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跡介紹

白土坡文昌宮
  白土坡文昌宮位于永建鎮永樂村委會白土坡村,據宮內存清乾隆叁拾肆年(1769)“白土坡中元會碑記”,清雍正六年(1728)白土坡文昌宮就已存在。宮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654.57平方米,坐北向南,為一進一院,由山門及西耳房,大殿及東、西耳房,東、西廂房組成。白土坡村比鄰甸頭巡檢司,歷史悠久,文昌宮作為村內的中心建筑,同時兼有民間祭祀和教育的場所,建國后至1987年近40年的時間,沿續教育功能,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交流中心,是古代至現代鄉村歷史、社會變遷的見證者,格局保存完好,建筑工藝精湛,雕刻精美,為清代鄉村建筑中的佼佼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白土坡文昌宮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2、蟠龍寺
蟠龍寺
  蟠龍寺蟠龍寺坐西向東,坐落于江與獅里河交匯處一高巖石之上。寺院為一進兩院。占地1530平方米。大門與正殿稍有偏移,中殿兩側有廂房。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兩側設空廊,可觀江景色。寺院四周綠樹成蔭,院內清靜幽雅,是縣文化館、縣文管所所在地,也是縣城主要景點和群眾文化活動中心。1979年,縣人民政府撥專款進行搶救維修,1985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文管所文物普查資料載(雍正《云龍州志》):蟠龍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毀于兵火,光緒初年重建。蟠龍寺是舊時“石門八景”之一“三閣龍蟠”的所在地。地址:云龍縣城石門鎮西邊……[詳細]
巍山永濟橋
  永濟橋又名巡檢橋,位于永建鎮巡檢村南巡檢河上。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歷代曾多次維修。橋頭山墻砌有明代著名學者李元陽撰《永濟橋碑記》一通,橋為木構風雨橋,橋長15.6米,寬3.25米,高6.9米。其結構為用直徑0.3米的五根大圓木架于兩岸,上面鋪木板,再在兩岸各安木斜撐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頂瓦屋三間。橋面兩側安木欄桿,并設長木板凳。永濟橋用斜梁懸掛支撐中點的方法,解決了大跨徑木橋受力問題,體現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此橋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愛國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資落架維修。……[詳細]
平川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位于賓川縣城東北50多公里的平川鎮盤谷村楊氏宗祠內,楊氏宗祠占地面積1380平方米,建筑面積837平方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時任云南省憲兵司令的平川人楊如軒之母壽享百齡,-政府特準建坊,以彰人瑞。海內外名流爭為詩歌古文以紀盛者,凡一百二十八家。現存有祠堂、過廳、東、西廂房、百歲亭等建筑。宗祠內現存有民國時期當代要人和海內名流題刻八十余通,有胡漢民、蔣介石、于佑任、李根源、朱培德、蔡元培、章柄麟、袁嘉谷、陳榮昌等民國時期當代要人和名流的題刻,是云南省現存民國時期要人和名流題刻最多,保存較為完好的近現代紀念建筑。200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云南驛古建筑群
  云南驛村有著20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驛站之一,也是云南省內驛站使用村名保留下來的唯一村落,歷史文化積淀較深。其中,現存完好的古鎮古道和馬店驛站,如岑公祠、錢家大院、李氏宗祠等,為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千年驛站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保持著其獨有的古驛鎮風貌特色。2010年12月,云南驛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云南驛村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據悉,為推進云南驛村歷史文化風貌的恢復與保護,《祥云縣云南驛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通過州級評審。……[詳細]
巍山東岳宮
  東岳宮又名東岳廟,位于巍山古城東門外,始建于明末,由陜西人梁好德捐資修建,清康熙、道光年間有修,咸豐年間毀,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并在東岳宮之西建十王殿和太保殿。東岳宮坐北向南,占地5632平方米,由東、西兩條并列的軸線組成,東軸線為山門、大殿,西軸線為十王殿、太保殿。大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舉架較高,屋脊高聳,檐下設七踩斗拱,山花和墀頭做工精巧。東岳宮格局保存完整,建筑工藝精湛,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東岳宮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東岳宮修繕保護后向公眾免費開放(逢周一閉宮)。……[詳細]
107、封川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封川塔
  封川塔位于巍寶山鄉建設村委會洗澡塘村封川山頂,始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占地面積為127.69平方米,周圍無建筑物,四周山巒起伏,綠樹蔥蘢。塔為七級截角八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33.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塔平面呈方形截角,大四邊和小四邊交錯構成規整的八方形,層層規整而上,大方簡約中又透著些許玲瓏。封川塔為截角八方形,形制特別,本縣內為孤例,材料和建筑工藝特點等諸多方面保留了歷史原狀,保存完整。體現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藝水平。    2023年10月23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封川塔為第八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周保中故居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灣橋鎮上灣橋村,其建筑座北向南,正房三開間,夯土墻茅草覆面,南面兩間低矮草房為廚房和廄房。院心種植有桃樹、木瓜樹等,建筑簡樸,門前有小溪流淌,環境幽靜宜人。周保中的童年就在這里度過。原故居于1951年被焚毀無存,現在周保中故居所在的灣橋村東重建一座紀念館。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保中紀念館已在他的家鄉——大理市灣橋鄉灣橋村落成,館前還建造了他高大挺拔的塑像,成為向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前往瞻仰參觀的中外游客和青少年學生紛至沓來,他們對周保中這位抗日民族英雄無不由衷贊佩。……[詳細]
王孝達烈士故居
  王孝達烈士故居,又稱荷花池槐堂,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城北后街41號,革命烈士王孝達同志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在這里度過。王孝達烈士故居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為一進兩院走馬轉角樓,后院為內重檐外單檐青灰色筒板瓦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前院為單檐青灰色筒板瓦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故居建筑格局規模宏大,分別由正房、正房南北耳房、正房南北廂房、過廳、過廳南北耳房、過廳南北廂房、正大門及側大門等建筑組成。 王孝達烈士故居,既是革命文物,又是中式民宅的典范,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2019年2月21日,王孝達烈士故居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鶴慶文廟
  鶴慶文廟鶴慶文廟位于鶴慶縣城西南隅,始建于元,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遷于今址。鶴慶文廟現存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崇禎五年(1632年)由麗江土司木增所建。徐霞客有“文廟宏整,甲于滇中”的贊語。在以先師殿為主的中軸線上,南為大成門、欞星門、泮池、照壁,后有崇圣祠。兩側為東、西廂房,鄉名宦祠,禮義門等。先師殿北向,前有天子臺,臺高0.90米,長10.25米,寬17.75米,臺沿三面圍以石欄,正中有一雕龍石陛。先師殿面闊22.83米,進深21.3米,四棵主柱柱戲0.72米。四角檐柱上分別鏤雕四條云龍,玲瓏剔透,工藝精湛。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詳細]
賓川石鐘寺
  石鐘寺始建于唐代,是雞足山最古老的大寺院,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明清以來,上雞足山的名流政要,都要慕名游石鐘寺,為石鐘寺贈匾題聯,賦詩填詞。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為石鐘寺靜室題寫“薜蘿居”匾額;巡撫王繼文為石鐘寺題寫“清梵普聞”匾額;孫中山先生,曾為石鐘寺題寫“曇云法海”橫幅。歷史上石鐘寺一直是禪宗的主要寺院。有一位藏區-到雞足山華首門禮拜迦葉歸來,到大雄寶殿后休息,不料一臥不起,圓寂在此。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歇息的地方,按他圓寂的樣子,塑了尊臥佛像,從此藏族同胞就將石鐘寺作為藏傳佛教的道場來朝拜。地址: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臺,面向缽盂山。……[詳細]
古生戲臺
  古生古戲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中心,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福海寺的重要附屬建筑之一。 古生古戲臺坐東向西,高8米,寬7.1米,戲臺前部進深5米,后部(化妝室)進深2.5米,全是石條支砌,戲臺為抬梁,穿斗相結合的單檐歇山頂建筑。戲臺的樓頂龍脊高約2尺,用云紋飾的青磚砌成。古生古戲臺南北兩側的照壁高5.5米,寬4.77米,壁的檐口下做有花空裝飾線。古生古戲臺建筑結構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外形美觀,做工精細,彩畫典雅,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古生戲臺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碌摩山古寺
  碌摩山古寺距南澗縣城3公里處有座被世人稱之為有“虎之雄俊,龍之靈氣”的碌摩山,山中古寺錯落有致,風景優美,每年引來成千上萬的游客到山上觀光游覽。據史料記載,碌摩山古寺始建于唐大歷年間(766—779)即南詔國閣羅鳳主政時,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間又興建了氣勢宏大的玉皇閣大殿等古寺。如今,玉皇大殿、老君殿、財神殿、真武殿、將軍殿、馬王殿、雷公殿均座落在碌摩山上。遠望青山環抱,屋檐重疊,煙靄裊裊;近觀雕檐畫棟,典雅莊重,古香古色,殿宇內佛像逼真,栩栩如生。到南澗必到碌摩山,這里是古人觸景生情作詞填賦的佳境,更是今人敘舊休閑的好去處。……[詳細]
平尾古墓
  平尾古墓地點:雙澗鄉平尾村旁,海拔2500米。現狀:平尾古墓群現有古墓近四十冢,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墓地內雜草叢生,有被盜痕跡,有的古墓幾乎為雜草遮蓋。墓地周圍已被開墾為荒地,平尾村位于墓地右下方。背景資料:平尾村為彝族居住地,屬聶蘇支系佬武族。古墓中最大一冢墓頭為三架牌坊式,青石質,寬2.15米,高2.7米,深0.5米,中間有大理石刻《施清自敘碑記》,記載了該民族遷徙的歷史。較大的幾冢墓頭上刻有人物、動物、禽類浮雕圖案,墓碑年代有明嘉慶、崇禎、清道光等年號。1988年3月古墓群被列為漾濞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理天主教堂
  清光緒元年(1874年),法國傳教士羅尼設購得房產一處,改為教堂,1925年大地震毀圮。現在的天主教堂是1930年在原址修建的。1985年,教堂經全面修繕后,被列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教堂再次進行了全面的修繕。云南這些最美教堂,隱在深山藏于街巷教堂正立面門廊構圖是白族傳統民居三疊水模式,屋頂一高二低,兩側屋頂側廊廈檐相交形成兩大串角。既有西方的浪漫格調,又有白族傳統民居建筑風格,飛檐斗拱,彩繪娟秀,是中外建筑及文化交融的藝術精品,是融各種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民族瑰寶,是中外宗教建筑中的一枝奇葩。2019年10月7日,大理天主教堂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海門口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海門口遺址在甸南鎮天馬村東北方,距劍湖湖尾閭250米處,1957年發現“銅石并用文化”遺址,在長140米,寬20米范圍內小面積清理。遺址中發現住房樁柱224根,均為松木,出土器物多在樁柱之間。樁柱排列不規則,每隔一段即成一排,可能為房屋間隔。遺址發現文物近千件,其中陶器475件,石器169件,骨器六七十件,銅器14件。此外,遺址中有四處發現谷物,出土時均成黑色。經有關部門鑒定,出土谷物屬于粳稻類型。還有大量獸骨出土。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寶山海云居
  海云居位于寶相寺以東3千米處,是進入石寶山風景區的第一座佛教寺廟,位于石寶山山門左側的石傘山麓。它坐西南朝東北,面對一碧如洗的劍湖,遙對麗江玉龍雪山,位置得天獨厚。海云居是清康熙年間劍川高僧普聯和尚(向湖村人)所創建,一進三院,層臺迭高,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禪房不多卻曲折迂回。進山門先入天王殿,從佛后屏風拾級而上就到了上院大雄寶殿。大殿為單檐歇山式五脊頂。殿內佛龕中塑有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如果游客從甸南或劍川縣城前來,首先到達的便是這里。景點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詳細]
白云古寺
  白云古寺白云寺,位于南澗縣北,距縣城20公里左右。此寺座落在崇山峻嶺之中,海拔較高,白云掩翠,紫煙輕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故而得名。 白云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嘉慶年修復。現有廟宇土木結構7幢,分前、后、左、右各殿,殿內均有大小不等的佛像,鑄造于清光緒年間的古鐘,至今保存完好,堪稱珍品。大殿斗拱飛檐,畫棟雕梁,橫匾壁畫,石雕木刻,皆安排有序,別致大方。寺院周圍,古柏參天,蒼松挺拔,且有果園30余畝,春至鳥語花香,秋來碩果累累,身臨其境,將領略到“紫竹林中瞻妙相,白云深處現琨壚”的勝景,真足令人陶醉。……[詳細]
119、拱辰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辰樓
  巍山古城拱辰樓原為蒙化衛城的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為三層,南明永歷二年(1648年)維修時改為二層。拱辰樓建在長47.1米,寬26.6米,高8.1米的磚砌城墻上,樓下為城門洞。拱辰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25.76米,進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撐,四面出廈,樓四周設廊,整個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較平緩,出角短,起翹小,一字平脊,更顯氣勢雄偉、渾厚。南北城墻有城垛。登上頂樓猶入云天,東看文華層疊山巒,南觀巍寶名山文筆塔,西望瓜江壘玉,北眺蒼山積雪,全川村落,萬家燈火,盡收眼底。拱辰樓南面檐下懸掛“魁雄六詔”大匾,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同知康勷所書,顯示唐初蒙舍詔(南詔)在洱海區域六詔中的強盛地位;北面檐下懸掛“萬里瞻天……[詳細]
山龍山于圖城遺址
  該古城遺址距縣城15公里,在今大倉鎮甸中村公所團山村西面的山龍山于圖山山頂的一塊大平地上,前臨陽瓜江(今大西河),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壩子)全境,山環水抱,地勢險要。根據從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南詔始祖細奴邏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建都于此,在山龍山于圖城上筑城以居,因都城是筑在山龍山于圖山上,所以都城名為山龍山于圖城。現今山龍山于圖城的建筑物已不復存在,但在遺址上還存留著大量的碎瓦礫,其中以瓦當、滴水、磚、瓦為多,還有石柱礎。碎瓦當上還有近似漢字的文字和符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成乱码熟女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香蕉 | 亚洲欧美中文幕乱码在线 | 中一区二区三区性爱视频 | 性刺激欧美三级在线现看中文 | 日本免费高清一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