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物古跡介紹
北洋大學堂舊址位于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2號。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初名“天津北洋西學堂”,后改名北洋大學校、國立北洋大學(1913年),源于創建于 1895年10月2日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大學。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傳統意義上的封建-主義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盛宣懷這位鼎力協助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運動的實業派,是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人。1951年9月,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大學,校園舊址在今河北工業大學校園內。原北洋大學堂舊址現存有南樓、北樓、團城三座建筑,現位于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2號。其中,北樓建于1936年……
[詳細] 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又稱老西開教堂、法國教堂。位于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坐西南朝東北。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主持修建。抗日戰爭時期,老西開近34公頃的中國土地被法租界鯨吞。西開教堂因地處法租界,又是法國傳教士建造,故舊時津民亦稱之為法國教堂。教堂建筑面積1891.95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采用法國羅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積1585平方米,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聳立3座碧綠色大圓頂塔樓,呈“品”字形,墻體由紅、黃花磚砌成,上筑圓肚形綠色尖頂,檐下是半圓形拱窗。堂內為三通廊式,內墻壁畫琳瑯。天主教天津教區初建時,主教府設在望海樓教堂。1913年至1916年在墻子河西的老西開修建了主教府(1914年由望海樓 遷此),同時還修建了修道院,西開教堂,教會醫院,法漢中學。西開教堂就成為天……
[詳細] 津浦鐵路線靜海站年代:清地址:靜海縣東方紅路靜海火車站。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靜海站始建于1908年,為德國人建造日爾曼風格,方向正東,結構為德式馬尾柁架建筑,面闊6間,四面均有門窗,建筑面積655平方米,使用面積533平方米,室內門高210厘米,寬103厘米,加框寬130厘米,室外門高292厘米,寬116厘米,門上有窗戶,窗戶高70厘米;室內窗戶寬114厘米,高205厘米。房子正面左下角有一鐵管,探出墻2厘米,上有鐵蓋,刻有“FDNO:22”字樣,直徑7厘米。正面候車處有三扇大門,兩側大門高288厘米,寬225厘米,兩扇,中間大門高288厘米,寬430厘米,4扇。中間外墻上寫有“靜海站”三個大字,每扇門窗兩側均有磚砌方柱,上有磚拼造型,兩側房檐下內外均有磚砌菱形圖案。樓房主體為灰……
[詳細] 紫竹禪林寺位于武清區河西務鎮孝力村村西,年代為清代。據說在禪林寺座落之處,原為一個尼姑庵,后來頹廢成墟,被北京廣濟寺改建為廟。所以鄉間一直傳說孝力禪林寺是北京廣濟寺的分寺,它的根在北京。此廟建成若干年后,逐漸變得破敗不堪。后因住持方丈為皇家治病得愈,皇上受僧所請,遂撥帑銀重修此廟。新廟竣工后,又御筆親題敕賜慈航禪林匾額一塊。此匾黑地藍字,落款處有帝號干支,在前殿門楣上方一直懸掛到解放前夕。重修后的禪林寺,座北朝南,占地90余畝,遠遠超過了原有規模。廟之四周,圈有圍墻,山門在東南角,門前置石獅一對。山門內有影壁,上嵌0-長轉四字。寺內建筑全為磚木結構,雕梁畫棟,十分氣派。尤其是座落于中軸線上的三層大殿,更是不同一般。頭層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后出廊。殿中供著彌勒佛,兩側為十八羅漢,四面墻上……
[詳細] 清代皇家園寢年代:清地址:天津市薊縣類別:古建筑1、榮親王園寢榮親王園寢建在山坡的一片臺地上,圍墻五十二丈六尺,宮門三間,門外設有守護班房,門內有東西廂房。正中享殿三間,享殿后月臺上有琉璃門一座,后院墻為半圓形正中有三合土寶頂一座。1937年榮親王園寢被盜,據當地老人說,地宮為磚砌,沒有隨葬品。從實地調查看,園寢的輪廓還很清楚,朝房、宮門、享殿的基址還依稀可辨,寶頂處被盜挖了一個大坑。近十年來基本沒有變化。現存“和碩榮親王壙志”一合,藏于薊縣文物保管所。2、純親王隆禧園寢純親王隆禧為順治第七子,順治皇帝有八個皇子,其中長子、四子(榮親王)、六子、八子鈞早殤,所以皇七子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兒子。隆禧生于順治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母為庶妃鈕氏。十五歲被封為純親王,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病死,年僅二十歲……
[詳細] 基督教青年會舊址時代:1914年落成地址:天津市南開區東馬路94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基督教青年會舊址(今天津少年宮)于1913年5月23日舉行奠基禮,1914年10月16日落成。建筑為四層大樓,外墻混磚結構,內部以木質結構為主,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按照當時國際青年會統一標準模式建造,是最具典型性的歐美教會式風格建筑,內有閱覽室、會議室、健身房、禮堂、宿舍、教室等,頗具規模。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坐北朝南,東臨東馬路,南北原與民宅相接(今已全部拆除)西與文廟相鄰,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絕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從美國直接航運到中國來的,是嚴格按照當時的國際青年會統一標準模式和風格建造的,內有閱覽室、會議室、健身房、禮堂、宿舍、教……
[詳細] 盤山石刻年代:唐至民國地址:天津市薊縣盤山風景區類別:石刻盤山石刻位于天津市薊縣城西12公里的盤山風景名勝區,地處京津唐三市之腹地,全區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海拔最高864.5米,東經東經117°15′-117°30′,北緯40°--40°10之間。京秦、津薊鐵路交江于東南12公里的薊縣縣城,京哈邦喜和寶平津圍公路于風景區南部、西部、東部擦肩而過,津薊高速公路直抵風景區。自唐代以后,多有名人游歷盤山題書鐫刻崖壁,歷經千年,現今盤山有摩崖石刻240處,其中題字90處,題詩120處,鐫文22處,從石刻的形制可分為、碑類、塔銘、刻經、造像、摩崖、墓莂、題詠題名,以及詩文雜著等,幾乎無體不包。從內容上可分即景、名物、記事三大類,從形式上可分題字、詩文、標語等。摩崖石刻從山下到山上隨處可見。較為集中的……
[詳細] 比利時領事館舊址位于和平區解放北路102-104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天津市重點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筑。天津原比利時租界于1902年設立,是近代中國唯一的一個比利時租界,直到1931年由中國政府收回。既然當年比利時在天津擁有自己的地方,為什么它的領事館會設在原英租界里呢?因為原比利時租界位于-,北側僅與原俄國租界相鄰,西南被海河阻斷,交通不便,因此原比利時租界自劃定后,并未進行大規模開發。在天津其他各國原租界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比利時表現得異常活躍,堪稱“工程隊長”。天津設立原租界后,在都統衙門統治天津期間,比利時經過競爭取得了在津設立電車電燈公司的專利權。比利時電車電燈公司(后文簡稱“比公司”)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成立了總管理處,在香港注冊登記。比公司成立后,首先是在奧、意、俄、比四……
[詳細] 百福大樓舊址位于和平區解放北路3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天津市重點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筑。百福大樓建于1926年,由比商義品公司法籍工程師孟德爾松設計。原為集商業、辦公、公寓式住宅于一體的綜合性大樓。建筑建成之后,百福大樓作為天津原法租界的綜合寫字樓,曾出租給英商卜內門洋行和美商亨茂汽車行等洋行。百福大樓的“百福”音譯于法文名稱“BELFRAN”,這個詞來源于比利時的英文單詞“Belgique”前三個字母和法國的英文單詞“France”前四個字母的組合。因為當時百福大樓的擁有者屬于受法國的直接控制的比利時財團體系,并將其總管理處設于巴黎,所以該建筑與比利時和法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福大樓曾為天津市第二電子儀器廠辦公樓。唐山大地震中,百福大樓臨海河一側屋頂塔樓的……
[詳細] 關帝廟年代:明地址:薊縣武定街15號類別:古建筑關帝廟位于薊縣城內武定街北側,座北朝南,據《薊縣志》記載,在古薊州境內共有六處關帝廟,其中薊州城就有三座,分別在西北隅、東北隅(稱上官廟)、東南隅(稱下關廟)各一處。城北的府君山上、城東的別山鎮、城西的邦均鎮也建有關帝廟。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薊縣城內僅存此一處。關帝廟也屬“官廟”,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標志性建筑。薊縣關帝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原有山門、鐘鼓樓、前殿、后殿、戲樓、配房、回廊等建筑。現存前殿、大殿和配房,解放后,先后作為糧庫、干部家屬宿舍和薊縣糧食局,現歸縣旅游經濟委員會管理使用。前殿為面闊三間、前、后出廊的七檁硬山建筑,內部梁架為露明造,從結構形式特點上看應為清代重修。后殿為關帝廟的主體建筑,面闊三間……
[詳細] 潮音寺座落在西沽大街東端,在大沽口炮臺的西面。建于明永樂二年。傳說大沽船民劉氏在海上遇險,幸好得到觀音菩薩救護而化險為夷,因此當地船戶便集資興建一座土廟。此廟坐西朝東,面向渤海,名為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寺內供奉南海觀音菩薩。潮音寺為三層大殿。前為正殿,供觀音;南殿供小神;北殿供龍王,占地6000平米,成為大沽一帶規模較大、香火最盛的一座廟宇。后經清代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和民國初年屢次增修,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的親臨拜謁,更使潮音寺蜚聲海內外。1992年進行大規模的整修,1993年1月15日重新開放。整修后的潮音寺占地5000多平方米,寺前開闊的地面聳立兩根高高的旗桿,像是船的桅桿。由三層大殿、四座配殿,一座柳仙亭和南北跨院園林組成,古樸典雅。前店供著“彌勒菩薩”神像,左右壁上畫著風、……
[詳細]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位于和平區解放北路77-79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天津市重點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筑。東方匯理銀行為法國本土銀行,1875年成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1888年將業務擴展到中國。天津分行于1907年設立,主營進、出口押匯及買賣外匯。1903年曾代表法國參與五國銀行團,與北洋政府簽訂了“善后大捐款”。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該行利用政治手段取得了在天津的外商銀行的首席地位。新中國成立后,經中國銀行批準,該行一度成為辦理外匯的指定銀行,最終于1957年在中國停業。此建筑建成于1912年,由比商義品公司按照法國巴黎總行提供的設計圖紙建造。建筑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筑,建筑內原設計房屋50間,另有地下室4間。正門面對解放北路,由正門進入室內即是營業大廳,東北側為內院。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受到折衷……
[詳細] 位于東灘頭村東150米處。1982年發現后,進行3次挖掘,共清理出磚砌回廊墓、多室墓、單耳墓等3種形式的磚室墓座。 回廊墓規模宏大,形式特殊,南北長39.7米,東西寬15.4米,由4條墓道22個墓室和徼道(是莊園衛士巡警的道路。《漢書》載:“龜茲王數來朝賀,歸其國,漢官室,作徼道,周衛出入。”)等建筑組成。墓前3條墓道,中間墓道長10.4米,墓后1條墓道長7米。墓室有前、中、主、后4室和耳室,中間1條南通墓室,連接前后墓道。墓室的券門正中多墨書題記,前室方形,邊長2米,南連甬道,北接中室,東西兩側開券門通徼道。中室方形,邊長2.4米,壁用花紋磚平鋪交錯砌成,地面鋪素面大磚。東壁砌兩個券門通向南北兩耳室 ,耳室做穹窿頂。主室是最高大的墓室,長方形,南北3.9米,東西2.1米,壁殘高2.6米,……
[詳細] 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位于海河的起點,即子牙河、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岸上。這座碑的18米高的大理石三角形碑座上,聳立著用漢白玉雕刻的婦女形象。婦女面帶慈容,懷抱嬰兒,左手伸掌托天,面向海河,注視水面,似乎在凝思著海河的今昔。碑座面向子牙河和南運河的兩側花崗巖石上,分別刻著鄧小平1986年8月20日親筆題寫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9個大字。在碑的背后,離碑座十多步遠的半園形水泥圍墻上,嵌有碑文,記載著黨中央、國務院對天津人民的關懷和引灤入津建設者的豐功偉績。幾百年來,由于海潮倒灌,污染海河,使天津人民飲用著苦咸水。由于工業用水量日益增加,又造成了水源短缺的困難。因此,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引灤入津。灤河發源于內蒙和河北北部。上游水源水質好,水量大而穩定可靠,在河北遷西縣境內又有……
[詳細] 王公廟位于北山,北山又叫北辰山,位于同安之東北,距縣城約12.5公里。北山王公廟也叫廣利廟,或“忠惠尊王廟”,是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兄弟兵變開閩的肇始地。當年這里是一片竹林,屬于南安縣管轄。唐代末年,社會動蕩,群雄并起。黃巢起義時,安徽壽州人王緒也聚眾起事,被人所敗后率眾涉險一路向東南進發,軍令不得攜老帶幼,違者皆斬;又誤信卜者之辭,謂“軍中有王氣”,害怕有人奪其軍權,便將軍中身材魁梧而有才略者盡皆斬殺,以立其威,結果適得其反,造成人人自危,軍心不穩。軍隊行至福建南安這片竹林間,軍正王潮偕其弟審圭阝、審知率眾弟兄埋伏在竹林里,躍起擒殺了王緒,奪得兵權。王潮將劍插地,對劍拜曰:“拜而三升者,我以為主”。輪到王審知拜劍時,竟三拜而劍三升。眾弟兄欲立審知為主。審知循兄弟之序,推潮為主。光啟二年(公元8……
[詳細] 薊縣舊石器遺址群年代:舊石器時期地址:天津市薊縣類別:其他石器地點絕大多數屬于山前臺地、河流的二級階地,只發現官莊野溝1處地點位于相對孤立的小山丘上。在調查中發現,許多數地點地表以下含有礫石層,在礫石層下部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黃土層,也有少數地表以下單純為黃土堆積的地點。采集到的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為主,也有少量用石英、石英砂巖等原料加工而成。這些石制品人工痕跡清楚,類型豐富。工具以數量較多的各種類型刮削器為主,還見有尖狀器、鉆器、砍砸器及石核、石片、殘片、斷塊、碎屑等,在一些地點還發現有少數細石器石核和若干不典型的細石葉,表明這個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多樣性。從石器加工技術來看,除細石器以外,其余幾乎都是直接打制的。根據采集到的石制品標本及其出土地點的地貌特征初步推斷,這些石制品的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詳細] 謙祥益的歷史要追溯到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的第五十五代孟子倫支,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直隸棗強遷入山東章丘舊軍鎮。孟子倫兄弟初遷舊軍鎮,也不過-初定之家,孟家在此傳了七代,至六十一代孟宏謙時,已發展成能以耕讀付二弟,寇至則以約眾戒守,差賦則典質與之的一般耕讀之家。清康熙年間,至孟宏謙之子孟聞助時,孟家不但在財富上有所積累,在科舉上也較有收獲,孟家開始發跡,發跡后大量購置土地并大力經商(孟家經商的確切時間因無文字記載而無從考證,據傳孟家從明朝就開始經商)。當時,章丘及鄰縣盛產一種土布,名曰寨子布,孟家開始在舊軍鎮開設鴻記布莊收購寨子布到周村及濟南等地出售。世代相傳,至孟聞助的第五代孫孟興泰時,已由行商變為坐賈,在北京和濟南設立了祥字號布店,孟興泰即為謙祥益的始祖……
[詳細] 朝鮮銀行舊址位于和平區解放北路97-101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天津市特殊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筑。這所銀行雖然名稱叫做“朝鮮銀行”,但它不是朝鮮在中國開設的銀行,而是一家日本官方銀行。朝鮮銀行由日本政府任命總裁,并委派日本駐朝鮮總督對銀行進行直接控制和監督,同時賦予經理發行貨幣的權力。1913年銀行第二任總裁上任后,該行陸續在中國上海、沈陽、天津、北京等地開設26處分行,其中1918年朝鮮銀行天津分行成立。1936年12月3日,日本政府將朝鮮銀行并入滿洲興業銀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中國政府按敵偽產業予以接收。這座建筑于1906年由沙德利工程公司設計建造。建筑主體為三層磚混結構,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建筑主體墻面采用紅磚做橫向凹槽處理,柱子為國內……
[詳細] 孟氏家廟坐落在意租界今博愛道,建于1912年,是現今保留最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這里曾是謙祥益創始人祭祖的地方。據說孟家是山東鄒縣孟軻的后裔,但不是嫡系后代,后遷居章丘縣舊軍鎮。孟家為當地首富,人們通稱孟家為“堂號家”,即三怒堂、其怒堂、容怒堂、矜怒堂、進修堂、慎思堂。孟家這幾家“堂號”于清朝末年分居,商號也分開各自經營。瑞蚨祥屬于矜怒堂一支,謙祥益、益和祥、隆祥屬于進修堂一支,瑞生祥屬于其怒堂一支,瑞增祥屬于容怒堂一支,慶祥屬于三怒堂一支,瑞林祥屬于慎思堂一支。孟家所開設的綢緞店名稱都帶“祥”字,瑞蚨祥、謙祥益、益和祥、隆祥、瑞生祥、瑞增祥、慶祥、瑞林祥,通稱為“八大祥”。國內大、中、小城市,如北京、天津、沈陽、漢口、濟南、青島、煙臺、周村、保定、鄭州、哈爾濱等地,都有他們的商號。孟氏家廟是……
[詳細] 津東書院舊址位于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東大街48號,年代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津東書院位于天津市津南區的葛沽古鎮,是天津市八大書院之一。據歷史記載,早年的葛沽從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開始屯田,經多年的經營,逐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又因臨近海口,航船停泊,成為水陸碼頭和經濟繁榮富庶的當地一大巨鎮。清光緒三年(1877),葛沽鎮諸賢蘇善恒、趙任弼、郭延沛等人發起在文昌閣內籌建津東書院,得到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直隸總督李鴻章的支持,不僅批準立案,還親自為書院寫了匾額。書院占用了文昌閣、藥王廟、佛爺廟三個廟宇,面積共約1500平方米。招收生童約七八十人,多是富家子弟。教師由有功名的人擔任,約十幾人,經費由本鎮公議斛局收款項下動支,每月撥紋銀700兩。1911年辛亥革命后,書院由天津縣……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