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祥云水目山AAAA 水目山,離祥云縣志25公里。這里屬于馬街鄉,海拔2070米。水目山是云南開創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詔諸大臣請建此剎。普濟慶光禪師用禪杖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開堂之日,六詔的首領都來祝賀。香火最旺時,號稱“和尚千人,尼姑八百”。歷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開山祖普濟慶光禪師,宋代的凈妙澄禪師,晚清時期的無往如禪師、非相行禪師街頭在理國時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為僧。清初有名的擔當和尚,也曾在此長住。從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經過多次修理工建,逐漸形成了一個建筑群落,有水目、賢填充、地藏寺、靈光寺、塔院、三教閣、毗盧閣、彌陀庵等寺觀。水目山寺分為上、中、下三庵,……[詳細] |
![]() | 祥云青海湖AAA ![]() 祥云青海湖在祥云縣城東南,有一個自然湖泊,舊稱“青龍海”。據《云南縣志》記載:“在縣之東南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這就是青海湖。青海湖屬高原盆地湖泊。據地質考察,大約在兩百萬年前,這里是寬闊的淵谷。當蒼山斷陷形成洱海時,祥云盆地東南角的地殼隨之崩裂,巖漿噴騰,堆積而成現在的“象山”山群,堵塞了盆地水路,在祥云縣沙龍區的青海營、沙龍、芮家營、白石巖四鄉之間形成了青海湖。青海湖歷經數萬年的泥沙淤積,現在的海拔為l966米,全長3公里,寬1.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96.8平方公里,深3米,蓄水量約7000萬立方,可灌面積7500畝,宜養魚,1960年經人工修整成為一小型蓄水灌溉工程,湖……[詳細] |
![]() | 云南驛茶馬古道AA ![]() 云南驛茶馬古道云南驛茶馬古道位于祥云縣云南驛鎮,南距祥云縣城21公里,作為祥云縣最早的縣治駐地,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云南驛是西南絲綢路上一個重要的驛站,作為驛站至今已有1237年的歷史。當時隨著白鹽井鹽業的興旺,鹽商馬幫絡繹不絕,驛道運輸頻繁,古道遺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下斑斑馬蹄足跡。驛站專業化、規模化程度高,保存完好,在西南絲綢路上絕無僅有。“彩云南現”的美麗傳說更為云南驛增添了絢麗的光彩,是祥云獨俱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區之一。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320國道旁類型:古鎮古村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信息:門市價:40.0元……[詳細] |
![]() |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并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現存水目寺內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塔西有水目寺,現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模宏大。現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詳細] |
![]() | 大波那墓地在祥云縣云南驛壩的東北部的劉廠鎮大波那村東。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西南設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轄二十四縣,云南縣為之一,縣治在今云南驛壩。1918年,因縣名與省同名,故改稱祥云縣。為“云南”省名之源。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墓地發掘列為所內設課題《洱海區域早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內容。課題主要目的為構建洱海區域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大波那墓地發掘研究即為課題中青銅時代遺存分析的重要內容。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對西區、東區約50000平方米范圍進行鉆探,取得較大的收獲。基本探明西區墓地的范圍,西區遺址、墓地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本次發掘的東區也……[詳細] |
![]() | 劉廠觀音閣位于祥云縣劉廠鎮劉廠村小海子旁,始建于清朝晚期,民國時進行過修葺,2004年由祥云縣人民政府再次修葺。整個建筑由觀音閣及南北耳房、南北廂房、面殿、文昌閣及南北耳房組成,占地面積約65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58平方米。觀音閣為三開間三重檐小青瓦八角攢尖頂木結構樓閣式建筑,下層三開間,二層正方形三開間,三層為八角形,頂為陶葫蘆寶頂。南北耳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筑,與南北廂房組成兩個小院落。南北廂房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頂木結構二層建筑。文昌閣與觀音閣相對,為三開間重檐小青瓦歇山頂二層木結構閣樓式建筑,文昌閣南北耳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筑,與南北廂房組成兩個小院落。劉廠觀音閣,整個建筑群形成一個……[詳細] |
![]() | 在大理州祥云縣,位于劉廠鎮王家莊村的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紅色景點。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劉廠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縣城35公里、320國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莊村,背依青山,綠水環繞,被譽為“北大驕子,一門三烈”的王復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這里。大哥王復生第一個走出了家鄉云南,走向了中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成為一位共產主義火種的傳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帶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最為壯麗的一頁。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屬于當地傳統木結構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為小花園,兩層土木結構,其建筑設計巧妙,一架樓梯跑兩院通四樓……[詳細] |
![]() | 祥云大波那遺址,云南青銅文化遺址之一。亦稱祥云大波那木郭銅棺墓葬。地點在今祥云縣云南驛大波那。1963年發現。形狀為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內有長條形巨木疊組的郭室,內置兩面坡房屋狀銅棺,由7塊銅板組成,用4塊構成房屋的四壁,上蓋兩塊人字形坡面屋頂,棺底墊一塊銅板,鑄有12只腳。棺的兩側壁及屋頂鑄幾何形花紋和云雷紋。兩頭橫壁鑄鷹、燕、虎、豹、野豬、鹿、鱷魚等動物。隨葬品豐富,銅器有鋤、錛等農具和紡織工具;陶器有豆、罐等;兵器有矛、劍、啄、鉞等;-用具有釜、杯、尊、勺、豆、匕、箸(筷)等;樂器有銅鼓、葫蘆笙、環鈕圓筒鐘;還有房屋模型和豬、牛、羊、雞、狗六畜模型及各種飾物。經測定為公元前465±75……[詳細] |
![]() | 天峰山天峰山又名玉筍峰,俗稱老君山。在祥云城以東普淜鄉境內,毗連楚雄州南華縣、姚安縣以及大理州的彌渡縣,是四縣彝族的聚居區。主峰海拔2570米,地勢險峻,在群巒中一峰突聳,成“金字塔”結構,群山成拱獻之勢。峰頂有以老君殿為主的道教建筑群,是祥云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勝地。自明朝以來,山中陸續建造得老君殿、靈官殿、觀音殿、藥王殿、玉皇閣、士主廟、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功德坊、左右廂房等建筑物,經歷代整修與維護,大多保存完好,工藝頗多不凡,老君殿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單檐歇山頂的木結構建筑,前檐柱為一對雙龍抱柱,殿前高懸“道德五千”巨匾,正堂供祀太上老君;下層為長方形的歇山頂,上層為八角攢尖頂,無斗拱……[詳細] |
![]() | 天華山天華山又名南華山,史稱“南華勝跡”,位于馬街鄉棕棚村。史料記載:天華山在城南五十里,雙峰對峙,懸崖峻峭,有石龍倒掛,懸崖滴玉,三庵古洞,東西石樓諸勝,明御吏李素隱居其上,著有《南崖奏議春秋心訣》。天華山道觀始建于明代,山崖上依山就洞建有上、中、下三庵古建筑,藏屋露檐,石崖上有一石龍倒掛,宛如神龍從天而降,崖壁上鐫刻有“云洱無雙地,匡州第一山”十個大字。天華山風景區由仙床云臥、石龍倒掛、石屋天窗、石珠夜明、諸葛營寨、古洞三庵(觀音洞、灶君洞、玉皇閣、羅漢洞、四官洞、玉皇洞、太子閣、王母閣)、懸崖滴玉、東西石樓8大勝景和豆大天、仙人腳印、石虎登山、石鐘石鼓四大奇觀組成。天華山最具特色景觀為“……[詳細] |
![]() | 天峰山玉皇閣老君殿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普淜鎮天峰山。該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歷代曾多次修建,包含玉皇閣、老君殿、靈宮殿、土主廟、觀音殿、藥王殿、功德坊、三天門等八個主要建筑及附屬建筑,高大石墻環繞成院,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800平方米。玉皇閣為三開間重檐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三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老君殿、靈官殿、藥王殿、觀音閣、土主廟均為三開間抬梁式青瓦頂木結構建筑。三天門、功德坊為石結構牌坊式建筑。該建筑群極具彝族特色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構建在建筑上熠熠生輝,建筑砂石構件鑲嵌大理石裝飾,營造出神秘的宗教色彩和濃郁的地方彝族藝術氣息,構成了建筑本體的傳統地方特色,為滇西彝族……[詳細] |
![]() | 梨園村位于茈碧湖九氣臺溫泉休療區茈碧湖景區北,三面環山,一面臨湖,三面環山,環境幽靜,整個村莊掩映在8000多棵百年古梨樹林中,在4月份梨花開時、一片雪白,銀裝素裹,行走在林蔭道上,陣陣的花香。你也許會想起白居易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園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凈土。花期過時,村里景色由白變綠,成片綠油油的,到了秋季,又由綠變黃,金黃色的梨掛在樹上,讓人垂涎欲滴。游人可以悠然自得的獨坐在當地白族民居的小客棧里喝茶,或是行走在村間小道,均是十分愜意的事。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茈碧湖旁類型:民俗村采摘/農家樂游玩時間: 建議3-5小時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詳細] |
![]() | 云南驛村有著20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驛站之一,也是云南省內驛站使用村名保留下來的唯一村落,歷史文化積淀較深。其中,現存完好的古鎮古道和馬店驛站,如岑公祠、錢家大院、李氏宗祠等,為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千年驛站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保持著其獨有的古驛鎮風貌特色。2010年12月,云南驛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云南驛村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據悉,為推進云南驛村歷史文化風貌的恢復與保護,《祥云縣云南驛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通過州級評審。……[詳細] |
![]() | 王孝達烈士故居,又稱荷花池槐堂,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城北后街41號,革命烈士王孝達同志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在這里度過。王孝達烈士故居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為一進兩院走馬轉角樓,后院為內重檐外單檐青灰色筒板瓦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前院為單檐青灰色筒板瓦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故居建筑格局規模宏大,分別由正房、正房南北耳房、正房南北廂房、過廳、過廳南北耳房、過廳南北廂房、正大門及側大門等建筑組成。 王孝達烈士故居,既是革命文物,又是中式民宅的典范,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2019年2月21日,王孝達烈士故居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九鼎山九鼎山又名“九鼎云峰”,位于祥云縣城北10公里的象鼻鄉、祥城鎮交界處。九鼎寺宇初創于明洪武年間,經正德、嘉靖兩度維修,清、民國兩代又進行擴建,現寺宇包括土主廟、妙勝閣、華嚴閣、三教閣、彌陀閣、碧霞庵、古佛洞、毗盧閣、玉峰閣、千花臺等殿閣。九鼎山海拔3117米,因九峰并峙,也稱九峰山,九峰以形命名,分別為禁足、獅吼、攬霞、招鶴、峨眉、侍仙、中秀、遞云、經臺。洞有碧霞洞、觀音洞、朝陽洞、彌陀洞、隱貌洞、羊毛洞等。九鼎寺前有九鼎山雙塔,塔寺相映構成奇觀妙景。登九鼎山頂,祥云壩子一覽無余。每年農歷2月初8為九鼎山“太子會”游客眾多,歷代游人不絕,是祥云著名風景名勝之一。……[詳細] |
![]() | 董友弟墓石雕造像 云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 祥云縣云南驛鎮董營村,董友弟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隨大將付友德、副將藍玉入滇,后駐云川(祥云下川壩)承詔屯田于此,,卒后葬于下川壩,所建墓規模較大,墓碑三連圓卷門形。墓兩側有7對人獸石雕像呈八字形對稱排列,依次為文官立像2個,武官立像2個,其余則排列著馬、羊、犬、虎、獅獸像。石雕群像線條簡易流暢刀法嫻熟,形象生動,為祥云縣境內保護較為完整,且是規模最大的明代石雕群體造像,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它對研究明代屯田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資料。……[詳細] |
![]() | 祥云古城祥云古城(洱海衛城)始建于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距今已有623年歷史,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建筑構思,四街八巷的建筑風格。由于明朝軍屯制度影響,洱海衛城的整個城池無不留下了軍事防御的烙印。城的正中有鐘鼓樓,城池布局呈方形,城墻厚約六丈,高約四丈,四街盡頭有城門洞和高大的城摟。城外有護城河,設計科學、嚴謹,柳樹成蔭。公元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沒瀾滄兵備道于縣城,統轄滇中、滇西九衛所,既是當時的軍事指中心,也是云南三大漢文化古城之一。地址:大理州祥云縣……[詳細] |
![]() | 介紹: 清華洞位于祥云縣城南3千米的清華山,昆畹公路的南側。屬喀斯特地形石灰巖大溶洞,洞寬80余米,高30余米,深數百米,是一個天然大溶洞。洞中右側頂穹正中,有一道亮光通向山頂,被稱為“碟大天”石孔。 有關石孔,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傳說當年孫悟空趕鯉魚精進清華洞,洞中一片漆黑,于是悟空便用金箍棒朝洞頂戳了一個窟窿,透出一道光柱,這便是“碟大天”的由來。云南大理……[詳細] |
![]() | 禾甸萬壽寺在祥云縣禾甸鄉新澤村西北萬壽山上,山因寺得名。寺由南詔酋長楊實隆之后楊惠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其后歷有修建。大殿單檐懸山頂,抬梁式木結構,檐廊裝修古樸典雅,為清康熙年間的遺存,兩廂是傳統民居木構建筑。萬壽寺地處叢林之中,院中花木茂盛,每逢正月初一萬壽寺香會,遠近香客盈門。1983年公布為祥云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南北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縣城西北10公里外的楚大高速公路附近小官村水庫上方的九鼎寺,屬祥云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鼎山南北塔,北塔在玉峰庵北,為七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7.2米;南塔為七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9米。明朝李贄在《九鼎山感元事》詩里描述:“元碑元碑風雨剝,古塔古塔九鼎錯”。由此可以表明,古塔在元代已經存在。北塔,原塔已毀,我們今天看到的是根據史料修復的。南塔基本保留了歷史的原貌,塔的四方形基座邊長1.9米,每級塔檐均用三層方磚出挑成檐,一至六級每面有龕洞一個,內有陶制浮雕觀音佛像,塔剎為石質頂;塔形秀美,塔體莊重,體現了“塔寺一體”的傳統建筑風格。兩座塔一前一后,隔著一座廟宇;兩座塔……[詳細] |
![]() | 邊縱八支隊指揮部舊址位于鹿鳴村鳳凰山,始建于清代,分為上中下三院,由文昌宮、土主廟組成,整個建筑群占地11.2畝,建筑面積為3478平方米。文昌宮東南向,一進兩院,大殿為三開間小青瓦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大殿東西廂房為重檐小青瓦硬山頂木結構樓房,過廳為重檐小青瓦歇山頂木結構樓房,過廳東西廂房為小青瓦硬山頂三重檐三層木結構樓房。土主殿東南向,四合院布局。大殿三開間,為小青瓦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大殿前廊頂裝飾繪畫精美。邊縱八支隊指揮部舊址布局嚴謹,建筑繪畫精美,是當地少有的木結構古建筑,是研究鹿鳴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邊縱八支隊指揮部舊址環境風貌保存較好,建筑古樸莊重,裝飾雕刻精美,有著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