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跡介紹

永平新光遺址
  永平新光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永平縣城東部的新光街兩側,新建的東西大街(博南路)橫穿遺址之上。總面積4000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于1993年5月,客運站、交警大隊建房挖基槽時,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經州文物管理所調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復查,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機構領導及專家共同現場考察了遺址,為此,省州文物部門及縣人民政府決定按照《文物保0》的規定,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堅持“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城市建設”的原則,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發掘。并依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該遺址的搶救發掘。先后發掘五次,長達三年之久,共發掘2700平方米。考古隊由省州縣三級聯合組成。第一期:發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開始,進行東大街南……[詳細]
42、段功墓
段功墓
  功墓,位于祟圣寺三塔西面,東距干尋塔350米,經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遺址區120多畝土地后,已歸三塔文管所管理,并按《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護建設規劃》分步實施段功墓的開發利用。段功為第五代大理總管段隆之孫,初為蒙化(今大理巍山)知府,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段光為大理第九代總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農民起義領袖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3萬攻占中慶路(今昆明),梁王巴匝拉瓦爾密逃奔楚雄。段功發兵打敗了明二,梁王為感激段功救駕之功勞,拜段功為平章政事(丞相),并將其女阿蓋公主許配于段功為妻。明代以后,據地方志稱段平章墓,原為圓形土丘,直徑約8米,高2米,上立石幢,現僅有土丘,墓幢已毀。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七月,梁王聽信讒言,疑段功有“吐金馬,咽碧雞”之心,授意阿蓋用孔雀膽毒死……[詳細]
虎頭山古建筑群
  虎頭山古建筑群虎頭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龍縣石門鎮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筑群。據《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并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虎頭山山石崢嶸,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山寺廟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日游人眾多,是重要風景旅游區。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虎頭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觀建筑為主,由張仙祠、虎頭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觀及財神殿、彌勒殿、三宮殿、普陀巖等石觀、石窟組成其間以棧道、石牌……[詳細]
州城文廟武廟
  州城文廟武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園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慶、光緒年間曾多次修復和添建,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州城古鎮,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現出了這里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廟坐東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后宮(又稱崇圣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構成。整座建筑風格纖細秀雅,匠心獨運,或危樓高閣,棲鳳盤龍;或草木葳蕤,煙聚蔓纏;或小井石欄、曲徑通幽。房檐斗拱和額枋梁柱上,裝飾著的青藍點金和各種貼金彩畫,亦清晰可辨,不難想象昔日所擁有的鮮麗色彩和雄偉壯麗。各院之間又以特色各異的磚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層層別有洞天。置身于文廟的每個角落,都會油然而生尋古探幽之情……[詳細]
45、云鶴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鶴樓
  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毀于戰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鶴慶州通判署府事佟鎮倡導建樓,中置鐘、鼓各一,俗稱鐘鼓樓。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為“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磚砌城門,上為木結構樓閣,樓高19.4米,東西寬18.6米,南北長16米,鶴慶云鶴樓下城門通道長16.7米,大理云鶴樓外觀三層重檐,內則為四層樓。四角梁柱直通屋頂,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內四面架斗縱橫交錯,對縫對榫,外則四面出檐,飛閣,雄偉壯觀。1951年冬,大理旅游景點鶴慶縣發生強烈地震,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僅向東北偏0.5米,近年又進行加固維修。樓頂鋪蓋琉璃瓦,大理旅游景點鶴慶云鶴樓兩道城門上彩繪二龍搶寶及白鶴展翅圖,兩側懸掛郡人楊金和撰、宣白超書“……[詳細]
曲硐清真寺
  曲硐清真寺曲硐歷來人戶密集,地當孔道,曾經幾度設過縣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縣城從老街移到曲硐,縣府設在東門(現名衙門園)。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城又由曲硐遷移老街。民國元年(1912年)縣城又由老街遷移曲硐,縣府設在北門(現在曲硐完小),民國25年(1936年)因滇緬公路繞道云龍,又移老街至今。曲硐清真寺在新河未改道以前,河水從西門街心直下,把整個村子分為兩半,當時人戶雖多,中隔小河,因為往來不便,故有大禮拜寺,小禮拜寺之分,同時也有大墳院、小墳院之別。當時大禮拜寺位于南門大墳院之西,小禮拜寺則在西門小獅山腳。至清末新河改道后,曲硐人口增多,住房面積擴大,村子連成一片。延至民國二年(1913年),合并為一,新建成現有的禮拜寺。整個清真寺范圍分內外兩院,內部有禮拜大殿一幢,……[詳細]
垅圩圖山城址
  垅圩圖山城址位于巍山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倉鎮甸中村委會,團山村西面垅圩圖山山頂的一塊大平地上。遺址后依大黑山,前臨陽瓜江,山環水抱,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巍山壩子盡收眼底。遺址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據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細奴邏建立大蒙國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圖山上筑城以居,該遺址為南詔國第一座都城遺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隊在垅圩圖山城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礫、石礅、蓮花柱礎等建筑材料,進一步證實了該遺址是南詔早期都城遺址,這也與歷代史料記載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隊連續兩年在遺址上再次發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遺址內的鋪地磚和地基,清理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隊還在房屋遺址旁清理出一塊分別由兩層階梯和四層階梯銜……[詳細]
沘江古橋梁群
  云龍保存的橋梁從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橋到現代化的鋼桁橋,其種類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樣,完全可以組成一座橋梁的博物館,素有“云龍古橋冠全滇”之稱,堪稱“古橋梁藝術博物館”。2013年,沘江古橋梁群被列為國家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龍的橋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這四大橋型是一切橋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態的橋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來的。其中除浮橋是在沘江枯水季節臨時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橋梁。這些各種類型的橋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橋梁群,如今還保存有各種類型的古橋近百座,有較大價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橋梁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型豐富,從原始簡單的橋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藝復雜的橋梁,可以組成一部古代橋梁的發展史,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詳細]
玄龍寺(玄珠觀)
   玄龍寺在巍山縣城東南3公里玄珠山上。寺始建于南詔時期,永歷十年(1656)重建,清同治年間毀于戰亂,光緒年間重建。寺依玄珠山而建,層臺疊閣,氣勢雄偉。其布局為在南北中軸線上建山門、石坊、四圣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東,有關圣、三皇、呂祖、觀音諸殿和彌羅宮、芭蕉樓、碧波室、禪堂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軸線,根據地勢,采取由西到東上下三臺橫裂式,以二條路線穿插大小七個落,內多園林小景。玄龍寺建筑以山門及大殿最佳。山門為單檐歇頂牌樓式樣,寬三間,前后檐下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細,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上,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4.8米,進深16.2米,高12米。前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個建筑氣勢雄偉。    玄龍寺格局保存……[詳細]
漾濞云龍橋
  云龍橋云龍橋位于漾濞縣城西邊的漾濞江上。志書贊為“濞江飛虹”。云龍橋始建于明代,為博南道古津梁,現已更換為鋼纜吊橋。橋長53米,寬2.3米,高12.9米。9條鋼纜臨江飛跨,上復櫟木訪板作橋面,左右各是一纜當扶手,兩岸均建有橋亭。云龍橋以險要壯觀而成為漾得縣的主要名勝古跡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經之地,在這段古道中,要數漾濞江峽谷地段最為驚險。江邊棧道人馬難行,江流湍急舟揖難渡。明代曾有詩形容其險要道:過了漾濞渡,閻王清上簿;到得龍尾關(即今下關),才是到人間。以往,為了開拓漾濞江峽谷與外界的交通,當地民眾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峽谷間扯溜索、拉藤繩、架木橋。但這些交通設施或毀于洪水,或毀于兵燹。傳說某日清晨,忽見一縷彩云在漾濞古鎮西角綿亙江上,如同蛟龍過江。民眾認定是神龍顯靈,示應新選橋址于此……[詳細]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毀于戰亂,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玉皇閣舊址上創建文華書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閣。玉皇閣與文華書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閣始建于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為山門、前廳、中廳、大殿共四進三院及兩廂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前檐飾如意斗拱,裝飾華麗。后殿建于月臺上,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上下層檐下均飾七踩三昂斗拱,門窗雕工精細,為巍山清代建筑中規模最大的殿宇。書院則位于玉皇閣之左,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勸學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書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門、泮池、雁塔坊、奎星閣、藏書樓及兩廂等大小九個院落組成,現僅存藏書樓、奎……[詳細]
劉廠觀音閣
  劉廠觀音閣位于祥云縣劉廠鎮劉廠村小海子旁,始建于清朝晚期,民國時進行過修葺,2004年由祥云縣人民政府再次修葺。整個建筑由觀音閣及南北耳房、南北廂房、面殿、文昌閣及南北耳房組成,占地面積約65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58平方米。觀音閣為三開間三重檐小青瓦八角攢尖頂木結構樓閣式建筑,下層三開間,二層正方形三開間,三層為八角形,頂為陶葫蘆寶頂。南北耳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筑,與南北廂房組成兩個小院落。南北廂房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頂木結構二層建筑。文昌閣與觀音閣相對,為三開間重檐小青瓦歇山頂二層木結構閣樓式建筑,文昌閣南北耳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筑,與南北廂房組成兩個小院落。劉廠觀音閣,整個建筑群形成一個四合五天井的格局,布局嚴謹、建筑秀美,是當地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對研究清代西南地區的建筑、宗教、歷史、……[詳細]
大理玉皇閣
  巍山縣境內有多處玉皇閣,但以巍寶山的玉皇閣最為壯觀。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閣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時遷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靈官殿的背后。玉皇閣依山而建,層層而上,每層以三路石級相通,共42級,由四圣殿、三師殿、呂祖殿、依云閣、彌羅上宮(圣父母殿)等組成,是巍寶山所有殿宇中規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內供奉天地水三官、呂祖、財神等。玉皇殿內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繪有10幅彩色圖案,其中9幅是彩龍圖,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圖”,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價值。“水火七廓圖”采用黑白兩種顏色繪制,用寬細線條合半交錯的手法繪成,既不同于太極圖,也不同于八卦圖。它源于后漢(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是道士妄想-長生不老丹的藥方示意圖。后來產生的太極圖……[詳細]
楊氏宗祠名人題刻
  楊氏宗祠名人題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城東60公里的平川鎮盤谷村。楊氏宗祠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楊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80平方米,建筑面積837平方米。現存祠堂、東、西廂房、過廳、百歲亭等建筑,其中百歲亭是宗祠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氏宗祠題刻保存有蔣中正、胡漢民、于右任、李根源、譚澤闿、蔡元培、朱培德、章炳麟、袁嘉谷、陳榮昌等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云南本土的諸多文化名流等50余人的題刻,是云南省迄今民國時期要人題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為完好的一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楊氏宗祠題刻的作者有許多題刻均出自書法造詣較高的名家之手,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同時還集隸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和漢、滿、蒙、回、……[詳細]
等覺寺及雙塔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南詔,是巍山地區現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廟,為明、清兩代僧綱司駐地。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無用自應天溧水(江蘇溧陽縣)來,與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進四院,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開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雙塔于二門左右,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綱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兩廡及更衣廳并塑羅漢,至此,等覺寺為規模最大時,清代咸豐年間兵焚,大部被毀,僅余太陽宮等處,清光緒年間,於太陽宮之左建祿位祠,祀云貴總督林則徐,太陽宮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間陣亡、殉難諸人。等覺寺呈座北向南,前為雙塔,后為太陽宮,東院為祿位祠,西院……[詳細]
56、谷女寺
谷女寺
  谷女寺谷女寺又名高娘寺,在紅巖鄉西北2.5公里處古城村后。原寺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傳原為南詔王避暑宮,又傳為紀念牧豬少女高娘騎豬化象開天而建寺宇,《滇系·雜載》記述說:“白崖高氏女,年十三尚不能言,其兄從軍東川,三月不歸,此女一日忽語嫂曰:兄缺糧,吾往餉之”。家喜其開口,戲應之曰“當將裹飯去”。高女果行,家人笑,躡其后,至磐陀石下入水澗而去,覓之不得,眾方驚怪。米已,高女忽至,謂家人曰:“兄一旅之眾皆已飽矣”!且言軍中地形事勢,其嫂不信,謂東川距此二千余里,安得即至,不知其有神力也,及以衣授之曰:“汝送與兄,取其垢衣來”!自是送餉日以為常。高女常牧一白豬,一日謂家人曰:“軍回矣”。遂騎白豬,化為象,騰空而去。故又名高娘寺。《萬歷趙州志》稱此為趙州八明之一——“天開玄竅”。寺建于蓮花……[詳細]
西門街古建筑群
  西門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劍川縣境內。劍川古城所在地歷史久遠,曾出土西漢五銖錢。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門、北門、南門護城河橋猶存,歷經滄桑,古貌依舊。現還完整地保存著明清古建筑群,獨特的古街巷,眾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門街古巷通幽,古宅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馬坊明代古建張宅、趙薄藩故居光祿第、原古譙樓下明建武將軍府第魯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鮮活的文化生態當中,古風依舊,古習猶存。古城呈現出豐富的多元文化形態,但始終保留著濃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獨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為主,白語為主要交際語,白族民風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獻名邦光彩照人,古城眾多的名人故居,仍在敘述著歷代風流人物的往事。南門街至北門……[詳細]
蒙舍城遺址
  蒙舍城遺址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古城村南側,與太和城遺址直線相距僅40公里。史載該城系蒙舍詔第一個首領細奴邏于公元七世紀中期的650年前后專門為讓國于己的張樂進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又被做為軟禁被南詔征服的其他民族頭領及其宗族之用。該城址是迄今僅見的兩座南詔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為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致東西向,地勢東稍高而西略低。從地表隆起疑為城墻的輪廓線來看,城址分為東西兩城,兩城相連各呈方形,東城西墻與西城東墻共用同一道城墻。東城面積稍小,邊長約100米;西城面積較東城大,邊長約160米。兩城總面積約35600平方米,城墻外輪廓周長約840米,加上兩城之間長100米的隔墻,城墻全長約940米。西城內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圍地表近1米,長約40米、寬約30米,面積約1200……[詳細]
南詔鐵柱廟
  南詔鐵柱廟又名鐵柱觀、鐵柱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鐵柱廟村。因廟內的一根鐵柱而出名,是彌渡縣最著名的古跡。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鑄于唐、南詔時期,不僅是大理州內僅有的六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之一,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物,是彌渡的鎮縣之寶。柱體為圓柱形,黑色,鐵質,實心,重約2069公斤,高3.3米,直徑32.7厘米,由五段接鑄而成。鐵柱的建立與宗教有關。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數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遠流長。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紀功,后由南詔世隆重鑄。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鐵柱廟,共同舉行祭柱活動,是當地的傳統節日。南詔鐵柱廟整座廟宇占地震6000余平方米,由大門、照壁、拱橋、硯池、山門、兩……[詳細]
大理觀音塘
  關于觀音塘,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漢時官兵進犯大理,觀音大士化作一老婦,用草索背著一塊大石頭在路上與敵兵相遇,入侵兵看見了,覺得非常驚訝,心想:這里的老婦竟然會有這么大的力氣,更何況是青壯年呢?于是,敵兵不敢再犯,鳴金收兵。這就是著名的“負石阻兵”的傳說。后人為了紀念觀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觀音閣,閣內供奉觀音像,繼而擴建為觀音塘。觀音塘位于下關和古城之間,在大理市五里橋鄉觀音塘村,距離下關9千米,距離大理古城約5千米,在滇藏公路的西側,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剎之一。觀音塘整個建筑嚴謹有致,殿宇巍峨;院內樹木繁茂,花草斗艷;閣內香煙繚繞,木魚聲聲。這里不僅是香客云集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游歷之地。觀音塘建于明代,到了清代重修,在修繕觀音閣的同時,始建殿宇,建成了七開間、三面封閉、正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亚洲综合亚洲网色就色 | 日本午夜a大片 |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一级a一级a国产爰片免费免免 | 中文欧美日韩久久 | 午夜麻豆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