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井位于丹陽市三板橋36號院內,該井建成年代不詳,井欄為圓柱形,青石質,井壁用青磚圈起。井座為花崗巖石質地。現井仍使用,該井所處位置是明清時法華庵所在地,法華庵于清晚期被改造為丹陽縣育嬰堂。該井是丹陽三板橋街明代法華庵、清代育嬰堂存在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該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三板橋西街。井欄為圓鼓形,青石質地,井壁用青磚圈砌而成,井欄高約40厘米,內徑32厘米,外徑62厘米,現井仍使用。該井是三板橋西街區明清時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該井位于丹陽城區三思橋街東側,井欄為圓柱形,青石質,井壁為青磚疊砌,井欄內徑35cm,外徑為48cm,井欄高約35cm。井深約12米。該井所在地原有湯姓富戶房屋四進,毀于侵華日軍戰火。該井是丹陽西門大街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該橋座落于丹陽市埤城鎮城中村城北位置老太平河上,兩橋墩磚石混結構的平板橋,長12米,寬3.5米,為晚清光緒十三年(1878)年由民眾捐款所建,方向為南北向,墩柱共有二組,每組四根,為保護石墩柱外用青磚加糯米汁石灰等扁砌而成。橋面原為石板,現近年加水泥鋪面,據村民反映該橋從未維修,至今完好仍然使用。該橋是晚清時期的石梁橋……[詳細] |
![]() | 山南蕭氏宅該民宅位于丹陽市訪仙鎮山南行政村蕭家村。該建筑建于民國1934年,現房主人蕭禮泉的爺爺及父親均是名中醫,師出常州孟河醫派名醫丁甘仁先生門下,房屋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分布面積約為451.8平方米。為二進二院,第一進五開間,面闊18米,進深八檁,7.8米,前檐方格子門窗,左右廂房后修建過。前檐有船棚軒。東西……[詳細] |
![]() | 沈家橋北河沿36號古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沈家橋北河沿36號民房內,井欄為花崗巖沙石質地,井欄外廓呈圓鼓形,井欄高約34厘米、厚約6厘米、內徑約38厘米,內圓,留有10余條繩索磨槽印。井欄口沿下方8厘米處有鎖井用相對稱兩只孔眼。該井是沈家橋北河沿地區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價值。……[詳細] |
![]() | 沈家橋北河沿8號古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沈家橋北河沿8號民房西側,井欄外廓呈圓鼓形,井欄高約33厘米,厚約10厘米,內徑約36厘米,井壁用青磚疊砌,現井仍使用。該井是沈家橋北河沿地區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沈橋北河沿9號古井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沈家橋北河沿9號民房院內。井為青石質地,外廓呈八角形,井欄高約50厘米、內徑約35厘米,內圓,留有十余條繩索磨槽印,現有人使用。該井是沈家橋北河沿地區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石羊蔣家族墓地位于開發區石羊蔣村北側,為一丘陵高崗地,高處地表5米,北高南低,2007年9月因磚瓦廠取土致使40余座古墓葬遭破壞,經鎮江市博物館考古隊勘察被破壞的古墓葬為東漢——六朝,有土坑墓和磚室墓,現已停止該區域取土,對現存的約5000平方米進行控制保護。從被破壞的墓葬遺存物來看,墓葬時間大約在東漢至南朝時期,該墓……[詳細] |
![]() | 水磨山遺址位于丹陽市開發區大泊陳家村后,該遺址地處低丘崗地,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約130米,面積約13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約12米。東高西漸低下,因2006年修路取土,現僅存南面小部分。從現場剖面土層堆積情況分析:第一層為耕土層,土厚約50厘米。第二層為深灰色土,厚約80厘米。第三層為灰色土,厚約50厘米,第二、……[詳細] |
![]() | 寺前弄橋位于丹陽市云陽鎮新民西路寺前街東西走向的內城河上。該橋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橋長約16.1米,寬4.3米。橋高約為5米。橋基座由青石塊砌成,橋拱用青石砌成。橋欄桿用紅磚加修建過。橋面重新修建過,現為柏油石子路面,現仍為市民主要要道。該橋對研究丹陽清代城市布局以及清代石拱橋的形制,營造技藝有一……[詳細] |
![]() | 該墓葬為宋代右武大夫殷秉常及妻張氏的合葬墓,位于丹陽市埤城鎮西風村雀梅墩村北小山墩上。墓葬座北朝南,本體較模糊,占地面積20平方米。有墓埤一塊,墓碑為殷氏的十五世孫明萬歷年間的北京戶部尚書殷正茂所立。埤文字清晰大意為殷氏世居揚州,金兵南侵時他護駕南渡遷居潤洲。今華墅、黃墟、姚巷、歙縣、常州北門、中港特地殷姓皆為他的后裔……[詳細] |
![]() | 塔路頭遺址位于丹陽市延陵鎮五星行政村塔路頭自然村北面,地處平原田間,墩體呈長方形。東西長63米,南北寬約32米,高出地面約5米,東高西漸低下。地表生長著農作物。因遺址南側為新修丹茅公路,2008年3月,鎮江博物館考古隊對該遺址發掘過,出土器物有印紋陶罐等。該遺址對研究寧鎮地區的吳文化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譚巷錢氏宅位于丹陽市司徒鎮譚巷行政村錢甲自然村中,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約為2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三開間,上下二層,進深七檁,現有人居住。錢氏宅對研究丹陽地區民國民居建筑風格、形制、技藝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譚巷殷氏宅位于丹陽市司徒鎮譚巷行政村殷巷自然村。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分布面積約289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五開間、二廂房、進深七檁、上下二層,現有人居住。該民宅具有丹陽地區典型民國民居風格,對研究丹陽民國民居建筑形制、風格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檀樹棵橋位于導墅東河行政村檀樹棵村中,橋為南北向,橋西為一大塘,橋東為一小溝,東邊溝通丁義河道。小橋形制簡單,長度為3.4米,寬1.4米,由三塊長條石組成橋面,南北西橋墩由石塊砌成。該橋形制較小,是該地域清代人民生產、生活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藤村古井位于丹陽市皇塘鎮藤村行政村藤村自然村中,青石質地,井欄高43厘米,厚11厘米,內圓,井欄與井座連體。基座為1米見方,井欄石質風化,部分殘缺,井壁用青磚砌成。該井是藤村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挑河記碑位于丹陽市后巷鎮五星村大海集團賓館院內,碑刻于清代道光十六年。碑青石質,高1.80米,寬0.80米,厚0.25米。碑文記載:清道光年間丹陽縣對馬嘶港這一河道的疏通工程事宜。該碑對研究丹陽清代水利工程建設,賦稅勞力狀況等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童家橋位于丹陽市后巷鎮飛達行政村童家橋自然村南廢棄河流上。建于清代,橋為花崗巖石板橋。南北向橋長11.5米,寬1.72米,高約1.5米。橋兩墩由花崗巖石柱豎立而成。橋面由三組9塊長條花崗巖平鋪而成。該橋形制完整,保存較好,對于研究清代丹陽東部地區橋梁建造結構、技藝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土橋3號民宅位于云陽鎮西門大街土橋巷中。由林姓大戶于民國早期建造,共有3處,另兩處分別為土橋1號和西門大街65弄2號林家大院。該民宅坐北朝南,四進硬山式磚木結構房屋。分布面積約520平方米。第一進三開間,面闊12.7米,進深七檁,深8米,上有閣樓,水磨青磚鋪地成人字形,門上石雕有鶴、鹿、喜鵲登梅圖案。第二進三開間進深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