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葛城橋位于丹陽市珥陵鎮(zhèn)祥里大隊南葛城自然村西北處。建于清代,平板石梁橋,座落于南北向的老丁義河道上。橋梁為花崗巖石立柱。橋柱由6塊花崗巖條石組成。橋面由花崗巖長條石三組九塊鋪成,寬度1.7米,長度13.9米,側(cè)有“葛城橋”三字。該橋?qū)ρ芯康り柷宕鷺蛄航ㄔ旆椒ā⑿沃啤⒐に囉幸欢ǖ膬r值。……[詳細] |
![]() | 高陵位于司徒鎮(zhèn)大墳村北,又名大墳墩,村以墩名。墩底徑約60米,高約13米。據(jù)《三國志?吳書》及清乾隆年《丹陽縣志》記載,為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之父孫堅之墓。孫堅字文臺(155-192),東漢末破擄將軍,公元192年攻劉表時戰(zhàn)死,歸葬于曲阿,孫權(quán)稱帝后(222年)被追謚為武烈皇帝。據(jù)《建康實錄》:“黃龍元年四月丁酉追尊,葬丹陽……[詳細] |
![]() | 符莊橋位于丹陽市呂城鎮(zhèn)西符行政村符莊橋自然村東南,橋始建于清代,單孔石拱橋,花崗巖石質(zhì)地。坐落在南北流向的永濟河上。橋東西向,橋長約21米,寬約3米,橋面改建過,加蓋方塊水泥板,橋身中部南北均有對聯(lián)一對:“南通大閘千年水,北達長江萬里湖”。該橋?qū)τ谘芯康り柕貐^(qū)明、清石拱橋建造形制、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鳳凰山遺址位于延陵鎮(zhèn)聯(lián)興行政村西附自然村北200米,為臺形遺址,東南至西北長約350米,東北至西南約250米,近似橢圓形,高出地面約4米。1988年6月,312國道施工前勘察時發(fā)現(xiàn),由鎮(zhèn)江市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師生在1989年7月至11月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300余件,出土文物有素面鬲、腰沿釜、鴨足鼎……[詳細] |
![]() | 訪仙橋原名博望橋,位于丹陽市訪仙鎮(zhèn),橫跨老九曲河,南北向,始建于梁景定年間(1260),清代重修,為單孔石拱橋,橋長14米,寬4.5米,橋面由花崗巖條石鋪成,橋面呈梯形,橋欄由長方形青石砌成,橋兩邊有“訪仙橋”三字,現(xiàn)橋仍使用。 該橋?qū)ρ芯吭L仙鎮(zhèn)鎮(zhèn)區(qū)布局、丹陽地區(qū)宋、元、明、清石拱橋的建造形制、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訪仙古街位于訪仙集鎮(zhèn)西南,共有大街、中街、東街、后街4條街組成,寬2—3米,總長度約640米,街道路面由1×0.30×0.1長方形砂條石鋪成。始建于宋代,兩側(cè)建筑錯落有致,古木挑檐,木柵格窗,顯示了江南古鎮(zhèn)的風貌。古街中有清代“官醬園”有一代數(shù)學偉人“華羅庚故居”,有1938年侵華日軍造成“近月軒慘案舊址”,有訪仙鎮(zhèn)富……[詳細] |
![]() | 該遺址位于丹陽市珥陵鎮(zhèn)珥城行政村,與祥里行政村分辦為兩村共有。地處平原田間,南北長約170米,東西寬約165米,高出土面約6米,為一西周至春秋時期大型環(huán)濠臺型聚落遺址,南西兩面有環(huán)濠河溝環(huán)繞。地面有近現(xiàn)代墓葬。地面可采集到紅陶片,鬲足、鼎片、夾砂紅陶片、幾何印紋硬陶片等。紋飾有折線紋、方格紋、幾何印紋、直線紋葉脈紋等。……[詳細] |
![]() | 導墅老街始建于清代中葉,街道全長三百余米,街道北側(cè)民民有二進居多,南面民居前面臨街,后窗臨老鶴溪河道。多為一進,大街現(xiàn)有老茶館、書場和酒肆,街道路面為長條花崗巖石鋪筑。導墅老街對于研究丹陽清代街區(qū)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大運河義渡碑”位于丹陽市陵口鎮(zhèn)上柵口村南,京杭大運河北河堤上。碑高2米、寬0.95米、厚0.36米,青石質(zhì)地,碑首刻有“捐造義渡碑”字樣,碑左下方刻有“嘉慶二十一年仲冬上浣”字樣。碑文記載了京杭大運河上柵口渡口在清康熙五十年(1712)就存在了,歷時百年至嘉慶年間老渡船已損壞不能使用,由僧普信從南至存心觀北至龍慶寺百……[詳細] |
![]() | 大同觀俗名前艾廟,是道教大同觀和佛教云蓮寺的總稱。位于云陽鎮(zhèn)前艾鎮(zhèn)北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坐北朝南,鼎盛時期,寺觀共有宿舍97間,大同觀規(guī)模大于云蓮寺,現(xiàn)僅存一進三開間的五神殿,為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19米,進深約17米。大同觀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民俗信仰、宗教建筑格局,技藝有較高的價……[詳細] |
![]() | 陳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埤城鎮(zhèn)祈欽村六都自然村。該建筑始建于明代,據(jù)村民所敘述,陳家祠堂為紀念宋代“太學生陳東”而建。祠堂共有兩棟建筑,座向朝南,硬山頂,第一進五開間,面闊24.6米,進深七檁8.5米,北墻體嵌石碑一塊,石質(zhì)對聯(lián)一付,院內(nèi)有古井1口,第二進清代重修過,五開間面闊24.6,進深九檁8.5米。陳家祠堂所在六都村,……[詳細] |
![]() | 陳東墓位于丹陽市埤城鎮(zhèn)大貢村北300米處。為一圓墩,墓向朝西,墓四周用條石圍砌,直徑3.4米,高1.4米。陳東丹陽人,北宋末年力主抗金的愛國太學生,曾先后八次上 書-欽宗、高宗,并率領(lǐng)太學生伏闕--,爆發(fā)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愛國學生運動,因言詞激烈,引起宋高宗趙構(gòu)不悅,于建炎元年被朝廷殺害。兩年后,朝廷追贈陳東為承……[詳細] |
![]() | 茶館墩位于后馬陵自然村西南312國道西側(cè),墩體較大,東西長50米,南北約60米,高約15米。該墩又名馬陵墩,民間傳說為朱元璋的皇后馬娘娘之墓,考古學者認為是周代土墩墓,墩西北處有水塘一口,地表未見遺物。 該土墩墓外形完整,形制巨大,屬于當時的貴族墓葬,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白龍池位于埤城鎮(zhèn)西風村白龍寺自然村北50米處,據(jù)丹陽縣志記載,該泉始建于梁大同年間,傳說每逢大旱有白龍來此,老百姓向白龍祈禱求雨,結(jié)果非常靈驗,所以建白龍池。傳至宋嘉奉年建,因白龍池而建白龍寺,白龍池應此得名。池本體為八角形,池壁石砌,下用青磚扁砌,池水深約1米,面積約4平方米。白龍寺1937年毀于抗日戰(zhàn)爭,泉護欄為2……[詳細] |
![]() | 笆斗山戰(zhàn)斗遺址址位于丹陽市界牌鎮(zhèn)界西行政村芭斗山自然村芭斗山下。1940年11月10日,日軍襲擊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老四團三營駐地。在二十七圩發(fā)生激戰(zhàn),以及1942年4月30日,日軍屆動千余部隊包圍中央路北特委和新四軍51團駐地在窖壩及芭斗山發(fā)生7小時激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斗中共擊斃日偽軍40多名,我新四軍的梁照、劉培坤、陳金根……[詳細] |
![]() |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原為民國時期界牌富戶姚德才、喬良成私宅,建于1935年,占地380平方米,建筑物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前后兩進,五開間二層樓房,東西兩邊由廂房連接,建筑面積620平方米,樓上過道、檻窗、隔扇用料考究,均為當?shù)貍鹘y(tǒng)樣式。1939年底到1940年7月,由陳毅、粟裕、譚震林領(lǐng)導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guān)駐此,1……[詳細] |
![]() | 爛石弄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市后巷鎮(zhèn)建山行政村。兩獸間距19米,南北相對列,南辟邪已破壞嚴重,只余身體,北面邪身長1.58米,高13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0米,張口伸舌,半蹲踞狀。1977年石辟邪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該石刻是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其中之一,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寺藝……[詳細] |
![]() | 水晶山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市埤城鎮(zhèn)水晶山村南,東近水庫,南鄰爛石弄。經(jīng)專家認為,可能是齊前廢帝欎林王蕭昭業(yè)陵寢。墓東向,已平。墓前存有石辟邪兩只,較完整,南北相對而立,仰首張口,伸舌下垂,兩獸作蹀躞狀,造型體長而頸短,動作對稱。兩翼短小,身無紋飾,尾失,足四爪。南辟邪身長1. 85米、高1.45米、頸高0.65米、……[詳細] |
![]() | 陵口石刻,位于丹陽市陵口鎮(zhèn)東,滬寧鐵路陵口段南側(cè),京杭運河北。有天祿、麒麟一對,在蕭梁河東西兩岸隔河相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清乾隆《丹陽縣志》載:“蕭港在皇業(yè)寺前,直入陵口大河,梁時公卿藹陵,由南京方山下秦淮河直達丹陽運河。經(jīng)蕭港口,直達建陵、莊陵。故名此為蕭港(現(xiàn)稱蕭梁河)。因此特于蕭梁河與運河交接處,在蕭梁河東西……[詳細] |
![]() | 玉乳泉位于丹陽市北門磚瓦新村1號后院內(nèi),該井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井欄為八角形,石灰?guī)r質(zhì)地井欄刻有“玉乳泉”三字。由宋陳堯佐書。曾有天下第四泉的傳說,有提水時吊桶繩索磨損凹槽痕跡。井欄高約50厘米,內(nèi)徑約32厘米,外徑83厘米。井壁由青磚豎砌而成。該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