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埤城鎮寶山村徐家自然村正南方向。該建筑建于清代早期,座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頂,建筑分布面積為137平方米。現存一進五開間,柱梁粗大,門樓上有精致磚雕。該祠堂較為殘破,磚雕精美,對研究丹陽清代祠堂建筑、宗族制度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萬壽庵位于丹陽市陵口鎮新廟行政村新廟村。該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原有三進二院,1960年年久失修倒塌,現僅存一進,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五開間進深七檁,抬梁式結構,萬壽庵于1997年由新廟村民集資修復一進,面闊19米,進深8.2米,分布面積為155平方米。對研究丹陽地區清代寺廟建筑的布局、建筑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萬安橋位于丹陽市呂城鎮運河留莊行政村大留莊村東。該橋建于清代,坐落在南北流向的老永豐河上,橋東西向,石板橋,花崗巖石質地,橋長約9.5米,寬約1.26米。橋由兩組三塊花崗巖石豎柱。橋面由三組三塊長條石鋪成。橋兩面有“萬安橋”三字,現橋無人使用。 該橋對研究丹陽地區明、清石梁橋的修造工藝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鎮江善慶橋善慶橋位于丹陽市開發區石譚行政村東石譚村南北向的東石譚溝上。該橋建于清代,為縱聯分節單孔石拱橋,橋欄桿、橋面花崗巖石質,橋基有少量石灰石構成。橋長約16.7米,橋寬約3米,高約4米,橋兩面刻有“善慶橋”三字。該橋是目前丹陽地區新發現的極少數石拱橋,結構堅固、造型優美。該橋是明、清時石潭村民向東出村的必經之路,……[詳細] |
![]() | 吳家祠堂位于埤城鎮寶山村吳家自然村吳家60號民房正南方60米處。該建筑建清代,座西朝東,磚木結構,硬山頂,分布面積為633.42平方米。現存房屋三進二院,第一進大門門楣上磚刻“世家第一”四字,抬梁式柱梁,山墻為穿斗式,進深七檁。第二進面闊13.8米,進深10米,門楣上刻有“源遠流長”四字,磚雕已殘,殘余部分雕刻精致,第……[詳細] |
![]() | 土橋坐落在市區丁巷村后內城河上。建于清代,石板橋南北向,花崗巖石質地,橋高約2.5米,橋長約為15.2米,寬約2.9米,橋墩由青石壘砌,橋面用水泥混凝澆灌成,橋欄由青磚、花崗巖石砌成,高約1米,現仍使用。該橋對于研究丹陽清代城市變遷以及橋梁建造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泮池位于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內,該池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池形呈半圓形,池在孔廟南面,現孔廟已毀。池東連市區內城河,西接西門運河,水源循環。東面有環青橋,西面鎖翠橋,兩橋呈南北向,并列在池的左右。池體由長方形青石塊堆砌而成,池面面積約為3039平方米。泮池是丹陽明清時期大型文廟建筑的附屬遺存,具有一定的……[詳細] |
![]() | 玉乳泉位于丹陽市北門磚瓦新村1號后院內,該井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井欄為八角形,石灰巖質地井欄刻有“玉乳泉”三字。由宋陳堯佐書。曾有天下第四泉的傳說,有提水時吊桶繩索磨損凹槽痕跡。井欄高約50厘米,內徑約32厘米,外徑83厘米。井壁由青磚豎砌而成。該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
![]() | 西門大街位于丹陽市云陽鎮老西門,老街始建于明清時期,曾為古城丹陽的繁華鬧市區,縣衙在該大街的東首,進入縣衙必經“三思橋”。文廟大街在大街的北側,現縣衙、文廟都已毀,但大街兩側仍有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有文物保護單位“林家大院”、“胡家住宅”,建筑規模較大,風格獨特,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特色。位于大街東首的“警鐘樓”原為城市……[詳細] |
![]() | 無字碑位于丹陽市延陵鎮九里行政村季子廟內。碑青石質地,碑高2.67米,寬1.2米,厚0.22米。碑無文字,高大厚實,光滑照人,似鏡子一般。民間文稱“陰陽碑”。無字碑由來亦說季札從小聰明才智,知禮講德,一生的功過由青石無字碑留給后人去評說,無字碑勝于有字碑。……[詳細] |
![]() | 王公祠位于延陵鎮柳茹村柳茹老街中,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明天啟元年柳茹發生嚴重蝗災,當時丹陽知縣王志道率百姓滅蝗,王志道: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百姓為紀念王,集資建祠紀念。現存房屋兩進,三開間,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9.2米,前進進深3.7,后進進深8.2米。該祠堂對于研究丹陽地區明代建筑的風格、形制、工藝具有……[詳細] |
![]() | 板橋位于丹陽市云陽鎮南草巷,該橋始建于宋咸淳九年(1273年),原名孔家橋,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縣榮實重修。橋連接南草巷與小牛場弄。跨越在東西向內城河上,橋長約14.2米,寬為4.2米,高約2.7米,橋基座由石灰石塊疊砌。橋拱形由長方形青石砌成,橋面及橋欄2006年重修過,橋面為柏油路面,現仍使用。該橋對于研究……[詳細] |
![]() | 該井位于埤城鎮杏塘路自然村中,石質四角方錐形井欄,內徑30cm,外徑35cm,井壁由青磚砌成。該井是杏塘路村區域明清時期村民勞動、生產活動的直接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鄒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埤城鎮越嶺村鄒家自然村中心位置。該建筑建于清代,坐向朝南,共三進兩院一天井。第一進五開間已改建過。第二進進門門楣上“晉陵分派”四字,左右磚雕人物圖。北面門楣上“德格甘泉”四字,上層屋檐下有磚雕,云紋仙鶴、人物故事圖案,工藝精美。大院內青磚鋪地。屋內東西山墻完好,進深七檁,硬山頂。前檐為船蓬廊軒。第三進……[詳細] |
![]() | 莊湖土地廟位于莊湖村老街內,建于清代,為一方型磚木建筑,進深7.4米,面闊7米,抬梁式梁架結構,歇山頂,廟內墻壁還留有清代壁畫,殘缺不全,有三幅保存稍好。從三幅壁畫的繪畫內容來看,不但有很高的民俗價值,而且藝術性也很高。 該土地廟中的三幅壁畫在我省已十分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
![]() | 重修慈云禪寺功德碑位于丹陽市陵口鎮新陵行政村東莊村前池塘邊上。碑為青石質,碑高2.10米,寬0.89米,厚0.28米。碑平鋪在池塘邊上。碑右上方損毀小部分。碑文記載了慈云禪寺清代的修建捐款者姓名。在清代康熙二十六年歲次三月吉旦立碑。碑文字清晰。慈云禪寺原為丹陽地區著名寺院,規模宏大。有御賜匾額并頒布大藏經。民國時全毀。……[詳細] |
![]() | 重建先賢韋公祠記碑位于延陵鎮昌國中路供銷社院內,青石質,碑高1.8米,寬0.83米,厚0.19米,為三國東吳名臣韋昭(丹陽人)第49世孫韋應鳳(明萬歷年間人),為紀念先祖韋昭所立。韋昭(204—273),字弘嗣,丹陽延陵人,曾任三國時東吳尚書郎、太子中庶子、封為高陵亭候、中書仆射侍中,為三國時期儒林名士,三國時著名歷史……[詳細] |
![]() | 重建文昌閣碑位于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內,該碑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碑高約2.7米,寬1.1米,厚約0.22米,碑文記邑宰趙任健。“重建文昌閣”內容主要記載乾隆年間重修孔廟文昌閣的內容經過。該碑是丹陽明清時期大型文廟建筑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重建高橋小引記碑”位于丹陽市后巷鎮高橋行政村三隊20號民房中,碑質為青石質,碑為長方形。碑首刻有“勒石永貞碑”五字。碑文為清光緒31年冬月刻。碑文記載重建高橋捐資款情況,碑現在砌于村民舊民房中。該碑對于研究丹陽地區水利、橋梁建設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重建大圣禪院碑位于延陵鎮麥溪行政村下方便自然村北排水溝上,青石質地,碑首刻有“重建大圣禪院碑記”,左上刻有“中華民國九年仲秋”,碑文記載了重建大圣禪院捐田畝者姓名,字跡清晰,保存較好。該碑對研究丹陽地區民國時候的寺院修建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