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相伯故居為一封閉性村落建筑群,建于清代,南北朝向,原有建筑物7座。聯排式上下二層磚木結構房屋,四周均有院墻,開有東西南北四門,馬氏族人聚族而居,F存南北東三個門,由南向北,第一進殘存一門及房屋三間,第二進已毀,第三、四進破損嚴重,第五進已毀,第六、七進保存相對完好。第一、四、六、七、進深七檁,每排有房屋12間,上下兩……[詳細] |
![]() | 馬堰橋位于丹陽市導墅鎮白廟行政村雁墩自然村東。橫跨在南北流向的老鶴溪河上。橋為石板橋,東西向,橋面由三組二塊花崗巖石鋪成。橋柱二組三塊長條形花崗巖石豎立成,橋兩邊基座由長方形青石塊砌成,橋兩邊有“馬堰橋”三字。橋長14.5米,寬1.80米,現橋仍使用。對研究丹陽地區古橋梁的建造結構以及丹陽古橋梁的發展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麥溪老街位于延陵鎮麥溪行政村麥溪自然村,老街南北長約350米,花崗巖沙石平鋪,石塊長95厘米,寬35厘米,厚30厘米。目前丹陽市中仍保存最好的一條老街,老街分主要干道及支干道,兩邊為店鋪、染坊、茶樓,現古建筑僅存部分。該老街區對研究丹陽地區清代鄉鎮的建筑風格、布局、人們生活狀況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麥溪染坊位于延陵鎮麥溪行政村麥北自然村,該建筑建于清代,坐東朝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分布面積約80平方米,一進三開間,面闊10米,進深七檁8.1米,上下二層,樓板已拆,明清時期至建國后該建筑為麥溪染布、綢緞的地方。該染坊對研究丹陽地區清末民初村民生活,織染技藝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梅嘉生故居位于丹陽市后巷鎮嘉山行政村戎梅馬村中,朝向西南,房屋為一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原有三進二院,現僅存殘存門樓及房屋3間。梅嘉生(1913—1193)年。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丹陽游擊縱隊大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三團團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副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二十三軍……[詳細] |
![]() | 酈氏宅位于埤城鎮門樓村彭家自然村,建于民國(1946)年,座西朝東,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22米,建筑分布面積為528平方米。第一進五開間進深七檁7.6米,上下2層,第二進為五開間進深11.6米,上下2層。屋內柱梁粗大,樓板樓梯木質較好,二進正面墻是木板結構,左右各有一廂房。院內左右對稱水井各一口。酈氏宅保存較好,是典型……[詳細] |
![]() | 該建筑建于1925年為束氏水根、遺根二兄弟所建,面積316平方米,磚木結構,一進聯排兩層住宅,五開間面闊23.8米,進深七檁7.7米。院內原有東、西兩廂房,東廂房已拆,現余西廂房。結構保存完好,有大門兩個,兩大門中間墻上有磚刻一塊,記著此房“為1925年束氏兄弟所建,告誡子孫后代勤儉持家!痹摻ㄖ4孑^好,具有典型的丹……[詳細] |
![]() | 廟山遺址位于丹陽市珥陵鎮黃埝行政村松棵自然村北處,東西長約110米,南北寬約100米。原遺址范圍較大,現松顆村建在遺址南部。遺址僅存部分,地面采集到硬陶片,紋飾有麻布紋等。該遺址對于研究寧鎮地區商周時期社會結構,先民生活狀況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南斗井位于丹陽市埤城鎮祁欽村夏墅自然村中部,該井始建于西晉,井欄為圓柱形,石質為花崗巖石。井壁青磚砌成,井欄直徑50厘米,內徑32厘米。據清代丹陽縣志記載:大同寺有古井三:“南斗井、北斗井、西來泉!痹摼挥诖笸轮,大同寺毀于抗日戰爭。南斗井在丹陽清代縣志中有明確記載,雖井欄是明清遺存,仍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該橋位于丹陽市陵口鎮居莊行政村南馬莊自然村東南。橫跨在南北面的小河溝上,橋為東西向,石板橋。長約為6.3米,橋兩端寬約2米,中間寬約1.3米,橋南邊石板上刻有“太平橋,光緒十六年伸冬日”。橋南邊橋面由三塊青石鋪成,中一塊為長方形青石,兩邊為長條青石,橋兩端基座用青石塊砌成,據村民講述,原橋為折柳至珥陵主要通道。 該橋對……[詳細] |
![]() | 南水龍碑位于呂城鎮中心校內,平躺于地上,記碑共為兩塊,青石質,碑體高1.63米,寬0.78米,碑文主要記載了“呂城鎮邑日益繁華,商鋪林立,經常發生火災,鄉紳帶頭發起捐款建造“南水龍”水槍5座,用于城鎮的防火事宜,發起人及全部捐款人的姓名及捐款數額。該二碑對于呂城集鎮清代商業規模、消防設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
![]() | 倪家宰相墓位于丹陽市埤城鎮胡橋倪家村東南角,地處低丘崗地,墓準確位置不清。地面有石羊一件,石人一件,頭部已殘缺,石獸一件,頭部已殘。 地表遺存三件石雕來看,基主人應為明代高等級官員,該墓葬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聶家城頭山遺址位于丹陽市門第一路東側,滬寧鐵路東80米處,為一商周時期臺形聚落遺址,遺址呈長條形,北部窄,東部寬。分布面積12000平方米,高約3米,1993年經南博院考古發掘,出土有紅陶陶片、鬲足,硬灰陶片,有印紋,方格紋,弦紋等紋飾。該遺址已被改建成公園,地表北水泥、花崗巖覆蓋,但地下文化層仍在,對丹陽商周時期的歷……[詳細] |
![]() | 潘家村土地廟碑位于丹陽市陵口鎮盧家行政村潘家自然村中。碑為青石質,碑面朝南,碑高約1.6米,寬約0.65米,厚約0.18米。碑首刻有“當境土地 ”橫行四字,中間為豎刻“清穆圣帝夫人”六字,左面邊康熙五十一年桂月吉旦。村民用磚砌基座,有小部分被砌入基座中。村民在農歷七月十四日祭拜碑中主人。該碑對于研究清代丹陽地區民俗崇拜……[詳細] |
![]() | 里莊潘義和糟坊舊址位于里莊村天河南路,現存民國時糟房廠房一進5間,面闊15.8米,磚混結構,F仍使用清代釀酒的榨缸等用具。里莊在明清歷史上就是丹陽的著名釀酒地。潘義和糟坊在民國時是一個前店面坊的小作坊,享有盛名。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改造成里莊酒廠,F酒廠已改制為私營。該舊址對于研究丹陽地區近代釀酒業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彭安里朱氏民宅位于丹陽市埤城鎮常興村彭安里自然村,門牌63號,該建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房屋為二進二廂磚木結構,分布面積為554平方米,第一進五開間,進深七檁,上下2層,硬山頂,保存完整。第二進五開間進深七檁,上下2層,卷棚軒廊,月梁頭有木雕跡痕,東廂房3開間,西廂房2開間,保存較好。該建筑較殘破,但最后一進梁架有卷棚……[詳細] |
![]() | 彭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后巷鎮飛達行政村彭家自然村。該建筑由彭姓先民于明清由江西遷入時建造。座北朝南,硬山式,抬梁磚木結構,面闊20米,進深7.8米,祠堂原有二進,現僅存后進5開間,中一間為大廳,供奉祖先。大門口有形制較大精美抱彭石一對。房屋因年久失修,2007年村民集資維修。該祠堂經村民集資修復,新修痕跡太多,具有一定的歷……[詳細] |
![]() | 彭家土墩墓位于埤城鎮門樓村彭家自然村,共有封土墩3座,該墩為中間的一座,地處低丘崗脊,墩所處地海拔高約41米,墩高約2至3米,西高東低底徑約14米。墩體已毀于現代建房用地,現僅存三分之一,地面未見其他遺存痕跡。由考古資料顯示,該地區的土墩墓與丹陽北邊丹徒、大港地區分布的大量的商周臺形遺址有密切的關聯,對研究寧鎮地區商周……[詳細] |
![]() | 彭家墩位于埤城鎮胡橋村彭家自然村中部,共有封土墩3座,該墩為北面的一座,地處低丘崗脊,墩周地面高約49.685米,墩高約8米,墩底徑約為40米,因村道路修建、取土,現僅存一半,從取土剖面地層發現,土層上半部有草木灰痕跡。該地區的土墩墓經考古資料證明可能與丹陽北邊丹徒、大港地區分布的大量的商周臺形遺址關系密切,對研究寧鎮……[詳細] |
![]() | 彭家土墩墓南墩位于埤城鎮門樓村彭家自然村南250米處,共有封土墩3座,該墩為南面的一座,呈圓形,地處低丘脊崗,墩周地面海拔高約41米,墩高約2.5米,墩底徑約為14米,墩體表面未見其他遺跡。由考古資料顯示,該地區的土墩墓應與丹陽北邊丹徒、大港地區分布的大量的商周臺形遺址有密切的關聯,對研究寧鎮地區商周喪葬習俗有一定的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