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文物古跡介紹
玉皇閣傳說很早以前,有朱、史二道人結伴云游四方,遍訪名山大川,其中一人還隨身攜帶著一尊雕琢精巧的玉皇大帝金像。當他們來到漾濞石門關前一處地方時,只見一道金光自攜像道人懷中進出,隨即化作彩云忽忽悠悠徑往石門山上飄去,縈繞在懸崖峭壁之間。細看時,懷中金像已無蹤影。二道人悟知必定是因為此山靈異,引得玉帝金像化云而去。于是收定心猿意馬,打消云游之念,在玉帝金像化成的彩云素繞之處建玉皇聞靜修,終于得道。因為有此異事,鄉里民眾就在金像化云之處建現供奉,久而久之該地使得名“拜福臺”。玉皇閣之奇在于周圍皆系絕境。在石門北崖之上的方寸之地里劈山削巖建成,背靠陡崖,面臨絕壑。閣東絕壁間有一由巖層斷裂而成的石室,高、寬各丈余,縱深數丈。“洞前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盤,雷煙攬翠”——徐霞客當年所見到的景致如今依然如……
[詳細] 鄧川鄉賢坊位于鄧川新州北門,牌坊分三門并立,建筑頗有規模,全為石質砌成,上頂部有六尊石獅,坊檐全用獅頭榫口,坊的正面三門上有三塊大理石碑,記載有明朝鄉賢姓名、官職和得舉者姓名、官職。正面兩石柱上掛有一對石刻篆字體對聯,上 書--:“使國人皆有所矜式;故君子不可弗修身”。……
[詳細] 甸頭村后山腳火葬墓群位于劍川縣沙溪鎮,年代為元至明。類別為古墓葬。甸頭村后山腳火葬墓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藤橋常住碑舊時,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橋,是西岸向陽、石坪、高發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橋梁。西岸橋頭立有一塊“藤橋常住碑”。碑高120米,寬0.57米,大理石。該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現碑石猶存,但石碑一角斷落遺失,立碑年代無考。……
[詳細] 瓦廠蛇馬村彝族(臘羅支系)墓群瓦廠蛇馬村彝族(臘羅支系)墓群位于境內白竹山南坡,漾江西岸,蛇馬村后面的嶺崗上。全面積約4800平方米。較早的古墳無碑,有文字記載的一塊墓碑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立),古墓上雕有禽獸和花卉等紋飾浮雕。……
[詳細] 觀音閣,位于洱海東邊玉案山南部山頂上。通往觀音閣的路很陡,在拐彎處凸現出觀音基座數十丈高的筆直擋墻。這擋墻全用海東著名的呈立方體的"五面石"砌成。觀音閣分上下兩層,采用白族民間傳統的亭閣建筑形成。雙腳盤曲、端坐于蓮臺的觀音像、塑子第二層、玉顏生輝、慈眉可人。這兒香火很旺,每年火把節更有來自附近各村的船家前來聚合,叩拜觀音。觀音閣最妙的去處在樓上的回廊。在此,向東可眺望向陽村和塔村間的港灣,那如林的帆檣,象枝枝巨筆,抒寫出洱海漁家水上實力和豪邁的情懷。轉身向西,則見海水澹澹。波光閃閃,白帆點點,鷗鳥群群,整座建筑恍若浮于海心。它活脫脫就是飛至海上的篷萊仙境。……
[詳細] 東蓮花傳統建筑位于巍山縣永建鎮永和村委會東蓮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馬如驥大院兩處。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經光緒、民國及1987年重修并擴建,形成今日之規模。清真寺座西向東,占地5866平方米,主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宣禮樓、朝真大殿,兩邊為管理用房。宣禮樓為四重檐歇山頂建筑,檐下飾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飛翹,巍峨秀麗。朝真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十一間,前設廊道和月臺,后設窯殿,檐下飾五踩斗拱,內墻均書有--,寶頂為星月圖案,古樸雄偉,氣勢非凡。馬如驥大院建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大馬鍋頭馬如驥所建。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約128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個院落組成,既相互聯通,又可獨立成院。北院和南院為馬如驥住宅,為四合五天井和三方一照壁的兩個院落組成六合同春格局。西院在……
[詳細] 多祜村火葬墓群彌渡縣多祜村火葬墓群位于多祜大村對面的山嶺上,當地彝族稱此地為“林伯卓”即大墳地。此地距多祜村委會1公里多,距彌渡縣城31公里。火葬墓群于1977年多祜大隊第三生產隊開挖養蜂場時被挖出,面積約1680平方米。當時,在養蜂場范圍內,農民挖出了大小不等的火葬罐近百個,罐內裝骨骼、骨灰。據村里當天參加挖土的群眾介紹,出土的火葬罐有黑灰陶、彩陶及瓶罐陶三種。彩陶中,綠釉、黃釉、白綠釉等均有,制作精美細致,色彩鮮艷、雅觀。施工中挖出的大量火葬罐,皆被農民挖爛、砸碎,無一幸存。因為當時挖出火葬罐一事令大家十分驚奇,所以現在大家還記憶猶新。出土的火葬罐,據其容量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最大者高約70厘米,上部扁圓處,直徑有46厘米,下部最小處直徑20—30厘米,蓋高約20厘米。最小的火葬……
[詳細] 大理城隍廟大殿位于大理古城蒼屏街東段南側,是為供奉大理城的守護 神-城隍而建。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 初,明正統年間知府賈銓重修,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李元陽主持重修。 清同治年間受損,光緒年間重修。民國年間,殿內塑像被毀。城隍廟座西向東,原建筑有大門、兩廂房、大殿。解放后,大門、南廂房被拆除,僅存大殿及北 廂房。……
[詳細] 阿氏五世墓位于洱源縣鄧川州西大佛寶山松樹林阿氏墓地。據隆武《重修鄧川州志》載:“阿氏家墳,在舊州西松園,自這開基,規模弘遠,歷代牧守相傳。并教諭公、大參公,皆鐘秀于此。”現阿氏祖墳大部分被盜毀,僅有少部分完好。遺存中重要者有現存舊州村阿氏家祠內的《誥封奉訓大夫阿氏五世墓表》。碑高1.8米,寬0.66米,厚0.185米,兩面刻文,共33行,行13字—80字不等,共1945字。碑立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
[詳細] 白衣閣位于寶豐鎮西面的德隆山,距縣城約13公里。建于南明弘光元年八月(1644年),至隆武元年(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1829年)復修。閣內供奉觀音。白衣閣坐西朝東,依山而建,由前后兩殿組成。后殿為主殿,單檐歇山頂,三開間,通面闊9.4米,通進深7.6米,高約7米。房檐下用如意斗拱,殿前檐下原裝有四堂雕花格子門。殿左右有兩排耳房,殿正面有廊。殿內現存五塊碑刻,在殿外約20米處有座普同塔,現碑、塔均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白崖城,又謂彩云城,或文案洞城,俗稱紅巖古城。1979年經彌渡縣革委會公布為縣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經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大理州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經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于今彌渡紅巖鎮西北2公里處,古城村左前方,定西嶺南隅,迤西古道北側,歷史上是通往南詔統治腹心——洱海區域的門戶,一度成為南詔統一六詔的大后方。六詔統一后,閣羅鳳因唐王朝諸權臣施行壓制政策,被逼不得已叛唐,為加強南詔門戶—白崖的防衛,便“設險防非,憑隘起堅城之固”,于唐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重新修建了白崖城。……
[詳細] 該崖畫地處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金牛村東南方向約距三公里外的點蒼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該地形略呈交椅狀,中橫一緩坡,繪有崖畫的巨石臥于緩坡頂上。巨石系花崗巖質。寬19.9米,高8.25米;崖頂有崖房,畫面基本平整;北偏東59度走向;崖下系泥質平地。崖畫長5.6米、寬4米,總面積22.4平方米。崖面分別以土黃色和赭紅色線條繪制,其內容共分為五組。由于崖畫風化剝落及巖漿淋覆,可以辯認清楚的圖象有人物、動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個,以及表意圖象等,內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豬、舞蹈、房屋(干欄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動而豐富的原始生活……來自全國各地的崖畫專家普遍認為該崖畫系西漢之前作品,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史前藝術。與廣西、西北等地的崖畫有一些相同點,同時又有較顯著的區別;與云南其它……
[詳細] 西竺庵位于巍山古城西門內,始建年代無考,清康熙年間陳鞠增建,咸豐年間兵燹毀,光緒初重修。庵座北向南,建筑布局一反傳統中軸線布局,由東、西兩條平行錯落的軸線上的四進三院組成,東軸線為山門和三官殿,西軸線為前殿和觀音殿,觀音殿為單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三間,舉架較高,屋面四角及兩山弧度較大,整個建筑外觀舒展,秀麗飄逸,正面檐下以本地木工稱作“吊斗”的結構裝飾,結構變化多姿,富于層次感。西竺庵不但布局精妙,梁、枋、雀替等構件雕刻極佳,為巍山地區同類建筑中較精美的一處。2013年10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西竺庵為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西街民居,南至西街,西至蒙化南路,北至城隍廟商業區。建設控制地帶:執行古城規劃的規定。……
[詳細] 王母閣王母閣,位于彌城西約五公里的半山麓,其北約1.5公里便是名聞海內的“南詔鐵柱”,王母閣是由靜虛寺、諸天寺、地母殿、蓮花庵、王母閣及相互聯接的廂房組成的座西朝東、橫軸布局、一字排列的古建筑群,整座古建筑群的四周皆竹林掩映,大碗口粗的龍竹叢,幾人合圍的古緬樹。寺前山腰下淙淙流淌的山泉水,構成了一幅密林,幽竹、古寺、山溪的絕紗山水畫,如您置身其中,定會感受到“寂靜深山,半點紅塵飛不到;虛空含沙淚,四時清氣得來多”的情趣。這一古建群自明代始建以來,一直香火裊裊,木魚多多,雖早經破敗,皆復而興起,今存者皆為清代重修遺物,特別是近幾年經過幾次修復,環境更為清悠。而今,已成為彌渡廣大群眾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詳細] 施家宅院位于巍山縣南詔鎮,年代為近代,類別為近現代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明代城墻殘段位于巍山縣南詔鎮,年代為明,類別為古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小河橋水渠位于巍山縣南詔鎮,年代為明,類別為古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蒙詔湯池位于巍山縣巍寶山鄉,年代為唐·南詔,類別為古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崇正書院位于巍山縣南詔鎮,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為大理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