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百色粵東會館
  粵東會館,由廣東商人集資興建,始建于清朝康熙59年(1721年),后多次重修。凡粵商來到百色,都喜歡到粵東會館投宿、聚會、洽談生意等;洊|會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藝術傳統和風格。位于百色市解放步行街,整個建筑占地面積2331平方米,建筑面積2661平方米。會館座西向東,以前、中、后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廡(音:wu)廊,構成“日”字形封閉式獨立建筑群。殿宇廡廊,布局嚴謹,庭院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殿堂廊下,全為是實木大圓柱或花崗巖方形石柱支撐。中間主體建筑三大殿宇的內山墻上現今還完整保存著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梢哉f,整個建筑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藝術精品。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同志成功發動發百色起義,同時,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百色成立。設……[詳細]
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舊址
  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舊址199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法國駐龍州領事館是兩幢結構相同的法式二層樓房。樓房層高5米,單體長25.66米,寬15.2米,面積780平方米,兩幢樓房總面積1560平方米。樓房地面鋪著石板,屋頂覆以金屬瓦片,中間兩座旋轉式樓梯和樓板均用枧木精制,四周開20只大拱門,拱門向內為2米寬的走廊,整個建筑堅固而別致。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設立之初,設領事1人,文案、醫生各1人。1898年裁去正領事,只設一名副領事,以領事館醫生兼之,文案翻譯改用中國人。民國9年(1920年),龍州副領事又改為正領事。民國11年11月,法屬越南總督選派在河內醫學院畢業的一名中國人到法國領事館服務,并設法醫院,施診施藥。民國28年,領事館內增加兩名越籍館員。法國領……[詳細]
163、惠愛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愛橋
  惠愛橋原名金肅門橋,俗稱舊橋,位于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惠愛路的西門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1995年被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輴蹣虻臉蛄航Y構和設計獨具匠心,在廣西屬首創,在全國也屬罕。惠愛橋為東西走向,為三鉸拱人字架結構,拱腳支撐在兩岸石砌的欖核形橋墩幄上,橋墩旁還設有磚砌弧拱式泄水孔,橋全部為木質結構。惠愛橋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以后),嗣后年久橋記,經崇楨8年(1635年)、清康熙18年(1679年)、乾隆2年(1737年)多次重修,光緒13年(1887年)毀于火。清宣統元年(1909年)廉州紳商募款重修,宣統3年(1911年)落成現橋。據說橋為當地泥水工匠出身的蔣邑雍設計并承包施工。3橋體結構惠愛橋為東西走向,為三鉸拱人字架結構,拱腳支撐在兩岸石砌的欖核形橋墩幄上,橋墩……[詳細]
蒙山西炮臺公園
  蒙山縣西炮臺公園位于蒙山縣城西半華里的團冠嶺上,原是太平天國起義軍首領——西王肖朝貴鎮守的西炮臺遺址,于2002年建成,占地71.36畝。公園山頂正中是烈士陵園,北邊依山建起兩堵半圓形的城墻,拱衛著兩尊巨炮,公園東西兩面的碑廊,銘刻著蒙山縣歷代名人和影響深遠的事件。團冠嶺上亭臺幽雅別致,綠草如茵,花木滿坡,登上山頂,蒙山縣城盡收眼底。蒙山西炮臺公園西兩面的碑廊銘刻著本縣歷代名人和影響深遠的事件,銅冠嶺上亭臺幽雅別致,綠草如茵,花木滿坡。太平天國文化公園有當年洪秀全發布詔書詔令的見證物玉蘭古樹,有處決州官的眢井坑,有太平天國各王及將領商議軍機大事的武廟,有古永安州的城墻,有近年建立的碑廊、洪秀全銅像及太平國天國文物陳列館等景觀。正在改造拓展的太平天國文化公園的工程(包括西城墻、北城墻修復、太天……[詳細]
隱山摩崖石刻
  隱山石刻位于桂林市區西山公園內, 隱山石刻分布于朝陽、北牖、夕陽、嘉蓮、白雀、南華六洞,形制為摩崖,其中唐代6件,宋代32件,明代10件,清代24件,F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無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為唐寶歷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吳武陵等人隱山游記》,是吳武陵“奉命操筆,倚巖敘題”的,故碑面未經加工!队斡洝氛f隱山“山有四洞”,說明當時還未經開發。隱山自李渤開發后,形成六洞,即朝陽、夕陽、南華、白雀、嘉蓮、北牖六洞。據明代張鳴風《桂勝》說:“各洞有隸書三字額,疑李渤所書”。北牖洞口,還有宋代理學家張 “招隱”二字題刻。石刻中內容較好的還有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呂愿忠的“六洞”詩,開慶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隱山詩》,時代嘉靖三十六年(1……[詳細]
棲霞古寺
  始建于唐。天寶九年(公元七五零年)高僧鑒真率弟子來桂期間曾到寺參訪傳法。元至元十七年,道士唐大淳重建,改為全真觀。明萬歷易為壽佛庵。清順治八年,臨濟法派渾融和尚駐錫,殫精竭力、募化四方,耗時三十三年,在壽佛庵基礎上恢復棲霞寺,并使之成為西南佛教一大名剎?箲鹌陂g,兵火蹂蹴,主殿廢為丘墟。新寺重建承桂林旅游發展總公司鼎立襄助,遵從儀軌,遍訪名寺,悉心籌劃,于二零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落成。重新修復的棲霞寺基址在七星景區普陀山西麓,占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15平方米,主體建筑采用造型典雅,斗拱宏大,出檐深遠的盛唐風格。設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中軸北翼借用江南園林造園手法。曲廊,小徑與白蓮池,素食齋、佛藝齋、方丈院、聽月亭有機相連。寺前廣場塑臨濟法派棲霞第一代開山祖師渾融大……[詳細]
167、地角炮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角炮臺
  地角古炮臺現座落在距離大皇宮190米遠的地角嶺上。1884年侵略占領越南的法國軍隊在中越邊境頻頻向我國發起挑釁,兩廣總督張之洞,判斷法軍有近窺北海欽州的意圖,為此加強了中越邊境防務。1885年協臺奉命進駐北海,在冠頭嶺至乾體(乾江)一帶修筑炮臺。包括地角炮臺在內的北海的5座炮臺在1885年被清政府統一列入“連城要塞”范圍抵御外來侵略。2005年“連城要塞”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炮臺布局地角炮臺原共有3座炮臺,位于北海市西面約8公里的地角嶺主峰及其正北、西南巒之巔,地勢險要,直面北部灣海面。三座炮臺成“品”字分布,相距150米~300米不等,成犄角之勢。可俯控北海航道,炮臺根據地形采用半隱蔽的地壕式,用石塊、三合土構筑。主峰炮臺平面呈圓形,直徑9.8米,內深2米,有地壕與炮臺相連。另兩座炮臺……[詳細]
蓮藕休閑觀光園
  公會鎮蓮藕休閑觀光園位于平桂區公會鎮,主要種植品種有鄂蓮五號、鄂蓮六號、珍珠藕等品種,蓮藕種植面積達6000畝,年均畝產蓮藕4000公斤。核心區位于公會鎮石塔和雙石村。該示范區將形成“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蓮藕產業、農產品加工交易、農業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一塘荷花,羅裙輕卷,含笑搖曳,微風拂過,幽幽清香撲鼻而至,著實令人心頭生出一番欣喜。而雨中賞荷,更是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漫步木橋,觀田田荷葉,賞聘婷荷花,品沁人荷香,夏天最不可辜負莫過于此!坝瑾殣凵徶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笔侵芏仡U對蓮花的贊美,而學生們的朗誦更是充滿熱情與希望。放眼望去已是許許多多新葉,預計7-8月公會鎮將迎來一場荷花視覺……[詳細]
全州蔣氏宗祠
  全州縣永歲鄉石崗村蔣氏祠堂——敦睦堂,亦稱燕窩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州石崗蔣氏宗祠位于全州縣永歲鄉石頭崗村。 石崗村過去的讀書人多,曾有“才子之鄉”的稱謂,清乾隆年間,該村還出了一門父子三進士,即蔣林與其子蔣良騏、蔣良翊分別登清康熙乙未科進士、乾隆辛未科進士、乾隆甲戍科進士。 明正德六年(1511年)工部侍郎蔣淦主持修建,于嘉靖七年建成,全木質結構,舊稱敦睦堂。祠依地形變化為沿縱軸線布置祠門、祠堂、神堂,供奉蔣氏歷代祖先牌位。宗祠建筑為三進、有兩重天井的四合院,總占地面積516平方米,建筑面積446平方米。 石崗蔣氏宗祠門樓構筑精致,猶如燕窩,后人稱燕子窩樓,聞名遐邇。門樓高8.7米,寬10.9米,設上四層下三層斗拱,上寬下窄,四周無任何依托,只憑4根木柱高擎。樓的上體由弓字形木榫……[詳細]
170、韋邦相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韋邦相墓
  韋邦相墓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上渡鎮上石村石馬屯西南面50米嶺坡上簡介:該墓位于平南縣上渡鎮上石村石馬屯西南面50米處的嶺坡上,為明嘉靖修正庶尹韋邦相墓,饅頭形墓坐西北向東南,乾隆版《平南縣志》命名為“邦相山”。墓外形為三合土結構,有墳珠、墓圈、拜臺、神道、后土、墓碑,碑文尚可見;墓門外有神道,神道兩旁各殘存有石馬(缺頭)、石羊各一對(石底座),基本保存明朝的官階墓葬特征。韋邦相后裔于2004年對墓進行了維修。現墓地呈長方形,長72.9米,寬15米,面積1093.5平方米。韋邦相墓是我縣現存少有的明代規模宏大的古墓葬,墓主人身份清楚,族系源遠,墓葬時間明確,基本保持原貌,對研究我縣地方史、明代墓葬規制等提供實物依據。韋邦相,字君澤,號二峰,是平南縣勞莫里(今寺而鄉一帶)人。生……[詳細]
171、能仁禪寺
能仁禪寺
  始建于梁天監二年(503),距今已1400多年。唐代興盛佛教,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舍宅筑基,名福業院,后改稱報國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稱能仁院。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毀于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稱為能仁教寺,正統二年(1437)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稱能仁禪寺。能仁寺殿宇宏偉,氣勢雄渾,四周環水,占地70余畝。寺院座北朝南,略顯長方形,主要建筑物分布于一條南北軸線及其東西兩側,山門直對天仙橋。山門往北為金則殿、大雄寶殿、華嚴閣。金剛殿前有參天銀杏兩株及磚塔一對。大殿東偏為紀念陸贄建有宣公祠,西偏為魯班殿、功德林。大殿前為鐘樓和鼓樓。寺院周圍僧房棋布,禪室羅列。共有十二禪房,僧眾百余人,為遠近聞名的大寺院。能仁寺閱歷千載,幾經興衰……[詳細]
172、貢陂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陂堰
  貢陂堰位于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委橋渡村南面約20米處萬鄉河段。始建于南宋。2017年12月8日,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第七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貢陂堰,為古代人工灌溉水利工程。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由當時萬鄉人(今龍水鎮)劉霆捐資倡修,距今8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它由堰堤、引水溝、渠道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堰堤自山川河段到萬鄉河段1公里,主體工程堰壩長636米,全堰都用1米以上的條狀青石砌成,石堤下用松木縱向排列鋪墊固定保護堰腳。同時,在堰堤上開鑿大大小小的泄水天平,水量大時,用來排水排沙,水量小時,堵塞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修筑渠道7條,主渠道5公里,灌溉面積2000多畝。貢陂堰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灌溉設施,該堰設計科學,石條階狀,上寬下窄,逐級內收,構筑精巧,被國家文……[詳細]
岑氏古建筑群
  介 紹 西林縣明、清岑氏古建筑群位于西林縣城東約50公里的那勞鄉那勞村內,是明上林長官司土官岑密的的莊園舊址,也是岑密的后人清云貴總督、受封“太子太保”的抗法將領岑毓英和清四川總督、云貴總督、兩廣總督、民國四期0軍政府主席總裁岑春煊父子的故居。1994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林岑氏建筑群不僅是桂西、桂西北壯族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而且村落、組群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先進的漢族建筑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從建筑文化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是桂西的一個歷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壯民族文化的一個宿影。 岑氏建筑群依山而建,宮保府、南陽書院、增壽亭、岑氏祠堂等古建筑因地形地勢和建筑的功能分布……[詳細]
彭昱堯故居
  彭昱堯故居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鎮隆鎮周塘村長樂嶺屯簡介:彭昱堯故居,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向南,寬17.7米、深12.4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為清代三疊堂建筑風格,正座接前廳通后座。瓦木蓋頂,前、中、后座周邊用青磚砌墻。正座外墻用青磚砌墻,廂房用土泥磚砌筑。前、后座用土泥磚砌墻。因后裔已搬出多年,院落部分有損,主體結構尚較好。彭昱堯,字子穆、號蘭畹、閬石山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丁酉科舉人。《平南縣志》光緒九年(1883年)版有記載。生于嘉慶十四年(1808年),卒于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七月二十四日。彭昱堯自幼聰穎,博覽群書,生有秩才,所著書立說中,詩詞奔放、古文浩瀚。彭昱堯于桂林秀峰書院在呂月滄先生栽培教誨下,聲名鵲起。長樂嶺考中舉人中,影響深遠且流芳古今……[詳細]
周村漢墓群
  周村漢墓群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東華鄉周村及北面果林、水田中簡介:該漢墓群位于東華鄉周村屯與東平圩之間,距縣城15公里。為一處漢代古墓群,1987年8月發現墓群由大小不等的九座墓堆組成,排列位置呈橢圓形,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九座墓當中,有七座較大。周村大榕樹下有一座,封土堆高2米,直徑約10米,白屋有一座,封土堆已平毀,已辟為水田,東華鄉東西各一座,距東華鄉東北角200米處有一座,這三座唯獨西邊一座尚有殘高封土堆一米,直徑45米,其余均平毀,辟為水田。--池邊有二座,其中有一座封土堆已毀辟為水田,一座封土堆殘高2米,直徑60米。公路邊有二座,均平毀辟為水田,F尚存三座,1座墓位于大榕樹下,面積約60平方米;1座位于周村屯北面--池旁,面積約30平方米;1座位于東華鄉政府……[詳細]
宴石寺風景區
  宴石寺風景區宴石寺風景區位于博白縣境西南部頓谷鎮石坪村,距縣城30公里,海撥300多米,景區面積為24平方公里,碧綠的南流江從景區穿梳而過。景區以宴石山為中心,宴石寺為首,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山體頂平開闊,四壁直立,傳說曾有眾神會宴于山頂,故名宴石山。山體為紫色砂巖及紫色土,山上有池,一年四季有水,景區內層巒疊翠,形象帶真,馬岐石形似牧童騎馬;0山上千年神龜翹頭望春天;象鼻伸鼻飲江水;美女獻花趣味橫生;還有栩栩如生的虎頭山;活靈活現的金雞報曉山頗具有神奇色彩。山峰透巖洞奇,石山美,江水清,景色迷人,氣候溫和,神話傳說神奇入勝,歷來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墨客到此游覽吟詩作對,素有文明歷史和名人開發功績記載,游客如云,長盛不衰。1995年4月經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把宴石山風景區的隋朝建造摩……[詳細]
177、鯉魚嘴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鯉魚嘴遺址
  鯉魚嘴遺址位于廣西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巖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余平方米。1980年初,柳州市博物館羅秀英和桂林市文管會譚發勝在大龍潭周圍進行摩崖石刻調查時發現該遺址,并采集到少量夾砂陶片。柳州市博物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面積總計56平方米,但除T1南部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區域未發掘到底。該次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比較豐富,其中,遺跡包括墓葬6座;遺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余件以及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ㄒ姟犊脊拧1983年第9期)。資料公布后,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使該遺址成為探討柳州、廣西乃至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一個重要遺址。2003年10—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柳州市文……[詳細]
178、岜團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岜團橋
  岜團橋,亦稱岜團風雨橋,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岜團寨旁的苗江上,規模略小于程陽橋。該橋建成于清朝宣統2年(1910年),橋呈東西向,橋長50米,橋臺間距為30.14米。在橋頭石臺和河中橋墩上架設圓木梁,間隔橫木,層層挑出,形成疊梁式橋身。二臺一墩,兩孔三亭,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長廊邊另設畜行道小橋,人畜分道,成為雙層木橋,兩層高差為1.5米。上層人行道高2.4米,寬3.1米;下層畜行道高1.9米,寬1.4米。該橋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向南通道;而東岸向東、向北各有一條鄉道。工匠們就在東岸橋頭置兩個出入口,并設橋閣使兩個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口則順應道路方向與橋軸構成80度轉角,前置橋門牌坊。這座橋的另一個特點是由兩位侗族梓匠所建,各從一頭……[詳細]
179、大平坡水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平坡水樓
  大平坡水樓是博白縣主要名勝古跡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水樓位于縣城東南四公里的城廂大良村,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水樓四周有五米寬的護河,分四層。底層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內依次為拱門、環廊、內室;圓拱門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環環相扣,水樓便如虛浮水中,微波蕩漾,隱隱浮動。二、三層格局與一樓相似,各設五室,是水樓主體部分;四周有長廊相環通,廊外南北各設11個拱門,東西各有五個。第四層乃裝飾性門樓,立于樓頂中端,有臺帽徽,設三室。南北還各有吊橋(現改水泥鋪設)與第二層相通。水樓南北長27.62米,東西寬15.77米,通高17.58米;底層水池南北長36.5米,東西寬29.64米,水深2.5米。為什么要建大平坡水樓?大良村一八旬老嫗黃樹英說:“老人講,有一年下了一場黑雨。黑雨過后,連年瘟疫不斷……[詳細]
袁醴庭墓
  袁醴庭墓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六陳鎮邦機村四芽屯鹿鳴崗西北面半坡嶺上簡介:該墓位于平南縣六陳鎮邦機村四芽屯鹿鳴崗西北面半坡嶺上,距縣城40公里。該墓坐東南向西北,墓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磚墳,墓葬堆直徑1.5米,高1米。起墓墻,青磚繞砌,墓碑鑲于墓堆后墻正中,墳前砌墓門,長方形,長5米,高1米,亦用青磚砌成,墳前草坪開闊,可容納百人拜祭,碑高184厘米,寬43厘米,厚17厘米,字體楷書。墓右前側,平放殘神道碑一通,該碑原為袁玨父袁表章而立。袁醴庭為清代廣西歷史、藝術和科學名流,其詩文流傳于世,他的詩文對研究廣西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平南縣志》載:“袁醴庭號玨,少有才名,清嘉慶五年庚申恩科舉于鄉,越二年壬戌成進士,歷官教授,范模以正,不隨流俗,擢翰林典簿不赴,專事著作,成一家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视频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19页 | 思思99热这里只有精品6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按摩 | 日韩精品码在线一区 | 亚洲日本97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