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神德寺塔
  神德寺塔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城北步壽原下的半坡上。據《耀縣志》載,“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鳳凰集祋祤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壽宮于此。后其地亦因此名步壽原。仁壽四年(604)在步壽原龍華寺建大像閣,在照金山東峰建神聰寺,又名神德寺。大業三年(607)四月,大德法師沙門僧暉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靈塔。”塔為磚塔仿木密檐樓閣式結構,通高35米,底圍25.04米,內徑2.9米,八面八棱九級,斗拱挑角,密檐環圍,凋刻精美,建筑風格雄渾莊嚴,觀賞價值極高。塔身逐漸收縮呈弧形,塔身中空,原有木梯可盤旋而上,塔正門面東,高兩米、寬1.26米,青石門楣上線刻一佛二菩薩,門框南北兩面分別線刻持弓箭和寶劍天王,由于線條漫漶,辨認十分困難。塔底層正西有一假門,寬1.26米,進深0.69米。塔體每面三開間……[詳細]
西安人民劇院
  西安人民劇院為陜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1954年建成,位于西安市鐘樓附近北大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一座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與西方典雅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完美典范,也是的西安市標志性建筑及這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和重要品牌。1952年從延安搬遷到西安的西北文藝工作團(現陜西歌舞團),還沒有專用演出劇院。便在當時的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委會的支持下,申請財政撥款100多萬元,于北大街原長安大劇院舊址上,決定重新修建一座代表新中國文化特色的劇院。1954年5月,人民劇院作為西北文工團的劇場,正式建成,段紹嘉題寫了院名。西北建筑設計公司(現中國建筑西北設計院)負責設計,陜西省第三建筑公司承擔人民劇院項目建設。2003年,陜西省發改委投入3600萬專款立項正式整修。初建人民劇院的陜西……[詳細]
天柱山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安康市西南約18公里處,因主峰如柱插入云端而得名。現住寺僧侶10余人,年接待游客萬余人次,是安康市佛教勝地。史載創建于唐麟2年(664年)。白云寺是陜南佛教圣地四大叢林之一,列為安康八景之一。寺廟由三進四塔、一爐五殿、九洞三院組成。沿臺階攀至12層,便是建真武祖師殿石碑。此碑為清代楷書精品。最高處三進佛殿的佛像,均為明代石雕精品。寺后有蓮花池,前有方池。據傳,看天池可知漢江水位。山北峭壁處有自然形成的9個洞,洞洞相通。化身爐建于明代,四座靈骨塔均高兩丈余,系該寺宋至清代的靈骨。白云寺舊有亭宇、樓閣、大殿、廂房數百間。寺院內外松柏蔥郁,寒梅飄香。大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佛像千尊,香火鼎盛。現在的白云寺,保留有殿宇、廂房60余間。天柱山峰巒奇特,風景迷人。清晨登天柱山,看日出,觀云海,……[詳細]
咸陽安國寺
  安國寺位于咸陽市渭城區儀鳳街路口北,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圣母行宮、關帝廟。寺院原有圍墻,南北寬,東西窄,呈四合院狀。據記載,安國寺創建于隋,盛于唐,明萬歷(1573)年間重修。大門正上方有“安國寺”三個楷書大字,書法灑脫,端莊有力。《舊咸陽縣志》載“安國寺,內石佛一、銅像三、一佛、一關帝、一無量”,至解放前夕,隨著寺廟被破壞而流失。2005年重修安國寺,增其舊制,刻古賢,復渭水之盛景,現有大殿四座娘娘廟、關帝廟、菩薩廟、城隍廟和圣水池,青磚布瓦,朱門玄關,忍冬蔓草,錦鯉芙蓉,牡丹月季,桂花清香,櫻花綻放,梵香渺渺,木魚聲聲,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華,院內殿廡雕梁畫棟,復原了安國寺的原貌,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神圣。安國寺還現存咸陽市最早的行政公署,它的結構過去是磚、土、……[詳細]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永豐戰役中犧牲的死難烈士,教育后代和發揚革命傳統,1958年0蒲城縣委、縣人民政府修建的一所陵園。1987年8月被列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陵園坐落在陜西省蒲城縣以東25公里處,永豐鎮西北洛河東岸。陵園占地面積50畝,建筑面積1450平方米,園內松柏成蔭、四季常青,主要建筑有紀念廳、紀念碑等。陵園坐落北向南,大門正面-親筆題寫的“永豐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陵園中央的烈士紀念廳里,陳列著永豐戰役中犧牲烈士的事跡、衣物、圖片等,還陳列有蒲城縣著名烈士楊虎城、包森、蒲克敏、萬志寧等烈士的生平圖片,西側為烈士骨灰堂,東側為休息廳。紀念廳后,屹立著永豐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19.48米,是為了紀念永豐戰役發生在1948……[詳細]
226、蘇武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武墓
  蘇武墓‎位于武功鎮北1.5公里龍門村,代有封修,題書、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撫畢沅題碑,同治間(1862-1874)知縣陳爾茀等題碣。40年代末尚有圍墻、院落、門楣,后被陳,僅存墓冢,高約1.5米。197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遂立標識,確定保護范圍,劃定墓面積330平方米,設門楣建圍墻。1938年,菲律賓華僑成立有“南洋武功蘇氏宗親會”,1993年更名“世界蘇氏宗親會”,1997年,“宗親會”追本溯源,尋根謁祖,組團回武功拜謁蘇氏墓。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47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龍門村。【蘇武墓及蘇氏宗親會】位于武功鎮北1.5公里龍門村,代有封修,題書、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撫畢沅題碑,同治間(1862-1874)知縣陳爾茀等題碣。40年代末尚有圍墻、院落、門楣,……[詳細]
榆林無量寺
  榆林市財神宮、東岳廟、無量山組成榆林市無量寺。無量寺位于榆林市東城門百米之處的駝峰山。始建何時尚無精確考證。據《榆林縣志》和碑文記載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距今480余年。與本市白云山、青云山齊名。隨著歷史的沿革政治的變遷最終于1947年8月9日(農歷6月19日)午夜二時焚毀一光。寺院原貌蕩然無存。原寺主供真武祖師有廟宇五座,建筑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占地面積約八千平方米。榆林財神宮壯嚴宏大,殿字金碧輝煌,更兼吹東山風景之清幽秀麗,登高遠瞻,令人心曠神怡。1986年在原址開始了重建工程,而后逐年修建、擴建、增建,現仍在建,截止現在已建成各種宮殿、樓閣、亭臺、長廊、園林建筑、碑林存史建筑、社區活動、娛樂建筑等總面積4450平方米,占地面積39875平方米,未曾向國家要過一分錢,全靠……[詳細]
榆林金佛寺石窟
  金佛寺石窟位于安崖鄉東五公里處的石崖上,該寺共有交錯分布的大小14處石窟,就修建在開光川北側的懸崖(長約180米、高約35米)上。該崖上覆黃土,底部為砂巖質基巖,經開光河沖刷后裸露在外。因為金佛寺的原因,當地人也將此崖命名為金佛崖。“文革”時期,雖然各石窟內的造像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但很多石雕裝飾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1985年金佛寺石窟列為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佛寺石窟創建于唐代,也有相關的史料記載。曹穎僧所著《延綏攬勝》稱,“唐時石崖傾塌,內現金佛一尊,因建(金佛)寺”;金佛寺內的明代《啟建金佛寺記》碑文中,也有“懸崖上有松柏成林,下游潺潺綠水交流,東盡懸絕,西有古剎”的說法。時至今日,金佛崖頂部還生有幾株古柏,歷經數百年仍枝繁葉茂,堪稱金佛寺歷史最鮮活的見證。金佛寺各個石窟均為平……[詳細]
229、寧山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山寺
  寧山寺寧山寺位於陜西省華縣蓮花寺鎮境內。寧山寺是陜西省終南山東部佛教活動開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東側柏樹坡的山腳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長流,鳥語花香,游人不斷。相傳寧山寺修建與漢武帝劉秀有關。劉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龍嶺,後經人解救脫離險境,而小夫峪過圉一帶即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當地仍有許多關於劉秀的傳說,一些地名如藏駕莊、等駕城、遇駕溝、劉秀沐、劉秀廟、劉秀溝、王莽坡、馬刨象、二犬墓等都與此事有關。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尊崇佛教,為紀念真父偉績,報答此地潛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龍山建造潛龍寺而寧山寺即為其下院。寧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寧山寺亦稱“王相府”。該寺附近的長壽坡村東曾有王宰相墓葬及石塔,一直保存至1949年後。寧山寺確切建寺時間可追溯至北宋年間,……[詳細]
永壽云寂寺
  云寂寺位于永壽縣甘井鄉駐地西南4.2公里處杜家硙村西,歷史上曾經是全國名剎之一。其寺甚古,未知建于何年,重修于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永征原稿》),規模宏偉,曾以高僧碧峰禪師聞名遐邇。原建廟早已折除凈盡,現僅存鐵鐘一口,仍懸子鐘樓內。鐘鑄于金大定十九年(公元 1179),高2.05米,口徑1.8米,重12000余斤,鐵質,伏螭鈕,莊嚴雍容,鑄造精致,文字花紋,波碟分明。肩部旋鑄佛像一尊和吉祥銘文,并鑄鐫著當時的縣名和數十處村名,為考證地名、建制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佐證。金大定四——十九年(1164一1179),正是南宋孝宗隆興、淳熙、西遼承天后崇福、末主天禧三國并存年間。《永征原稿》關于重修云寂寺年月的記載及寺內鐵鐘鑄鐘年號的署金,說明永壽當時已并入金的版圖,不再是宋的臣民,這是歷史鐵證。……[詳細]
神木河津寺
  河津寺又名佛禪寺,約建于明萬歷年間,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坐落于河道中央一塊巨石之上,與神木鎮黃石頭地村隔河相望。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進十八間殿宇,以及殿后十八余間禪堂客舍。寺中主祀儒釋道三教祖師,配祀關圣帝君、眼光菩薩、二郎神楊戩等。山門正對樂樓,兩旁石獅護守。門內古柏一株,高丈余,樹冠渾圓,主干挺拔,如天神之錘。明清兩代,河津寺多次補葺,香火旺盛。上世紀二十年代,尚有僧人二十多位,佛事涉及四十八壇,百里方圓。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傳統廟會,鄉民云集、客商盈野,敬神、娛樂、貿易盛況空前。后經戰爭和文革-,僧眾逃散,廟舍盡毀。改革開放以后,在國家宗教政策和文物保護政策感召下,鄉民自發恢復文物,重修了正殿和部分廊房。河津寺所踞之石,三面臨水,一百著陸,成半島形。臨水石壁雖不甚高,但陡不可攀。北端壁上嵌……[詳細]
熨斗古鎮
  熨斗古鎮熨斗鎮位于石泉縣城漢江以南50公里,與漢陰縣、西鄉縣、鎮巴縣相鄰,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古時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鎮。熨斗鎮名稱歷經多次變遷:據記載,清嘉慶23年前該鎮名為永興場;道光年間當地遍布60多架筒車,澆灌著兩千多畝良田,該地由此更名為筒車壩;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車被毀,筒車壩名不副實了,又改名熨斗鎮。其由來是,當地有個構家壩,有水田百余畝,其地形酷似燙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鎮。熨斗鎮是石泉縣歷史上有名的古鎮之一,四十分鐘就可抵達西鄉縣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陜入川。據祖居熨斗鎮的老人們講:解放前在鎮下街頭立有一個閘子門,門額-“川楚通道”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年。明清時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陜客商云集,商貿興隆,古戲樓上演的漢劇韻味悠長。當年熨斗街上……[詳細]
黃陵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石窟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于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里處的雙龍鎮峪村西,石窟開鑿于半山石崖間。此窟為單室窟,窟口處鑿石為三開間雕石作仿木構窟檐,明間寬2.02米,通寬5.04米。檐柱為八角形,為寶裝覆蓮住礎。柱頭之間以闌額相連,施四鋪斗拱,櫨斗出單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處宋崇寧年間下(1102年~1106年)游人題記。此窟窟檐為陜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貴資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東,窟口為方形,寬2.4米,深2.6米,有佛像60余尊。窟口左右有佛龕各一個,以二園柱與洞口隔成三間,成檐廊。上有二層斗拱。這是宋代的仿建筑雕鑿,極為壯麗。中間是入口,走廊兩壁浮雕觀音菩薩像。石窟內高5.3米,寬9.3米,深12米。正中為佛龕,高3.38米,寬5.……[詳細]
乾縣鐵佛寺
  鐵佛寺位于陜西省乾縣陽峪鎮境內。鐵佛寺歷史悠久,據《乾徽遺稿》載,縣城北鐵佛寺古鎮境內清涼山于漢代建清涼寺;隋末由著名隋唐佛學大師惠遠惠貞對其擴建,故而聞名隋唐。明萬歷年間,有了空、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興象教,緇徒云集,今有畫像在焉,不著作姓氏,衣帶當風,栩栩如生,佛像金色,生氣遠出。明萬歷年間,寺院毀于火災,僅余兩米二高鐵佛鑄像一尊,眾僧移請鐵佛下山,并于清涼山東南麓構地供奉,其地即古絲綢路驛站之遺址也,因鐵佛像而更名為鐵佛寺。之后,來于此地的遷徙和逃荒者陸續依寺結茅而住,使鐵佛寺發展為人數眾多的自然村。民國年間,拆寺興學,大部分殿宇被毀,解放后僅存的一座大殿也在宗教改革時期被毀, 后來,聞名于當地的鐵佛鑄像也未能幸免。僅余三尊佛像和三十軸水陸布繒,以歷史文物名義收藏于縣文化……[詳細]
235、唐獻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獻陵
  唐獻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西,該陵為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寢。唐貞觀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淵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筑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復斗形,長寬約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前飾有大型華表、石犀,特別是石虎、石犀,體態雄建、沉毅、昂揚,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陜西省博物館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陵墓陪葬區位于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縣境內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縣境內。史載有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風、邦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詳細]
236、星明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星明樓
  榆林古城大街新明樓建于明代,北與鐘樓、南與萬佛樓相望。新明樓也稱星明樓、鼓樓,南鼓樓。樓為純木結構,高18米。樓基分別為四墩大青石砌筑,四面成十字通道,每個石基墩上豎7根巨柱,共28根支撐起三層樓體,據說建樓時取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和四大金剛之意設計。樓體為十字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樓頂和屋檐下覆蓋黃色琉璃甬瓦,頂脊尖端有立體龍獸,脊上人物走獸形態各異。每層樓閣斗栱舉架,形成伸展飛檐又逐層收縮,雕梁畫棟,彩畫精美,結構輕巧,雄偉壯觀。三樓原懸掛有清代著名書法家葉蘭書“無上高真”匾一塊,后丟失。據1996年《榆林市志》引用明萬歷三十五年鄭汝壁、劉馀澤《延綏鎮志》載:“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聞,眾議創樓一座,以為傳警打更之聽。”可知新明樓原為打更之所,故又名“南鼓樓”。《榆林縣志》也稱……[詳細]
漢昭帝平陵
  平陵位于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包括漢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勢為咸陽二道塬一塊稍微突出的平地上,距茂陵東邊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園呈正方形,垣墻邊長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闕門,與陵冢相對。現東,南二門闕猶存,門闕呈條形,用夯土筑成,夯層厚為6至8厘米。陵園西北角有面積較大的建筑遺址,殘存大量漢代磚瓦,還有方形沙石質柱礎和磚砌八角形水井,估計是守陵人員的居室。昭帝陵冢位于陵園正中,形如覆斗,陵頂內收形成二臺。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后,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后,15歲時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較孤獨,于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比昭帝……[詳細]
獻陵陪葬區
  獻陵陪葬區獻陵位于富平縣南5公里荊山原上,主陵位于三原縣徐木鄉境內,是大唐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陵寢。其陪葬莫居諸陵陪葬墓之第二,其陪葬區在主陵的東北部,即富平呂村鄉境內。當地傳說昔年大冢成群,松柏滿原,荒草遍地,人煙稀少。有段民謠:“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竟竄百鳥鳴,墓冢嵬嵬罕人跡。”竟系一片陵園景象。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唐高祖獻陵附陪各氏: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府、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虢王元鳳、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祥、密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王長楷、譚國公邱和、巢國公錢九隴、邢部尚書劉德威,刑部尚書沈叔安”合計二十五墓。據其它史料記載,獻陵陪葬者多少不一,最少者二十五……[詳細]
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
  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原名“兆倫鑄錢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大王街道兆倫村一帶,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08°12`、北緯34°12`,北近西寶公路,南跨眉塢嶺高地,東至蒼龍河故道,西至兆倫村和梧村間,距今2100多年,屬漢代文化遺存。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于20世紀60年代發現,總面積近90萬平方米,由作坊區、廢料堆積區、古城址三部分組成,先后發掘發現了西漢及新朝時期的房址、窯址、灰坑、井、磚池、冶鑄遺跡、錢范、銅錢、鑄錢陶范、銅渣、銅塊、骨尺、坩堝、熔爐、鼓風管、銅砝碼、鐵砝碼、鐵器、銅器等物。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統一鑄錢工場,也是中國迄今唯一確知的上林三官之一“鍾官”鑄錢場所,對于研究西漢及新朝時期的貨幣鑄造工藝、貨幣史、經濟史……[詳細]
鬼谷子廟
  歷史上,石泉縣廟宇星羅棋布,但歷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特色最突出、最鮮明、文化底蘊最豐富、最厚實的廟宇,那就是位于縣城北三十余里云霧山中的鬼谷子古廟了。據考,石泉縣云霧山中的鬼谷子廟,最早始建于西晉年間,清乾隆至同治年間多次擴建修葺,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廟中供奉的神仙,就是鬼谷仙師(王禪老祖)。相傳,鬼谷子就出生在漢濱鬼谷山。云霧山中的鬼谷嶺就是鬼谷子隱居、教學、授徒的創業之地。所以,西晉年間,在鬼谷嶺上修葺的鬼谷子廟,是一個帶著紀念性的廟宇。廟修葺后,先有當地人憑吊,后有信徒從四鄉及外地便接踵而至,香火十分興旺。當時的鬼谷子廟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鬼谷子法相形象非常逼真。他端坐于大殿龕上,手執經書、綸巾、鶴帳,笑容可掬,神態瀟灑,栩栩如生;二是廟宇古香古色,富麗堂皇,古樸自然,宏大寬敞。其建……[詳細]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3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人成在线电影 | 最新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日本人妖在线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