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物古跡介紹
基督教女青年會舊址位于和平區大沽北路200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基督教女青年會舊址建成于1933年,是由關頌堅設計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帶半地下室,外檐為紅磚清水墻,局部混水抹灰裝飾,坡屋頂,大筒瓦屋面。建筑層數不多,沿街布置較長,所以用規整的長方形平開窗,輔以通高磚砌窗套,強調立面的豎線條,通過中規中矩的幾何圖形,使建筑穩重大氣,透出了宗教辦公建筑嚴肅的氛圍。1890年,基督教女青年會由美國傳入中國,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成立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該址土地為開灤礦務局于1931年捐贈。基督教女青年會是我國成立較早的城市女青年會,會內設查經、禱告、婦女識字班,后增設家政、音樂、體育、英語、漢語教育班,有勞工、教育等部。它在歷史上曾為天津的文化教育、幼兒及平民教育、女子體育、救災濟貧、慈善事業做出……
[詳細] 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時代:1912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77--79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法商東方匯理銀行始建于1875年,總行設于巴黎,天津分行設立于1898年,該行以經營進出口、押匯、買賣外匯為主要業務。天津解放后該行被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指定為經營外匯的專營銀行。1956年停業清理,結束了在天津近60年的歷史,成為天津最晚關閉的一家外國銀行。該大樓建于1912年。東抵張自忠路,南臨承德道,西沿解放北路,北臨赤峰道。占地面積1244平方米,建筑面積3651平方米。由比商義品公司按法國巴黎總行提供的圖紙建造。磚混結構三層帶地下室。臺基用條石砌筑,外檐首層以水泥橫條飾面,二、三層為紅磚清水墻,砌成各種圖案加以點綴。女兒墻用西洋古典寶瓶式護欄。正門分設兩個臺階段,兩段之間設空心花飾……
[詳細] 大紅橋時代:民國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新河北大街北頭子牙河上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大紅橋位于子牙河下游,南銜新河北大街,北通紅橋北大街。該橋始建于1937年,是開啟式鐵橋,使紅橋區區名的由來,是紅橋區標志性建筑。大紅橋橫跨子牙河,為開啟式鐵橋。全長80.24米,橋寬12.66米,車行道寬5.5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寬1.58米,人行道各寬1米,載重10噸,全橋由三孔組成,南孔為11米開啟跨,中孔為56.38米的鋼性柔桿性拱,北孔為簡支體系的引跨,橋最高8米,全部為綱結構。老紅橋在1924年被洪水沖垮后,1937年在老紅橋西邊約1里處建立一座新紅橋,亦稱西河橋,1965年改稱大紅橋,至今仍在使用。大紅橋是紅橋區區名的由來,是紅橋區標志性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大紅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
[詳細] 渤海大樓位于原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杜總領事路(Rue du Chaylard)、巴斯德路(Rue Pasteur)、豐領事路(Rue Fontanier)、馬諾河路(Rue de la Marne)和杜麥路(Rue Paul Doumer)五岔路口的西北角(津市和平區和平路、赤峰道和丹東路交口處西北角,和平路275號至281號)。1933年,渤海大樓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設計,清慶親王載振與高星橋合股并由其子井陘礦務局津保售煤處總經理高渤海拆除原有建筑后投資進行建設。1936年,渤海大樓竣工,建成時為天津市最高大、最新式的現代風格高層建筑。高星橋之子高渤海以其名命名為“渤海大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將渤海大樓改建為招待所。1966年,渤海大樓更名為“人民大樓”。1976年,唐山……
[詳細] 基督教會倉門口堂時代:1910年10月地址:南開區鼓樓東街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天津基督教會倉門口堂成立于1912年10月19日,是華北地區第一座由華人自立、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教會。教會多年來在傳道授業、蒙養賑濟和近代歷次愛國運動中均有突出表現。基督教會倉門口堂整體建筑坐北朝南,有大門、側房和圣堂等建筑,占地面積1241平方米,建筑面積1126平方米,教會成立時圣堂臨街而建,隨著教會日益壯大,乃于1934年對圣堂進行了重新翻建,移至教會后部。圣堂為二層樓高近代宗教建筑,青磚尖頂,瓦楞鐵屋頂,造型別致,可容納四百余人聽經;教會院內配房多為二層樓房,外院有樓房兩層共18間,兩間為辦公和接待用,其他十六間供教牧及信徒居住,臨街建有副堂一間,可坐五、六十人,用作對外布道用。另圣堂東側……
[詳細] 楊以德舊宅時代:1921年地址:天津市南開二緯路41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楊以德舊宅位于南開二緯路與南開二馬路交口處。1921年由天津-廳長楊以德出資興建,做為其家宅使用。該宅原占地1019.6平方米。建筑面積1173平方米,該樓整體坐北朝南,正立面入口門廳兩側筑方、圓并列形柱,上承弧形平臺,前檐東西兩端為六角形和圓形角樓。樓內一層正中為方形大廳,四周分立圓柱。居室圍繞大廳設置,室內花磚墁地。外檐墻體開長條形窗,樓頂出檐,坡式瓦頂,前后坡有0-,并設東側樓門和樓后便門。該樓整體建筑具有西洋建筑風格,造型別致,保存較好。2005年被列為“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楊以德舊宅為南開區內現存為數不多的保存較好的近代西洋建筑。楊以德在民國初年任天津-廳廳長達十余年,“五四”運動期間鎮壓過天津……
[詳細] 孫傳芳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區泰安道15號。1921-1922年建,是孫傳芳在津幾處住宅中最為豪華的一處。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分前樓、后樓兩部分。兩樓連接處有大玻璃窗。入口為條石臺階,立有四根愛奧尼克石柱。緩坡式屋頂,窗形各異,屋脊中央有灰帽盔式的小穹頂涼亭,體現出一種古樸典雅的歐洲折衷主義建筑風格。室內裝飾豪華。該故居現為天津市計劃生育委員會使用,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歷城人,是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之一。在日本讀書期間加入同盟會,1923年任福建軍務督理。在1924年的江浙戰爭中乘機擴軍,1925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勢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從而成為直系最有實力的軍閥。1926年,在阻……
[詳細] 原奧國領事館舊址年代:清末地址:天津市河北區建國道西端南側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后,10月17日,奧國政府即命奧國駐華公使通知各國公使團,奧國應獲得與列強相同的權利,也將在天津設立領事館并開辟專管租界。光緒二十八年(1902)11月28日,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與奧國駐天津署理領事訂立了《天津奧國租界章程合同》,并劃定奧租界的范圍,直到1917年中國政府收回奧國在華租界。收回后的奧租界改名為特別第二區。原奧國領事館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奧式風格的洋樓。樓背后有月臺,樓前有院落,周圍磚砌花墻。原為敦慶隆綢布莊東家紀錦齋購為私宅。由于市面逐漸繁榮,臨街圍墻建成了兩層樓的“門面”,中間有一門洞,供出入汽車之用。解放前為特別第二區的區公所。建國后,后樓……
[詳細] 原太古洋行大樓時代:1886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65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太古洋行是天津早期洋行之一,是僅次于英國怡和洋行的第二大洋行。該行由蘇格蘭人思考特于1812年在英國利物浦港創辦,主要經營船運業,后總行遷倫敦。天津分行成立于1881年,曾和怡和洋行共同壟斷中國的船運業,后兼營糖業、油漆、保險、駁船等業務。太古洋行初址設在現臺兒莊路的幾間平房內,短短幾年便迅速發展起來,1886年用聚集的資金在此處建造了太古洋行大樓。到三十年代初期,太古洋行已擁有輪船79艘,總噸位達到150余萬噸。該樓東抵太原道,南臨解放北路,西臨大連道,北沿臺兒莊路。建筑面積1971.27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清水墻,平面呈“凹”字形,高臺階入口,上部收分作平臺。門窗均作拱券形,首層窗楣作……
[詳細] 馬占山故居湖南路11號,建于上世紀20年代的磚木結構樓房,主體2層,局部3層,帶地下室,屬折中主義建筑風格。湖南路11號本是一處極普通的住宅,但自幾年前經指認被確定為馬占山在津舊居后,它便不再是一棟平凡的小樓了。這里如今還住著幾戶人家,如果有外人走進樓里,這里的居民會主動問候:“是來看馬占山以前住過的地方吧,就在這兒。”盡管馬占山只是七十幾年前的一個住戶,但現在的居民們依然把他當做自己的鄰居。馬占山故居是原東北軍將領,黑河警備司令,黑龍江省政府主席,滿洲國黑龍江省省長兼任滿洲國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東北挺進軍總司令馬占山于1934年至1937年在天津的舊居,始建于1930年代,該建筑坐落于當時的天津英租界西芬道(SevernRoad)(也稱“天津英租界46號路燕安里40號”)(今……
[詳細] 原丁字沽娘娘廟大殿時代:清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零號路35號增1類別:古建筑原丁字沽娘娘廟大殿位于丁字沽小學校內,始建于元代,位于北運河西岸,坐西向東,廟內供奉娘娘。原有建筑情況不詳,現只剩大殿保存完好。2001年大殿內漿皮脫落,發現彩色壁畫,經專家鑒定為清代中晚期作品,筆畫共有69.44平方米,是天津市市區內首次發現彩色壁畫。原丁字沽娘娘廟始建于元代,內供奉娘娘。同治九年(1870)《續天津縣志》上有記載。1930年改為學校至今。現為紅橋區丁字沽小學校辦紙盒廠使用。2001年初,殿內發現彩色壁畫69.44平方米,內容為觀音等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人物最大的30公分,最小的15公分,線條簡練,色彩鮮艷。原丁字沽娘娘廟是目前天津現存的幾座娘娘廟之一,大殿保存完好,是典型清代建筑。殿內彩色壁畫是……
[詳細] 原泰萊飯店時代:1928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58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該飯店始建于1928年。由英籍印度人泰萊悌(S﹒B﹒TALATI)與英國商人萊德勞(LAIDEAW)共同出資興建,以主要出資人名字命名。原樓下三層為餐廳和旅店部,四層以上為公寓式客房,是當時天津高級涉外飯店之一。該樓東沿解放北路,南抵彰德道,西臨大沽路,北臨泰安道。占地面積1801平方米,建筑面積7002平方米,由比利時義品公司設計,鋼混結構,局部六層。平面近似矩形,立面首層為通廊式雨廈;二至四層為大面積黃褐色麻面磚和水刷石方壁柱相間裝飾;五層設通長挑檐式陽臺,上設透空花格式女兒墻。外檐局部加以簡化了的歐洲古典裝飾。內檐除首層外,均為內廊式,中部設天井,以利采光。內部設施完善,旅店功能齊全。整座大樓體……
[詳細] 李勉之舊居時代:1937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74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李勉之的父親李希明原系啟新洋灰公司總經理,并在中國多家大型企業中擁有股份。1930年去世后,李勉之繼承父業,先后在華新紡織廠、中天電機廠等企業任要職。1937年李勉之出資請法國工程師蓋林設計,在此處購地興建了四幢大小式樣一致的別墅式樓房,竣工后由李勉之、李允之、李進之、李慎之兄妹四人居住。1994年5月,時任和平區政協名譽主席的李慎之,將屬于自己的一幢樓無償捐贈給和平區政協。該樓東抵河北路,南臨睦南道,西沿桂林路,北臨大理道。四幢總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每幢建筑面積984平方米,外檐為花崗石砌基,卵石混水墻,大坡度尖屋頂,設有屋頂曬臺。室內護墻板、地板全為高級硬木制做,客廳為六角形,內有造型精致的壁爐……
[詳細] 20世紀初期,楊以德在今南開區二緯路和二馬路購地二十余畝,修建了一所四合院和一座具有中國古建筑風格的園林別墅,園林別墅被人稱之為“楊家花園”。1921年,楊以德將南開二緯路原四合院建筑拆除,重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帶地下室的三層樓房(今南開區二緯路41號),花園原地蓋成了戲樓。整所樓房占地1019.6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575.6平方米。磚木結構,歐式高坡屋頂,紅磚綠頂,有仿古突出的外檐,正門兩側有愛奧尼克式柱,中間高臺階,南立面為兩層外柱廊。底層是客廳、餐廳,書房等;二層是臥室及貯藏室;三樓有房屋21間,有寬闊的平臺。地下室供傭人居住。宅院另有數間平房及汽車庫。解放后,楊以德舊居由北京軍區廊坊軍分區接收,原花園部分已改建為居民住宅。該舊居在1976年地震中受損,1983年北京軍區曾進行維修,整……
[詳細] 南賈莊民居位于天津市薊縣西龍虎峪鎮南賈莊村十五區31號,年代為清代。天津薊縣南賈莊村屬半山區,距市區近140公里,村南為燕山余脈,村北有引灤入津明渠。在這個邊遠的山村有一處典型的清代民居至今部分保持完好。南賈莊村始建于明代。初為山西五臺縣一賈姓在戚繼光麾下為官,鎮守遵化,其家族一支在燕山腳下定居,起村名賈家窩鋪,后更名南賈莊。南賈莊村保留的清代民居為該村孫姓兄弟孫哲辰、孫乃辰二人的私宅。清康熙三年孫姓兄弟二人修清東陵役滿來到南賈莊落戶,后成為當時遵化縣二號大財主,有土地百余頃。孫姓兄弟的私宅原有并排兩處較大的院落,蓋得十分考究,并分別起名為“光峪堂”、“基慶堂”,兩處院落均建有天井、月亮門及精巧的門樓等,護院墻寬厚高大,上面可供人行走,還建有為守護院落而設的崗樓和槍眼等。2013年1月5日,……
[詳細] 高樹勛舊居時代:三十年代地址: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141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高樹勛,字建侯(1898-1972),河北鹽山人。早年在馮玉祥部任職,后被國民黨收編,曾任新八軍軍長、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他反對內戰,主張和平。1931年在國民黨對紅軍進行第二次圍剿時,憤然脫離反動軍隊,來津定居。“七•七事變”后,他積極抗日,毅然除掉了投日通敵的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制止了部隊叛變。抗戰勝利后,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緊要關頭,他率部在邯鄲起義,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副省長、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該樓東抵云南路,南臨馬場道,西臨昆明路,北沿睦南道。磚混結構,占地面積1275平方米,建筑面積614平方米,二層別墅小樓,紅磚墻,紅瓦坡頂,……
[詳細] 張鳴岐舊宅時代:1921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貴州路90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張鳴岐(1875—1945),字堅白,號韓齋,山東無棣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1898年師從名舉岑春煊,頗得賞識。1900年后,隨岑到陜西、四川、兩廣,先后任兩廣學務、營務處、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1910年因賄賂慶王奕劻得署兩廣總督兼署廣州將軍。任職時曾鎮壓黃花崗起義。1916年因贊助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伯爵。不久袁世凱垮臺,張逃往天津,先在意租界居住,1928年遷居于此。居津期間與下臺的軍閥政客白堅武相勾結,與日本特務接上關系。“七·七事變后”公開投敵。日本投降后不久病死天津。該建筑建于1921年,為一座磚木結構,大坡頂英式別墅平房,建筑面積545平方米,頂部高低錯落,造型精巧別致。建筑現狀良好……
[詳細] 公輸子廟,即魯班廟,在鼓樓北大街東側。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清代山門,正殿和東西配殿。魯班廟以工精料實、彩繪精美著稱于世。現存建筑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的,木料均為鐵糙木,與定東陵(慈禧陵)用料相同。據口碑資料說,這些木料確實是修慈禧陵的余料,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上分析,尚屬可能。其一、這些木料產于南方,較為貴重,如無皇家工程,用這種木料幾乎不可能。其二、修建清東陵的木料,大部分沿漢沽運至薊縣城南的蔡莊碼頭,在這里加工后運往東陵,因之魯班廟用此木料較為方便。其三、當時薊縣的建筑業非常發達,為皇家建設陵墓的能工巧匠薊縣人居多,工匠們材力較為雄厚。其四、魯班廟的重修時間與慈禧定東陵修建的時間相符。魯班廟占地一畝三分,除山門外,是典型的民居布局,且空間尺度把握合理,院落搭配協調,建筑是典型的清代官……
[詳細] 曹錕舊居時代:1923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南海路2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曹錕,字仲珊(1862-1938),天津大沽人。早年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后投靠袁世凱,深得賞識,被封為虎威將軍、一等伯爵。曾任直隸督軍兼直隸省長。1919年被推舉為直系軍閥首領。1922年在直奉戰爭中打敗張作霖,次年逼黎元洪總統下臺,通過賄選當上民國大總統。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趕下臺,1927年回到天津作寓公,主要在此居住。華北淪陷后,日偽曾以高官引誘曹錕充任傀儡,曹不為所動,保持了晚節。1938年5月病故于此處。該樓該樓東臨南海路,南抵重慶道,西接河北路,北臨洛陽道。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44平方米。三層磚混結構西式小樓并帶有地下室,正立面中部前凸,腰線上下均由立柱支撐,頂層四坡……
[詳細] 張志潭舊居時代:三十年代地址:天津市和平區大理道4號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張志潭曾任陸軍部候補郎中。1914年任綏遠道尹。1917年任內務部次長。段祺瑞執政時任國務院秘書長。1919年1月任陸軍次長。1920年任內務總長。1921年任交通總長。皖系軍閥失敗后,即去職來到天津英租界這座歐式小洋樓內隱居。張志潭一生酷愛書法,卸任后在此樓閑居時,專在樓下設一寫字間,每日練字不輟。他與天津著名書法家華世奎關系甚密,華經常來此樓與其共同切磋書法技藝。張志潭的字寫得十分漂亮,天津著名飯店“登瀛樓”三字即為張志潭所題。他去世后,其弟張志徴為其出《蠡園遺墨四種》,由華世奎題簽。該樓東臨新華路,南沿大理道,西抵河北路,北臨重慶道。磚混結構,建筑面積1013平方米,建筑現狀良好。,建筑現狀良好。……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