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江市旅游

鎮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水晶山南朝佚名墓石刻
  水晶山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市埤城鎮水晶山村南,東近水庫,南鄰爛石弄。經專家認為,可能是齊前廢帝欎林王蕭昭業陵寢。墓東向,已平。墓前存有石辟邪兩只,較完整,南北相對而立,仰首張口,伸舌下垂,兩獸作蹀躞狀,造型體長而頸短,動作對稱。兩翼短小,身無紋飾,尾失,足四爪。南辟邪身長1. 85米、高1.45米、頸高0.65米、體圍1.62米;北辟邪身長2米、高1.51米、頸高0.73米、體圍1.65米。由于辟邪的東邊近靠水庫,為了不使石獸受損,于1977年冬月將兩只辟邪向西高地移動兩米,提升高底基座,將石獸起吊上座。……[詳細]
劉景韶舊居
  劉景韶,字琴子,原籍江蘇建湖,古琴演奏家。師從“梅庵琴派”第二代著名琴家徐立孫。建國后,曾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古琴20年,1986年發起成立鎮江夢溪琴舍,對古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劉景韶舊居為民國建筑,呈“回”字形,磚木一層,青磚小瓦,大門朝南,五間兩廂結構,屋頂有三個老虎窗。……[詳細]
303、積昌堂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積昌堂
  位于姚橋鎮華山村15村民小組張家自然村內,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間,距今約130年左右。系清代李鴻章管家張麒麟所建造,(清李鴻章的管家張麒麟,現安葬于華山的糧棉山。)宅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共有平房42間,院落東西長45米,南北長34米, 有門樓、廳、正房、邊房及院墻,整個建筑占地1530平方米。張家大院自建畢至今,其后人已有7代26戶,現仍有6戶居住于此屋中。張家大院為仿明建筑,磚木結構,古樸蒼勁。磚雕門檐精美絕倫,栩栩如生,木刻窗欞細膩典雅,別具一格,其內容為“鯉魚躍龍門”、“喜鵲登梅”、“八仙過海”等,整個房屋青磚黛瓦,墻高院深,氣勢宏偉。原大門前有一八字形照壁墻,大門的上額、左右皆為精致磚雕。中廳設有五幅拜壽石馬圖案,后廳門樓浮雕“孝友家聲”字樣雖于“文革”被鏟,但依然清晰……[詳細]
夢溪園遺址
  夢溪園遺址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晚年定居處。著有《夢溪筆談》,占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園內清代建的嚴氏宗祠兩進。辟為沈括紀念室。磨磚雕花門樓,第一進坐東朝西。第二進坐北朝南,均為硬山頂。……[詳細]
王巷祠堂
  位于大路鎮宗張村王巷里,為古建筑的壇廟祠堂。目前,王巷祠堂作為宗張村委會工農業生產用房。王巷祠堂由崇賢里王氏六世孫元美于南宋紹興八年(1137年)始創宗祠,明朝末年遭兵災焚毀,二十世孫瀹、二十一世孫守榮于崇禎庚午年(1630年)重建王氏宗祠,距今已逾380年。王氏宗祠具明末清初建筑風格,全木結構,三雕(磚、木、石雕)工藝精湛,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宗祠坐西朝東,計前、中、后三進,每進五開間,后又在兩側接廂房、偏房二十余間,與主體建筑渾然一體,總建筑面積1581平方米。宗祠原有大門門樓,并有“王氏宗祠”四字匾額,兩側安放石獅,在民國年間建學校時全部拆除。進入中進,門樓上方原雕有“崇賢里”三個石刻大字,門樓內側傳說有一匾額,上 書-“代天覺世”四字,為清末所制。邁過閱臺,便是三開間中廳,前檐中央原懸……[詳細]
殷氏六房
  殷氏是黃墟的望族,古鎮黃墟也因殷氏而聞名于史。據2005年統計,在全鎮八十七個自然村中,有殷姓居住的自然村,就有六十七個之多,占全鎮自然村總數的77%。目前,全鎮姓殷的共有一千四百四十二戶,計七千余人,占全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殷氏六房位于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黃墟行政村黃墟自然村東南。距今270多年。占地2400平方米的古代建筑殷氏六房古宅,房屋雖已破舊,但整體保存較好。該屋因由當年的巨商殷霹靂的六弟所建而得名。整座建筑按八卦乾坤六段圖設置,外人走進房屋仿佛進入了一座迷宮。建筑精雕細琢,是黃墟僅存的一座古民居建筑群。東邊為四進住房、西邊為六進住房,每進三間。水井兩口。目前殷氏六房主體建筑保存完整,磚木雕刻精美,保存較好,部分破舊殘缺為文革時期人為破壞。2004年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詳細]
307、僧伽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僧伽塔
  西域僧人僧伽圓寂后,葬于泗州,宋紹興年間在壽丘山建塔紀念。明萬歷年間徙塔于鼎石山,八角七層仿木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基為條石疊砌,底層平面八角形,每邊長3.4米,塔身用青磚,底層每邊長3米,高3.5米。以上各層直徑依次相應收縮,高度相應遞減。轉角處有倚柱,每層四門,上下相錯,隔層有疊澀腰檐,內木樓板和木梯已改為水泥質地。1962年于塔地宮發現鎏金木塔等文物。塔西有山門一處,山門上有僧伽塔匾額一塊,門口有一對戶對。……[詳細]
唐老一正齋藥店舊址
  藥店于清康熙初年,由唐宗義開創,以秘制主治跌打損傷等病癥的“一正膏”而著名于世,至今老店已有三百余年歷史,舊址光緒、民國年間重修,坐北朝南,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式建筑。南立面為石庫門,立兩根西方古典式立柱,兩旁磨磚分別嵌方石刻,隸書(陰刻)“起首一正齋唐家老店”、“農商部注冊石應靈膏”。店內東壁嵌石碑兩方,一方為同治八年立,丹徒縣正堂永禁碑內容為永禁假冒一正膏,另一方為七世孫唐萼樓立店史記碑。……[詳細]
309、蘆江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蘆江橋
  蘆江橋位于句容市后白鎮淮源村中,跨秦淮中河,西通著名的赤山湖,始建于南宋年間,現所存橋體建于清代光緒13年。又稱蘆崗橋,南北向,跨秦淮中河,三孔石拱橋,青石質。全長29米,橋面寬4.7米,橋孔凈跨分別為6.4、7.5、6.4米,中孔矢高3米。橋體基本保存完整,橋面階石部分不存,橋拱上方兩側對稱4個龍頭裝飾僅剩2個,橋面兩側欄桿已損。蘆江橋所跨河流是秦淮中河,屬秦淮河支流,橋在村中間,是溝通村子南北的重要通道。……[詳細]
310、華陽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陽觀
  位于大港街道仲家村與坦王村之間,為古建筑的寺觀塔幢,年代是東漢。本名“仁靜觀”,宋徽宗改為“華陽觀”。相傳隋朝之前,因圌山腳下的江水直瀉東海,故華陽觀后進大殿曾取名“觀海樓”;亦傳唐代名相魏征,晚年曾選華陽觀修道養靜,“觀海樓”又改為“忍靜宮”。明正德六年(1511)重建。原占地八畝余,前后共三進建筑。前進是戲樓;中進為靈觀殿,殿內四根柱子為楠木,大殿的造型陡直高大,四角有朝天的飛檐;后進為三清殿。戲樓前有石拱小橋1座,長2.5米。現僅存三清殿和戲樓,占地面積1150平方米。三清殿面闊三間13.6米,進深九檁12.6米,檐高5.2米。滴水飾有人物、花卉、飛禽圖案。戲樓為硬山頂。以前,華陽觀每年都有2次廟會,農歷2月15和7月17各一次,第二次廟會要連唱京戲6天。華陽觀原有名對聯一副:“八寶華……[詳細]
破岡瀆遺址
  破岡瀆遺址位于句容市茅山鎮春城集鎮城蓋村西南約50米。該瀆為六朝時開鑿,是當時聯系京都建鄴(今南京市)與太湖流域的重要航道,對于建鄴城市的發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至隋滅陳,由于全國重新統一,建鄴不再作為都城,破岡瀆的漕運作用隨之喪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斷流。破崗瀆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后期。2008年被公布為句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堤上長有雜草,南北向,保存較好。……[詳細]
七星堆墓群
  七星堆古墓區位于西環路和北環路交匯點的西南部,占地3萬余平方米,東吳至南朝的墓葬群,現規劃為七星堆遺址公園。七星為日、月、金、木、水、火、土,墓按七星排列,有著濃厚的道教色彩,它的形成絕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句容古文化特色,現僅存六個封土堆。“楷書鼻祖”吳《葛府君碑額》在此出土,現珍藏于南京博物院。《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云“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君之碑。”該碑高一尺八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三行,行四字,正書,在句容城西門外五里梅家邊,是孫吳時期留下的一塊聲名顯赫的碑額,是我國至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用楷書體書寫的碑,被尊為“楷書鼻祖”。它的發現和存在,解決了中國古代文字學、書法史上一樁“公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證明晉代有了楷書,進一步證明《蘭亭序帖》存在的真實性。……[詳細]
葛洪煉丹井
  葛洪煉丹井,位于句容市華陽南路延伸段與建設路延伸段交匯點的西南側,東晉。據《弘治句容縣志》記載:“青元乃邑之道院,內有石井、泉水清冽。相傳葛稚川(葛洪)于此煉丹飲之,可以益壽,故曰青元丹井。”曾一度被譽為容山八井之一,唐代任蕃《葛仙井》詩云:“古井碧沉沉,分明見百味。味甘傳邑內,脈冷應山心。園入月輪凈,直涵峰影深。”明代王韶《青元丹井》詩曰:“洞天迥寂無塵埃,仙翁鑿井連瑤臺。碧梧葉蓉秋屢易,紅桃花發春幾回。金丹煉就光射日,玉液瀉來香滿懷。何當一服生羽翰,遨游八極登蓬萊。”該井含礦物質較多,將該井水注入杯中,水高出杯子有一銅錢厚而不溢。1953年衛生部派人來句容調查葛洪事跡時,將此井拍照,作為資料帶走。井上有石井圈,呈六角形,高0.4米,直徑0.48米,上刻“丹井”、“靈雨仙泉”、“道光乙未”……[詳細]
下袁土墩墓群
  下袁土墩墓群位于茅山鎮玉晨下袁村北約300-500米,周代。共有17座封土墩。地處低丘崗背,呈南北向分布。墩高約2-4米,底徑約15-25米。地面偶見夾砂紅陶鼎足、鬲足,泥質灰黑陶及印紋硬陶的殘片。……[詳細]
上容瀆遺址
  上容瀆遺址位于華陽鎮東北河頭村東側,西接句容河,東通洛陽河。梁代避太子諱,遂廢破崗瀆,開上容瀆在句容東南五里,頂上分流,一源東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瀆西流入江寧秦淮河。后至陳高祖即位,又廢上容瀆更修破崗瀆。……[詳細]
破崗瀆遺址
  破崗瀆遺址在句容縣城東南二十二里,春城鄉城蓋村南、糧站北的崗坡切嶺,是歷史上的破崗瀆遺址。該瀆為六朝時開鑿,是當時聯系京都建鄴(今南京市)與太湖流域的重要航道,對于建鄴城市的發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至隋滅陳,由于全國重新統一,建康不再作為都城,破岡瀆的漕運作用隨之喪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斷流。破岡瀆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詳細]
大山邊遺址
  大山邊遺址位于郭莊鎮東崗頭村南約170米,商周遺址,四周為水田。遺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高5米,頂上北高南低,成緩坡。地表有灰土及燒土地,地表散見夾砂紅陶鬲、鼎及黑皮磨光陶等殘片。屬湖熟文化遺存。……[詳細]
新四軍水壩
  新四軍水壩位于磨盤山區陳莊村西,1938年6、7月陳毅、張鼎承、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二支隊進入茅山地區。新四軍六師曾在磨盤山設立療養所、修械所等單位,部隊為解決軍民在山區用水的困難,利用戰斗間歇在現在的天王鎮李塔村陳莊、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壩蓄水。現在還在使用的陳莊水壩就是那時候修建的,群眾稱其為“新四軍壩”、“抗日壩”。……[詳細]
新四軍醫療所遺址
  新四軍醫療所遺址位于磨盤山區蘇家大凹,現僅存遺址。1942年1月,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成立了衛生部,為了醫治傷病員,在蘆深汊多,水網交錯的圩里成立了第三療養所,由朱潮兼同志任所長。第三療養所選擇了毛竹林和杉樹林密布的磨盤山作為固定的重傷組,重傷組由一個醫生、兩個護士、一個炊事員和一個招呼員負責。療養所住在毛竹林深處搭建的草棚里,吃的用的依靠群眾支持,在茅山戰斗的干部、戰士、地方黨的同志和許多老百姓都在這個療養所看過病,養過傷,大家又把這里叫“竹林醫院”。……[詳細]
新四軍修械所遺址
  新四軍修械所遺址位于磨盤山區蘇家大凹,現僅存遺址。蘇南軍工部門修械所由1941年5月成立的新四軍六師軍實科骨干組成,當時只有十幾個人。蘇劍雄任所長,程遠任政治指導員,修理機槍、步槍、打不響的子彈和擲彈筒等,并試造手-。1942年夏,軍工生產人員不斷增加,最多時有一百二三十人,相應機構也逐步健全。1943年3月,修械所全體人員和設備通過敵偽封鎖線,從丹陽、武進、金壇三縣交界處秘密轉移到句容磨盤山地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免费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 色婷婷青青草原综合缴情 | 亚洲第一簧片在线 | 青青国国产视在线播放观看91 | 日本视频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