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江市旅游

鎮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原鎮江五三圖書館舊址
  原鎮江五三圖書館舊址位于新馬路南側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1928年5月3日,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發生,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風起云涌,-“日貨”的高潮再度興起,鎮江各縣成立了“反日會”,在陳斯白、楊方震的帶領下,封存元生東糖行進日糖倉庫,經各界協商沒收店東地皮170余畝,另罰款2萬元,后決定利用此款建一座五三圖書館,以昭后人“勿忘國恥”。原為兩層(文革中增為三層),坐北朝南,采用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1929年籌建,次年落成,該館建成后,樓上為藏書和辦公場所,樓下先后設閱報室,對日問題研究室,雜志、兒童、普通圖書閱覽室。……[詳細]
板橋讀書處
  鄭板橋,興化人,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清雍正十三年(1735)于焦山讀書,乾隆六年(1736)中進士,現建筑為晚清所建,磚木一層結構,面闊三間9米,進深6.2米,高7.1米,硬山頂,屋前有一小院,院內有花臺。……[詳細]
真道堂舊址
  真道堂舊址位于寶蓋路127號,占地約150平方米。建筑系磚木結構,形成為“歇山式”。屋面復小瓦,四面飛檐,門窗為尖拱形制。大門右墻腳嵌有石碑,刻有“1831年”、“真道堂”、“基督教會立”等字。該建筑是江蘇省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中西結合的小教堂,為美國傳教士五茂真等于1831年興建。該舊址于1992年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江抗紀念碑
  “挺縱”、“江抗”會師廣場,原為“廣善堂”四旁總場,廟會用。始建于清末。長30丈,寬22丈,占地面積25.6平方米。1939年管文蔚領導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葉飛領導的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在此會師合編。召開了合編大會,陳毅同志在會上講了話。現在此立有會師紀念碑一座。現為八橋中學操場。……[詳細]
枕子山遺址
  枕子山遺址位于潤州區蔣喬鎮嶂山村312國道旁嶂山路進口200米左右遺址有大、小枕山兩座,大枕山面積約1500平方米,高約3-4米,小枕山面積約900平方米,均保存完整。地面采集到紅陶片,印紋陶片等。屬湖熟文化遺存。……[詳細]
鎮江西火車站舊址
  鎮江西火車站舊址包括寶蓋山隧道、碉堡、工務段、辦公樓舊址等。寶蓋山隧道位于鎮江市潤州區寶蓋山,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當時滬寧鐵路鎮江火車站建設中耗銀最多的一項工程,也是滬寧鐵路上建設的第一座鐵路隧道。寶蓋山隧道位于鎮江西站東側,高5.5米,寬7.95米,原長度為406米。1931年,東段峒體61米開挖成路塹,隧道長度縮短為345米。1978年滬寧鐵路復線竣工后,寶蓋山隧道所在線路改為支線,其作用逐漸下降,于2004年停用。 現寶蓋山隧道東、西兩面的入口處已用磚封砌,入口兩側立柱上分別刻有“1905”和“1908”字樣,字跡清晰。寶蓋山隧道歷史悠久,是鎮江乃至中國近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碉堡位于隧洞口西,平面呈六角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厚約66厘米,朝外有人字形的射擊……[詳細]
程堃公館
  程堃公館建于民國初年,中西合璧式建筑,通面闊23.95米,通進深39.5米。大門、二門仿西式圓柱,磨磚砌筑,上下磉墩為大理石。券門上有白大理石門額,張謇書:“心許煙露”。院內偏北有面闊三間房屋兩進,兩側有廂房。院內偏西與門廳相對,有中式門廳一座,水磨磚門樓,內為面南面闊三間房屋兩進。……[詳細]
228、大興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興池
  大興池位于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京幾路4號,據傳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侵華時建造,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距今有7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鎮江市西郊居民洗澡沐浴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建筑坐北朝南,正門為一牌坊式建筑,上有一方匾額,上 書-“大興池”。建筑為青磚砌成,面積24平方米,縱深17.9米。一層,收銀臺為老式紅木漆成,上有圖案,內分為理發室,休閑區,男、女浴室四部分。該建筑整體結構保存完好,內部格局仍按照原有格局布置,但由于長期作為浴室使用,內部木質結構腐蝕,整體質量較差。……[詳細]
229、茅謙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茅謙墓
  茅謙(1848—1917),清末舉人,為已故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之祖父,其本人亦是一名水利建筑專家,有遺著《水利芻議》等書。墓原以兩塊青石板蓋封,棺木懸吊于墓室,墓四周以白石望柱相圍,墓前有供桌,石鼓座等物。現墓封土底徑約4米,高約2米。……[詳細]
鎮江官塘橋
  官塘橋位于潤州區官塘橋路以東,四明河以西。官塘橋始建年代不詳,現橋為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橋體為單孔石拱橋,長約12.25米,凈跨4米,凈矢高2.42米,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筑。橋西石塊鐫刻“光緒乙未年孟冬月重建”。官塘及橋名最早見于宋《嘉定鎮江志》。清光緒《丹徒縣志》云:官塘橋在城南十里,為城南驛路。2012年在官塘橋北側考古發現唐宋以來歷代道路疊壓有序,證明了官塘橋是唐宋以來鎮江東南出入鎮江城的重要交通節點,也是官塘橋地名之由來,與文獻記載基本一致,顯示了官塘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具有重要價值。官塘橋雖部分遭破壞,但橋體保存完好,歷經百年,巋然不動,風貌猶存。兩側道路保存基本完好,格局清楚,歷代道路時代清晰。……[詳細]
東長安里2、4、6、8號民居
  據初步了解,原主人徐姓。該建筑為硬山頂,青磚小瓦,坐西朝東,外墻全部由青磚疊砌到頂。房屋前后四進,由于地處緩坡,整體四進由東向西逐級抬升。第一、二進為磚木一層,第三、四進為磚木二層,四進均為三間兩廂結構,南有窄院子。該建筑體量較大,砌筑完整,布局清晰,花窗美輪美奐,木雕匠心獨具,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筑特色。第四進二層,木質窗扇尚存,雕花欄桿較精致。 第三進封火墻上有“福”字磚雕,木質雕花鏤空連續門保存較好,堂屋為原貌木質板壁墻隔斷,木質樓梯上下。 第二進北門為磨磚外八字。門上方嵌有方石,石上刻虎頭,虎頭下有八卦圖案。其南院內有井一口,白石六角形井欄,內壁甃磚,邊鐫“徐”、“家”、“井”、“甲子春建”。 第一進前墻有磚雕“福”字,邊鑲四環圖案,四個角花均保存完整,天井地面有雕花,南面為木質板壁墻。……[詳細]
紹宗國學藏書樓
  為藏書家吳寄塵先生于民國二十一年創建,系西式二層樓,混凝土結構。南向,面闊五間22.1米,深9.6米,原藏書9萬余冊,列入全國山本數目有120余部。現存建筑1座,樓周為庭院,前有大門,門柱上嵌有石刻“紹宗國學藏書樓”“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立”,東面墻角嵌有“上海揚子建業公司設計及承造,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二月”石刻。……[詳細]
四腳墩土墩墓群
  四腳墩土墩墓群位于丹徒鎮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崗地上,六座土墩墓,呈半弧形分布在隆起的高崗上。在土墩墓群的東部30多米處有一保存完好的臺型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十分豐富,是一處湖熟文化遺址,遺址和土墩墓隔著開闊的洼地遙相呼應。四腳墩土墩墓群原有6個土墩墓構成,大型的高約6米,直徑約50米左右;中型的高約5米,直徑30米左右。1986年和1991年經歷了兩次發掘,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先后發掘了其中5個,目前還有1個,位于四腳墩遺址西約200米,西距張許通往丹徒鎮的水泥路約50米。目前留存的土墩墓平面呈圓形,饅頭狀,底徑約28米,高4米。四腳墩土墩墓群是西周時代吳國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兩次發掘,發現的隨葬品有原始青瓷碗,夾砂陶鬲,泥質紅陶盆,泥質灰陶豆,幾何印紋硬陶罐,青銅矛,劍,戈等,……[詳細]
234、高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陵
  高陵位于司徒鎮大墳村北,又名大墳墩,村以墩名。墩底徑約60米,高約13米。據《三國志?吳書》及清乾隆年《丹陽縣志》記載,為三國吳大帝孫權之父孫堅之墓。孫堅字文臺(155-192),東漢末破擄將軍,公元192年攻劉表時戰死,歸葬于曲阿,孫權稱帝后(222年)被追謚為武烈皇帝。據《建康實錄》:“黃龍元年四月丁酉追尊,葬丹陽縣西十五里孫陵港,吳皇后合葬。”高陵是有正史以及地方志明確記載的孫堅墓葬,對于研究東漢末以及三國時期的歷史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四角墩土墩墓
  四角墩土墩墓群,原有6個,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發掘了其中5個,還有1個。位于四腳墩遺址西約200米,西距張許通往丹徒鎮的水泥路約50米,西有一養豬場和小窯。三號墩平面呈圓形,饅頭狀,底徑約28米。……[詳細]
黃競西故居
  黃競西(1897.11—1927.7),丹陽人,曾化名黃麗華、吳福民。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5年經惲代英、劉重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9月任丹陽獨立支部書記,1927年6月26日,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史高塔路恒豐里104號開會,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7月遇難。故居現存房屋一間,磚木結構。院墻外有古井一口。黃競西故居對研究丹陽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史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東岳廟戲臺
  東岳廟戲臺原是東岳廟的一部分,諫壁鎮回龍山東岳廟興建時間無考。清咸豐年間一半被毀。東岳廟(諫壁鎮)光緒《丹徒縣志》記載:“咸豐年間(1851-1861年)寇毀過半,同治壬申(1872年)里人王竹溪叔侄朱兆友同侄云瑞捐修正殿”。同治年間里人王竹溪叔侄、朱兆友同侄云瑞捐修正殿。光緒時東街王錫五捐建大殿和門樓、萬年臺。該廟坐東朝西,大門有三,每個門堂上有戲樓,中樓高大。中大門外兩側立有石獅1對。門樓上層有演戲萬年臺,臺前有青板石鋪大院,兩旁南為靈官殿,北為太平堂,后面為大雄寶殿。大殿前有青板石鋪大院。大院兩旁為土地殿、財神殿、閻王殿、舍勝班、雷公殿、火神殿、道具房、花沙殿、誦經房、送子殿、方丈室、速報司殿。全廟共有99.5間,12個院子。方圓占地數十畝,為諫壁地區最大廟宇。民國26年(1937)冬……[詳細]
朱氏先塋牌坊
  “朱氏先瑩”牌坊位于丹陽市云陽鎮太陽城居委會朱家自然村。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5年),南北向,單門式,青石質地,面寬3.26米,現距地表高度2.87米,有部分埋入地下,梁上刻有“朱氏先瑩”四字,上款有“萬歷甲寅孟冬吉旦,下款孝孫文高立”,柱頂部刻有祥云紋及仙鶴,梁下有“雙獅戲球”。據說朱姓墓主人為明代進士,此牌坊為墓主人孫朱文高所建。該牌坊是丹陽地區發現極少數墓葬中的附屬建筑,對研究明代官宦葬制、民俗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239、朱公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公祠
  朱公祠位于西九靈山自然村中,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由朱棟隆創建,原有三進三楹。現存兩進兩楹,座北朝南,第一進三開間,面闊12米,進深6.2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木質門楹上 書-“明亞中大夫進階三品江西兵備副使”。第二進三開間,七檁進深7米,堂匾書“敘倫堂進土匾”。第三進為正室今已毀匾日“南渡功臣”。據該村朱姓族譜介紹該朱姓先祖為南宋人與南宋大儒朱熹同宗。該祠堂對于研究丹陽地區明代建筑風格、布局以及民俗等制度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中新街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位于云陽鎮中新街4號,該建筑建于民國早期,為三進三院二廂房,硬山式磚木結構,五開間,通面闊19.5米,進深10.2米,一進單層,二、三進兩層結構。五峰馬頭墻四座。院內青石鋪地,第二、三進大門有磚雕門樓有“竹藝松茂“四字,第三進后門外有井一口,井圈為六角形,井壁用青磚疊砌。井圈刻有“東井銀泓”四字。建筑分布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張家大院對于研究丹陽地區民國大型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制,建筑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污污精品91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 亚洲AⅤ午夜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日本色婷婷在线观看网站 | 五月天AV在线资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