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施家橋位于辛莊鎮張橋社區張家橋村,橋建于清光緒年間,何人所建無考。跨施家橋河,南北走向,系單節平板石橋。橋矢高2.7M,中寬1.6M,橋堍寬1.9M,橋面由三塊石板組成,石板厚0.28M,跨徑3.7M,全長9.4M,兩堍設有踏步。橋面石條東、西兩側均鐫刻有“施家橋”三大字,及“光緒丁亥孟春”和“張義荘重建”。南、北橋堍下沿河道內側,均嵌有兩塊青石鐫刻和提及數十行,其中北橋堍東側的一塊石板上自東向西刻有“施家橋”三大字和題記數十行,其余石板上的字已泐不可辨。于2013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橋張家村西橋位于辛莊鎮張橋社區廟橋村西橋組,始建年月不詳,清康熙44年重修。東西走向,系三節平板石橋。橋面由兩塊石板構成,立有兩座橋墩,橋墩由兩塊長方體石條并立而成。橋矢高2.1M,中寬1M,橋面石板厚0.26M,全長12.2M。兩座橋墩南側石條上均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和蓮花圖案;兩座橋墩北側石條上分別刻有“張□□,翁□□□發心捐此建造”和“康熙肆拾肆年叁月仲春、履慶堂□□□重建,□□叁伍年季春□”等字樣。于2013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徐灣村遺址,在張家港市鹿苑鎮南約1.5公里,距長江14公里,距古海堤鹽鐵塘1.5公里,位于一處臺地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5年發現,1985年蘇州博物館和張家港市文化館進行發掘。發掘面積425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層厚2.5~3米,包含有崧澤文化和早期良渚文化遺存。崧澤文化遺存發現墓葬13座,有平地掩埋和土坑淺穴兩種,均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多數朝西南。骨架附近有木炭和朽木遺跡似為葬具。隨葬品常見陶鼎、豆、罐、盆、缽、杯等,少數墓并隨葬石斧、石錛和玉璜、瑗、玦、鐲、紡輪等遺物。良渚文化早期遺存發現有居住遺跡,房基中最大者面積約40余平方米,經火烘烤,雜有蚌殼末,地面堅硬,據柱洞排列,門向朝東……[詳細]
  宣州會館位于姑蘇區吳殿直巷8號,年代為清。2019年8月23日,宣州會館被公布為蘇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望賢樓位于沙家浜鎮唐市東北街,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系清代建筑。現存一幢兩層小樓及左右兩側廂樓,布局上成三合院式,占地面積約198平方米。通面闊3間14.95米,通進深7架13.24米,扁作梁、花崗石柱礎、方磚鋪地。于2009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唐家湖遺址位于吳江區平望鎮勝墩村南,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唐家湖遺址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承德堂花廳位于蘇州市橫涇街道新路村石路浜128號。它建于晚清,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了。2009年公布為蘇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士誠墓,位于斜塘鎮盛墩村,1960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張士誠(1321-1367),小名九四,東臺白駒場(今屬大豐市)人,以駕船運鹽為業。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不堪富戶--,率眾殺諸富戶,率苦役、鹽丁萬余人起義。次年,據高郵,稱城王,號大周,年號天佑。在高郵擊敗元丞相脫脫所率大軍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占平江(今蘇州),并在此建都,后稱吳王。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朱元璋率軍攻占平江,張土誠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縊身亡。張土誠墓面積三畝有余,墓冢封土高出農田1米。墓前原有國時期吳中保墓會所立張吳王墓碑,墓西原有張王廟……[詳細]
  蘇州市吳江區的松陵公園,七陽土山青翠逶迤,亭臺樓閣參差錯落。錢滌根烈士紀念碑便矗立在該園中,該碑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坐北朝南,四周為一圓形的草圃,圃中冬青滴翠,松柏挺拔。中央有一甬道,通向紀念碑。碑通高5.4米,踏上兩級臺階為一平臺,平臺中央置著素面碑座,碑座中央置著一塊長方體花崗石,南向嵌著黑底白字的碑文,北向初建時曾鑲著由周麟書撰寫的“錢滌根烈士紀念碑銘”銅質銘文牌,后被遺佚。再上面又置有一石,制成正方形、五邊形和圓形三層,逐層收縮,上面疊置高2米的三角形錐體碑身,碑身南向鐫刻著“錢滌根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初為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書寫,現為書法家徐穆如先生手跡。……[詳細]
  安民橋,俗稱北渡橋,又名北大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北,拱形單孔,東西走向,跨京杭大運河上。拱圈采用縱聯分節并列法,全長36.7米,寬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僧圓真初建。崇禎二年(1629年)里人鈕明達、孫諫臣重建。橋東堍有彌陀殿寺觀,清順治初,該寺曾于橋上建關帝閣,后圮。南面存有清代古橋安德橋。1986年7月1日,安民橋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9月,由于吳江行政區劃變更,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升明橋,位于盛澤鎮東白漾口(此漾一作東白洋,又名菱葉渡)。據清乾隆年間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沈洙纂、仲樞增纂、仲周霈再增纂)記載,此橋由里人于明崇禎二年(1629)始建,清雍正十一年(l733)重修。另據民國十四年(1925)烏程周慶云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廷機纂、仲虎騰續纂)記載,該橋由里人建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1986年,升明橋被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地政府對橋進行了整修。升明橋全長46.94米,橋頂寬4.25米,堍寬5.45米,拱形三孔,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置,中孔較大,矢高5.39米,跨徑達10.7米,便于舟船通行,兩次孔較小,……[詳細]
  東圣堂位于黎里平樓街東三聯居委會。原名普濟禪院,建于南宋。位于黎里平樓街東三聯居委會。原名普濟禪院,建于南宋。明嘉靖三年(1524年),吳江知縣王紀改為社壇,立有社壇碑一塊(今移存于柳亞子紀念館),當時作里中社長講鄉約之用。清末重修,現僅存墻門及一平廳、兩廂樓。堂上供有鄉賢南宋秘閣修撰趙磻老木雕像一座,毀于“文化革命”。門口西側墻上,原有光緒三十年(1904)蘇州府嚴禁農民抗租碑一塊,在布告中可以看到當時農民不畏--,采取各種方式進行抗租斗爭的情形(移存于柳亞子紀念館保管)。東圣堂于1986年7月列為縣級文保單位,1989年由鎮人民政府進行維修。社壇建筑在吳江還很少發現,社壇碑及嚴禁農民抗租碑……[詳細]
  壽恩堂在黎里鎮滸涇南路28號,為清直隸總督周元理宅。民國年間,成為柳亞子組織的南社通訊處舊址。周元理(1705-1782),字秉中。原籍浙江仁和,7歲父親棄世,隨母回歸黎里娘家。清乾隆三年(1738),中舉。清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直隸蠡縣知縣,后調任清苑縣、易州、宣化知府、按察使,再遷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周元理隨尚書裘曰修、總督楊廷璋治理河患,因功授山東巡撫,后提升直隸總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調任兵部左侍郎,再擢升工部尚書,掌管直隸境內并河南、山東的軍民政務。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告老回鄉。當年冬,病逝。乾隆帝聞訊令江蘇布政使致祭,葬于黑龍甸。周宅坐北朝南……[詳細]
  天放樓及紅樓位于吳江區同里鎮,年代為民國。天放樓和紅樓因同里籍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教育家金松岑而聞名。金松岑,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號壯游、鶴望,筆名金一、天放樓主人,生于1874年,卒于1947年。他早年與蔡元培、章太炎、鄒容相從游,抵掌論革命,資助鄒容出版《革命軍》,翻譯出版《三十三年落花夢》等書籍,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金松岑一生著述宏富,有《天放樓詩集》、《天放樓文言》、《鶴舫中年政論》、《孤根集》、《皖志列傳》等。清末著名長篇小說《孽海花》的前六回也出自他之手。天放樓是金松岑于上世紀初創設的“同川自治學社”(后改為同川公學)的舊址。“天放”一詞出自《莊子•馬蹄》:“一而……[詳細]
  震澤絲業公學舊址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藕河街,現尚存前面一幢教學樓。作為當年震澤絲業發展的歷史見證,絲業公學舊址的修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舊址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召開的國民黨吳江縣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會址。校門旁側尚有石質界碑一方,上 書-“絲業公學”四字。公學內西式教學樓原兩幢,現存前幢,為西洋式二層樓房,坐北面南,面闊四間。樓占地183平方米,面闊四間。前有拱形走廊,左右側連接廂樓,通寬15米,通進深12.5米,墻體由青磚砌成。走廊方形立柱上的半圓實體則全用紅磚而砌,樓上走廊前置有柱節狀欄桿,樓層頂上辟有圍欄露臺,臺前側中央砌有一座“人”字形的懸山頂墻,墻上鐫的“1923”字樣。1997年……[詳細]
  臥云庵在同里鎮西柳圩,原吳江制藥廠西。庵初址在南板橋東堍,俗稱土地堂。初建無考,明萬歷年間,重建堂廡。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觀音殿。嘉慶元年(1796年)、十四年、十五年,均曾修葺。舊時,土地堂香火興旺。相傳,唐太子被敕封為里域明王,祀為社主。鎮鄉歷代遺俗,凡有人亡故,家屬必告到該庵央求住持僧人書寫死者姓名、住址、生卒年月,并加蓋朱印,然后在家門口焚化,以期死者亡靈能進入地府而輪回轉世。上世紀80年代,曾辟為同里鎮福利院,后為一私營加工廠租用。現正準備修繕,上房揭瓦。現存建筑共有二進十四間,占地591平方米,建筑面積207平方米,其中大殿通面寬14.92米,進深7.76米。……[詳細]
  正修堂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正修堂坐落于潘家扇東弄13號內,清光緒十三年(1887)絲商顧少彝所建,由吳縣香山建筑名匠馬如龍設計監造。顧少彝有四女,其中三,四兩女均嫁于龔氏,后因龔氏慎修堂毀于火災,顧以五千銀元將正修堂門樓及前廳抵押給其女婿,遂屬龔姓。(龔氏,龔則先,筆者外祖父,)第三進樓廳任屬尚古堂顧宅。1997年,正修堂木雕門樓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古近代震澤民用建筑除強調堅固實用,還頗重視建筑及裝飾美學,提高藝術品位,而建筑風格亦吳亦越,甚而還受到安徽流派的影響。除師儉、致德、正修三堂之外,寶塔街原畢萬茂絲經行茂德堂內宅庫門須彌座之青石鳥獸浮雕和花山頭陸宅后門樓月梁上的戲文木……[詳細]
  瓊姬墩位于園區斜塘盛墩村金雞湖東南岸、金雞湖花園內。園區開發前,土墩的外形如穹窿,周邊灌木叢生,傳說為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女兒瓊姬的葬地。1984年12月,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瓊姬墩東南邊緣發掘到一座磚石結構的雙重墓,出土有墓志、菱花形銅鏡、銅質鎏金發簪和影青粉盒等宋代遺物。1986年,因曾有新石器時代的穿孔石斧和宋代文物出土,該墩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經蘇州博物館考古發掘證實,該墩為一處史前人類祭天用的土壇,墩內并無墓葬。經全面的搶救性考古調查,初步斷定為新石器時代即良渚文化至崧澤文化時期(距今大約5000-5500年前)的人工堆筑的土臺,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吳王或張士誠時期……[詳細]
  蘆墟懷德堂位于吳江區蘆墟鎮,年代為1926年。蘆墟懷德堂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眾緣橋位于蘇州市高新區滸墅關鎮青燈村新樂村。眾緣橋以南北向橫跨十圖巷港(又稱后橫宅河),橋全長9.1米,橋面長4.48米,寬0.9米,橋面距水面1.5米,建于宋代。整座橋由橋面與橋基組成,橋面呈弓形,由整塊武康石做成,兩側刻有“眾緣橋”字樣,橋面兩頭雕刻有精美的忍冬紋。枕石為武康石,其余則為花崗巖條石以及部分青石壘砌而成。2009年,眾緣橋被市政府列為第六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专区另类 | 丝袜美腿精品国产一区 | 欧美一级在线小说视频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青草 | 亚洲精品素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