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該井位于埤城鎮西巨自然村,圓形石質井欄,內徑33cm,外徑55cm,井壁由青磚砌成,村民于今年為生活方便加了水泵設施。該井是西巨村明清時期村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該井位于埤城鎮西巨自然村中,井欄為石質圓形,內徑38cm,外徑50cm,井欄下為圓形平于地面的花崗巖基座,井壁由青磚砌成。該井是西巨村明清時期村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西賀馬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延陵鎮樂村行政村西賀自然村中。該建筑建于民國時期,原三進,現僅存一進,建筑分布面積約159平方米,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一進五開間,面闊19.2米,抬梁式柱架結構,柱梁粗大,進深七檁8.3米,東西山墻完好,前后墻修建過,地面修建為水泥地板,屋面為現代青瓦。該祠堂對研究丹陽地區民國的祠堂建筑風格,生活習……[詳細] |
![]() | 烏土墩土墩墓位于丹陽市珥陵鎮祥里行政村烏土墩村中,村以墩為名,墩體里長方形,墩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2米,高出地面約2米,墩體地表無跡象。該墩應該與正南方800米外新發現的周代葛城遺址有著密切的關聯,對研究周代社會形態、喪葬習俗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烏龜山土墩墓位于丹陽市珥陵鎮珥城村慈母自然村東北600米處,地處平原田間,墩體高出地面約2米,底徑約為15米,四周為農田,地面可采集到硬陶片,無紋飾。該墩對寧鎮地區吳文化社會生活、喪葬習俗研究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韋昭井位于丹陽市延陵鎮延陵行政村,季子東街60號院內,井建于明代,井占地約3平方米,青石質地,井欄高約39厘米,厚約9厘米,內徑為36厘米,外廊為圓柱形,內圓,井壁用青磚疊砌。井現仍使用。韋昭系三周東吳著名文學家,受封為高陵亭候,韋昭井所在處原系韋昭府邸。當時有房兩進一院,院內東端水井系該井。韋昭井是明代韋氏后人所建的……[詳細] |
![]() | 王海燕民宅位于丹陽市埤城鎮堯巷村王巷自然村246號。該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座北朝南,為二進一廂房,抬梁式結構,硬山頂,分布面積約500平方米。第二進三開間,面闊12米,進深7.8米,七檁,東西山墻,保存較好。第二進現存1間,進深七檁,上下二層,屋脊橫梁粗大,木質較好。該民宅規模較大,較殘破,對研究丹陽清代民居建筑分格、布……[詳細] |
![]() | 劉氏宅位于丹陽市埤城鎮張巷村西周自然村。該建筑據了解為劉姓太公于清光緒年間所建,劉姓太公是丹陽前艾人氏,因經商發家,后在丹陽縣城內開設大同絲綢莊。座向朝南,磚木結構,分布面積為2784平方米,第一至四進都是八間,上下2層,進深七檁,第五進為13間,進深七檁,上下兩層。第六進現代建房被拆毀,現殘存北墻體部分。劉氏宅保存較……[詳細] |
![]() | 惠泉古井位于丹陽市呂城鎮呂城中心小學院內,井為青石質地。呈八角瓜棱形井欄,外徑約為0.54米,內徑約為0.35米,井欄高為0.50米,井欄刻有“惠泉”兩字,井壁用青磚疊砌。井現無人使用。呂城中心校現校址在清代原為呂城鎮敬節堂,敬節堂是當地呂城民眾集資幫助贍養孀婦的公益性機構。惠泉是清代呂城鎮敬節堂這一機構的直接見證,具……[詳細] |
![]() | 惠政橋座落在丹陽市呂城鎮運河留莊行政村留莊自然村,東面南北流向的永豐河上,橋始建于清代,為石板橋,東西朝向,花崗巖石質地。橋長約17.7米,寬約2.55米,橋兩邊基座由方形青石砌成,橋面為花崗巖石平鋪。橋柱各用三塊長條花崗巖石豎立。村民用水泥混凝土對橋面重新修建過。現橋仍使用。該橋對研究清代丹陽地區石梁橋的建造工藝、風……[詳細] |
![]() | 夥巷11號古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新民中路夥巷11號民房院內,井占地面積約1平方米,青石質,井欄外廊呈圓鼓形,井欄高33厘米,厚約6.5厘米,內徑為3厘米,內圓。該井是丹陽清代縣城東門區域人民生產、生活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夥巷22號古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新民中路顆巷22號民房院內,井占地面積約3平方米,井為青石質化,井欄外形呈八角形,井欄高約20厘米,厚約6厘米,內徑約為37厘米,井欄為小部分石質風化、殘缺。井壁用青磚疊砌,據居民介紹,井及民房為咸豐年間建,現井仍使用中。該井是夥巷清代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夥巷丁氏古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新民中路夥巷15號民房院內。該建筑是民國時期丁姓居民擁有,居民稱該屋為丁家院,也稱此口水井為“丁家井”。井占面積約1平方米,青石質地,井欄外廊呈六角形,井欄高約33厘米,厚約9厘米,內徑為34厘米,內圓、井欄內口有凹槽,井壁用青磚疊砌,井基座用長方形青石鑿成,現井無人使用。該井是丹陽清代東門……[詳細] |
![]() | 該墩位于丹陽市皇塘鎮積善行政村高家村北,地處平原田間,墩體呈圓形,圓頂,墩體較大,東南面環水,墩體底徑約20米,高出地面4米。地表面生長著雜樹及農作物,地面未見遺物。該墩位于丹陽東南部水網平原,因地勢低洼,商周時期先民平地取土筑墩,導致出現環水墓葬這一僅見于丹陽地區的奇特墓葬現象,墓葬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積善窯墩土墩墓位于丹陽市皇塘鎮積善行政村周家自然村后。地處平原田間,東南面環水,墩體呈圓形,平頂,墩底徑約16米,高出地面約2米。地表面生長著農作物。原墩體稍大,因種植農作物土壤流失,墩體有所變動。未見遺物。該墩對研究丹陽東南水網平原商周時期歷史文化、喪葬習俗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該雙墩位于丹陽市皇塘鎮積善行政村周家自然村。地處平原田間,兩墩間距約110米,呈東南至西北向排列。東南墩俗稱“大四畝”墩,呈圓形,平頂、地表生長著樹木及農作物,底徑約27米,高出地面2米,未見陶瓷片,西北墩俗稱“九水塘墩”,四面環水,底徑約23米,高約2米,地表生長著樹木,未見遺物。該墩位于丹陽東南部水網平原,因地勢低……[詳細] |
![]() | 楊氏宅位于丹陽市后巷鎮嘉山行政村韓楊王自然村中。該建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分布面積為297平方米。抬梁式磚木結構,面闊前進18.5米,進深9米,柱梁粗大,東廂房已毀,西廂房保存尚好。該民宅較殘破,但對研究丹陽地區清代民居的建筑風格、布局、技藝仍有一定價值。……[詳細] |
![]() | 蔣甲張氏宅位于丹陽市司徒鎮杏村行政村蔣甲山自然村。該建筑建于民國時期,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分布面積約350平方米,為二進一院二廂房,方格子門窗,進深七檁,上下二層,前一進圍墻用紅磚修建過,現有人居住。該民宅對研究丹陽民國民居結構、形制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金錫禪寺位于丹陽市呂城鎮運河中心行政村郭家村,始建于清代,現存房屋2棟,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一進坐北朝南,三開間,面闊12米,進深九檁9.2米。屋內柱梁粗大,屋面改建過,另一進為朝東向西,三開間面闊9.8米,進深九檁9.2米。金錫禪寺對研究丹陽清代寺廟文化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該建筑建為城南村益民路85號,建于清代晚期,分布面積347平方米,二進一院,現第一進已殘破,第二進保存尚好,為二層磚木結構。面闊11.1米,進深7.6米,硬山頂。該建筑較殘破,但對研究丹陽清代民居建筑風格、形制、技藝有一定的的價值。……[詳細] |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