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當典原名為寶豐粹當典,因位于窯灣西大街俗稱“西當典”,由山西白氏建于明代,原建于窯灣隅頭鎮,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搬遷到此處。西當典的對面是窯灣山西會館,東面是隆記錢莊。典當行業明、清兩朝最為盛行,尤其是山西晉幫和徽州商幫,有“無徽不典”的民諺。到了清代,典當業進一步繁榮,其豐厚的贏利引來皇宮貴族及官府紛紛赤資典當業,呈現出皇當、官當、民當等三大典當資本分割的經營形式,且內部分工明確,專業化趨勢明顯。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全國當鋪共18075座,年收典稅9萬兩白銀。嘉慶年間,全國當鋪發展到23139座,年上繳稅銀11萬5千兩。清代的窯灣鎮有兩家典當行,即位于中寧街的“朱氏”東典當和西大街的“寶豐粹當典”。寶豐粹當典鼎盛時期資本白銀達30余萬兩,店員100多人,典當物涉及珠寶、金銀、玉器、古玩、字畫、普通市民的皮袍、衣帽和農民的農具等。長年存物高達30萬塊銀元。西典當的建筑為明清風格,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分前、中、后三排,前排為廈檐走廊式門面,兩邊有耳房;中間一排有18間庫房;后面一排有兩排跨院。現當鋪門面房部分保存完好,走廊后被拆除,西跨院有所破損。現存面積約180平方米。建筑式樣為北方民居,硬山式頂,蝴蝶瓦屋面,磚木結構,抬梁式構架,檁間架椽,椽上鋪望磚,望磚上再墊灰泥鋪瓦。1934年,邳縣交通銀行設在西當典的后院西屋;1944年,漢奸維持會駐扎在西當典;1946年這里辦窯灣初級中學;1951年為窯灣糧管所糧庫;該建筑現辟為典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