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AAAA ![]() ![]() 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位于海河出海口處,以修建于明代的大沽口炮臺為基礎。景區內有一座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展示了19世紀舊中國那一段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室外古老的炮臺、古炮、城墻等壯觀滄桑,可以參觀拍照。大沽口炮臺遺址景區的規模不大,進入景區后步行游覽即可。景區是以博物館為主體,進入景區后首先參觀博物館,然后前往炮臺遺址處參觀拍照即可。游玩時間1-2小時左右即可,如果對歷史感興趣想要深入了解的話可以在門口處雇請一位導游講解。景區的大門位于西側,在此購票進入后,左前方即可看到博物館。博物館建筑的造型很獨特,是一個放射狀的金屬建筑,寓意為0的-,整個建筑的外表是鐵銹色,顯得滄桑古老。進入博物館即可開始參……[詳細] |
![]() | 獨樂寺AAAA ![]() 獨樂寺位于天津北郊的薊縣城西門內,它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主建建筑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山門屋頂為五脊四坡形,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虎殿頂山門。觀音閣通高23米,上下兩層中間設一暗層。梁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拱24種,建筑上以手法高超著稱。獨樂寺坐落在薊縣城內,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獨樂寺行宮,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稱乾隆行宮,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處行宮。據記載,獨樂寺自遼代重修以來,曾經受過28次地震,其……[詳細] |
![]() | 覺悟社舊址AAA ![]() 天津覺悟社紀念館是一座建立在革命舊址上的紅色紀念館,特色突出,主題鮮明。覺悟社是在五四運動高潮中產生的進步青年團體,二十們社員男女各半,其中周恩來、馬駿、劉清揚、鄧穎超、郭隆真等人都是當時天津-的骨干。社員們沖破封建束縛,聯合起來,共同斗爭,他們在這里研究新思潮,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積極參加實際斗爭,成為當時天津反帝-的領導核心,在北方的革命社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2012年,紀念館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舊址文物主體進行了修繕,同時對展陳進行了提升改造,更加彰顯了紀念類博物館的自身特色。修繕后的紀念館整體布局為三進三合院,青磚灰瓦,磚木結構。現有展陳分復原陳列和輔助陳列兩部分。一、復原陳列復……[詳細] |
![]() |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位于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占地面積五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積三千余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建筑中央為元明清大殿基址,周圍設兩層展廳。展覽的主題為“海洋的旋律”,以二百余件出土文物及與海洋文化、媽祖文化有關的船舶、建筑等復原模型和三百幅圖片,向觀眾展示古代人類從事海洋文化實踐活動、天津城市的起源、媽祖文化現象、遺址的發掘等內容。博物館前廣場矗立一通柱式雕像,通柱象征桅桿,外包石材,采用浮雕手法,自下向上雕刻著代表元、明、清三代不同的海洋圖案。柱的頂端立一尊媽祖像,為一年輕民間少女,雙手輕輕地捧在胸前,雙目遠望,衣上的錦帶隨風飄舞,似在期盼遠航的人們平安歸來,期盼祖國早日統一。元定……[詳細] |
![]() | 位于薊縣孟家樓一當地富戶農宅。該宅磚木結構,院落狹長,東西廂房排列有序,正房為穿堂式,一明兩暗。其東西廂房供作戰、機要及警衛人員居住;東次間為前委書記、司令員-居住;西次間設為作戰室。屋頂架設防彈鐵絲網。在1948年12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為部署平津戰役,根據0中央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12個軍及特司部隊近百萬大軍不待休整急速進關,將總部進駐孟家樓,訂這里為平津戰役的指揮中心2019年10月7日,平津戰役前線司令部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 |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AA ![]() ![]() 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位于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遺址的建筑建于1719年,原為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教寺觀,后來經多次重修,主要有山門、前殿、后殿、五仙堂等。1900年義和團反帝-爆發,5月義和團首領曹福田率領數千人進入天津,選擇呂祖堂作為義和團的活動基地,建立總壇口,抗擊八國聯軍。之后,劉呈祥、林黑兒義和團首領和獨流鎮“天下第一團”首領張德成等人,經常到此處拜壇、聚會,商議抗擊八國聯軍,指揮義和團作戰。在義和團和帝國主義侵略軍奮戰的數月期間,呂祖堂壇口成為當時天津義和團活動的中心之一。(國家文物局)……[詳細] |
![]() | 望海樓教堂所處的位置正是古代三岔河口北岸。當年這里建有清朝皇帝巡幸駐蹕的望海樓(也稱海河樓),以及皇帝經常進出拈香的津門勝跡望海寺和崇禧觀(原名香林苑)。1862年,法國帝國主義強行租用三岔河口北岸以后,拆除了原有的中國古建筑,建造起“圣母得勝堂”(取“圣母仁慈和慶賀第二次鴉片戰爭勝利”之意),作為法國天主教天津教區總堂。望海樓教堂為哥特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0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石基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53.5米,寬15米,高22米。正前面有呈山字筆架形的3個平頂塔樓,兩側墻檐的泄水口上各鑲8個石雕獸頭,雨水自口中涌出,狀似噴泉。大廳左右,排列圓柱,分隔成三通廊式,正中為圣母瑪……[詳細] |
![]() | 天津利順德飯店舊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為我國首家涉外飯店。該飯店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為磚木結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初為平房,后逐漸改建,擴建成兩座樓房。《中國丹麥條約》(公元1863年),《中國荷蘭條約》(公元1863年)在此簽訂。該飯店是全國最早使用電話,電報設備的單位。溫暖色調的樓房,整齊的紅色遮陽傘,歐洲古典的建筑風格,利順德給人的印象甚是洋氣。它是一座國際四星級標準酒店,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99號和臺兒莊路33號。一側緊臨美麗的海河,另一側是原英租界中式風格的維多利亞公園。作為原天津租界區現存極少的19世紀中葉建筑之一,1996年天津利順德飯店被列為第四批全國……[詳細] |
![]() | 塘沽火車站舊址現名“塘沽南站”,隸屬北京鐵路局塘沽火車站。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我國最早自主修建的鐵路——北洋鐵路上的一座車站。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臺后,繼而占據此處,利用車站轉運軍需物資和戰爭人員。1919年毛澤東與羅章龍等人送赴法留學生,路經天津在此下火車,首次造訪大沽口炮臺。1933年5月,中日談判《塘沽協定》期間,南京政府代表團駐留在塘沽火車站。1937年日軍占領該站,用作轉運戰爭物資。塘沽火車站舊址歷經中國近代以來多次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革,至今尚保留有完好的原主體建筑物和一應站區設施,是天津鐵路分局仍在使用的一個四等車站。舊址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歐式單層建筑群……[詳細] |
![]() | 北洋大學堂舊址位于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2號。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初名“天津北洋西學堂”,后改名北洋大學校、國立北洋大學(1913年),源于創建于 1895年10月2日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大學。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傳統意義上的封建-主義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盛宣懷這位鼎力協助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運動的實業派,是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人。1951年9月,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大學,校園舊址在今河北工業大學校園內。原……[詳細] |
![]() | 謙祥益的歷史要追溯到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的第五十五代孟子倫支,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直隸棗強遷入山東章丘舊軍鎮。孟子倫兄弟初遷舊軍鎮,也不過-初定之家,孟家在此傳了七代,至六十一代孟宏謙時,已發展成能以耕讀付二弟,寇至則以約眾戒守,差賦則典質與之的一般耕讀之家。清康熙年間,至孟宏謙之子孟聞助時,孟家不但在財富上有所積累,在科舉上也較有收獲,孟家開始發跡,發跡后大量購置土地并大力經商(孟家經商的確切時間因無文字記載而無從考證,據傳孟家從明朝就開始經商)。當時,章丘及鄰縣盛產一種土布,名曰寨子布,孟家開始在舊軍鎮開設鴻記布莊收購寨子布到周村及濟南等地出售。世代相傳……[詳細] |
![]() | 鹽業銀行舊址,原稱鹽業銀行大樓,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12號,占地面積約3174平方米,始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鹽業銀行舊址由沈理源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建筑,設有地下室。鹽業銀行舊址建筑平面近似矩形,建筑主體內部四層,外觀三層。主入口位于轉角處,希臘山門式手法,入口兩側各有一根羅馬混合式巨柱支撐厚重的檐部形成開放式門廊,上端為三角形山花裝飾。沿街主立面七開間,橫向、縱向三段式布局。內部一層為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營業廳,高大寬敞。廳頂裝飾原圖案為“藍天鳳凰滿天星”,曾以黃金等材料鑲嵌,現圖案為現代繪制。營業廳中央設有云母柜臺和大理石座椅,四周矗立多根花崗石柱;二層設會議廳、宴會廳等;……[詳細] |
![]() | 天津廣東會館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南門內大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動工興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落成。1985年大修以后,辟為天津戲劇博物館。天津廣東會館作為主要建筑的戲樓,最多可容納六七百人,樓上是包間,樓下是散座。戲臺木雕是最為精華的部分,件件都透射出南方雕刻技藝的靈美之氣;還有藻井、雕案、舞臺等都獨具匠心,因此《金粉世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影視劇曾在此取景。在此還可欣賞快板、相聲等特色表演。會館建筑面積1,461平方米,主要由門廳、正房、配房、回廊及戲樓組成。會館采用傳統的四合院形式,外觀為北方風格,內部裝修具有廣東潮州特色。戲樓是該館的主要建筑,它利用四合院天井圍……[詳細] |
![]() | 天津西站主樓是原天津西站的候車室。位于天津市紅橋區西站前街1號。始建于1909年8月,1910年12月14日投入運營,建筑風格為德式新古典主義。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天津西站主樓采用滑動摩擦平移方法平移至現址,并整體抬升3.6米。今后將作為鐵路博物館永久保留。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西站主樓為磚混結構的三層樓房,帶半地下室,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該建筑坐北朝南,正立面中部前突,呈凸字形。入口門廊立面間置四根圓形立柱,兩側階梯走道及瓶式護欄,均為青石構筑。在京滬高鐵的建設中,為保護好這一處文物,2009年9月24日,天津西站主樓采用滑動摩擦平移方法平移至新址,這是天……[詳細] |
![]() | 1922年8月巧口,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范旭東先生創建了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以下簡稱“黃海社”),這是國內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單位。黃海社成立初期主要協助當時的久大精鹽公司、永利堿廠(現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調查分析原燃物料,試驗長蘆鹽鹵的應用,負責研究化學工業的學理和應用,輔助化學工業之企業家計劃工程,為化學工廠改良工作增高效能,以促進我國化工事業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抗戰勝利后,黃海社籌措資金,新選社址,購置青島化成工廠,先后派出幾批人員出國深造,為我國化學工業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新中國成立后,黃海社于1951年12月歸入中國科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1……[詳細] |
![]() | 思源堂坐落于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4號南開大學校園內,該建筑目前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筑。思源堂始建于1923年,1925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企業家袁述之捐資興建的科學樓。落成后是科學館,也就是理科教學樓,整幢大樓共三層,具有西方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是當時全校最為考究的一座建筑。現在作為南開大學醫學院使用的第二教學樓。思源堂為三層混合結構樓房,外立面為清水紅磚墻面,正立面設有由六棵立柱支撐的入口門廊,建筑立面對稱,是一座具有古典主義建筑特征的西洋建筑。思源堂位于南開大學校園內中心花園的南側,始建于1923年,1925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它是科學館,也就是理科教學樓,在當時為全校……[詳細] |
![]() | 天津市區的“五大道”,不僅在本地聲名赫赫,即使外地人也有不少知道這一去處,即使他們不知道這個名字。其實,“五大道”這個名稱的出現到今天也只不過三四十年。它不是一個歷史稱呼,卻含蘊了歷史的厚重。這片昔日英租界南緣的地片,只是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城管部門為了對這一極具特色的西式住宅建筑區域便于稱呼,才以“五大道”稱之,并從此傳開去。五大道的所指,由北到南依次平行的是:成都道、重慶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馬場道。中間還夾著一條較短的常德道,實際是五條半道路。天津的大多數馬路,往往使外地人不辨南北。東北-西南走向的五大道不知有多少個曲折彎弧,它的周邊還有兩個六岔路口和多個五岔路口。沒有和平路、濱江道的繁華……[詳細] |
![]() | 北疆博物院(法文名:MuseeHongHo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PaulémileLicent,1876-1952)于1914年來華創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建筑由三部分組成,即北樓,陳列室和南樓,南樓、北樓兩座建筑以連廊相接,整體建筑呈“工”字型布局。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巖石礦物標本以及歷史民俗文物20余萬件,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基礎,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享譽世界。其出版著作、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學文獻寶庫,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1991年北疆博物院舊址被……[詳細] |
![]() | 原法國公議局大樓位于天津市和平區承德道12號。1929至1931年建成,先由法國建筑師慕樂做方案設計,后由義品公司工程師門德爾森正式設計。二層混合結構帶半地下室,局部三層。建筑形式為羅馬古典復興。古典主義三段設計很明確,中央主體突出,左右兩翼呈對稱,比較簡潔,底層作為基座。檐部上有女兒墻,兩側尖處為斷山花加盾飾,是受巴洛克思潮的影響。整幢建筑用仿花崗巖塊砌筑,造型穩重壯觀。建成后作為原法租界法國公議局辦公大樓使用,造型穩重壯觀,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該樓在天津各租界統治機構建筑中,是現存規模宏大,藝術水準高超,保存最完好的西洋建筑。歷史上也是法國在津租界內的最高統治管理機構……[詳細] |
![]() | 天尊閣在寧河縣豐臺鎮,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咸豐八年(1858年)重修,是一座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原由山門、配殿和大閣組成,后多數建筑在地震中被毀,現僅存大閣。大閣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通高14.7米,是三層木結構建筑,最下層是天尊閣,中層為王母殿,上層名紫微殿。樓閣結構嚴密合理,裝飾美觀大方,在唐山大地震中居然安然無恙,這一經歷,使其為研究京津唐地區房屋的抗震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天尊閣是供奉原始天尊的道教宮觀。原由山門、配殿和大閣組成,現僅存大閣。閣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上、中、下三層,通高17.40米。下層稱天尊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廊;中層為王母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層名紫微殿,面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