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位于江蘇省丹陽縣境內。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現已發現的主要地點有陵口鎮蕭梁河兩岸、獅子灣、仙塘、前艾廟、金王陳村、爛石垅、三城巷、水經山村等八地十處,這十處陵墓主要是南朝時的齊、梁兩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齊宣帝蕭承之的永安陵、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齊武帝蕭績的景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陳村、爛石垅、水經山村已經無從考證而失名的陵墓。這些陵墓的前都有神道石刻,石刻的造型十分生動,氣魄雄偉,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坐落在丹陽市胡家橋北2里獅子灣的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坐南向北,已平,陵前現存石刻二件,東為天祿,保存完好,身長2.95米,高2……[詳細] |
![]() | [鐵塔]位于清暉亭旁的鐵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也是全國僅存的六座古鐵塔之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建成,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由于天災-,到解放時鐵塔已殘破不堪,僅存兩層。1960年鐵塔得到了整修,整修時,在塔基下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以及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書寫的題記石刻等;從文物中獲悉,該塔于唐朝寶歷元年(825年)為曾三次任潤州刺史的宰相李德裕創建,乾符年間被毀,鐵塔是宋代元豐年間在原有石塔的舊址上建成的。鐵塔的結構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蓮座),每層有四門,每層都鑄有精致的佛像和飛天像,姿態生動。巨大的蓮座上鑄有優美的云水紋和龍戲珠紋。塔身東南面還鑄有“國界安……[詳細] |
![]() |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位于鎮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小碼頭街東端。此館1982年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鎮江市博物館館址。 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開辟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小碼頭一帶淪為英租界。1864年英國開始在云臺山上建筑領事館,1888年初,鎮江洋捕毆斃華人,群眾憤怒焚毀了領事館及巡捕房等。清政府屈辱侵略者,1889年償重建,于1890年竣工。現存舊址就是當時重建的建筑。該館共占地17畝6分1厘2毫,有5幢房屋,均為磚木結構。最高的為辦公大樓,西北一幢(局部二層)是職員宿舍及3間馬房,靠山坡2幢 方形樓房……[詳細] |
![]() | 陵口石刻,位于丹陽市陵口鎮東,滬寧鐵路陵口段南側,京杭運河北。有天祿、麒麟一對,在蕭梁河東西兩岸隔河相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清乾隆《丹陽縣志》載:“蕭港在皇業寺前,直入陵口大河,梁時公卿藹陵,由南京方山下秦淮河直達丹陽運河。經蕭港口,直達建陵、莊陵。故名此為蕭港(現稱蕭梁河)。因此特于蕭梁河與運河交接處,在蕭梁河東西兩岸設置兩只石獸,作為陵墓入口的標志,陵口亦因此得名。”1973年,蕭梁河拓寬拉直,又將西邊麒麟西移70米,仍保持著與河東的天祿在一直線上。陵口石獸是丹陽現存石獸中最大的兩只,花紋清晰,造型獨特。天祿身長4米,腰圍3.90米,高3.60米。因長期浸泡在水塘中,左半身已嚴重腐蝕風化……[詳細] |
![]() | 隆昌寺位于湯山鎮北約2公里的寶華山上。寶華山,因盛夏季節黃花滿山而得名,周圍36座山峰似36片蓮花瓣,隆昌寺如蓮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間云霧縹緲,溪連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確是一方非同尋常的佛教勝地。隆昌寺,又稱寶華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及“護國圣化隆昌寺”的名稱,于是改稱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駕幸寶華山隆昌寺,足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寺內戒臺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隆昌寺號稱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間半,網絡獨……[詳細] |
![]() | 城上村遺址位于黃梅鎮大卓城上村南,距離市高級中學僅2.5公里,北緯31°59′08″9,東經119°10′31″1,海拔高程31.7米,面積70650平方米。遺址現場文化堆積豐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層和環壕(護城河)設施,極有可能是一處重要的吳國城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8年全國重要新發現”,是江蘇省上榜的三處新發現之一。今年6月份,市博物館請省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勘探,根據調查、鉆探結果可知:城上村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至良渚文化時期的環壕聚落遺址,遺址南部有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跡,北部有新石器時代墓葬。遺址北部東側剖面第⑧層及其以下堆積、中部西側剖面第⑩層及其以下堆積為新石……[詳細] |
![]() | 焦山滿山蒼翠,宛若碧玉飄浮在煙波浩渺的揚子江心,素有“浮玉”的美稱。聞名于國內外的焦山碑林就座落在這座江心島山上,焦山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一批,共有460余方,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焦山碑林按其碑刻內容,分三類重新排列。第一類為藝術類,有南朝《瘞鶴銘》,宋紹圣《畜貍說碑》,米芾書《城市山林》橫額,宋刻《瘞鶴銘》,明翻刻《開皇蘭亭碑》,清王延齡重摹《顏真卿書<東方朔畫贊碑>》等。其中《瘞鶴銘》,是我國保存價值極高的二銘之一,所謂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詳細] |
![]() | 煙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后在江蘇省鎮江市發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于大港五峰山長江之濱,相傳古代曾于此山設烽火臺,故而得名。該山又名四墩山,山頂上原有土墩四座,經考古發掘,確定兩墩為土墩墓葬,另兩墩早年已被夷平。是古墓葬的帝王陵寢,年代是西周。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于2013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6月,大港村民聶長保在山上耕地時發現青銅器12件,后上交江蘇省文化、文物管理部門。同年10月,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邀請南京博物院、華東文物工作隊組成調查小組,對出土銅器地點進行勘查和考古發掘,又掘得銅鼎、車馬器、玉和原始瓷豆等。這組銅器中,最有價值的……[詳細] |
![]() | 春城土墩墓群句容有著一千多座的土墩墓,而春城土墩墓群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茅山風景區,土墩墓集中、保存狀態較好而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春城土墩墓群包括百培山土墩墓群、楊家棚土墩墓群、二圣土墩墓群,共有大、中、小型土墩墓112座,時代為商周時期。通過這次發掘,考古人員對土墩墓的形制結構、喪葬習俗等有了突破性的了解,不僅理清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土墩墓的一些模糊認識,同時也為江南地區青銅時代的社會結構和土著文化,土墩墓的源流、分期與分區,以及土墩墓的保護和利用等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時代:西周至春秋江蘇丹陽葛城(吳文化)遺址,經勘探試掘,確認其為一座吳國城址.城址內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溝,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遺址0土有較豐富的陶器、石器、青銅器等吳文化遺物.通過對出土陶器分析,可將該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早期為西周中晚期,中期為春秋前期,晚期為春秋后期,三者之間連續無缺環.經與江、浙、皖地區同類吳文化遺存對比,可推知丹陽葛城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延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的吳國城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在被譽為南京的后花園的江蘇省句容市,城西北石獅溝村旁的開闊地上,雄踞一對龐大的石獸,人們習慣稱它為石獅,不遠處有一對石柱,這就是南朝梁代蕭績墓石刻。它是我國現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為宏偉的一處。蕭績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第四子,天監八年(509年)封為南康郡王,卒于大通元年(527年),年僅27歲,謚號“簡”,也稱南康簡王,按制其墓前設置辟邪。這對辟邪,頭上無角,一雌一雄,和帝后陵前頭上帶角的石天祿、麒麟不同,稱作辟邪,特用于王侯墓前,是當時統治者等級差別的一種標志。“辟邪”是辟除邪物的意思,是古代一種尊奉的神獸,置于墓前作為侍衛與儀仗。這類石獸是以獅子為模式雕刻的,不過它與獅子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自然……[詳細] |
![]() | 昭關石塔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昭關石塔元建,明萬歷十年(1582)重建鎮江市五十三坡•昭關石塔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景點介紹因塔上刻有“昭關”兩字,故名“昭關石塔”。又因其外形像一只瓶子,故又稱“瓶塔”。相傳為三國時孫權與劉備聯姻時所建,當年稱之為“石瓶”。其實它建于元末明初。昭關石塔是喇嘛式的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塊石壘砌,成四根石柱,頂部鋪滿條石,筑成一個框架形的臺座,下面可以通行人馬。它橫臥在小街中間,給這個臨江小鎮增添不少古樸的雅趣。石塔即建于這個臺座上。塔高4.69米。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塔座用兩個相同的須彌座迭成,須……[詳細] |
![]() | 水晶山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市埤城鎮水晶山村南,東近水庫,南鄰爛石弄。經專家認為,可能是齊前廢帝欎林王蕭昭業陵寢。墓東向,已平。墓前存有石辟邪兩只,較完整,南北相對而立,仰首張口,伸舌下垂,兩獸作蹀躞狀,造型體長而頸短,動作對稱。兩翼短小,身無紋飾,尾失,足四爪。南辟邪身長1. 85米、高1.45米、頸高0.65米、體圍1.62米;北辟邪身長2米、高1.51米、頸高0.73米、體圍1.65米。由于辟邪的東邊近靠水庫,為了不使石獸受損,于1977年冬月將兩只辟邪向西高地移動兩米,提升高底基座,將石獸起吊上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