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廣州純陽觀
  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于海珠區(qū)漱珠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據地質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fā)出的熔巖堆積而成。漢代楊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嶺南畫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這里設帳講學。純陽觀為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在道光四年所建。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純陽觀雖位居商業(yè)鬧市之中,山門內卻別有洞天,清寂寧靜,純陽觀無論在建筑風格,還是供奉的道教其他神仙人物,或是其儒雅韻味積淀的人文氛圍,無不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然而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秉持,正是由于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道教也被譽為中國的活文化,道教的生命力也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新港西路五鳳村漱珠崗內乘車線路:乘商……[詳細]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現(xiàn)存的唯一古塔,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鎮(zhèn)南面(現(xiàn)在的增灘公路左側)2公里處的豸山上,緊靠碧波蕩漾的增江。雁塔構造雄偉壯觀,設計周密精巧,全用紅石砌成,外觀七層,內分十三層。高達32米,人們可以從底層直上塔頂。塔身為八角棱形,每層均有窗口,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并裝斗拱、巡廊,可以游覽八方景物。塔頂置巨型磁罌作裝飾,金碧輝煌,光耀云霄,磁罌上又系著八條金龍樣的連環(huán)鐵索,每條龍的頸部又垂下鐵串系著一只彩鳳和一個風鈴。古時,人們乘船下從江邊駛過,從遠而近,仰觀塔頂,只覺龍飛鳳舞,華采熠熠。原塔高7級(內為9層),八角平面,青磚砌筑,建在紅砂巖須彌座上,高81米、邊長2.5米,須彌座上雕有明代風格的如意紋飾,古樸秀麗。首……[詳細]
惠州元妙觀
  惠州元妙觀,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chuàng)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后改名朝元觀,后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tǒng)、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內分前后兩殿,前為玉皇殿,后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觀經歷千余年的滄桑巨變,留存的古建筑已經不多了,僅剩山門保留明代建筑特點。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始建以來幾經……[詳細]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建筑群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建筑群位于大埔縣,年代為清,屬于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人境廬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zhèn)雙坑村,是晚清維新思想家、外交家何如璋的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何如璋故居為世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史料標本。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被大埔縣政府列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并被梅州市文化旅游部門推選為市主線旅游點。2007年被廣東和浙江兩省數(shù)家大型旅游公司評定為廣東省四十大旅游點。人境廬建筑群依山傍水,坐西向東,恰處于大埔縣雙坑村田心之中。舊為私塾書齋的“日新書屋”和“耕經別墅”,與祖居“太史第”(茂塘公祠)和故居“人境廬”“通奉第”“宮詹第”呈“器”字形有序排列。其中“人境廬”為土木結構,建筑面積280多平方米。這幾棟建……[詳細]
25、得道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得道庵
  得道庵位于捷勝鎮(zhèn)郊區(qū)“海岸第一山”的山腰,面積600平方米,距離鎮(zhèn)中心0.5公里,景區(qū)隔壁為道教場所云山觀。得道庵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原叫“云山寺”。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緣禪師擴建這座庵寺時,易名為“得道庵”,大門匾額“得道庵”三字,長1.8米,寬0.66米。有“地拓三弓,卻萃西山之秀,天開八景,洵增南國之光”之雅頌。得道庵歷來名聞遐邇,“勝地靈巖”即是指得道庵。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勢高聳,怪石嵯峨,山色秀麗,庵內有虹橋捷步、曲徑通幽、蓮池印月、勝地靈巖、碧澗流泉、古壁蒼松、石船泛陸、仙井盤空等八景。歷來題寫的詩詞不少,可以感受到“有聽濤聲奏梵樂,遠觀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得道庵的和尚常以茶待客,相傳飲了這里的山泉所泡之茶,可益壽延年。……[詳細]
深圳革命烈士陵園
  深圳是廣東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東江縱隊的發(fā)源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tǒng)。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深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zhàn),前仆后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越的斗爭。大革命時期,深圳農民運動洶涌澎湃,積極支援國民革命東征和省港大罷工,震撼了反動勢力的營壘;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深圳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zhàn),拼死援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掩護國際友人撤離敵占區(qū);解放戰(zhàn)爭時期,深圳人民在三門島、萬山群島、大鏟、伶仃島和障閣等著名戰(zhàn)斗中,給當?shù)貒顸h反動派以殲滅性打擊,為配合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數(shù)的深圳優(yōu)秀兒女為了祖國和人民,馳騁沙場,血灑南疆,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無私無畏地貢獻出自己的生命。比較著名的烈士有:……[詳細]
廣州三元宮
  廣州三元宮三元宮坐落于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xiàn)存歷史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chuàng)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后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臺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筑中獨一無二。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jié)慶的主要活動場地。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應元路11號(中山紀念堂附近)類型:古跡道觀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詳細]
鏡波黃公祠
  鏡波黃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龍村仁德里路。是磋龍村人黃鏡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龍經濟發(fā)展總公司出資100多萬元人民幣重修。坐西朝東。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組成.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門口牌坊面闊5.56米,高7.5米,是用花崗巖石砌筑的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圓拱門,拱門下立兩根歐式柱,正面坊額陰刻“五世同堂”,其下面明間拱頂,刻“留鏡波影”,兩次間石額刻“蘭桂”、“騰芳”。背面明間坊額陰刻“德冶鄉(xiāng)閭”,兩次間石額刻“入孝”、“出弟”。整座牌坊的裝飾圖案,具有中西建筑風格。牌坊以內為小庭院,闊約28米,深約10米。中有通道,兩側植花草,庭院之西北、西南兩隅,兩襯祠前,各有一亭,亭高兩層,琉璃瓦,……[詳細]
楊仙逸中將墓園
  1924年,楊仙逸先生遺體葬于廣州黃花崗旁之三望崗空軍墳場,后來又遷廣州市郊賢莊。1981年,根據宋慶齡副委員長指示,廣東省政府撥款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重建楊仙逸中將墓園;1983年8月,該墓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楊仙逸(1891—1923),出生于華僑家庭,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909年,楊仙逸在美國就讀航空專業(yè)。1918年受孫中山電召回國。之后他募捐資金,購飛機12架,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空軍隊伍。后來,楊仙逸創(chuàng)辦廣東飛機制造廠,數(shù)月后制成一架飛機,孫中山親筆書寫“志在沖天”以示表彰。楊仙逸墓旁有兩個人的墓,經上網查詢得知,1923年9月,海軍-局長謝鐵良隨孫中山先生討伐軍閥陳炯明,20日謝鐵良與楊仙逸,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往博羅縣梅湖白沙堆檢閱-時,因-0,三人同時遇難。后來……[詳細]
莫萃華故居
  莫萃華故居坐落在東莞市洪梅鎮(zhèn)洪屋渦村東南坊10巷17號。原建筑式樣為三間兩廊青磚瓦屋,長寬各9.2米,占地面積80多平方米。1904年,中共東莞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莫萃華就在這里出生。1922年3月,在廣州當工人的莫萃華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923年秋,他受社會主義青年團粵區(qū)區(qū)委的派遣,回到家鄉(xiāng)洪屋渦村開展建團工作。10月,在洪屋渦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qū)直轄東莞支部。這是東莞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莫萃華任支部書記。1924年7月,他參加廣州農-動講習所第一期學習。同年9月,被委任為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派回東莞開展農-動。廣東農-動領袖彭湃曾多次到莫萃華家里,以洪屋渦為基礎,推動東莞農-動的開展。1924年12月,中共東莞支部成立。這是東莞的第一個中共支部,莫萃華任支部書記。1925年1……[詳細]
別峰古寺
  別峰古寺目前是潮州地區(qū)香火比較旺的一個寺廟,因古寺位于韓江邊大山坳中,其自然風光秀麗,是郊區(qū)難得的一片靜土,除了上香求平安外,也是一個不錯的自然游覽景點,周邊的山峰都可以攀登,山上風光秀美。別峰古寺位于意溪鎮(zhèn)橡埔村別峰山,面臨韓江,南攬鳳城秀色,群山環(huán)抱。別峰山原稱鳳棲山,明代有潮州八景之一的“鳳棲木棉”。清末林大川在《韓江記》載“鳳棲山即別峰山也,距城東北十里,山峰秀色而為附郭名勝,文人學士多覽游焉”,山有“鳳棲樓”,寺內有仇昌祚書“過橋便覺市塵少,到寺方知增日長”的詩聯(lián);宋代潮州進土知梅州事陳希及題壁詩:“千載傳聞孰是非,高梧修竹晚風微。欲知古寺獸棲鳳,殿樓今無燕雙飛。”可見“古寺”由來已久。別峰古寺分前、中、后三進,前座為門樓亭,中座“國道寶殿”供奉南海觀音,后座“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詳細]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位于惠州市惠城區(qū)中山公園。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派員到惠州,先后組織發(fā)動反清的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20世紀20年代多次率聯(lián)軍討伐盤踞廣東的陳炯明叛軍,先后6次親赴惠州前線指揮戰(zhàn)斗。為紀念孫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園改為“中山公園”。1937年在公園內建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南面成十字交叉的兩條街道(路)名,分別改為中山東、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惠州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為了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曾兩次派員到惠州組織發(fā)動了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為了統(tǒng)一廣東,肅清東江軍閥-勢力,1923年7月23日,孫中山親自督師赴石龍指揮攻困守……[詳細]
聚龍古村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臺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坐落在沖口街隴西與招村之間,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仍帶有田園風光。聚龍村現(xiàn)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間。廣州芳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龍村。據說這個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著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龍村的青磚大屋,墻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圖案。大屋的門分幾層,從外到內,依次是角門、趟櫳門、大門。聚龍村的樓房內部設計大同小異。大廳內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左右對稱,各側排列四間房。二樓共有五間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詩詞佳句。在小巷中還看到幾間蠔殼屋,以青磚作柱,再以蠔殼砌墻。……[詳細]
潮州鳳凰臺
  鳳凰臺位于廣濟橋下游近一公里處,韓江江心小島仙洲島之鳳凰洲頭。始建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為知府侯必登創(chuàng)建。原臺分3級,高7丈,上有四角方亭,立于塔式石基之上,橫匾上 書-“中流砥柱”4個大字。隨后歷代又在鳳凰洲陸續(xù)增建十相祠、文昌祠、奎閣、龍神廟、天后宮等景點,還有庵寺古塔等。這些建筑風格古雅、樸實,形成江中的一個獨特景區(qū)。由于遭受大水,兵亂等天災-,幾經興廢,屢毀屢修。至1998年以前存在的鳳凰臺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潮安縣長林一足所重修的一座四柱、單檐歇山頂水泥結構的亭臺。“文革”期間鳳凰臺遭受破壞,幸好嵌在臺基上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匾和民國二十五年懸掛于臺上檻的4塊匾額被人用泥和貝灰涂抹覆蓋,客觀上保護了這些匾額,使之逃過大劫。1999年市政府投資修復鳳凰臺,7月……[詳細]
茶庵寺公園(茶庵公園)
  茶庵寺是江門市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座落于江海區(qū)外海鎮(zhèn)的五馬歸槽山麓,距市區(qū)約十公里,是一處風景幽美的好去處。相傳唐朝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制星圖,在此結一小茅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與0之、張衡、李時珍齊名于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地理,漫游全國各地。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明朝萬歷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詳細]
梁氏宗祠——甘霖抗日民眾夜校舊址
  梁氏宗祠——甘霖抗日民眾夜校舊址位于湛江市麻章區(qū)麻章鎮(zhèn)甘霖村,東經110°17′40″,北緯21°18′17″。1939年,中共遂溪七小黨支部的支仁山、招離、王國強等人按照遂溪青抗會的部署,通過梁子端(遂溪七小教師、甘霖村文人梁墨齋之子),到甘霖村開辦抗日民眾夜校,校址設在甘霖村梁氏宗祠(原永寧鄉(xiāng)初級國民小學)。支仁山等人依靠村中貧苦農民梁甫、梁汝宏、梁汝新、黃南保、黃桂(黃良桂)、梁有以及婦女積極分子吳森(又稱吳嬸)、梁玉英等人,廣泛動員群眾參加夜校。夜校老師主動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群眾建立深厚感情。夜校采用自編的宣傳抗日和革命道理的教材,教群眾識字、唱抗日歌曲,講抗日故事等,寓政治教育于文化教育中,發(fā)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夜校還成立遂溪青抗會甘霖通訊站。不久,夜校和陳村仔夜校合辦,……[詳細]
周氏宗祠——中共東莞縣委機關遺址
  周氏宗祠——中共東莞縣委機關遺址位于常平鎮(zhèn)橋梓村(橋梓村原名為屋廈),整座宗祠占地300平方米。GPS坐標:北緯22°5845.3,東經113°5810.8,海拔高程8米。1925年秋,在中共黨員、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蔡如平的組織發(fā)動下,屋廈農民協(xié)會在周氏宗祠成立。農會的主要負責人是周達墀(周時泰)、周一夔,會員約300人。農民協(xié)會組織農會會員和農民自衛(wèi)軍,與土豪劣紳進行斗爭。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政變,共產黨轉入地下活動。是年秋,中共東莞縣委成立,縣委書記蔡如平化裝成豬肉販子,帶領部分縣委成員秘密轉移到屋廈,繼續(xù)堅持斗爭。在周達墀的商店里設立縣委機關,該商店為周氏宗祠的附屬建筑(現(xiàn)已拆毀)。縣委將全縣農民武裝編成三個大隊,其中以屋廈農民協(xié)會會員為基礎組成常平大隊,葉漢庭任大……[詳細]
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
  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位于潮陽區(qū)文光街道棉城中山中路,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公元1602年(明萬歷三十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姚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為紀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陽縣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鳳”:順天府治中、撫州府通判、京闈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舉人姚璦,南京戶部主事、廣西參議、進士姚紹等名臣而建。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陽討伐降元都統(tǒng)陳懿、潮州知府劉興期間,姚鼎謁見文丞相并被任命為潮陽知縣。時值兵荒馬亂,姚鼎變賣自家田產作為軍餉,并親率縣內兵民支援文天祥抗元戰(zhàn)斗,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為國捐軀,時年僅48……[詳細]
東莞東岳廟
  東岳廟,又名東岳行宮,位于象山村象嶺南麓,始建年代不詳,廟坐北朝南,占地1000平方米,供祀的是東岳大帝眾神體系。該廟重建于南宋紹熙五年(1194),明正德十五年(1520)劉距重修、擴建,明代、民國及1993年數(shù)次重修。全廟依山取勢,步步高升,坐北向南,由前殿、東岳廟明代碑刻門廊、香亭、兩廂、正殿組成,占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為硬山頂,擱擅式結構;正殿施如意斗拱。全廟由中路正院和東、西道院三個部分組成,正面有大門、香亭、正殿,兩側對翼,有御馬亭、虎殿及配殿。殿宇堂屋376間,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qū)的最大的廟宇。整個廟宇氣勢恢弘,建筑精良。茶山東岳廟主殿供奉著東岳大帝,但兩側守護四神卻十分奇特,均著朝服,冠以盔甲,或官帽。2008年東岳廟火燭導致大殿焚毀,從殘存的守護四神圖片中,看上去著裝……[詳細]
張蔭垣故居
  張蔭垣故居在市蓮花路沙塘坊13號,是佛山僅存的兩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張蔭桓佛山人,字皓巒,號樵野,光緒年間充總理衙門大臣,曾任出使美、西班牙、秘大臣,官至戶部左侍郎,因支持維新變法,遭遣戍新疆,后更誣以通俄而被殺。駢散文詩皆卓然成家。畫亦超軼,佛山家中置“鐵畫樓”,著有《鐵畫樓詩抄》諸集。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大興土木,不惜耗資巨萬建此宅第,以至建筑規(guī)模相當體面,整齊美觀,不僅右側有小巷縱貫首尾,而且在左右兩旁還配置二廳、廚房、儲物房以及傭人雜役居室等。主體建筑頭進門房、二進大廳、三進內廳和四五六進住宅從西向東排列,為六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各建筑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墻,三開間通面寬10米,總面積約610平方米。頭進門房原于居中置大型木雕屏風,以示其門第之高貴;其大門為回字門口,以磚墻間成左……[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高清亚洲电影 |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在线女女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 亚洲欧美在线rr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