。關帝廟是三路四院的建筑格局,中軸建筑為主,對稱的兩側建筑為輔。廟房一百余間,廟內有鐘樓、鼓樓、馬跡亭以及關公當年的磨刀……[詳細] |
![]() | 邳州八義集曹氏牌坊在老街北門,為紀念曹辰之妻張氏所立。曹辰是乾隆武舉人曹殿楹之孫,清咸豐初年(1851年)閏八月,黃、淮河大水,咸豐皇帝欽命大運河漕運吳棠,組織徐州各縣民工豐北堵口。曹辰受命負責柴糧后勤供應,盡心竭力,因疾而卒。曹張氏服毒殉情,與夫君曹辰黃泉相伴。邳州知州吳棠親寫奏章,光緒皇上御批建立牌坊,旌表曹辰之妻張氏。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以花崗石雕琢構成。整座牌坊東西長約6米,基座寬約1米,高約7米。重要部位由鐵梁串聯。牌坊正中門前后有雌雄石獅兩對,主要立柱橫梁由整塊條形大理石扣成,上面雕飾以人物花卉、珍禽異獸,肅穆而端莊。牌坊正面定枋浮雕花卉,上承六朵仿木斗栱單出四跳,正中額楷書“圣旨……[詳細] |
![]() | 煎藥廟村西晉家族墓地于2015年6月由當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三家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細致調查、勘探、發掘,該墓地共發現9座西晉時期貴族墓葬,全部為帶斜坡墓道的前后室磚室墓,形制結構完整,是目前所見全國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西晉墓群。由于煎藥廟墓地保存完整,未受盜擾,隨葬品擺放位置明確,出土了金銀器、銅器、鐵器、瓷器、玻璃器、漆器、石器、鸚鵡螺、玳瑁等隨葬品300余件。同時,南方青瓷與北方醬釉瓷器在墓群中共出,特別是青瓷谷倉、扁壺的發現,反映了西晉時期南方青瓷的北傳,以及以南北商品的流轉為代表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新河煎藥廟西晉墓地作為全……[詳細] |
![]() | 碧霞宮祀“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奶奶廟”,主道場在東岳泰山上,各地都建有“碧霞宮”。邳州市燕子埠鎮奶奶廟位于寨山村山上,寨山海拔 160 米,山勢陡峭。廟址位于山南坡。寨山奶奶廟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初為梁武帝鴉鵲寨。寨山原屬山東嶧縣,據乾隆二十六年《嶧縣志》載:“縣運河南南境之山自南及西者,其首山曰寨山。縣南六十里,形勢高峻,狀如覆釜,四圍巨石周繚若垣(上有寨,傳為梁武帝所筑,名鴉鵲寨)。西巖側一石井(亦傳為武帝所鑿,深三丈,中有黃石,粗如兒臂,尺許,有細孔,水自0-,可飲數百人。咸、同間,村人擊去之,水遂涸,遂成眢井)。旁有二洞,曰仙人洞,皆筑石為之,其東麓勺泉之水出焉。”明萬……[詳細] |
![]() | 土山天主教堂位于土山老街南側。1910年張秉神父來土山鎮開教, 1919年,由國籍司鐸朱神父主辦,興建附屬房屋6間。1921年,建成15間哥德式天主堂一座,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左右,建筑規模在當時的邳南首屈一指,隨后又在該堂南鄰購地3畝,建房30多間,為修女食宿用房。抗戰前夕,加拿大籍盧克念神父來土山傳教,繼有國籍神父徐宗禮,加籍司鐸艾神父,美籍司鐸史神父在土山傳教。1946年前后,國籍司鐸張樹凱神父來土山,并在神父住房東鄰建26間房,開辦天主教“昕光小學”。1953年,國籍司鐸劉哲夫神父來土山傳教,并開辦診所一處,歷經十余年。1964年教堂被封,神父、修女被逐,學校改為“土山小學”二部校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