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鳳凰文昌塔
  鳳凰文昌塔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位于嶺下村西面路口,青磚砌造、高六層,高約20米,是寶安境內現存的最高古塔。1984年9月,被深圳市政府列為深圳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拔牟泵Q由來:因鳳凰村大部分人為文天祥(南宋末期著名抗元英雄)的后代,他們倡資修塔以示紀念并希望世世代代為民族繁榮昌盛,富裕強大而努力,故名“文昌塔”,又因塔居鳳凰山區,亦稱“鳳凰文昌塔”。文昌塔,聳立在嶺下村西面路口,塔基六角,塔身用青磚砌造,塔高六層。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原是四層,到同治年間,加為六層,是寶安縣現存最高古塔。每層塔門均有石匾或對聯,塔為疊澀出檐,無平座,塔基和第一層下半段,用青麻石砌筑,檐用五層菱角牙子,七層平磚疊澀砌出。第一層正面用方形門,第二、三層正門用券門,四、五層正面用窗,六層正……[詳細]
蔡氏宗祠——東莞新五區聯鄉辦事處遺址
  蔡氏宗祠——東莞新五區聯鄉辦事處遺址位于長安鎮霄邊社區正大街南社八巷10號右側,GPS坐標:北緯22°4818.0,東經113°4834.4,海拔高程10米。蔡氏宗祠始建于1850年前后,是霄邊蔡氏十九世祖所建,2006年重修。該宗祠坐西向東,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面闊14.1米,進深38.2米。磚木石結構,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舟脊,青磚墻體,碌灰筒瓦,麻石、紅石立柱,有塾臺。1941年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在霄邊秘密成立霄邊聯鄉辦事處,劉蔭任辦事處主任,辦公地點設于蔡氏宗祠內,辦事處歸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管轄。1944年9月,東莞新五區聯鄉辦事處成立,轄懷德、沙頭、赤崗、錦廈、烏沙、廈崗、北柵、霄邊等9個鄉。辦公地點依舊設于此處。聯鄉辦事處成立后,立即發起……[詳細]
叩齒庵(南昌起義軍三師政治部舊址)
  叩齒庵在潮州市區下西平路道后巷。原名濟生庵(又名大隱庵),始建于唐代。清咸豐林大川《韓江記》載:“叩齒庵在城南書院左,即韓昌黎大顛至郡所住處也”。庵內大顛堂額寫:“聰明宏博”四字。中為大雄寶殿,階前有兩古榕,不假泥土,騎階前石而生,呈黑鐵色,極其古致,據說已有數百年歷史。宋廣東轉運判官周敦頤留堂壁云:“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低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边谍X庵的傳說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任刺使。到達州治那天,下屬官吏、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韓愈看到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激動,突然前面一個和尚朝他馬前走來,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臉方額闊,遠看還一表人才,可近前時卻叫人害怕。原來他有兩個暴出的大牙,驟看如寺廟里猙獰的羅漢。韓愈頓生不悅,只……[詳細]
64、馬發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發墓
  馬發墓位于城區金山頂一覽亭邊,朝南偏東,碑石為民國初年民軍首領孫丹崖所立,后被摧殘。新中國成立后曾一度遷往西湖山南巖附近,上世紀60年代又移回金山頂,“文革”期間墓碑被敲斷,墓穴被毀平,1979年重修,筑回舊碑(殘缺不全),再豎立于墓前。馬發墓也稱馬公墳。馬發,海陽(潮安舊稱)人,南宋景炎年間為潮州摧鋒寨正將。時元兵南侵宋帝趙昰(后為趙昺)避走廣東邊境,繼續抵抗元兵。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唆都率兵進逼潮州,知州葉侯聞訊棄官逃走,宋帝聞訊派安撫使至潮慰諭馬發,著攝潮州軍州事,稱安撫使。馬發率眾堅守潮城,元兵屢攻不下。景炎三年(1278年)叛將陳懿又引元兵唆都部再次攻城,因馬發固守,城屹然不動,唆都屢次勸降,均為馬發拒絕,且時時相機出擊打敗元兵。及后元兵買通南門巡檢黃虎子,于二月二十九夜私開……[詳細]
廣州灣抗日賑災會舊址
  廣州灣抗日賑災會舊址位于湛江市赤坎區中山街道民主路107號,東經110°21′28″,北緯21°16′44″。1933年春,中共黨員許乃超通過廣州灣商會會長陳澄甫的關系到廣州灣接辦面臨停辦的廣僑小學。1935年春,許乃超在陳澄甫和社會知名人士馮凌云等人的支持下,在廣僑小學的基礎上創辦晨光小學,以學校為陣地,傳播革命思想,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箲鸨l后,1937年9月,許乃超動員陳澄甫以廣州灣商會的名義成立廣州灣抗日賑災會。廣州灣抗日賑災會發動愛國資本家和廣大群眾-日貨,捐款援助抗日,救濟傷兵、難民,辦理地方災難善后?谷召c災會還出版《賑災周刊》,宣傳廣州灣抗日救亡和賑災活動。副會長、晨光小學校董馮凌云曾陪同許乃超帶領晨光小學抗日救亡宣傳隊上街宣傳,親自登臺撥琴獨唱抗日粵曲,到商店、豪宅發動商賈……[詳細]
南浦李氏家祠
  李氏家祠位于均安鎮南浦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6.45米,總進深39.75米。主體為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藍色琉璃瓦剪邊,抬梁式木架結構。宗祠前為一麻石鋪成的地堂。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16.9米。青磚墻,花崗巖石腳。明間、次間為抬梁式,梁及駝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圖案。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三層花崗巖柱礎,上部皆置一“福祿壽”石雕。明間為花崗巖條石地面,次間為鐘鼓臺,上鋪花崗巖條石。墀頭置磚雕一幅(部分已毀)。頭進、二進以天井、迴廊相連。迴廊為卷棚廊,地面鋪階磚,現損毀嚴重;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花崗巖石柱礎。迴廊墻上有壁畫。廊封檐板刻有木雕圖案。天井為花崗巖條石地面,設有排水洞口,天井的水通過洞口流到暗渠排到外面。廊左右各開以門,連通外廊。二進為廳堂……[詳細]
北關古窯遺址
  北關古窯遺址在城區西北面距潮州西湖約500多米處,也稱窯上埠窯址,與距此不遠之北堤頭古窯址以及潮州古城南郊的洪厝埠窯址第四層、竹園墩窯址第三層一樣,同為唐代古窯址。出土物有碗、碟、壺、罐、盆等物,胎胚較厚重,外壁一般施半截釉,平底,滿釉和環底器極少,與廣東唐代器物主要特征相符,從壺、碗造型風格看,也為南北各地唐代窯址、墓葬出土物所常見,本地唐“儀鳳四年”墓也有同類出土,蓮花瓣紋瓦當也具唐代風格。其實,除前述東郊筆架山古窯址外,潮州城的南、北郊等地(現均在湘橋區轄區內),都布滿唐及北宋古窯遺存。如南郊洪厝埠窯址第二層、竹園墩窯址第二層,西、北郊的鳳山窯址、田東園窯址、甕片山窯址、竹竿山窯址、象鼻山窯址均屬北宋時期,不但出土了大量器物及殘片,還出土了三件有北宋絕對紀年的窯具。唐代窯地一般建于矮坡……[詳細]
深圳赤灣天后宮
  赤灣天后宮也叫天后博物館,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其創建遠溯宋代,其營造氣勢宏偉,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明萬歷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赤灣天后宮為其重要一站。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是明清時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赤灣天后宮建于宋代末年,營造氣勢宏偉,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凡朝庭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里時必定停船進香,以大禮禱神庇佑。據說,赤灣天后宮鼎盛時有數十處建筑,一百二十余間房屋,占地九百余畝,殿宇巍峨恢宏,廟貌氣象萬千,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擁有99道門的天后宮,也是深圳歷史上最負盛譽的人文景觀,在港澳臺及東南各國久享盛譽。天后宮前殿的龍柱……[詳細]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前線指揮部遺址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前線指揮部遺址位于大嶺山鎮觀音山的觀音廟。因山如觀音坐騎獅子橫臥,山上又有石似觀音坐像而得名。山前有巨石如更鼓,故又名更鼓樓山,山腰建有觀音廟。GPS坐標:北緯22°5307.9,東經113°4752.5,海拔高程119.3米。1941年6月1日,國民黨頑軍分兩路向大嶺山進犯:一路由駐金桔嶺的劉光、楊參化兩個大隊向太公嶺、百花洞進攻,在長排坡地受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華隊、虎門隊及民兵自衛隊的阻擊;另一路黃文光大隊150多人,從大朗經楊屋,約在上午10時到達大塘村。兩路國民黨頑軍因配合不上,黃文光部不敢貿然開進大王嶺,準備向牛牯嶺、矮嶺冚方向與劉光、楊參化部會合。第三大隊指揮員命令第五大隊的石龍隊、鐵路隊迅速轉到大塘打擊頑軍。石龍隊在牛牯嶺村后山崗上向頑軍展開……[詳細]
廣緣庵——路東干部訓練班遺址
  廣緣庵——路東干部訓練班遺址位于清溪鎮鐵場村,GPS坐標:北緯22°5136.0,東經114°1237.8,海拔高程87米。遺址原為一座嶺南風格的傳統佛教寺院建筑,名廣緣庵,始建于明朝。原建筑現已全部垮塌,僅剩殘墻。1997年10月,村民集資在原址上修復了“廣緣庵”的一部分,為三間二進二廊合院式布局,建筑坐北向南,磚墻內外灰砂批蕩,總面闊11.94米,總進深16.63米,硬山頂,綠琉璃瓦,該建筑兩側及前方保存原建筑殘墻及圍墻。1944年11月,中共路東縣委成立,隨即在清溪鐵場舉辦開辟山區政權訓練班和黨員骨干訓練班。學員畢業后,組成兩個工作隊,稱為鐵流工作隊和洪流工作隊,分赴清塘區和常平區,發展黨組織以及民兵和農會組織,建立民主政權,發動群眾參軍,開展減租減息,發展生產。20世紀50年代,遺址……[詳細]
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
  “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碣石革命歷史陳列館”位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碣石玄武山旅游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山寺保護范圍之內,其建筑物“自得居”是一處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史跡。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組建的紅二師在碣石作戰時,周恩來、徐向前等革命前輩曾在“自得居”舊址設作戰指揮部,由早期革命農民領袖彭湃等革命先烈指揮部隊和海陸豐農民革命隊伍攻打、解放了碣石城。1982年修復玄武山古跡時,經上級主管部門核準,在“自得居”掛牌,確認“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2008年,為保護好革命史跡,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填補地方紅色旅游空白,開辟青少年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陣地,經上級文化、文物部門同意,玄武山管委會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專門聘請了廣東省博物館有關專家、教授對“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詳細]
蠻陂頭水電站
  臺山市蠻陂頭水電站位于風景秀麗的北峰山麓,與臺山著名風景區石筆潭隔山相鄰,上有古兜山四級電站,下有塘田水庫。蠻陂頭水系隸屬于古兜山水系,水庫集雨面積有19.86平方公里,原有庫容量175萬立方。 蠻陂頭水電站是廣東省較早建成的水力發電工程,也是中南地區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因而,被喻為臺山第一顆水電明珠,曾制造石膏模型送廣東省水利廳和中央水電部展覽,吸引了不少業內人士和大批海內外游客前來參觀,名噪一時,蜚聲海內外。 蠻陂頭水電站始建于1948年,當時由華僑集資捐建,于1952年4月竣工建成,最早引進美國制造水輪發電機組一臺,機組功率為175千瓦,架設10千伏輸電線路至臺城,長度為18公里,主要供居民生活和照明用電。后又引進德國制造水輪發電機組一臺,機組功率為180千瓦。其后,又陸續安……[詳細]
73、中山白衣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白衣寺
  白衣寺又名白衣庵、觀音廟、紫竹禪林,是中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山市石岐區天門村庵前山(原名金山),始建于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觀音寺、紫竹禪林,位于石岐區蓮員東路庵前正街1號。觀世音菩薩,梵名半拏啰縛悉寧(梵音Avalokites/vara),亦稱觀世自在,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者,觀世人和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因觀音常著白衣,也稱為白衣觀音。也因觀音常處在白蓮中,以其住處又名為白處觀音。佛經有云:“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常住于此,能生諸佛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華部主也!庇^音有許多形象化身,但是戴天發髻冠,身穿白衣,身處白蓮花中的白衣觀音被視為觀音母,即各種變化觀音之祖。寺,一般指僧侶所居的佛門清凈地。庵……[詳細]
潮安甘露寺
  甘露寺,據《明一統志》所載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始創,而民間相傳有孝子廬墓而甘露降故名,自宋就奉佛。明、清、民國有修建,1984年起重修。以其天然大石室冠潮汕和石壁鑿造大型彌勒像之奇特壯觀,而游客不絕。1986年6月獲登記開放。甘露寺寺門由三塊品字型的巨石疊成,“玉簡書院”、“甘露洞天”,的題刻依稀可辨。佛寺上蓋是一塊凌空飛出的底平如削的巨石,蔚為奇觀。全寺約600平方米,分為3個部分。剛進,石刻“萬歷四十八年(1620)潮州知府賈口口助銀所修”。立有兩大金剛像,旁有韋陀菩薩立像。過之,是大雄寶殿,主奉釋迦牟尼佛,兩旁十八羅漢金身。頂部石板,刻著青色的“威靈保障”四個大字楷書。下擺著一大香爐石床。再進之,有一尊在底層原石上雕刻而成巨大的彌勒佛坐像,非常惹人注目,它高2.55米,……[詳細]
緝熙堂祠堂
  時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鎮歇馬村四巷與五巷之間緝熙堂乃清朝嘉慶年間梁君杖的十一個兒子為他所建的祖祠。嘉慶四年(1799)動工,次年竣工。該祠堂布局為三進兩天井,青磚結構,杉瓦蓋頂,寬10.45米,進深26.8米,占地面積280平方米。巨木為柱,抬梁堅固,構件雕刻精美,彩繪壁畫清晰,原汁原味,充分體現出清代中期嶺南建筑的藝術特點。建此祠堂時,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禮諱死,故不稱祠堂,為弘揚祖德,發揚家族“忠信仁義,尊師重道”等優良傳統,故起名緝熙堂。緝熙堂建成后,成為梁君杖家族議事,喜慶的活動場所,并以超前的意識,物盡其用,利用它開辟成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書院。梁君杖四世同堂,四代共育男丁107人,其中有功名的81人,監生、貢生、舉人及進士70人;二品官員4人;四品以上官員6人;五品以上10人……[詳細]
西嶺書法公園
  西嶺書法公園位于大埔縣城西北片,北環公路中間瀕河地段,東臨下壢西山嶺延線,南至河頭村北環路,西至寨上、雙壙,北至妙福寺牛黃下,規劃用地面積約2475畝。公園三面環山,北環公路及梅潭河環繞其間,山清水秀,山環水抱。書法公園規劃書法區、登山健身區、農業觀光區、祈福區四個景區。規劃設計主要體現四個原則:一是彰顯生態文化的原則。注重營造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客家風情,將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景觀融入到公園要素中,突出地域的生態和文化,展示客家風采。同時,在南門入口書法區,設置當代名家(省級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以上)書法作品100幅,東門入口將設置中國歷代書法經典80幅,東門到南門將設置唐詩宋詞各100幅碑廊。二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營造足夠的休閑、運動的山、水空間。三是遵循生態、自然、康體的原則。以自然山體……[詳細]
中共三羅組織革命活動舊址
  中共三羅組織革命活動舊址位于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都楊鎮六合村委榃寺村,都楊鎮人民政府內,由榮昌堂及旁邊的小炮樓組成。榮昌堂是中共云浮縣特別支部首任書記余渭泉祖屋,原為余氏書房。建于清代末期,兩層青磚瓦木結構,坐西北向東南,面闊16.6米,進深7.17米,懸山頂,博古脊,左右兩路脊飾有花鳥灰雕,平瓦。小炮樓位于榮昌堂左前方,緊挨著榮昌堂,三層青磚瓦木結構,闊6.9米,深16.8米。懸山頂,平脊,平瓦,木樓板,第三層的墻體上有槍眼。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1938年至1949年間,榮昌堂是中共粵中、西江、三羅(羅、云、郁)組織在云浮縣的秘密活動基地和交通聯絡中心?谷账泥l聯防辦事處、中共云北區委先后在此辦公,粵中地區許多革命前輩梁嘉、唐章、譚丕桓、李鎮靖、麥長龍等曾在這里部署指揮,帶領人民開展云……[詳細]
78、湛江宣封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湛江宣封廟
  湛江宣封廟在湛江市郊區太平鎮明清兩代雷州水師營地白鴿寨故地——通明港村。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白鴿寨把總童龍建,清康熙年間和民國36年(1947年)續有維修。廟瀕雷州灣,東南向,四合院布局,通面寬12.3米、總進深48.1米,總面積591.63平方米。沿中軸線置三殿二拜亭、依次為前殿、硬山頂拜亭、中殿、歇山頂拜亭、后殿,均為磚柱抬梁式結構,布紋瓦,綠琉璃剪邊。前殿廊柱礎作八棱花籃形,門置四抱鼓石。兩拜亭各以卷棚頂勾連中、后殿,獨立成組。廟內現存明清碑刻7通、嘉慶鐵鐘1個、石雕惜字亭1座。神龕及壇前木雕有透雕、浮雕、圓雕多種,花卉鳥獸形象各異,反映出雷州半島明清兩代木雕工藝特色。中、后殿神龕楹聯為當地名人手跡。中殿聯為清道光三年狀元林召棠手書,嵌“天后”二字:“海靜波恬共仰天恩光普照;民安……[詳細]
永富祖祠
  永富祖祠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新泉村淋泉壩。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1984年、1988年兩次進行重修。坐南向北。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為兩堂六橫三圍龍布局,通一進五間?偯骈81米,總進深92.9米,共計房舍111間,占地面積7524.9平方米,建筑面積4957.2平方米。硬山頂、龍船脊、灰瓦面、石灰夾石壘墻。正立面呈凹肚形,大門為麻石條大門框,大門上方題“永富祖祠”,兩側楹聯“東山世第;西晉家風”。下堂為敞廳,麻石圓形柱和石基英國“紅毛泥”柱多柱支撐,抬梁式木質梁架。中軸線上左右兩廊廳對稱,上部施門樓式屋頂,兩側前后各塑一對鯉魚出水槽。上堂比下堂高一臺階,陽刻彩繪木質龍頭挑,麻石圓形柱與石灰夾石墻屏風構筑神龕,供奉當地謝氏先祖牌位,神龕上方題“寶樹堂”,兩……[詳細]
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
  內伶仃島與深圳南頭半島隔海相望,它是位于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之間的一座小島嶼,總面積550公頃,于1950年解放。為紀念在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戰士們,特在校場修建這座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紀念碑是于1950年8月建立,碑體高12米,正面題有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背面書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樣,看上去非常雄偉壯觀。解放內伶仃烈士紀念碑由曾生將軍親筆題書。1950年4月18日,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4軍第130師第390團,在解放廣東沿海之萬山群島戰役中,受領攻占解放深圳灣(伶仃洋)之內伶仃島的任務。軍民團結取得是役完勝。16位身經百戰,瀝練槍林彈雨的指戰員,不幸壯烈犧牲,長眠于鵬城南海邊地。部隊與當地政府,隆重將16位犧牲烈士與同時期犧牲的寶安西鄉6位征糧隊員,安葬于寶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久久综合视频97 | 亚洲熟女久久国产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资源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