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江市旅游

鎮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81、考場鐘亭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場鐘亭
  銅鐘位于丹陽市人民公園內,該鐘鑄于唐代中和(883年)三年。原懸掛于丹陽市西門朝陽寺寺內,寺早毀,現移置于人民公園內,1983年建鐘亭保護。鐘高1.95米,侈口徑1.41米,厚0.11米。截面為圓形,唇六曲,口沿鑄以寬部,鐘體表黑綠色,分三段澆鑄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凸弦紋和豎向線條將鐘體劃分成八部分,腰箍上下各四,鐘紐為相背連體雙龍。即傳說中所謂龍之第五子蒲牢的形象,鐘銘文記載了丹陽朝陽寺銅鐘于唐中和三平由信女五十四娘捐資首鑄造,重約5500斤,現經測3012.5公斤。該銅鐘是全國極少數存在的唐代銅鐘,而且體量巨大,紋飾優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詳細]
水經村陵墓石刻
  水經村陵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水經村陵墓石刻南朝丹陽縣埤城水經山村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丹陽埤城鎮水經山村東南數十米處,墓今已平。墓前存2尊石辟邪,南北向對列,南為母獸,北為公獸,均是獅子。造型體長而頸短,作蹀躞狀,兩獸動勢對稱,形象健壯飽滿,充滿活力。南辟邪身長1.85米,高1.45米,頸高0.65米,體圍1.62米;北辟邪身長2米,高1.51米,頸高0.73米,體圍1.65米。1978年5月提升入座。此陵有齊前廢帝林王蕭昭業墓之說。……[詳細]
鎮江交通銀行舊址
  交通銀行于1908年由清政府郵傳部創建,總行設北京,1928年遷上海。全國各地設分支機構。支行舊址原為建于清代鎮江英租界內的一棟建筑,后毀,民國時由該行在僅存的一樓外殼基礎上重建,系為八開間三層西式洋樓,青磚砌筑,外墻水泥抹面,內壁分草灰泥,石灰粉面。面寬20米,進深18米,高18米,平頂,四周筑有80公分的矮墻,外飾圖案,簡潔大方。外墻的下半部為花崗石,進大門處有大理石柱,面積約625平方米。1915年正式對外營業。1949年4月鎮江解放后,交通銀行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清理后復業。1983年并入建設銀行鎮江中心支行,現已租給私人企業作為倉庫使用![詳細]
84、萬壽塔
萬壽塔
  萬壽塔萬壽塔在丹陽市東云陽鎮寶塔灣。原名萬善塔,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是一座木柱樓閣式磚塔。平面八角形,7級,塔總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內室為方形,上下交錯。底層周圍設廊,內室均架本梁,上鋪樓板,各層有本扶梯上下。塔內方室四面各開一門,外八面間隔一面開一門。頂上為鐵制塔剎,下為覆缽,上置承露盤及相輪,上為寶蓋,再上為銅質寶瓶,瓶上鑄“直隸鎮江府丹陽縣萬善寶塔銅文筆峰。大明泉湖九年季冬吉日。升官津官錢糧顧錫恩,明崇禎十年仲春吉日造”的銘文。1985—1987年進行全面修繕,恢復了該塔明代風貌,成為目前古城丹陽最高標志![詳細]
丹陽唐中和銅鐘
  丹陽唐中和銅鐘中和銅鐘原系丹陽城內南大街普寧寺法物。中和銅鐘高2.14米,厚0.11米,口徑1.41米?谘罔T以寬廓,唇六曲,鐘體黑幼綠,分三段澆鑄,痕跡清晰;凸鑄旋紋和豎向線條將鐘體分成八個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內鑄矩形和梯形幾何紋樣,布圖簡樸大方,鐘鈕造型為連體雙龍,頭上長有雙角,長舌下垂于鐘頂又微微上卷,身披鱗甲,四足撐立,生動逼真。大鐘銘文稱:“銅鐘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鑄造”。據銘文可知,大鐘鑄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中和銅鐘根據現代技術實稱結果為重6025斤,這為研究唐代與現代衡器比率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數據,F存于丹陽人民公園![詳細]
吉安里建筑群
  吉安里建筑群位于鎮江市潤州區小街、染坊巷、同興里、吉安里交叉處。整個建筑群坐西朝東,分為南北兩部分,中有巷道,東西有騎樓將建筑連接成一個完整整體。東騎樓處有“吉安里”磚額,磚鑲邊。據小街97號住戶介紹,此建筑群先后有三個房東,房間均用作出租,臨小街房屋全部為門面房,其后房屋為住宅;整幢建筑南側朝染坊巷開三門,吉安里巷道內開六門,東側臨街開九門,其中染坊巷三門為內縮外八字磨磚門,門上均橫白石,較為特殊;此外,吉安里東西騎樓下原各有一個大門。解放后所有房屋全部交公。該建筑群體量大,布局清晰,結構完整,體現了鎮江傳統民居建筑群落的建筑風格![詳細]
丹陽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原為民國時期界牌富戶姚德才、喬良成私宅,建于1935年,占地380平方米,建筑物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前后兩進,五開間二層樓房,東西兩邊由廂房連接,建筑面積620平方米,樓上過道、檻窗、隔扇用料考究,均為當地傳統樣式。1939年底到1940年7月,由陳毅、粟裕、譚震林領導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駐此,1940年7月新四軍主力北撤后,丹北、澄西兩個中心縣委于1940年10月合并,組成中共京(寧)滬線路北特委。1991年7月31日,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8月7日公布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稅務司公館舊址
  稅務司公館舊址位于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原前進印刷廠內。二層西式樓房,長近19米,高近10米。稅務司是一種操縱關稅的機關。1858,鎮江被辟為通商口岸。1865年設鎮江關署,清政府按《通商約章》規定任命英國人赫德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由其遴派洋員孝辦收稅號,稱鎮江關稅務司,東自南通狼山,西到南京江面輪船眼其稽查,中國產品出口或外國貨物入關交納百分之五十稅外,再交百分之二點五的子口稅,美、英商人以鎮江為立足點,向沿江和內地銷售外國貨物。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鎮江關由中國自己管理。該舊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89、通泰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泰橋
  通泰橋又名永泰橋,俗稱麻巷門橋。該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民國八年(1919年)重修,為花崗巖質地單孔石拱橋。坐落在市區新民東路,南北面的護城河上。橋東西向,橋高8米,橋寬為8.7米,橋基座下半部由青石砌成,上半部為花崗巖石,橋面由花崗巖石臺階形鋪成。橋面中心有左右兩條條石獨輪車道,橋欄用花崗巖石砌成,約50厘米高。橋拱用青石券砌而成,有對聯一副,拱頂部條石上刻有“通泰橋”三字。北面刻有“大明萬歷已未造,民國八年重建”。通泰橋對研究丹陽明清城市布局、明清石拱橋修造工藝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培根師范舊址
  培根師范舊址位于揚中市油坊鎮長旺村,原為慶善公所。1939年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管文蔚部進駐揚中,在長旺村恢復“揚中師資訓練班”。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為了紀念揚中抗日民主政權締造者之一、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李培根烈士,在此創辦了“揚中縣培根簡易師范學!,簡稱“培根師范”。學員為鄉村基層干部及社會知識青年,到當年11月初新四軍北撤時結業,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干。舊址保留完整,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式平瓦房。培根師范舊址是揚中市紀念革命烈士、培養革命骨干的實物見證。2011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解放日報社舊址
  解放日報社舊址位于丹陽市云陽鎮荊城村,原為王姓祠堂,二進二院,磚混結構,坐北朝南!督夥湃請蟆酚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創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機關報,1947年3月27日?。1949年4月,經黨中央批準,《解放日報》改為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上海市委機關報,4月下旬,為解放上海,隨同解放上海總前委及中共華東局進駐丹陽,解放日報社進駐王家祠堂,在丹陽成立了領導班子,創刊的籌備工作由舒同、惲逸群同志具體負責。發刊詞《慶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陽起草審定的,1949年5月26日移至上海。……[詳細]
煙墩山墓地
  煙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后在江蘇省鎮江市發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于大港五峰山長江之濱,相傳古代曾于此山設烽火臺,故而得名。該山又名四墩山,山頂上原有土墩四座,經考古發掘,確定兩墩為土墩墓葬,另兩墩早年已被夷平。是古墓葬的帝王陵寢,年代是西周。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于2013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6月,大港村民聶長保在山上耕地時發現青銅器12件,后上交江蘇省文化、文物管理部門。同年10月,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邀請南京博物院、華東文物工作隊組成調查小組,對出土銅器地點進行勘查和考古發掘,又掘得銅鼎、車馬器、玉和原始瓷豆等。這組銅器中,最有價值的是“宜侯夨簋”。它底部有12行銘文,計126字,能辨認出的有118字。1956年,經郭沫若、唐蘭等著……[詳細]
春城土墩墓群
  春城土墩墓群句容有著一千多座的土墩墓,而春城土墩墓群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茅山風景區,土墩墓集中、保存狀態較好而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春城土墩墓群包括百培山土墩墓群、楊家棚土墩墓群、二圣土墩墓群,共有大、中、小型土墩墓112座,時代為商周時期。通過這次發掘,考古人員對土墩墓的形制結構、喪葬習俗等有了突破性的了解,不僅理清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土墩墓的一些模糊認識,同時也為江南地區青銅時代的社會結構和土著文化,土墩墓的源流、分期與分區,以及土墩墓的保護和利用等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4、貢氏宗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氏宗祠
  貢氏宗祠于柳茹村中,現存祠堂建于清代,原為三進,1972年因擴建小學前后進被拆,只留中進。2005年恢復前后進。三進房屋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進深九檁,面闊24.3米,進深10米。祠堂為紀念村中貢姓祖宗貢祖文而建。貢祖文(1103—1182)南宋人,曾任武德大夫都總將軍,秣陵關總鎮,與抗金名將岳飛為摯友,岳飛被殺后,貢祖文冒生命危險,將岳飛三子岳霖藏于家中,以年老為由,辭官回柳茹老家隱居。貢氏宗祠對研究丹陽地區清代祠堂建筑分布格局,建筑工藝以及岳飛后裔在丹陽分布居住的歷史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海會寺藏經樓
  藏經樓位于丹陽市丹鳳南路市委黨校內。該建筑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僧正善募建,原名海會庵,萬歷四十二年敕賜今額,并頒大藏經卷,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殿焚毀,僧寶相募建,太平天國時又毀,住持僧上升,寬鴻募建,現海會寺僅存藏經樓一座。一進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上下2層。面闊30米,進深8.2米。前廊有卷棚軒結構,柱梁粗大,門口有兩株約400年銀杏樹,現為黨校圖書室及辦公用,建筑分布面積為246平方米。藏經樓保存完整,外形優美,對研究丹陽明清大型宗教建筑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爛石弄南朝佚名墓石刻
  爛石弄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市后巷鎮建山行政村。兩獸間距19米,南北相對列,南辟邪已破壞嚴重,只余身體,北面邪身長1.58米,高13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0米,張口伸舌,半蹲踞狀。1977年石辟邪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該石刻是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其中之一,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寺藝術遙相輝映。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研究南朝政治史、經濟史、建筑史、藝術史有著重要的價值。據專家考證推測可能是齊前廢帝郁林王蕭昭業的陵墓石刻。……[詳細]
97、陵口
陵口
  陵口在丹陽市陵口鎮東南隅、是南朝齊梁兩代陵墓入口處。齊梁兩代建都建康(今南京),當時王子公卿謁陵,都從秦淮河上溯破崗瀆,過二十四立隸到丹陽,再從陵口進蕭港至各陵。有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齊武帝蕭歐景安陵、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齊明帝蕭駕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建陵、梁武帝蕭衍修陵、梁簡文帝蕭綱莊陵,以及金家村和水經山村失考墓等。墓曾遭盜掘或破壞,現在遺存的僅是墓前的一些石刻,其中有神道石柱、石麒麟、石天祿、石辟邪等,是一群精致而又宏偉的石雕藝術。南朝陵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丹陽九十九間半
  該建筑位于陸家村中,為當地陸姓先祖,建于清代中期,原建規模為三進正房,正房北、東、西約有三排長附房包圍,三排附房平均十二間一排,南西為-墻及大門,故俗稱“九十九間半”,F存三進正房及東、北兩面附房。磚木結構,規模很大,現存占地面積約1650平方米。第一進只剩殘部,第二進為明廳,抬梁式梁柱結構,用料粗大,有卷棚廊軒,第三進上下兩層跑馬樓。該民居是丹陽地區為數不多的清代中晚期大型民居建筑,對于研究丹陽地區清代民居建筑風格技巧,以及丹陽長江圩區清代的開墾歷史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99、葛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城遺址
  時代:西周至春秋江蘇丹陽葛城(吳文化)遺址,經勘探試掘,確認其為一座吳國城址.城址內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溝,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遺址0土有較豐富的陶器、石器、青銅器等吳文化遺物.通過對出土陶器分析,可將該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早期為西周中晚期,中期為春秋前期,晚期為春秋后期,三者之間連續無缺環.經與江、浙、皖地區同類吳文化遺存對比,可推知丹陽葛城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延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的吳國城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美孚火油公司舊址
  美孚火油公司舊址位于迎江路馬路東側,臨街而立,原為工人文化宮的一部分,現經修繕后作為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的辦公場所。占地面積約330平方米,為三層西式建筑樓,整座樓層是曲尺形,高度約14米,正樓南北向,面西,長約29,寬約11米。連樓東西向,長約9米,寬約11米,面北。美孚火油公司系美國洛克菲勒石油壟斷集團于清光緒年間在鎮江設立的支公司,是當時鎮江最大的一家火油公司。該公司主營火油,兼營汽油、瀝青、機器油、滑潤油、白蠟、礦燭等。該舊址于1992年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国内久久免费视频 | 午夜a影院在线2017 | 伊人精品影院一本到综合 | 亚洲国产91在线 | 亚洲男人aⅴ第一成肉网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