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太平府故城
  太平府故城,位于崇左縣太平鎮,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內置城門五個,城墻上另設置敵樓十余座,現存朝陽門、安遠門、鎮邊門三個城門和1360米城墻。太平府故城內置城門五個,東為“長春”,南為“鎮安”,西為“安遠”和“鎮邊”,北為“拱辰”。另設置敵樓十余座。明永樂6年左江大水泛漲,淹塌城垣400余丈,又征各州民助修,易用石砌。后幾經修復,又逐年倒塌。現尚存“長春”(東門)、“鎮邊”(大西門),“安遠”(小西門)及殘墻約1360米,是迄今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府治石城。太平府故城的古老街區沿城墻內呈網線狀分布,街區內設有書院、城隍廟、太平府、北朝府、玄真觀、南津古渡碼頭等30多處人文景觀,太平古城有“麗水四折,環其三面,其形若壺,故名壺城”之說,城區四周環山繞水,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建筑風格……[詳細]
摩崖石刻和碑刻
  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和碑刻是鐘山比較多的歷史人文現象,最有特點和意義的有幾處,即反映南北朝時期的蔣氏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為老百姓不再受戰爭之苦,而勸子歸隋之事跡的宋朝重刻的合掌石摩崖石刻:有宋至民國的摩崖石刻11題(詩題)的碧云巖摩崖石刻,有反映明朝推行以夷制夷土司制度,開辟水陸航道,迫使各地瑤壯苗民歸順的《百蠻遵道》摩崖石刻:有反映鐘山花山峒歐奎、秦鹿、夔雅樂率苗、瑤、壯民起義,鐘益奉調抵花山征剿,歷征三年而平息,受封富川縣額外守御所區千戶,子孫世襲花山瑤壯苗夷等境內屯田,山嶺即給該軍耕種的史實的《平蠻封地碑》;有反映太平天國將領陳金剛部進入鐘山圍攻大虞村的經過等史實的《大虞宗祠記事碑》;有宋時“儂元帥平瑤復縣治”,明富陽知縣題的“狀元峰”,民國盧世標撰文,張廷輔書丹的“中樓記”和抗日時期的抗……[詳細]
紅七軍桂嶺整編駐地舊址(張公廟)
  紅七軍桂嶺整編駐地舊址(張公廟)位于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桂嶺街西門口,距市區80多公里。該廟宇始建于明朝,坐東向西,占地36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12.7平方米,磚瓦木結構,前后兩進,中有廊房,廟宇上方雕刻有龍鳳、花卉等。1991年9月25日賀縣人民政府將桂嶺張公廟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30日賀州市人民政府將其命名為賀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為賀州市及八步區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1931年1月14日,鄧小平、張云逸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第十九、二十師北上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到達桂嶺時把軍部機關設在張公廟內,鄧小平、張云逸就住在廟里。當時部隊減員嚴重,出發時7000多人減到3500多人,兩個師的建制已經嚴重不健全,而且部隊補給嚴重不足。……[詳細]
六公巖古文化遺址
  六公巖古文化遺址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官成鎮旺石村石山屯小旺石山東邊半山腰處簡介:該遺址座落在官成鎮旺石村大旺山旁的小旺石山上,距縣城12公里。洞口向西南,洞內呈葫蘆形狀,洞口高4米,寬1.5米,洞深約3米,內寬2~3米,面積約10平方米,靠近洞口的地方的表土被破壞擾亂,從擾亂的土層中采集到同灰褐色的泥土膠結在一起的螺殼、蚌殼、獸骨、炭屑和礫石打制石器。其余都被板覆蓋著,板蓋約二十公分。該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遺址,對研究南方古人類史有重要價值。1973年11月6日由區文物工作隊和縣文管所普查發現的,1981年10月29日縣人民政府(平政發[81]74號)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山平面形狀為基礎,周邊延出10米為保護范圍。以保護范圍的尺度為基礎,外延出10米為建設控制……[詳細]
英家粵東會館
  粵東會館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起義地址——粵東會館,該會館為上七下七四合院結構,整個建筑以麻石硫璃瓦為主要建材,會館門前檐柱、梁枋、斗拱間浮雕壁畫琳浪滿目,門前兩側是淺浮雕雙龍戲珠額枋,其上是通體透雕瑞獸麒麟,枋下為倆倆相伴的石雕八仙人,疊梁及雀替上則是姿態各異,妙趣橫生的戲劇故事人物木浮雕,而瓦檐下斗拱間則蜷曲著回首俯視的木雕龍,大門兩旁是一付極為俊秀隸書體陰刻石對聯,大門石匾額是“粵東會館”四個陽刻楷書,字體非常厚重,石匾額上是畫工精細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畫,人物的神態與情景栩栩如生,體現了這一清代嶺南社會文化熔于建筑美學藝術風貌。英家粵東會館在民國時期曾是-的糧倉,1947年6月,由廣西區工委領導的英家起義,在這里開倉濟貧,數千擔谷子一夜之間成為方圓百姓鼎中……[詳細]
袁子鵬墓
  丹竹白馬明未兵部尚書袁崇煥父墓碑(現改為與袁子鵬墓)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丹竹鎮白沙村村中間位置簡介:該墓位于平南縣丹竹鎮白沙屯中,土名寶鴨落蓮塘,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年間藤縣和平鄉里羅村袁姓人重立碑,重修墓,原為三合土墳墓,現為磚墓,墓坐東南向西北。墓冢呈覆斗狀,該墓原碑已失,1980年重修墓圈、墓溝、墳臺、墓門全用水泥、磚、石結構,計墓堆直徑3.3米,高1米,墓圈外徑4.5米,內徑4.3米,墓門0.8米,拜臺寬6.5米,深4米。該墓對研究袁氏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平南袁氏族譜記載:“十三世祖諱紅瑁字世祥妣謝氏生二子,長子子鵬,次子子騰。公之長子游粵西山川兼貿木材,定居平南白馬,祖居東莞溫塘水南鄉袁屋墩,十四世祖諱子鵬紅瑁公長子由粵東西后居平南白馬妣何氏生三子長崇燦次崇煥三崇煜……[詳細]
太平軍上帝坪團營、打武器遺址
  太平軍上帝坪團營、打武器遺址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國安鄉花洲村楓木界上帝坪簡介:該遺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西北國安鄉花洲村上帝坪(原林長坳)。上帝坪處于海拔455.5公尺高的羊牯頂山脈的二級山頭,東西長200米,南北寬60米,面積1200平方米,四面深澗,山上有泉水。拜上帝會首領洪秀全在這里發布金田起義團營令,也發布了此年9月13日是花洲拜上帝會團營的日子。平南、藤縣大黎拜上帝會的首領是胡以晃,他們在1848年就以花洲林長坳(上帝坪)為據點開展活動,當時教徒到處宣傳“拜上帝者食天祿,享天福”,“敬邪神者,上山被虎吃,下水被蛇咬”,“有飯同吃,有錢同使”。1849年在這里秘密安裝五架打鐵爐打制武器。現打制武器爐位的鐵渣、火炭和一些半成品的武器被埋在地下。對研究太平天國……[詳細]
梧州英國領事署舊址
  英國領事署舊址位于梧州市白鶴山上河濱公園內,是梧州市區著名的清代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1897年,梧州府被辟為通商口岸,英國僅以“二十四千銅錢的地價”買下白鶴山三個山頭,在山上建立領事署。1925年夏,廣州沙基慘案發生,梧州學生在英國領事署前舉行聲勢浩大的-活動,所有在英領署工作的華人全都辭職,英國駐梧領事-坐軍艦退回香港,再沒有回來。領事署沒有人管理,一天天的荒蕪起來。1928年底,廣西省府主席黃紹竑在廣州同英國駐廣州總領事畢約翰達成協議,英國索回房屋建筑費2.5萬港元,將領事署交回廣西。1932年,領事署旁豎有“還我河山”石碑,敘述梧州人民反帝斗爭驅逐英領事人員和購回領事署建筑、建立河濱公園的經過。領事署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詳細]
嶺南漢墓群
  年代:西漢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大樂鎮嶺南村西南面800米處的丘陵上嶺南漢墓群是桂中地區為數不多的一處大型西漢古墓群。1981年自治區文物普查時發現。主要分布于象州縣大樂鎮嶺南村東、西、南面,由115座漢墓構成,總面積為1098065.74㎡。墓葬封土堆呈半圓形,直徑多在5-10米之間,高1.2米以上,大多數古墓封土完好。1985年對5座墓葬進行搶救發掘,出土了施釉陶缽、陶紡輪、鐵器、五銖錢等器物。陶罐的紋飾有直線紋和方格紋,花紋美觀大方;紡--小略有不同,開臺算珠,多數為素面,有的有兩道直線紋飾,制作精細。這些文物為后人了解象州古代文明進程提供了依據。嶺南漢墓出土的文物,與中原地區出土的漢代文物相似,足以說明西漢時期象州已深受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影響,壯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政治、經濟、……[詳細]
梁嵩故居遺址
  梁嵩故居遺址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大鵬鎮高龍村龍街屯狀元坡北面半山坡上簡介:該遺址位于平南縣大鵬鎮高龍村龍街屯狀元坡北面半山坡上,為一處南宋時期的故居遺址,面積200平方米。在二次普查時,發現其舊居遺址尚存,遺址前右邊古道上(距遺址約三十米),有梁嵩建狀元坊,已毀;遺址前約一百米處,在名為士閣墩的土堆上,有梁嵩建的“士閣”,已毀。后山頂有個有梁嵩建的跑馬坪(包括看臺)長130米,寬38米,場地向東西伸展。據《平南縣志》載:“梁嵩,字仲邱,鵬化里龍街人,五代時劉龑據有嶺南建國稱漢,乾亨四年(920)春,置選部貢舉,舉時士明經十數人,如唐故事。白龍改元歲乙酉(925),嵩舉進士第一,官歷翰林學士,因母老乞歸,作倚門望子賦以獻,龑憐而許之,钖賚不受,惟請蠲本郡丁賦,從之。卒,謚孝義……[詳細]
凌云石刻
  凌云石刻是百色最具石山區特色和州府治地特色的人文景觀之一。據縣文物管理所調查統計,凌云現存的石刻分為10個部分130多款,字數最多的一款有石刻2400多字,最大的一款石刻為2平方米,最早的石刻是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至今已有542年。石刻內容有契約、詩詞、題聯題字、碑文、墓志銘和雜文游記等。主要分布在縣城周圍,以汾洲、五指山、水源洞、云臺山、翠屏山、獨秀峰、壽桃山為多。石刻最多是水源洞摩崖石刻,共50余幅,大都是地方官吏、社會名流所題,內容有題額、對聯、詩詞、聯詩、散文、碑記等,記錄了當時文學之精華;其書法有楷書、行書、隸書、魏書、篆書、一應俱全,風格各異,用筆蒼勁有力,書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為縣文物保護單位。餐飲/住宿/購物凌云是一個貧困縣。這里的飲食,最好吃的是狗……[詳細]
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
  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位于梧州市建設路興仁巷4號。1925年,根據梧州靠近當時全國革命的中心廣州,產業工人相對集中,革命蓬勃發展等有利條件,當時領導廣東、廣西、閩南及南洋地區革命的中共廣東區委作出首先在梧州建立中-組織,然后向廣西各地發展的決定,接連派出多批中-員到梧州開展建黨工作。1925年10月,中共廣西第一個地方組織——中共梧州支部成立。1925年秋,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長周恩來親臨梧州指導建黨工作。當時,公開身份是《梧州民國日報》總的中共梧州支部書記龍啟炎考慮到秘密工作的需要,將周恩來安排住在靠近客運碼頭、出入方便、鬧中取靜的大同酒店。周恩來聽取了龍啟炎等匯報梧州建黨工作的情況后,充分肯定了梧州黨、團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成績。認為要鞏固發展新建立的黨組織,……[詳細]
劉永福、馮子材舊居建筑群
  劉永福(1837~1917)、馮子材(1818~1903),清末抗法名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人。劉永福舊居位于欽州市板桂街10號,原名三宣堂。因劉永福援越抗法,曾受越王封為三宣副提督而得名。舊居建于1891年,占地面積2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磚木結構,院落式布局,共有大小樓房119間,有門樓、照壁、主座、廊房、谷倉、書房及暗道等建筑;還有戲臺、花園、菜園、魚塘、曬場等設施。馮子材舊居位于欽州市沙埠鎮白水塘區內,與劉永福舊居直線距離1千多米。原名宮保府,因清廷授予太子少保加封尚書銜而得名。舊居建于1875年,總占地面積15.22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面積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間,均為抬梁式磚木結構。舊居范圍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詳細]
蓮花戲臺
  蓮花戲臺蓮花戲臺位于鐘山兩安瑤族鄉的蓮花村,距縣城約20公里,該戲臺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戲臺南向與其相向50米是龍王庵,戲臺平面呈凸字形,臺口寬7.85米,深5.44米,后臺橫長12米,進深4.45米;整個建筑面積為96.2平方米,臺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青石砌基,磚木結構。重檐翹角歇山式項,正脊飾鱉魚及寶珠,二層瓦面上飾二龍戲珠,臺口上方八角藻井,其天花板均繪八寶圖案;前臺兩側斗拱間是木雕獅子,后臺正中屏風上飾歌女手抱琵琶起舞圖畫,上方是“河青海宴”四字大拱額,臺基上有龍鳳花卉及人物的石浮雕,其下嵌建造戲臺由來的碑文,后臺兩側筑山字形風火墻,前臺與后臺相通的兩個門上有“龍飛”、“鳳舞”木雕橫匾,屋頂正脊是雙魚托珠,可以說整個戲臺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不管是布局、結構、擴音、……[詳細]
合浦魁星樓
  魁星樓,原名奎文閣,俗稱鐘樓,位于廉州文蔚路廉州中學校園內。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毀。道光元年(1821年)在舊址重建。閣內祀奎文星君。魁星,指北斗七星形成斗形的四顆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閣內供奉魁星神像,只允許考取功名者拜祭,無科第身份者不許參拜,清末廢科舉辦學堂后,在樓上懸古鐘一口。作學校上下課信號之用,故又俗稱“鐘樓”。1981年魁星樓被列為合浦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閣為方形尖頂三層亭閣式樓閣,高15米,底邊長4.75米,占地面積約22.6米。底層為條石基腳。廊四周有檐柱。南北有兩個拱門,二層四壁開方窗,三層東西開方窗,南北開圓窗,均為陶質藍窗。樓內有清代石刻2塊。琉璃瓦脊、四角翹檐置座獅,座檐立鳳凰,閣頂冠以葫蘆。魁星樓臨江面立……[詳細]
桂平觀音巖寺
  觀音巖寺級別:縣級時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鎮西山村西山風景名勝區內保護范圍:以寺四周外檐滴水范圍內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西山風景區內均屬建設控制地帶。公布文件號:桂平市人民-潯政布[1996]8號……[詳細]
普度震宮
  北海普度震宮位于市區茶亭路,又稱普善堂。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當時羅浮由乾元洞道士吳錦泉約集北海慈善界梁起振、黃日章、陳覺裕等人發起,向港澳同胞募資而建。北海普度震宮坐南向北,磚木結構,占地64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中天殿(1987年因擴建茶亭路被拆)、金母殿、地母殿三進廟寺組成,供奉著-像,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于一體的古廟宇。現存的兩殿結構大致相同:正殿兩側有耳屋;殿內又分明間和兩側的次間;頂脊有琉璃雙龍戲珠;殿內正脊有花鳥雕飾;廊頂前墻有壁畫。清·梁鴻勖著《北海雜錄》贊曰:“廟貌燦然,為北海諸廟冠”。現存金母、地母兩殿,在中天殿舊址建普渡震宮門樓。宮內園林成景,幽雅寧靜。保護范圍:以普度震宮主體建筑四周墻基為基線,向北至茶亭路,向東至原市文物管理所東圍墻,向南至原市文物管……[詳細]
紅七、紅八軍樂業會師舊址
  紅七、紅八軍樂業會師舊址,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位于百色市樂業縣城東南三樂街292號,距革命老區百色市168公里,是我國建軍史上一個主要的革命紀念地。1930年10月16日,紅七軍按黨中央部署,北上途經樂業,沿途尋找紅八軍,10月23日兩軍在上崗石拱橋接頭并把隊伍開進城,在縣城開展一系列革命活動后北上河池整編,然后開赴江西。這是中國建軍史上重大事件。會師舊址原為一覃姓民居。紅七、紅八軍在樂業勝利會師后,此處作軍部機關駐地。現已辟為紀念館。舊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原為一棟三進一花園臥龍式木質結構建筑,磚木結構,現存革命文物歷史文物和民族文物共600余件,其中200余件列入國家三級收藏品,4件被列為國家二級珍藏品。1996年列為國家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舊址是目前縣城唯一現存……[詳細]
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
  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原址寶珠觀,始建于明朝嘉靖3年(公元1524年),清朝乾隆9年擴建,嘉慶、道光、光緒及民國初年多次重修,供奉北帝、如來、觀音,定農歷三月三為廟會;過去有和尚十幾人,分上下殿,磚木結構,院落式建筑,正脊有琉璃構件,硬山頂,雙耳形烽火墻,琉璃瓦檐。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后,以錢興為書記的中共廣西省工委機關撤到農村,1945年夏遷到昭平縣黃姚鎮,以寶珠觀做隱蔽地開展革命工作。當時隨省工委疏散到黃姚的還有何香凝、歐陽予倩、千家駒、張錫昌等大批愛國知名人士。1947年7月,省工委奉命撤消。1986年修復中共廣西省工委黃姚舊址,建造錢興塑像,同年7月舉行盛大的典禮大會,同時開設紀念館。為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該革命遺址于1994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太平天國豫王胡以晃高帝山三世祖母墓
  太平天國豫王胡以晃高帝山三世祖母墓級別: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 平南縣官成鎮新平村高帝屯獨牙蜈蚣山南面簡介: 該墓位于貴港市平南縣官成鎮新平村高帝屯北面2公里。清代咸豐十一年( 1861 )立,坐北向南,半球形墓塚,面積138平方米,原為磚墓,現只有墓門殘留青磚。墓門左面立有咸豐十一年墓碑1通,刻有胡以晃及其兄弟名字,墓碑高96厘米,寬63厘米,碑文字徑大的4.7厘米,小的2.5厘米,胡以晃名字徑2.5厘米。該墓是研究太平天國歷史的實物資料。豫王胡以晃在金田起義前二年就參加了拜上帝會活動,起義前夕,他奉命迎洪秀全到他家山人村,建立隱蔽的金田起義指揮部,起義之后,清朝庭千方百計欲擒胡以晃,達不到目的之后便使盡各種威迫利誘手段向胡以晃說降,不成之后就挖胡以晃的祖墓和屋宅龍脈。高帝三世祖母覃……[詳細]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联系我们: QQ: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电影在线专区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 日本综合另类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