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范成大祠在石湖行春橋西,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為明正德年間御史盧雍所建,后毀。現建筑為清同治年間(1862一1874)重建,一九八五年大修。祠內保存的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詠六十首》碑刻,系明代遺物。《四時田園雜詠六十首》,是范成大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石湖所寫,被后人譽為我國田園詩的典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反映了蘇州農民的勤勞本色。在范成大祠旁的磨盤嶼山坡上,還有潮音寺,1985年也進行了整修。……[詳細] |
![]() | 翁心存故居 位于城區翁家巷門2號。原為明弘治、正德間桑姓住宅,后數易其主。道光十三年(1833)翁同龢之父、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購下,作孝養母親之所,稱“綵衣堂”。后經修擴,建成具有江南建筑風格的官紳宅第。建筑分東、中、西三大部分,沿中軸線共七進,正廳“綵衣堂”為第三進。現存大小房屋約百余間,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1991年11月,以綵衣堂為中心建成“翁同龢紀念館”對外開放。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沈石友宅 位于城區翁府前38號,原為清康熙間刑部尚書翁叔元故宅,后為沈氏所有。系清代建筑,其宅原有四進,坐北朝南,第一進為門廳三間,五椽袱,硬山頂。第二進已在“文革”中拆除改建。第三進為三間七架梁人廳一座,硬山頂。第四進為偏房。第四進左面為“笛在月明樓”,三間,歇山頂。現存軸線一組,共兩進。沈石友(1858—1918),字公周,名汝瑾,常熟人,著名藏硯家,著有《沈氏硯林》傳世。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陳去病墓位于閶門外虎丘西南麓,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33年10月病逝于故鄉同里鎮。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際,柳亞子等諸社友將其靈柩遷葬于南社誕生地虎丘山下,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樹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磚圍砌,水泥封頂,直徑5.9米,高2.2米。后筑混凝土羅城,前立碑,設置石供案,鋪砌墓道。碑鐫柳詒徵所書“陳佩忍先生諱去病之墓”,額雕雙鶴翱翔。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漸殘破,1982年由虎丘山風景區管理處整修。……[詳細] |
![]() | 楊晉墓 位于虞山西北麓玉蟹泉下左側。坐南面北,背倚虞山,占地面積約153平方米。封土平面呈圓形,底徑2.8米,高1.2米,圍以羅城,豎有1988年重修墓時所立“清畫家楊晉之墓”碑一通,墓道長10余米。楊晉(1644—1728),字子鶴,號西亭。清初畫圣王石谷入室弟子,工山水、花鳥,尤善畫牛,曾隨王石谷入宮繪制《康熙帝南巡圖》。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載:“山人楊晉墓在中峰西,近玉蟹泉”。建國后多次重修。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翁同爵墓 位于虞山北麓破龍澗畔。清光緒龐鴻文《常昭合志稿》載:“湖北巡撫翁同爵墓在興福寺西山坡上。”其墓坐西面東,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封土直徑3.2米,高1.3米,墓道長26米,設有拜臺、羅城。內豎1924年所立碑一通,正中鐫“清湖北巡撫翁同爵之墓”,右下角鐫“甲子夏重修”。1984年重修。原有石刻牌坊等,在上世紀60年代中被毀。 翁同爵(1814—1877),字俠君,號玉甫,翁心存次子,官至湖北巡撫。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言子故居及墨井位于城區東言子巷13至17號。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存東西二組平房。東組屬17號,有四進,頭進與第二進為三開間,第三進廳通面闊5間17.5米,通進深9架梁8.8米,廳后天井東側為言子墨井。第四進在天井圍墻之外;西組屬15號,僅存第三進后堂。靠東組陪弄內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兵部侍郎珂興阿所立御祭碑一通。堂后天井圍墻上嵌砌乾隆及光緒間鐫碑刻三塊,分別為一松山房四止圖、言子墓圖、言子像等。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謝橋三烈士墓位于常福街道明晶村青松苑內,系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中犧牲的烈士之墓,并立紀念碑一座。碑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型,頂端呈尖頂,花崗石做成。正面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下面有著花圈型浮雕。背面雕有“中國共產黨常熟市虞山鎮謝橋管理區工作委員會”、“常熟市虞山鎮謝橋管理委員會”、“二零零五年十月一日敬立”等字樣。紀念碑下面設有八級花崗巖臺階。紀念碑兩側設有劉震、陸恒昌、錢二二等烈士的墓地。于2011年6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草蕩13號(楊宅)位于城區草蕩街,坐南朝北,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磚石結構,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筑,原為楊氏住宅,現為市虞山鎮政府方塔辦事處。整棟建筑為兩進,平面成“回”字型布局。第一進為混合式三層樓;第二進與其東西兩側建筑均為兩層樓,通面闊為25.9米,通進深為55.8米,建筑占地面積約790平方米。底樓與二樓均有回廊相通,進門兩側設有螺旋型樓道,房內設有吊頂,并鐫刻有各式圖案。此處建筑于2004年6月18日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曾樸故居位于城區山塘涇岸94號,即曾之撰、曾樸故居。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現存二進,建筑面積為400余平方米。第一進為兩層小樓,通面闊18.1米,通進深8.8米,其后之磚雕門樓,技藝精湛。 第二進為單層,通面闊12米,通進深11.8米。整體建筑結構保存基本完好。曾樸(1872—1935),號小木,字孟樸,筆名東亞病夫等,晚清文學家,翻譯家,著有《孽海花》等書,并翻譯法國文學作品。于2004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徐氏虹隱樓位于支塘鎮何市荷花街,系清末翰林、藏書家徐兆瑋之故居。今宅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硬山頂,抬梁式,通面闊4間12.5米,通進深7架7米,脊高約6米,花崗石柱礎。宅約建于清同治間,原有臨街門屋、大廳、后樓等三進。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部分建筑辟為桂村書院,后又作桂村兩等小學之校舍。樓廳中靠東側屋為其藏書處。建國后,樓廳改造為二層4開間,1993至1994年間又落架重修成現狀。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翁咸封墓 位于虞山北麓秦坡澗下單家弄西。龐鴻文《常昭合志稿》載:“海州學正贈大學士翁咸封墓在頂山祖塋之右,海州知府唐仲冕銘”。翁咸封(1750—1810),字子晉,號潛虛,大學士翁心存之父,歷官海州學正。其墓背山面北,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封土直徑2.5米,高1.2米,外設羅城、石欄、拜臺等,墓道長約24米。1984年修墓時重立“清海州學正翁咸封之墓”碑一通。北側有清代中期建五開間硬山頂祠堂一座。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太平軍侯裕田公館位于城區山塘涇岸80至92號。系清代曾氏宅第,清咸豐十年(1860)至同治初年為太平軍常昭監守侯裕田駐扎公館。公館坐北朝南,現存建筑共有三路。東路前后兩進,后進大廳通面闊3間10米,通進深8.2米,檐高3.6米,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礎。中路有前后二進,通面闊14米。西路存前廳及后樓二進,前進大廳通面闊3間11米,通進深加出廊11米,檐高3.2米,梁架亦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礎。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常熟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虞山東麓桃源澗下。1984年奠基,1988年清明節落成開放。占地面積70畝。門樓鐫刻葉飛將軍題書“浩氣長存”額。入園過平行的石拱橋,即為祭掃廣場。廣場上矗立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碑系鋼筋混凝土結構,以花崗石貼面,高11.7米。碑后為象征性的大型群體烈士墓。其后為烈士墓區,共12座墓分成4行安置。陵園北側建有屋頂由琉璃瓦鋪設、具民族風格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此陵園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旺文橋位于辛莊鎮張橋社區歐涇村,建造于乾隆七年(1742)。此橋是當時張橋居民往返常熟最西的市鎮楊尖(今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的必經之路。該橋系花崗石砌筑方形單孔條石穿板橋,東西走向,橋面由三塊石板拼鋪而成,寬約1.5米,厚約0.2米,跨徑4.3米,全長約15米。橋面豐水期距水面約2.5米。在東橋墩金剛墻上嵌青石功德碑一通。上款為“建造旺文橋助銀眾姓開刻”,下款為“大清乾隆歲次壬戌季冬穀旦”額。于2017年5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繆仲醇墓 位于城區中山南路北端舜過泉南側。墓坐南朝北,背靠虞山。墓冢封土直徑2.6米,高1.3米,后立1986年重修時所立“明代名醫繆仲醇之墓”碑一通,外設羅城,墓道長約32米。清乾隆間言如泗《常昭合志》載:“山人繆希雍墓在破山。”《蘇州府志》云:“繆希雍無后, 嘗施田於興福寺僧為守墓。”繆仲醇(1546—1627),名希雍,號慕臺。明代名醫,東林黨人,著有《本草經疏》、《先醒齋廣筆記》等。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金門 金門,民國時期為溝通觀前街與閶門商業區的聯系,于1921年筑南新橋,1922年開金門。但第二年即發生了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的-戰爭,禍及蘇州。士紳認為開了金門不利,便重又砌沒,另在其南60米處開辟新閶門。新閶門與景德路對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后還得拐個彎再上南新橋,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于是1929年動工重新開辟金門,1931年竣工,外與南新橋連成直線,內與景德路曲線相接,城門系羅馬式,也設三門。……[詳細] |
![]() | 聚福橋位于城區水北門大街福山塘口。始建于明代,原為木橋,俗稱北高木橋。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縣令陶環改橋墩為石構,題名“福履橋”。乾隆三十三年(1768)秋塌損。三十七年里人金見龍捐資重建,更名“聚福橋”。今橋系單孔拱橋,東西走向,花崗石砌筑。矢高5.5米,中寬3.1米,全長約21米。南北兩側明柱上分別鐫楹聯為“商楫往來皆倍利,農耕萬物永豐登”、“四海清寧慶大有,萬方和泰樂升平”。于1999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永濟橋 位于城區南門上塘街南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成于五十九年(1720),由督糧道馬逸姿捐俸及里民汪晉卿助捐建成。今橋系三孔拱橋,東西走向。中孔矢高6.4米,頂寬4.5米,橋堍寬6.2米,跨徑28.6米,全長41.3米。拱圈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法,小孔7節,中孔11節。在兩側明柱上分別鐫“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楹聯。石欄板上刻題記數十行。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梅宅位于周莊鎮梅堰浜。民國年間,澄虛道院的陸道士所建,坐北朝南,現存前后三進,磚雕門樓二座,占地面積309平方米。梅宅現已改建為蜆江漁唱漁業館,周莊“鎮為澤國”,由于地處太湖東江、松江、婁江古三江流域,湖泊、河道、濕地多,漁業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蜆江漁唱”是清代周莊八景之一,昔有“蜆江打魚舟,載網時出沒,欸乃柔艫鳴,宛轉清歌發”,意境優美、襟懷寬廣的詩句。2009年,梅宅列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