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龍塘詩社建于民國初年,由李眾勝堂主人李兆基所建。主樓和副樓平面布局呈“L”形分布,圍墻與李眾勝堂祖鋪相連,主樓為仿西式風格二層磚木結構建筑,副樓為后期加建。龍塘詩社是清末佛山磚木結構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龍塘詩社位于李眾勝堂保濟丸祖鋪東側,原址原為其制藥總工廠,該廠20世紀初期由李眾勝堂創始人李兆基創建。龍塘詩社的建筑和庭院景觀墻,與西面李眾勝堂祖鋪東外墻圍合成中間庭院。在李兆基的大力支持下,原本位于朝市街(現普君北路舒步街附近)陸沈園內的石龍詩社遷往文明里,后得李兆基鼎力資助,讓詩社成員常在此活動,成這本地文人墨客以詩文會友雅集的場所,并正式更名為龍塘詩社.龍塘詩社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寶源路舊民居位于荔灣區寶源路8至34號、5至23號。年代為清末明初。西關有“三寶”——多寶路、寶華路、寶源路。其中,542米長的寶源路是廣州舊民居較為集中的路段,分布著20多處文物建筑。從來沒有一條老街像寶源路一樣,走兩三步就能發現“廣州市歷史建筑”“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舊民居建筑”“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銘牌。趟櫳門、滿洲窗、鐵窗花、花街磚、木樓梯……老街隨處可見西關民居的元素。據統計,寶源路臨街分布的西關民居建筑多達20多棟,還有幾間氣派的洋樓。其中,龍津西路和逢源路夾著的前半段,有不少西關民居保存較完好,形成連片的整體風格。1999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沙路炮臺位于番禺區化龍鎮沙亭村北約坊的馬腰崗和兵崗的兩座山腰上,年代為1884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兵崗1號、2號炮池:從炮臺外緣外延約10米。馬腰崗1號、2號、3號、4號炮池:從炮臺(交通壕)外緣外延約10米。馬腰崗5號炮池:從炮臺外緣外延約10米。。建設控制地帶:兵崗1號、2號炮池: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30米,其余以山崗山腳線為界。馬腰崗1號、2號、3號、4號炮池:東北以山崗山腳線為界,西北至馬腰崗1號炮池外側現狀路西北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30米。馬腰崗5號炮池: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30米。�!�
[詳細] 陳巖野墓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北區居委觀光市場內。歷經清道光、咸豐年間、民國二十二年(1933)、1987年冬多次重修、重建,現存民國建筑風格。墓園坐西向東,占地90.9平方米。由牌坊、墓及四通碑刻組成。墓為圓錐形,由水泥建造,直徑3.5米。牌坊為四柱三間沖天式混凝土牌坊,建立于中華民國廿二年,額枋正背面各陽飾“陳忠愍公墓園”或“天地正氣”。 柱頂飾有云紋及瑞獸。墓主陳邦彥(1603-1647),字會份,號巖野,順德龍山人,為明末抗清英烈,被譽為 “嶺南三忠”之一。廟內的《陳巖野先生紀念碑》等碑刻,對研究陳邦彥有重要參考價值。 2006年10月25日,陳巖野墓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碧江村心大街祠堂群位于順德區北滘鎮碧江社區,包括楚珍蘇公祠,峭巖蘇公祠,黃家祠堂,源庵蘇公祠。……
[詳細] 東莞 鎮象塔 原位于東莞市城區象塔街,因城市建設需要,1966年移至東莞市博物館內。建于南漢大寶五年(962年)。據陳伯陶《東莞縣志》卷89載:“南漢時群象害稼,官殺之,大寶五年,禹馀官使邵廷琄聚其骨建石塔以鎮之。”塔平面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頂三大部份組成,高4.15 米。塔座和塔頂為紅砂巖石料,塔身為花崗巖石料。塔座為仰覆蓮瓣須彌座,須彌座上各面刻有力士神像。塔身各面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現存302字可以認讀。塔身上端各面刻有佛像、飛仙。塔頂又分為蓮瓣底座、覆盆、四方佛、山花蕉葉和塔剎五部份。全塔雕刻精細,佛教色彩濃郁,幢塔結合,風格獨特。 1979年東莞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文筆塔,位于紫金縣瓦溪鎮上瀨,離瓦溪墟鎮8公里,是河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筆塔始建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2004年重修。坐西向東,六角三層樓閣式磚塔。高10.5米,每邊長2.2米,建筑占地面積19.2平方米,塔內設木樓梯、木棚,攢頭頂,灰瓦,磚墻,石基腳,外墻面批蕩石灰,每層用青磚砌二層菱角牙子疊澀出檐。文筆塔三層皆有對聯橫批,從一至三層分別是“文運天開”“扶搖直上”“更上一層”。上瀨文筆塔是客家地區崇文重教的實物證明,對研究明代古塔有較高的參考價值。2005年,文筆塔被列為紫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3月,文筆塔被列為河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嘉禾崗圍龍屋——位于大壩鎮高發村,典型的客家民居在和平縣大壩鎮高發村嘉禾崗,有一座圍龍屋,因為歷代人才輩出,風光獨好且蘊含著不少傳奇故事,不僅為和平人津津樂道,而且在河源也較為知名,它就是——“外翰第”。嘉禾崗圍龍屋座落在和平縣大壩鎮高發村,由黃姓人建于清代,坐北向南,形似馬蹄狀。圍龍屋共有三堂四橫一圍,整個圍龍屋有兩層半高,圍屋里有上百間房屋,呈橢圓形整齊地排列著,龍屋外部建筑有大龍頭、大坪廈和魚塘�?傉嫉孛娣e6千多平方米。2011年公布為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潮州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第三師司令部舊址位于潮州市西湖公園涵碧樓。樓建于1922年,為鋼筋混凝土構筑的西式雙層小樓房,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為日本侵略軍所毀。1964年按原貌重建。樓額灰塑“涵碧樓”三字,為郭沫若書。 1927年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劉伯承等率南昌起義軍向廣東進發,于9月23日進駐潮州,占領敵人的警察署及國民黨的重要機關,打開監獄,釋放政治犯。當時賀龍部第三師司令部設于涵碧樓,師長周逸群等在這里指揮戰斗,建立了潮州工農兵學商聯合政府,懲辦-分子,在西湖廣場召開群眾大會,各地赤衛隊前來會師。 1987年 月潮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聯升社學舊址位于白云區太和鎮聯升西路131號,年代為183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27年12月13日傍晚,參加廣州起義的教導團官兵和徐向前等率領的工人赤衛隊部分戰士1200多人從廣州市區撤到太和,分別在聯升社學和謝氏大宗祠宿營,隨后奔向海陸豐。14日傍晚,后撤部隊經竹料到花縣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隨后奔向海陸豐,與彭湃會師。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8層民居建筑西墻線,北至培英中學校道北邊線,南、西側從文物本體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太來南路現狀路西邊線,北、西從保護范圍西延30米,南至聯升西路現狀路南邊線�!�
[詳細] 袁氏大宗祠位于北滘鎮桃村村。始建年代未詳,現存為典型的清代中期廣東祠堂風格。坐西向東,三間三進兩天井。總面闊13.6米,總進深45米,面積612平方米。鑊耳山墻,博古脊,瓜柱式梁架。頭進為樂臺式頭門,有包臺,白麻石方檐柱、弓梁,門面白麻石勒腳,水磨青磚外墻,磚雕墀頭,門內南面次間壁上有土地神龕。20世紀30年代,抗日武裝廣游二支隊建立西海根據地,黨中央從延安派出的謝立全和謝斌兩位干部于1940年9月到達西海,1941年7月,由謝立全主辦的第一期軍政干部培訓班就在袁氏大宗祠開課。這段時期,此祠成了抗日軍政干部的搖籃。2006年10月25日,袁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逸峰趙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逸峰趙公祠又稱世壽堂,在菉猗堂南側,祀南門村趙氏九世祖趙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為蠔殼墻,民國17年(1928)重建改為磚墻。坐東向西,三間三進,中軸線左右對稱。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木架構,硬山頂,博古脊,石腳青磚墻,綠釉瓦當、滴水;祠內外有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壁畫等飾物�;◢徥袝幙涕诡~:“逸峰趙公祠”。祠左右設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隸書匾額“云路”、“天衢”,磚雕周邊護匾�!�
[詳細] 紹同祖家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軍械修理廠遺址位于大嶺山鎮太公嶺村新圍,GPS坐標:北緯22°5522.9,東經113°4841.9,海拔高程32米。該祠堂始建于明代,總占地面積242平方米。1940年底至1941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在東莞大嶺山太公嶺紹同祖家祠開設軍械修理廠,翻裝-、-及修理失效的-支等軍械武器。當時軍械修理廠僅靠幾部破舊車床,修理戰斗中損壞的武器,并制造簡陋的土手-,人員和設備常隨部隊轉移活動。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軍械修理廠于1958年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而拆除,現僅存遺址。2004年1月,被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赤灣左、右炮臺,位于“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已修復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炮臺城基用大塊花崗巖修砌,全高約3米多,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臺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臺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赤灣古炮臺,位于“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已修復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古炮臺城基用大塊花崗巖修砌,全高約3米多,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臺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臺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赤灣地理位置重要,據史書記載,古代船舶往來廣州與南洋諸國,皆經此地。從明代起,官府……
[詳細] 青云巖摩崖石刻 位于汕頭市達濠鎮東南兩公里處的大瞭望山東南山麓。明嘉靖五年(1526年)佛僧信騰利用這里一處天然巖洞(約20平方米)辟為巖寺。后來又有鄉人獻出巖旁山地建起“青云禪寺”、 “觀音閣”等廟宇。光緒二十五年鄉人又在下巖建起“大峰祖師廟”。從青云巖至大峰祖師廟之間幾平方米公里的山澗、崖壁上鐫刻有清至現代摩崖石刻近百題。書體有行、楷、草、隸、篆。作者有地方官吏、賢士以及省內外的文人墨客。種類有題詩、題詞、題記和題名等。這些涂朱的石刻,最早的是道光十年(1830年)古越徐□緒的題詩。這些石刻點綴在青山綠樹之中,格外典雅悅目。1988年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忠孝廉節牌坊位于番禺南村鎮板橋村黎氏宗祠內。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坊為四柱三門三樓的石構建筑,作宗祠儀門。明間面闊3.40米,次間闊1.80米。四柱均有石鼓夾撐,樓檐有磚雕牙斗栱,龍船灰脊。石砌儀門兩側復有磚砌側門,側門上方作券拱狀。鑲有石刻門額,儀門正中額刻“忠孝廉節”,背面刻“汗青留照”,附有“乾隆丙戌年重修”字樣,左右側門正面門額為“國干”“家型”,背面為“存愛”“□□”。儀門次間眉額前后均有碑刻贊詞。正面左是余姚、盧文紹為黎遂球題,右是翁方綱為黎天性題,背面左是凌魚為黎瞻、黎鶴嶺題,右是黎乾學為黎道娘、凌安人題。1989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文秀鐘樓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文秀居委鐘樓公園內。興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保存明建筑風格。坐南向北,總寬8.6米,總深9.2米。鐘樓為四角重檐攢尖頂,正脊頂上飾寶珠,岔脊處置脊獸�;衣低餐�,素胎瓦當、滴水剪邊。以四根木柱支承上檐,以十二根八棱形鴨屎石柱承托下檐。鴨屎石覆盆形、紅砂巖仰蓮、覆盆復合形柱礎。鐘樓基座由紅砂巖石構筑,開拱道貫穿東西。樓內銅鐘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鑄,上刻乾隆二十九年、康熙三十年落款的四幅銘文。鐘樓是順德僅存的古代鐘樓,且建筑和銅鐘保存情況較好,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歷史價值。2006年10月25日,文秀鐘樓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淇澳村天后宮和白石街位于珠海市唐家灣鎮淇澳村。村內的南直街與北直街以及從北面祖廟到南面村口,均用花崗巖石板鋪砌,3行石并排,寬約1米,全長1000多米。當地人稱之為白石街。1833年至1836年,英、美商人占據金星門為0鴉片驛站,還經常入村搶掠,調戲婦女。1836年7月2日,英、美商人糾集十五、六艘船駛入淇澳灣,炮轟淇澳村。淇澳村16歲以上村民齊集在天后宮前,用土炮、銅炮奮勇還擊,打死美國波士頓輪船局威廉柯爾艦長和3個英國人,迫使侵略者舉白旗投降,據傳賠白銀3000兩。淇澳村民用這筆賠款修繕了天后宮,還修筑了這條白石街。1994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商賢家廟是彭氏宗祠,用于紀念彭祖而建,屬于市級文物保護重點單位。祠內雕龍畫棟,收藏有眾多名家真跡,藝術品味極高。彭氏子孫在海外人數眾多,是彭氏后裔尋根問祖的旅游勝景,對外來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商賢家廟是彭氏宗祠,是海陸豐(包括五云洞、陸河、五華、紫金)地區彭姓子孫紀念彭祖之總祠。商賢家廟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用于紀念彭祖而建,屬于市級文物保護重點單位。彭祖是殷商時代的賢能人士,因而起名為商賢家廟。祠內雕龍畫棟,收藏有眾多名家真跡,藝術品味極高。彭氏子孫在海外人數眾多,是彭氏后裔尋根問祖的旅游勝景,對外來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彭祖,在我國古代是位赫赫有名的養生學大家、大彭始祖�!瓣P于彭祖,我們可以用十六字來概括:實有其人,似有其事,史有其籍,世有其跡。中國歷史上的彭祖,先秦視之為大賢,漢代……
[詳細] 惠陽農民協會舊址位于惠州市市區都市巷13號。舊址為何姓住房,三進院落式,建于清道光年間。 1925年底,國民革命軍肅清了東江的反動勢力。國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負責惠、潮、梅三個地區的行政領導。東江各地的工農群眾運動蓬勃發展。惠陽縣農民協會在省農會的具體指導下,于1925年11月16日成立朱觀喜為農會委員長,戴云昭為副委員長,何聰為秘書,林喜、黃星南、余子光、何有等為執行委員。以此為會址。不久,惠州的各行業工會也紛紛成立。1926年春,中華全國總工會和廣東省農民協會在惠州設立辦事處,辦公地點也在此處。 1978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