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孚里位于十梓街五卅路口,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信里孚為一海式里弄石庫門住宅群,1933年由信孚銀行購下江蘇省水警第三區區部地產后建造。占地7553平方米,建筑總面積4712平方米。建筑南向,中間為一羅馬式拱券門,門額上有較精細的花草雕塑,左右兩幢樓一字排開,清水磚墻,石庫門面,顯得莊重整潔。正門西側沿五卅路轉角,自南向北共有兩層樓房六列,全為磚木結構。正門內南北向為縱向主通道,每兩列之間東西向為橫向分通道,東與主通道相通,西通五卅路。每幢樓的分隔有兩戶與三戶之別,兩戶者每戶建筑面積290平方米,三戶者每戶建筑面積150平方米。每戶的平面為中國傳統三合院式布局,門面高墻,中置石庫……[詳細] |
![]() | 司前街看守所舊址位于司前街,2004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宣統時為江蘇按察司監和蘇州府監,民國時為江蘇高等檢察廳(法院)看守所,“愛國七君子”之一的史良曾關押于看守所女監(該監房解放后稱“七君子監”)。宋慶齡曾到此看望,汪偽時期為偽吳縣地方法院看守所。監獄傳為蘇州貝氏家族貝季眉設計,建筑平面呈“米”字形放射式展開四條交通獄道和四條關押獄道,中為八邊形看守平臺,獄道兩旁為監房![詳細] |
![]() | 日本領事館舊址位干南門路,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甲午之戰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辟蘇州為通商口岸之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簽訂《中日通商蘇州租界章程》,劃蘇州旅盤門外青旸地483.9畝土地為日本租界。開口岸初,日本領事住在城內,二十八年到租界設領事館,F館址建于1925年。1943年改稱總領事館,1945年撤銷。領事館主樓為磚混結構兩層西式建筑,占地993平方米,建筑面積939.94平方米,紅瓦紅磚,花崗石勒腳,平面不對稱。正門朝東,前有半圓形停車臺,上為陽臺。南、北、西三面各有門出入。南立面有走廊。窗多為拱形。屋頂隨墻體走向分成不同朝向的坡面,還有扁方……[詳細] |
![]() | 蘭石小筑位于錦帆路,2004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傳為酷愛蘭花的朱犀園所建,題名蘭石小筑,并在樓前向陽處辟蘭圃。解放后為原中共蘇州市委書記、原蘇大校長柳林所住![詳細] |
![]() | 姚鐵心故居位于十梓街蘇大附一院內,2004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36年,假三層紅瓦紅磚、陡坡尖頂歐式建筑。傳為東吳大學經濟學教授姚鐵心住宅。……[詳細] |
![]() | 舒適童年成長的地方,舒適舊居被市政府列為第六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位置在盛家浜5號。古井1口、磚雕門樓1座。民國年間,歸時任江蘇財政廳廳長的舒適之父所有,舒適童年在此居住;蘇州名律師、吳縣律師公會會長吳曾善亦居于此。宅南向臨廟堂巷,北臨盛家浜,現存門屋、轎廳、大廳、樓房四進。前三進均為普通梁架,大廳前有混水磚門樓一座,字額已毀。第四進為二層民國建筑,芝麻白外墻,面闊三間,底層縮進為廊,廊內鋪設了進口地磚,雖然歷經近百年的時光,這些地磚的色彩與光彩依然保存完好,令人贊賞。樓的前、后均有庭院,特別是北側庭院,有湖石假山數峰,還有綠琉璃瓦角亭,以及一些枇杷、桂花等樹木,精巧中透出幾分蘇式庭園的典……[詳細] |
![]() | 擁翠山莊在虎丘云巖寺二山門內,建于清光緒年間,面積約一畝余,系利用山勢,自南往北而上,共四層。入口有高墻和長石階。過前廳抱甕軒,由后院東北角拾級而上,至問泉亭,由此可俯覽二山門和東面景物。西側倚墻有月駕軒和左右小筑二間,玲瓏小巧。循曲磴北上為主廳靈瀾精舍,此廳的前面和東側都有平臺,靈瀾精舍與其后的送青組成一區院落,布局簡單整齊。經廳西側門,可至虎丘塔下。此園無水,但依憑地勢高下,布置建筑、石峰、磴道、花木,曲折有致,又能借景園外,近觀虎丘,遠眺獅子山,是在風景區中營建園林的一個較成功的實例。蘇州擁翠山莊是一座山中的小小園林,依山勢起伏而筑成,舊為月駕軒故址。莊中有抱甕軒、靈瀾精舍和問泉亭等處,……[詳細] |
![]() | 石樓庵在今江蘇吳縣光福鎮西,瀕臨太湖的蟠螭山上,兩寺相距約1公里。石樓庵創始無考,據縣志載,清初無聲禪師居此,庵有屋十余間,還有龍泉、留余泉諸勝,F庵前有清狀元陸潤庠的“石樓古剎”題額,庵前周圍,翠竹萬竿。石壁精舍在庵西南約1公里的石壁山上,明嘉靖中由憨山和尚始創,名永慧寺,清道光年間重修。山頂一石塢,方廣數廟,四壁巖石陡峭,寺即于其中。明代王穉登曾題有“石壁融”(音戈,土釜)三字,遂名石壁;清代繆彤又題“湖東精舍”,故稱石壁精舍。現有殿宇十余間,旁有憨山臺、蜂腰石、梅村泉、尊勝泉諸勝![詳細] |
![]() | 麗夕閣曾是蘇州最豪華的洋房,蔣介石第二任夫人姚冶誠是蘇州人,曾帶著養子蔣緯國在此居住,蔣緯國從青少年起就在蘇州求學,在南園里一呆就是七年多。主樓為一幢三層三開間的青磚樓房,正面望去,樓房被數根粗大的花崗巖廊柱擎起,相當氣派。周圍古木參天,室內也是富麗堂皇!胞愊﹂w”又稱“-館”。主建筑為三層樓三開間的青磚洋房,建筑面積1442平方米,有前后兩個大門。主樓的四周,環有三個大小不等的荷花池,點綴著假山、亭子,園中遍植桃、李、杏、梅、枇杷等果樹和各種花卉。一樓蔣緯國曾經‘坐弈品茗’處。跨過七號樓足有五米寬的鏤空鐵藝玻璃大門,走進這幢神秘的建筑。大廳寬敞氣派,內部家具擺設復古而豪華,燈飾也是流行于民國……[詳細] |
![]() | 賀九嶺石關,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天池山與鹿山之間的谷口處。賀九嶺是舊時的交通要道。明正統二年(1437年),在嶺上建有普濟道院,內有玉皇閣、觀音、關圣、玄武諸殿。隆慶年間(1567-1572),在廟外建東西兩個石關,東面石關為花崗石,西面石關為青石。清代又在賀九嶺兩石關之間鋪砌人字形磚街,稱為御道,至今行人不絕.石關建筑結構均為拱券式,與江南拱橋相同。拱券的側面砌有“金剛墻”,且置長系石,出頭處雕鑿成龍頭。石關頂端原有建筑已無存。券石五塊并列,東石關44塊,西石關48塊。每塊券石上均刻有功德碑,碑額刻倒覆荷葉,碑座刻成荷花。其中一塊鐫有“吳縣十一都九圖高坡大王界信人沈儒,母陸氏,年四十八,舍券石一……[詳細] |
![]() | 太原王氏義莊位于蘇州市傳芳巷2號,城東中心小學內。2009年由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徐學謨墓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潭東上天井村。年代為明,墓坐北朝南,封土存高1.5米,底徑3米。原有墓道已毀,碑碣石構件均已被盜,尚存的鳥形云紋狀石刻件,墓穴尚在,現在的墓碑是新立的,在墓冢后的墓圈內側,有一幅嵌在墓圈上的壽星石刻,還有劫后幸存的“后土之神”石碑。……[詳細] |
![]() | 董份墓位于光福鎮香雪村南的青芝山北麓。董份(1510-1595),字用均,體化,號泌園,又號潯陽山人,浙江湖州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董份中舉人,二十年考中進士,后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纂修會典,轉右春坊、國子司業事,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董份擔任壬戌科會試主考官,在幾百份卷子中發現了申時行、王錫爵二人,還將王錫爵錄取為第一名會元。不久,兩人一起參加殿試,同時躋身一甲進士,申時行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王錫爵緊隨其后是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六月十三日,給事中歐陽一敬彈劾他是嚴嵩同黨,曾接受嚴世蕃賄賂,并為之營解。董份因此詔黜為民,回歸故里![詳細] |
![]() | 馮桂芬墓位于藏書鎮。馮桂芬同治十三年在木瀆病逝,葬于蘇州天池山北竹塢,左宗棠為其立傳,李鴻章為他寫了墓銘,并由左宗棠書丹。……[詳細] |
![]() | 東吳三惠易經大師惠棟墓就建在光福鎮香雪村倪巷小橋頭。年代為清![詳細] |
![]() | 徐枋墓位于光福鎮香雪村珍珠塢。徐枋(1622—1694),字昭法,號俟齋,秦余山人,吳縣人,殉節官員徐汧之子。崇禎十五年,中舉人。明亡,遵父遺命不仕異族,隱居于“澗上草堂”,自稱孤哀子。書擅行草,長于山水畫,取法董源、巨然、荊浩,關仝,亦宗倪瓚、黃公望,與楊無咎、朱用純并稱“吳中三高士”。終身不入城市,賣畫自食,例不書款,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徐枋著述頗豐,有《通鑒紀事類聚》三百若干卷、《廿一史文匯》若干卷、《讀史稗語》二十馀卷、《讀書雜鈔》六卷、《建元同文錄》一卷、《管見》十一篇,計成書亦且幾百卷矣。以上著述均不傳,所見僅潘耒編校的《居易堂集》二十卷![詳細] |
![]() | 張永夫墓位于靈巖山寺下院東側。張錫祚(1672—1724),字永夫,清初詩人,與盛青嶁、黃子云、沈盤同稱“靈巖四詩人”。少年時與住橫山的葉燮學詩,和沈德潛同為葉氏的得意弟子?滴跛氖辏1707年),他與沈德潛、張景松、徐夔等創立城南詩社,終日苦吟。后遷居木瀆下沙塘。以授徒、占卜為生,生活貧苦,有時幾日無米做飯,采擷山野蔬菜充饑。為人高潔,不受人憐,氣節高尚,詩才橫溢,畢生作詩500余首,編為《鋤茅集》。他52歲時窮餓而死,無子女,死后喪葬事宜,都由好友盛青嶁出錢料理。相傳其死后十余年,又來尋生前舊友,出金百兩,還清舊日所欠乃去,這就是“再來人”的來歷。張永夫墓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營建……[詳細] |
![]() | 諸稽郢墓位于西山秉匯村諸家河頭與陸家河頭之間。諸稽郢,春秋時越國大夫。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曾派諸稽郢出使吳國,通過重賄太宰伯嚭求和,是越國功臣之一。據清康熙年間西山慈里人王維德的《林屋民風》載,消夏灣陸家河秦嘉銓在營造別墅開鑿池塘時得一石碣,上有“越大夫諸稽郢之墓”字樣,字體古樸蒼健,似秦漢時人所書,秦嘉銓即于該處封土樹碣,并請故里諸姓漁民守之,并為此作志。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甪里司巡檢暴式昭重修,俞樾重書墓碣![詳細] |
![]() | 秦儀墓位于西山飛仙山麓的秦家堡,當地人俗稱王墳。墓地約存十畝,封土較完整,高3米,周約40米,南向有青石墓碑和祭臺。碑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立,刻“故宋翰林駙馬都尉元德秦公娥明公主合墓康熙四十二年歲次昭陽協洽之桂月立”。秦儀(1229-1273),字元德,西山秦家堡人,宋代著名詞人秦觀八世孫。年十九即中淳祐七年(1248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尚理宗之女娥明公主,娥明公主(1229-1270)與駙馬同歲,授駙馬都尉及金書鐵券。歷授金紫光祿大夫、寶文閣直學士。故宅在西山秦家堡,四十歲后與娥明公主在西山居住。秦儀逝后朝廷賜祭、賜隧,與娥明公主合葬于縹緲峰南飛仙山麓祖墓旁。秦儀去世時,距……[詳細] |
![]() | 毛珵墓位于蘇州市藏書鎮天池山塢內。年代:明現墓占地1100平凡米,坐東面西,封土存高1.5米,底徑2米,周圍砌筑青石圍墻。墓道遺存石馬一對,石馬頭部有所損壞,但仍舊仰首垂尾,駿健洗練。文官俑一對,石俑手執笏板,頭戴高冠,身穿寬袖官袍。石俑的頭部為現代修繕所補,較為呆板,有些不搭。毛珵墓是蘇州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古墓,1986年3月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吳縣并入蘇州后改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