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101、大唐秦王陵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位于寶雞市北原上的陵原村,是唐末秦王李茂貞及夫人劉氏的合葬陵,占地約200畝。唐末,秦王李茂貞派鳳翔宮內工部尚書屬下將作監統管陵園的營造,親自監工,經大半年的籌備,于907年秋正式開工,因戰事不斷,建建停停,延至920年夏日完成,924年,李茂貞死后葬此。大唐秦王陵由山門、神道、獻殿、祀殿、兩座地宮組成。在150米長的神道上,陳列著按皇帝生前出行宮廷儀仗形式雕刻的唐代石雕15組34尊。在兩座分別長為120米、80米的地宮中,有高8米、寬4米用青磚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國唯一的磚雕飛檐古建端樓,做工精細,人物造型逼真。有用青磚砌墻并券的八邊形穹窿頂;墓道兩側有栩栩如生的18幅樂伎圖;有唐代珍貴的胡人樂俑;有精美的磚雕“十二生肖圖”、“八人抬轎圖”、“二人抬轎”、“漢人牽馬圖”、……[詳細]
102、韓城法王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法王廟
  法王廟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北十公里的西莊鎮。法王廟建于宋真宗乾興之末(公元1022年),歷經各代重修,F存寢宮,為清代重修,富麗堂皇。獻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風格,樸素大方。據明崇禎五年勒的碑記稱:“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莊附近人,相傳為屈原后裔,壽一百一十歲。修道于靈貺觀(地址在法王廟前的道院)。因靈通帝夢,用針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趙禎),朝廷有感而冊之。至仁宗聽政,追封為岳法王隧建廟祀之!庇衷疲骸胺ㄍ跎平渲g,宋真宗病疽,諸醫不效,一夕夢一神人怒目巨睛,乘虬龍而下,以水巽之者數四,香汗淋漓,頓覺體輕,如無病者。然帝問卿系何人?對曰:臣家在韓城西莊槐柏相抱處”,又先其姓氏家屬。詔訪所居,果得其地,遂建廟祀之,封號法王。自宋、元、明、清各低,香火甚盛!凹膊⊥闯,禱輒應焉”。此雖是神話……[詳細]
鳳縣古棧道遺址
  地處秦嶺南麓的鳳縣,被譽為“棧道之鄉”。鳳州古城雄踞棧道要沖,稱“棧道第一城”。史料記載,“棧道有四、鳳占其三”。那就是有名的故道、連云道和陳倉道。這三條棧道的東西兩側還有三條較短的回車道、唐倉湖田道和河池關河池郡道。這些棧道連成了古鳳縣全境的棧道交通網。鳳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運兵出岐伐魏,曹操南下征討張魯,安史之亂唐玄宗離京入蜀,陸游據守大散關抗擊金兵,乾隆帝派兵捍衛西藏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為棧道留下了永久的輝煌。元明清時代,秦蜀棧道又是朝廷安撫西藏,0喇嘛朝覲皇帝的和平祈福之道。陳倉故道由寶雞(古陳倉)為起點,出大散關,越秦嶺,沿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源),途經黃牛鋪、紅花鋪、鳳州至今鳳縣,折向留壩,到達漢中。關于陳倉故道的名稱來源是:在嘉陵江源頭原來有兩大支流……[詳細]
104、阿房宮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房宮遺址
  秦阿房宮遺址位于未央區三橋鎮南的阿房村一帶。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即有離宮建筑;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此建新朝宮——阿房宮;秦二世繼位后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唐宋以后淪為農田。1975年西安市文管會為配合農田基本建設進行過局部發掘;1980年、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組織勘查。秦阿房宮遺址的范圍,東至溏河西岸,西至長安縣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一線,北至三橋鎮、東張村一帶,總面積11平方公里,F存秦漢時代的巨大夯土臺基等遺址集中分布在龍首原向西南沿伸的臺地上!厩暗钸z址】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其東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F存的長方形夯土臺基,西起古城村,東至聚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約7~9米,……[詳細]
彬縣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位于陜西省彬縣城西約10公里的涇河南岸。大佛寺舊稱“慶壽寺”,始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年)。這一帶山川交錯,風光綺麗,巖洞深壑,古剎因山就勢而建,望之巍然。大佛寺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羅漢洞、千佛洞等組成。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內平面呈半圓形,半徑約21米,高達30米。正中有三尊石雕佛像,大佛高24米,依巖趺坐,佛肩寬厚,披衣袒胸,腰系佩帶,造型自然豐滿,面容端莊典雅。頭部的周圍有19個飛天和7尊坐佛浮雕環繞,背光花紋裝飾精美,體現了初唐的藝術風格。四壁遍鑿佛龕,雕刻有大小佛像、菩薩像400余尊?咔坝袠侨龑,可以登臨眺望。羅漢洞在大佛窟的西側,共有四個石窟,規模較小。第三窟的內壁浮雕有60多幅經變故事,并保存有許多唐宋以來的游人題刻。其余的三窟內都有石佛和菩薩的造像,數量不等,造型與……[詳細]
106、隋泰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泰陵
  隋泰陵是隋王朝的創立者——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氏的合葬陵,位于楊陵區五泉鄉王尚存東北200米處,當地叫三峙塬,群眾稱泰陵為“楊家陵”,楊陵地名由此而來。陵冢封土為覆斗形,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1957年5月31日,隋文帝泰陵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陜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淳風墓
  在岐山縣城東北約六華里之處的鳳鳴鎮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的墳墓。李淳風祖籍岐州雍縣(今陜西岐山)人,自幼聰慧好學,稍長,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歷法、數學、陰陽學等,而且很有膽識。貞觀初年,援官仕郎,在太史局(相當今天的天文臺)工作,0八年升為太史令(相當現在的天文臺長),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歷算家。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人們提起李淳風,有口皆碑。古時候的農業生產受到天氣狀況的很大制約。為了掌握主動權,人們就必須了解天氣的變化。這就推動了我國古代氣象科學的發展。由于李淳風有著深厚的天文學基礎,以及他在工作上的便利,使他有很多觀察和研究氣象的機會。《乙已占》,就是他所寫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氣象學專著。李淳風在《乙已占》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兩種風信器。一種是:于……[詳細]
南鄭圣水寺
  古老的圣水寺位于南鄭縣城以東約20公里處的漢江南岸。寺內龍泉鑲嵌五彩,漢桂流芳溢香,寺前古柏擎天,寺后松濤送爽,景色秀麗,風光迷人。因五眼泉水環繞大殿,猶如“五龍捧圣”,故名圣水寺。圣水寺南依靈泉山,北對漢江,與歷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本寺歷史悠久,始建于西漢以前,歷朝歷代時有破敗,也修葺不止,現在的規模大體為明嘉靖年間的遺存。據《續修南鄭縣志》記載:“圣水寺在中七里壩……有青、白、黃、烏、黑五泉。黑泉從佛座下流出,其余在寺東西。故以泉水盛之器中,見者即知某泉之水!碑敃r,整個寺院分為東、中、西三院,中為大雄寶殿,旁有龍王殿、白云殿、娘娘殿、關公殿,寺后山頂建有望江樓、觀月樓、鎮龍塔,寺前山門為雙層樓閣,左右兩側由“九龍壁”相配,東山建有樵鳳亭,為雙連亭,西山建有景邵亭和酂侯(漢高祖劉邦賜……[詳細]
米脂窯洞古城
  米脂古城主要以東大街、北大街為主骨架,其它巷道呈不規則網狀分布于大街兩側,形制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東大街由十字口至東門長約480米,兩側店鋪林立,是風貌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門長約340米,兩側建筑多以住宅為主。全城設有東、南、北3座城門,現僅存北門。古城的窯洞開鑿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數建于明、清兩朝。窯洞四合院的形式據稱由當地大戶人家首創,后來普通百姓爭相模仿,最終形成了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窯洞古城。在這些或奢華、或普通、或簡陋的窯洞四合院里,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里辛勤勞作,休養生息。當地人不知道的是,在默默生活的同時,無意中他們已經將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文化成果傳承了下來。窯洞古城這一獨特的中國生土建筑模式,首先引起了西安美院建筑環藝系師生們的濃厚興趣。系主任吳昊教授指出,當……[詳細]
110、秦東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東陵
  秦東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驪山西麓。秦東陵發現于1986年縣文管會進行文物普查時。后經省、縣文物考古單位共同勘探,又證以史籍,斷定這一帶確為秦東陵。并且,對一號陵園兩個并列的亞字型大墓進行了重點鉆探,查清了它們的型制,收集了大量文物標本。經調查,可知秦東陵內埋葬著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其中“亞”字型墓葬三座,“中”字型墓葬2座,“甲”字型墓葬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區4處,地面建筑7處,出土了大量銅器、鐵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筑材料。從《史記》的記載看,秦東陵共葬昭襄王以后四位君王、四位王后、一位太子。包括秦皇陵在內,現已查明四處。至于芷陽縣治所在,經勘查,大致可斷定在油王村一帶,屬韓峪鄉,離東陵不遠。陵園面積達27平方公里,其后,又經過半年勘探調查,相繼發現二號陵園、三號……[詳細]
鄧艾墓及其祠廟
  鄧艾墓及其祠廟蒲城縣鄧艾墓位于洛濱鎮前阿村南,村北是后阿村,古稱鄧家堡,多鄧姓,自認是鄧艾后裔,前阿村則是守墓人逐漸形成的村莊。兩個村的老年人說,鄧艾墓地原來有三畝多大,上有墓冢和鄧公祠,均面向西南,祠前有前秦、金代和清代石碑。鄧公祠早年毀于火,今僅存墓冢與碑石。鄧艾是三國后期名人,生于河南死于四川,而蒲城縣境內咋會有他的墓和祠呢?這得從頭說起。鄧艾(公元197—265年)字士載,祖籍棘陽(今河南南陽縣)。初為郡都尉學士(武官的文書),但因口吃說話結巴,不得作幹佐(郡官助理),當了稻田守叢草吏(管屯墾的小官),不久,升為典農綱紀上計吏(郡向京師呈報戶口、墾田、稅賦的-)。鄧艾在做典農吏期間,寫了《濟河論》一書,太尉司馬懿得知后甚為驚奇,大贊其才,提拔他做了尚書郎。在此期間,他向朝廷建議:“在……[詳細]
安康雙溪寺
  雙溪寺位于今安康市漢濱區新城辦巴山東路63號,雙溪寺建于何年?《州志》僅言其“在南山下,久廢,新建禪院!薄陡尽芬浴顿Z通志》說“在新城北門外。”舊《縣志》載:“在新城北門東,寺在施、陳二溝之間,故名。有二溪圖,成化間建,名普同塔,筑新城時分一塔城內!苯袢硕嘁耘f志所載或者古人所敘東岳泰山廟事“計算”為雙溪寺的“寺齡”。宋紹興四年金人南逼,宣撫使張浚率兵赴援,次行安康,淋雨濘淖弗得進,禱于廟。曾不移刻,祥云披拂,旸谷炳煥,大軍啟行?T唬荷裰`竭敢不報。乃發錢十五萬,命郡守王彥、西城知縣高楫董重修,承議郎金、均、房鎮撫使續觱為記。明洪武十一年再重修,明末盡毀于寇。清順治年間建正殿、拜庭。康熙七年復建樂樓。這段記述泰山廟的故事,單就名為娛神實為娛人而建的“樂樓”,便能說明此非佛寺之物。其實,……[詳細]
麟州故城
  麟州故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店塔鎮楊城村西北部的楊城山上。麟州城始建于唐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廢棄于明代正統八年(公元1443),歷時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楊宏信及其長子楊重勛和其孫楊光,世代守衛著麟州,抵御契丹、西夏守衛國土。而楊宏信的次子楊業和其孫楊延昭均為宋代名將,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稱雄一方。由于麟州故城與楊家將的淵源關系,后代人們懷著對楊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將此城稱為楊家城,延續至今。去年7月到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考古隊對麟州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與測繪。麟州城址北鄰草地溝,西鄰窟野河,東接桃峁梁,南與麻堰溝接壤,高差約200米。城址呈不規則長條形。整個城址由3座小城組成,分別為東城、西城和紫錦城。從考古人員航拍圖中可以看到,三座城中,紫錦城位于西城和東城的……[詳細]
彬縣前秦世祖苻堅陵
  彬縣前秦世祖苻堅陵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彬縣縣城西南十公里水口鎮九田村。墓冢坐南向北,至今留塋域360平方米,殘存封土長24米,寬10米,高2米。墓前有陜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立“前秦國王苻堅墓”碑一通。世祖,名苻堅(公元338—385年),字永固,又名文玉,前秦高祖苻健侄,厲王苻生堂兄弟,他殺苻生后,被擁立為王,在位29年,淝水之戰失敗后,為姚萇所俘,縊死。在位29年,終年48歲,葬于彬縣南塬水口鄉九田村。苻堅,曾-為東海王,他與苻法協力攻殺苻生后,被部下推為國君,取消帝號,稱秦天王,改年號為永興。苻堅即位后,立志要有所作為,到處搜羅人才,他聽說北方有一個很有謀略的貧寒之士叫王猛,尚流落在民間,就派人將他請來,委以重任,一年內連升他五級,在王猛的輔佐下,苻堅打擊豪強,強化王權,提倡儒學……[詳細]
115、昭慧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慧塔
  昭慧院塔(又名三陽寺塔)位于唐昭慧院,今高陵一中校園內。建造時間待考。明嘉靖年間(1522~1566),因塔基壞損就傾,時人銀孟常等維修。為密檐式磚塔,通高53米,8面13層,頂為圓形寶瓶式,底層有南北兩個券門,其余各層為正東、南、西、北四個券門,每層疊澀出檐,用二磚和牙子各二磚交錯砌筑,第8磚后作出假飛椽桃檐,然后反疊澀內收,各檐角微上挑,并懸有舌鈴。塔梯內繞,可作攀登。結構挺拔而堅固,歷經千年,幾經地震猶巋然聳立。195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陜西省文物局撥專款9萬元,對該塔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維修后的高陵塔,保持了原建筑的藝術風貌。在每個密檐挑角復裝鐵鈴,共104個。每當晴空麗日,登塔遠眺,西安盛景清晰可望,渭北風光盡收眼底。三陽寺塔,按塔的造型結構看,塔為八角十三……[詳細]
耀州博物館(文廟)
  耀縣文廟位于陜西省耀縣城內北大街學古巷。根據北宋元祜九年(1093年)刻立的《耀州重修州學記》碑和清陳仕林《耀州志》記載,耀州文廟于嘉祜三年(1058年)由知州史火召創建。后經多次維修,元末戰亂時燒毀,明初首任知州魏必興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洪武九年(1376年)增建了戟門和欞星門。到明朝末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規模。建制沿用“左廟右學”的規制,與明清以來“廟學合一”的設置不同。廟座北面南,占地6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為欞星門、戟門、東西耳房、東西廡和大成殿,多為明清所建。主殿大成殿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檐柱有明顯的側腳、卷殺,前檐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后檐斗拱為五鋪作出雙抄,整個斗拱用材較大,昂嘴扁平。前檐柱頭普柏枋為一長達五間的通額,內部……[詳細]
涇陽縣博物館
  文廟位于涇陽縣城,南臨南環路,北背北極宮大街。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筑平面以南北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358平方米,整個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門)、東西廡殿、東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毀壞。同治四年(1865),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緒十一年(1885)吳周氏捐銀所修。建國初,被學校占用,之后改為糧站、種子公司。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查考舊志,對文廟始建年代均無記載。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廟碑記》中載有宋元右五年(1090)重修文廟的情況……[詳細]
118、靈崖寺 AA
靈崖寺
  靈崖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景區,位于縣城南3.5公里的嘉陵江畔。依托山崖兩個天然溶洞,把自然景觀同人文景觀巧妙結合,自成天趣,寺內樓臺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洞穴恢弘,懸空凌云。建筑與彩繪別具特色,陜南第一大銅佛--毗廬大佛造像造型獨特,摩崖刻石眾多,達130余通,尤以東漢的《郙閣頌》最為著名,以及歷代文人刻石,被譽為陜南小碑林,自然景觀獨特。……[詳細]
119、大慈恩寺 AAAA
大慈恩寺
  大雁塔·大慈恩寺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地。登上塔頂,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身呈方形錐體,具有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風格。塔高64米,共七層,塔身用磚砌成,內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相傳出自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底層南門兩邊立有碑石,左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邊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可惜早已湮沒在歷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詳細]
120、紫陽北五省會館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陽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位于紫陽縣向陽鎮瓦房店任河與渚河交匯處,距紫陽縣城8公里,是陜南保存最完整的清朝中后期古建筑之一,總體結構保存完整,其石刻、木雕蘊涵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陜西會館遺址中尚屬少有,具有極高文物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會館在明清時期就已十分繁榮,茶馬古道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融入絲綢之路,是一條重要的商貿通道,而陜西紫陽就是這條茶馬古道上的發源地之一,產于紫陽的“紫陽毛尖”便是從這里久負盛名的,并躋身于全國十大名茶之列。特別是至今保存完整的約300平方米的壁畫,為陜西罕見、全國少有,對研究商貿會館史、建筑史、美術繪畫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會館建筑樣式古樸典雅,氣勢宏偉,均用青磚泥瓦建成。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殿與殿之間飛檐飾物栩栩如生,堪稱清代江南建筑藝術的瑰寶。里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一级生活片 | 亚洲日韩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午夜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在线a亚洲v天堂网 | 亚洲男女在线视频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