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位于黃埔區長洲街道軍校路170號大院內西側山崗。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解放萬山群島(即萬山海戰)中光榮犧牲的24名英烈長眠于此。陵園內立有其中一名烈士林文虎的半身銅像及紀念碑。碑的落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艦隊政治部,1953年8月4日”。林文虎是廣東潮汕橋頭村人、中共黨員,在萬山海戰中擔任江防司令部海防隊副隊長,他率領“解放”號、“勞動”號、“前進”號3艘炮艇擔任第一線戰斗任務。5月25日凌晨約5時,在垃圾尾島附近海域與20余艘敵艦相遇,林文虎不顧一切沖入敵艦群指揮戰斗,擊沉“永寧”號艦,擊傷“中字”號艦,打敗了噸位百倍于自己的敵艦,立下了人民海軍的第一戰功。最后林文虎英勇犧牲,被追認為中南軍區海軍戰斗英雄。毛澤東主席稱贊萬山海戰:“這是人民海軍首次戰例,應予……[詳細]
長岐古塔
  化州長岐鎮聳立著兩座頗具名聲的古塔,印證了文化之鄉名不虛傳的美譽。題雁塔鄉間俗稱八角樓。該塔位于長岐鎮南安圩東南側的田間水濱,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呈三層八角形塔身,高6米,塔門上鐫“題雁塔”三字,底層嵌刻《題雁塔記》,為當地犀灣村籍進士、吏部主事李士周撰并書。古塔灰磚砌成,有硬土夯成的環型臺基,由于年久失修的緣故,荒草蔓生,野鳥扎營,但也由此憑添了一絲野趣,一眼可見其文物的滄桑感。題雁塔籠罩著一種神秘的鄉野之風,聽說解放前,學子開始入私塾就學之前,一定要到題雁塔燒香叩拜,表明自己求功名的決心。旺嶺古塔鄉間亦稱八角樓。該塔位于長岐鎮旺嶺橋畔,是一座覆缽式的-塔,修建于明代萬歷庚辰年(1580),清代咸豐年間和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兩次重修。塔分上下兩層,底層稱“報德祠”,祠門兩旁鐫刻有一副……[詳細]
點翠洲留丹亭
  時代:民國惠州留丹亭,位于惠州市市區西湖點翠洲。民國2年()為紀念辛亥惠州“馬安之役”犧牲的陳經等15名烈士而建。亭名“留丹”,取文天祥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1916年改亭為閣,1927年閣壞,改為中山亭,1935年重筑亭,仍名“留丹”,又名“烈士亭”。1959年,又改亭為閣,面積38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閣頂以莊重大方的歇山造與坡度平緩的卷棚式相結合,閣內游廊環通,白石欄、黃桂落、紅墻碧瓦,整座建筑掩映于扶疏綠葉之中。正門木匾“留丹亭”三字為廖承志手書。門前木刻楹聯:“殿角生微涼,呼吸湖光飲山綠;天地有正氣,留取丹心照汗青。”聯語乃東莞學者陳荊鴻集蘇東坡、文天祥句而撰。正門前還有廖承志詩石刻一通,記錄了抗戰時搶救留港文化人的行動中,廖承志在惠州見聞。1911年……[詳細]
克修公祠
  克修公祠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大地村橋頭組。建于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坐西北向東南。由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為兩堂兩層四橫一圍龍布局,通一進五間,總面闊49.4米,總進深60.3米,共計房屋75間,占地面積約2979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742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三合土夯墻,均木質挑、水墨描繪花卉等圖案墻裙、印花三合土地面。大門為一進,硬山式、人字山墻、麻石條大門框,上方題“克修公祠”,兩側楹聯“克勤克儉;修德修身”。下堂為敞廳,石基木柱構筑雙面鎏金木刻穿花人物、花卉等圖案木質屏風。下堂與上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上堂比下堂高一臺階,石基木柱與木質屏風構筑神龕,供奉湯氏先祖牌位,屏風上飾人物、花卉等圖案彩繪。堂屋后左右兩側有方形、圓形兩口日月水井。花胎寬大平坦,鋪筑八……[詳細]
天褒節孝石牌坊
  天褒節孝石牌坊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龍潭村。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坐北朝南。由坊座、坊身、坊頂組成,為四柱三間,三層三檐,東西對稱,南北兩大面,均麻石質構造,通高7.30米,寬6.90米,深1.35米,占地面積10平方米。整座牌坊由四根0.32米見方的方柱支撐,并將牌坊分隔為中門和東西側門。柱底東西兩側由葫蘆形抱石鼓夾持。坊身逐內收,到坊頂聚合為約0.5米高寶葫蘆矗立于頂蓋的中脊上,在各層的脊頭和岔脊上有云紋飛檐。支撐牌坊的4根大石柱均刻有“我心真匪石”、“圣澤競如天”等褒揚聯文詞句。明樓前面刻立此牌坊的因由,后面陰刻“松節冰心”。次樓前、后面明間均陰刻“天褒節孝”;左右次間前面為淺浮雕鳳凰,后面為淺浮雕麒麟圖案。邊樓前、后面明間均陰刻“圣旨”;左右次間前面為石雕官員像,后面為石……[詳細]
祖廟大街店鋪
  在嶺南天地中,一處被標上“祖廟大街店鋪”的文物景點,曾經是明末清初佛山最繁華的鬧市。這里是古老佛山最繁華的地方,最鼎盛時期出現在清乾隆年間。從《佛山忠義鄉志》古人繪畫中可以依稀找到這一帶店鋪曾有的景象:這里曾經有售賣各種生活用品的店鋪,像手工業的剪紙、木版年畫、鍋碗瓢盆、石灣公仔和鐵器等。當時以陶瓷、鑄造業等手工業聞名全國的佛山,在祖廟大街店鋪集中展示了本地的文化精粹。后來隨著近代工業化的發展,在機器化制造的洋貨和戰爭的炮火面前,祖廟大街店鋪一度陷入衰落時期。而新中國成立后,傳統工藝被人們重拾,祖廟大街的繁華才得以逐漸恢復。據佛山嶺南天地相關負責人介紹,佛山在明、清時期,民居比較集中,且大部分以商號、作坊、住所三合一使用,下鋪上居或前鋪后居成為佛山典型傳統店鋪的形式和街景,花崗石的“鋪張墩”……[詳細]
江邊黃氏宗祠
  江邊黃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筑,屬于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圍自然村交界處,占地面積654平方米。據《江邊黃氏族譜》記載,江邊黃姓先祖南宋時因戰亂從江夏(今湖北漢口一帶)幾經周折南遷定居于江邊,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伊中舉出仕為官(官至江西撫州通判),倡議之下,興建黃氏宗祠。清咸豐九年(1859年),族人黃龍韜因征剿太平軍有功,受朝廷封賞后,對祠堂進行重修。祠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抬梁式混穿斗式結構,中軸線對稱布局,庭院式設計,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撐梁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各設有明天井兼回廊,三進另辟有左右廂房。布局合理,寬敞、明凈、莊嚴、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中國建筑文化特色。祠內保存……[詳細]
大梅沙遺址
  大梅沙遺址位于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村前海灣沙堤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與周代。1980年發現,其后于1992年、1993年兩次發掘共2405平方米。遺址Ⅰ區(沙堤中部)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有兩個文化層,發現有灶坑遺跡。出土陶器有夾砂與泥質兩種,器種有釜、罐、碗、豆、器座、支腳等,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劃紋、葉脈紋、水波紋、貝印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等。石器有斧、錛、刀、拍、礪石等。T11③層的木炭標本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250年。Ⅱ區(沙堤西南部)為周代,第二文化層出土大量幾何印紋陶器,其中多為夔紋陶器,也有原始瓷豆。陶器紋樣多為組合紋,如夔紋與方格紋、云雷紋、凸格或凸點紋組合。陶器種類有甕、罐、豆、缽、杯、器座、紡輪等,多見圜底器,少量圜凹底和圈足器,部分陶器的器身有刻劃符號。石器有斧、錛、鑿……[詳細]
埔河文廟
  埔河文廟,又稱文昌閣、文昌廟、東海文廟(改建前名稱),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埔河村口,面向吊鐘山,背靠西山、黎峰山。始建于清代,清道光戊戌十八年(1838)和2005年曾重修。坐西北向東南,高約20米,三層建筑,占地面積763平方米。底層平面為長方形磚土結構建筑,二層以上為木結構建筑,呈六角形,磚砌空心,六根紅色柱梁支撐琉璃瓦頂,內承斗拱,壁上描繪有彩鳳、山水、花草等圖案。檐上綴有各種垂蓮,原廟頂上有紅色大葫蘆為冠,融儒道佛家特色。三樓朝東的門楣上,掛著“文廟”兩字匾額,兩邊楹聯為:“東山化雨,海表雄風”。壇臺上原有一尊木刻“魁星點斗”神像,高約50厘米,一腳踏鰲,右手高擎彩筆,雙目炯炯有神。廟塔所有梁柱均以鉤榫銜結,不用釘鉚,木構件斗、拱、梁、柱、檁、桁、桷及磚雕、石雕、垂花等藝術構……[詳細]
殷氏宗祠——大沙鄉農民協會遺址
  殷氏宗祠——大沙鄉農民協會遺址位于大嶺山鎮大沙村舊圍,GPS坐標:北緯22°5550.9,東經113°5007.1,海拔高程22米。整座宗祠坐東北向西南,建筑三開間三進合院式布局,進深29.86米,面闊11.84米,高7米。兩側設兩廊,圍合中間設有一天井。磚木結構,硬山頂,首進博古脊,二進龍舟脊,抬梁與穿斗結合式梁架。1925年秋,廣東農-動領袖彭湃在此開展農運串聯。隨后,在中共東莞地方組織的發動下,成立了大沙鄉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會址設在殷氏宗祠,開展農-動。1927年12月17日,中共東莞縣委領導人蔡如平等在此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布置響應、支援廣州起義的工作。1938年初至1941年,中共地下黨員張英受東莞縣黨組織的委派來到大沙鄉開展抗日游擊基地建設,以殷氏宗祠為據點,建立了黨支部,發展……[詳細]
蓮峰書院
  蓮峰書院位于石灣區蓮子崗豐寧寺側,是保存為完好的一間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筑,蓮峰書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間最后一任南海知縣宋瑋召集七堡士紳捐資修建作為七堡內五十四個村莊子弟的封建科舉的教育場所。據《南海顯志》記載:蓮峰書院在魁崗堡。石灣園尾蓮子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宋瑋楷大江、大富、魁崗、深村、榕洲、張槎、土爐七堡紳士捐建……現今保存下來的書院碑記亦有記載:南海大魁之間舊有文武廟,在豐寧古剎之左……因日久棟宇圮頹,召集各鄉紳士擬解奚囊,仍其舊而修葺之兼創后坐,大其規模,以廣嚶鳴之雅誼,或品商古今,或會課藝文……蓮峰書院歷代多有修葺,僅乾隆二十三年各鄉士紳就費了七百金,歷時三個月進行大規模的修葺。民初廢除了科舉考試,蓮峰書院由于歷史上的重要位置,七堡總局就設在蓮峰書院。七堡所管轄的范圍稱為蓮華四……[詳細]
東平大押(典當博物館)
  東平大押清代當鋪碉樓位于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1號,緊鄰當年明代東城門的城門樓。這座碉樓造型的當鋪舊址建于清代,俗稱為“大東門當鋪”,是當時全市第二大當鋪。與中山七路西門口的另一當鋪舊址——寶生大押遙相呼應。東平大押現已變身為內地首家典當博物館。東平大押建筑平面呈方形,北側高五層,南側高四層,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樓狀。如今僅存當鋪的倉庫樓,四面都有開窗,窗口都是內大外小,花崗巖石窗套,屋頂建有女兒墻,使得整幢建筑外觀上呈現出碉堡狀,在1999年被定為廣州市級文物。百余年前,400多家當鋪林立羊城,以至于有“當鋪多過米鋪”之稱。如今,其中大多已灰飛煙滅,在老城區僅存幾座碉堡式當鋪,讓人留下印象深刻,位于中山四路與越秀中路交界的“東平大押”就是其中之一。屹立百年的東平大押,見證了羊城物事的興、衰、榮、……[詳細]
前山寨城
  前山寨城位于珠海市前山鎮舊城內。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濠鏡澳(今澳門)后,明朝廷為防御外來勢力侵略,于萬歷二年(1574年)筑關閘,派兵駐守蓮花莖,又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建前山寨,派參將領兵駐守。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筑城墻,以副將鎮守。據《香山縣志》載:“土城周圍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為門三:南曰‘前豐’,東曰‘物阜’,西曰‘晏清’,北逼于山故不門……”。乾隆九年(1744年),前山寨改設為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署,轄番禺、東莞、順德、香山等縣海防及澳門事務,故又稱“澳門同知”。城內建有軍民府、軍裝局、火藥局、兵房、演武亭、關帝廟等,今已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寨城曾作過重修,同年,清政府與葡萄牙簽訂……[詳細]
陳氏小宗祠
  陳氏小宗祠 位于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田頭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陳上川“奉金歸本”始建。坐北向南,磚木結構,面寬三開間18.5米、進深共42.9米,總面積約為793平方米。琉璃瓦剪邊,懸山頂。正門廊石柱4條,石材傳系陳上川派船自越南南方運回。祠內仍存“陳氏小宗祠”木匾1塊,長2.43米、高0.68米,朱色髹面,陽刻楷體髹金,右上角篆體陽刻印“追遠報本”,左下角刻方形印二,上印陰刻“光前”、下印陽刻“裕后”,均篆體。匾無年款,亦無署名。另有陳上川畫像和其母其妻畫像各1幅,均按清代服式繪制,系族人年節祭祀時懸掛的“祖像”。陳上川(1626年-1715年),號義略,今湛江市南三鎮田頭村人,是明末清初移居越南的早期華僑。陳上川青年時任明末清初臺灣鄭氏政權高廉雷總兵,巡航南海,保護商旅。康熙十八……[詳細]
李榮欣故居
  李榮欣故居位于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桂圩鎮桂圩村委龍崗村,始建于清末,座西北向東南,總面寬18.8米,總進深14.1米,建筑面積278.24平方米,五開間深一進,青磚、泥磚瓦木結構,硬山頂。墻上有壁畫、木雕、灰塑。右側入門,有門樓,大門為杉木門。再前為天井,左側有廂房,前有圍墻,正廳里有神樓棚。2017年被郁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3月修繕布展完成。李榮欣于1940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職桂圩鎮鎮長,并建立了桂圩鎮自衛班,1944年擔任“郁南民眾武力指揮部”桂常隊隊長。李榮欣是“四·一八”武裝起義的重要領導人。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第四支隊第十一團政委;同年4月和6月,分別任郁南縣人民政府縣長和中共郁南縣工委書記兼縣長;7月,任粵中縱隊第四……[詳細]
馬頭石大屋村
  馬頭石大屋村(又稱“九廳十八井”)位于清城區石角鎮馬頭石大屋村,始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相傳鐘姓太公子奇的兒子鐘聲亮暴富后,先后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將宅院興建起來。建筑坐北向南,廣五路三進帶后樓,青云巷相隔。前院左有門樓,前有池塘和地堂,存有旗桿夾二對,上陰刻“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鄉試第九名鐘得鰲”、“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鄉試第三十九名鐘俊彪”。總面闊78.26米,總進深80.60米,建筑占地面積6181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大院從東面門樓進入,中路面闊五間三進,東西路各由三組三間兩廊民居和兩橫屋(各10間)組成。后樓兩層,每層一廳十八房,前有通道梯級,相傳可跑馬上落,所以又稱“跑馬樓”。大屋中為宗祠形制,余為民居,整座宅院結構采用中軸線對稱分布,廳與庭院相互結合構……[詳細]
中共東莞特別支部機關舊址
  中共東莞特別支部機關舊址位于東莞市東莞中學北區。1923年夏秋間,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阮嘯仙派莫萃華回東莞組建青年團組織。10月,莫萃華在洪屋渦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直轄東莞支部,成員7人,莫萃華任支部書記。1924年3月,蔡如平、蔡日新被委任為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回東莞開展農-動。同年11月,莫萃華、蔡如平、蔡日新先后被吸收為共產黨員。同年12月,他們組成中共東莞支部,隸屬中共廣東區委,莫萃華任支部書記,機關設在東莞中學,這是東莞的第一個中共支部。莫萃華同時兼任共青團東莞特別支部書記,黨、團組織合在一起活動。莫萃華的活動地點主要在學生宿舍,即后來的東莞中學教學樓。他在東莞中學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把《響導》、《少年先鋒》、《共產主義ABC》等進步書籍介紹給進步學生,發……[詳細]
宋廷楨夫婦墓
  宋廷楨夫婦墓 位于花都市赤坭鎮三和莊村后,土名飛鵝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現墓為光緒三十年其子孫將宋與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圍大,從后土到山腳石華表全長56米。墓塋分四級,最上為后土,往下三級漸次擴寬。后土為土丘,上豎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級中間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文的刻石,作展開三頁的書卷式,有座。第三級即本墓圈,青磚砌筑的交椅形,正中嵌麻石墓碑。碑文楷書,正中:“皇清敕授文林郎賜進士出身四川富順縣知縣廷楨宋府君妣李太孺人庶妣劉孺人庶妣李孺人”,右山手嵌1方墓志石(已移置洪秀全紀念館保存)。再下第四級為土臺,兩邊有麻石旗桿夾一對(左邊的已毀),上刻宋廷楨的功名名銜。土臺外尚有石華表一對(其一已失)。這墓規模較大,形制特別,在廣東現存清墓中較少見。宋廷楨,花……[詳細]
99、貢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園
  在被稱為“荔鄉”的廣東省高州市根子鎮,現存有一個果園,園里生長的荔枝樹雖然樹齡都已在500年以上,但棵棵枝繁葉茂,年年碩果累累。這就是中外聞名的“貢園”!據史載,唐朝宦官高力士當年貢奉給楊貴妃品嘗的荔枝就摘于此果園,并后續進貢給皇帝,所以人們稱此果園為“貢園”。當年大詩人杜牧有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從該詩中可以看出,楊貴妃是非常喜歡“貢園”荔枝的。據說高州市大多數的荔枝樹都是“貢園”荔枝樹的后代。因此“貢園”也被人們尊稱為“荔枝博物館”。而“貢園”所在的根子鎮,由于荔枝的品種和產量在全國最多,也被業內的人們稱為“中國荔枝第一鎮”。由于名氣大,內涵多,“貢園”早已經是廣東省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每年都接待大批的國內外游客。2000年時,國家主席……[詳細]
100、石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庵
  石庵位于湘橋區意溪鎮桂坑村石庵山(古稱石甕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州市區約15公里。山上高樹凝煙,怪石嶙峋,曲徑迀回,洞穴幽邃;山下碧溪流水,清幽雅致。石庵依山而筑,盡得自然之神韻。庵分二層:上為佛堂,白墻灰瓦,十分簡樸,堂前有桂花一株,高逾一丈,植于明代,據傳為明末公主(郡主)手栽,芬馥異常;下為自然巖洞,洞虛如室,可容十數人。從山腳登蜿蜒小徑而上,可見路左峭壁上,鐫“寒拾留響”、“不昧因果”的摩崖石刻,為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錦手書。石庵有“最上巖”,《海陽志》載:“最上巖在城東石庵山,捫蘿陟蹬凡三數三至半山,巖石隱伏,有僧舍兩椽,下為巖洞,洞虛如室,可容數人。巖前余地寬可數十人坐,有石壁削立,鐫“最上巖”三字,明尚書黃錦書。相傳明黃錦嘗避亂于此。其石壁頂平方,西望郡城歷歷在目。壁下有洞,深無際……[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色狠狠 | 亚洲性爱女色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香蕉午夜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