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西民族博物館AAAA ![]() 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建國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規模和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項目,是一座自治區級、全民所有、公益性、專題性的民族文化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傳統文化為主要工作任務,同時兼顧國內其他省份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資料收藏和宣傳展示。博物館經六年籌建,于2008年12月竣工,并于2009年5月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大慶獻上一份厚禮。博物館位于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內,毗鄰美麗的邕江江畔,館區占地面積130畝,由主樓和廣西傳統民居文化生態展示園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筑面積29370平方米,主樓外形取材于富有廣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銅鼓,整個建筑如一只……[詳細] |
![]() |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AAAA ![]() ![]()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腳山鋪,國家在廣西全州縣當年紅軍戰斗的腳山鋪建了一系列的紀念設施,這是對在這一帶犧牲的成千上萬紅軍將士的英靈的告慰。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最悲壯的一戰,關乎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戰后,桂北地區遍布紅軍戰士的遺骸,當地百姓冒著危險將他們掩埋,經過幾十年雨水沖刷,全州兩河鎮、枧塘鎮等地相繼發現待確認的紅軍遺骸。全州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當地群眾積極配合,對發現的遺骸進行了就地掩埋、登記、標識,并在全縣開展紅軍烈士遺骸的尋找、收殮、保護工作。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紅軍遺骸收殮工……[詳細] |
![]() |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AAAA ![]() ![]()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長征到達湘桂邊境,蔣介石集中了30萬部隊,在桂北湘江以東地域布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線。紅軍將士浴血奮戰七天七夜,終于以折損過半的巨大代價突破了湘江線,繼續北上抗日。經聶榮臻元帥建議,國務院批準,于1993年在廣西桂林興安縣修建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1996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碑園坐落于興安縣城獅子山,占地10萬平方米,主要紀念建筑有大型群雕、紀念碑、陳列館、閩西革命烈士雕塑、廉政清石園,在建的項目有湘江戰役新陳列館和湘江戰役烈士碑亭。群雕為灰白色花崗巖雕鑿,長46米,高11米,由四個巨型頭像和五組浮雕組成,它藝術地再現了當年紅軍突破國民黨第四道-線的……[詳細] |
![]() | 柳州園博園AAAA ![]() ![]() 柳州園博園為2011年第一屆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舉辦地,是集園林園藝、民族文化、科普科研、旅游展覽、生態展示的省級公園。園博園位于柳州市柳東新區九子鈴旁,占地面積是6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是42萬平方米,湖體河流水域約12萬平方米,總體投資約7億元人民幣。園博園是以體現科技,人文,生態的設計理念,突出秀美八桂,生態龍城的主題。整個園博園是分為四大區域和六大廣場,分別是展園區,濱水休閑區,公共服務區,生態綠化區。主入口廣場,開閉幕式廣場,形象廣場,溫室廣場,還有我們左右兩邊看到的花卉廣場,花卉廣場上花團錦簇,右手邊這紅色的長廊叫做觀景長廊,登上觀景長廊,整個花卉廣場的景色盡收眼底。柳州園博園具體布局……[詳細] |
![]() | 李濟深故居位于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1885年李濟深誕生于此。故居為青磚瓦房四合院,兼有中西建筑藝術,院后有蒼翠古鐵力木林,風景幽雅。大門口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著屈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5個大字。順扶梯登上二樓,四周是李的臥室和會客室,三樓有電報室,大體仍保持著當年的擺設。李濟深故居建于1925年,占地面積為3342平方米,建筑面積2010平方米,李濟深曾在這里接待過不少-要員和大批愛國文化人士。故居里面建有墩子式的人行道,與故居四角上的炮樓相通,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建筑物。1996年,李濟深故居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國家、區、縣三級……[詳細] |
![]() | 柳州市軍事博物園于2009年初開始籌建。今年4月初,軍博園選址定于“東堤春曉”一帶。整個設計主要以江、岸、館為主,“江”上停放海軍贈送的退役“清遠號”獵潛艇;“岸”上陳列廣州軍區贈送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59式100毫米高射炮、59式中型坦克等重型武器裝備空軍贈送的初教6型教練機、殲5、殲教5、殲6、轟5等軍用飛機。柳州軍博園是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軍事博物園,是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確定的全國8個國防教育主題公園試點單位之一。軍博園展館內依次設置了中國海軍、陸軍、空軍、二炮和武警共5個展區。每一個展區都有文字、圖片、影像和模型,讓參觀者對中國軍隊的發展歷程、裝備等有最直觀的認識。軍事博物……[詳細] |
![]() | 憑祥友誼關AAAA ![]() ![]() ![]() 憑祥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尤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早在漢朝這里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后改名界首關、友誼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1953年1月,經當時的政務院批準,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詳細] |
![]() | 百色起義紀念館,位于廣西自治區百色市東北郊迎龍山。由張云逸大將提議,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批準,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館”。1996年11月1日,正式改名為“百色起義紀念館”。紀念館大門四根粗大圓柱穩穩地支撐著皇冠形的外廊,象征著百色人民頂天立地、氣壯山河、砥柱中流的氣魄。在大門上方的正中,鐫刻著-總書記題寫的“百色起義紀念館”七個行書鎦金大字。大門兩側分別是高7.3米、寬8.9米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場面。序幕廳的正壁是高4.28米、寬25.23米的“百色起義”漢白玉大型浮雕,以磅礴的氣勢,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百色起義波瀾壯闊的場面。-、張云逸等老一輩無……[詳細] |
![]() | 西津湖旅游風景區AAA ![]() ![]() 西津湖旅游風景區西津湖旅游風景區位于橫縣縣城西南,因西津電站而得名,離縣城5公里,距離廣西首府南寧120公里,交通便利,從南寧出發約2個小時到達。西津湖是祖國南方最大的內河湖,湖東西長100多千米,南北一般寬1400米,水面積達240平方千米。西津湖的山,綿延似龍蛇,蒼碧如錦屏;西津湖的水,寬闊、幽深、碧綠、秀美,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氣象萬千。西津風景區集“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會議商務、科普教育、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風景旅游區,2005年西津湖旅游風景區通過了首批“廣西工業旅游示范點”評審,2006年通過了“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級景區”評審,同時該景區又是南寧市科普教育基地、橫縣愛……[詳細] |
![]() | 龍州起義紀念館,原名中國紅軍第八軍革命紀念館,成立于1985年2月1日。2001年,在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紀念館遷建于縣城東區“鐘毓”坡,總占地面積7.69公頃,建筑面積5436平方米,座落在紀念廣場的南端,2004年8月19日落成,并更名為龍州起義紀念館。館內收藏著龍州起義時期和中國紅軍第八軍許許多多珍貴的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赤色龍州》專題陳列共分21個部分,展線長680多米,陳列立體文物400多件,平面文物圖片、圖表800多張,內容豐富翔實,全面反映了龍州起義、紅八軍反帝、反封建的光輝戰斗歷程和左江各族人民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偉大業績。在陳列形……[詳細] |
![]() | 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AAA ![]() ![]() ![]() 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位于廣西田東縣平馬鎮。舊址原是經正書院,始建于清代,是當時平馬人士捐資興辦的一所學堂,整座建筑古香古色,占地7336.25平方米。百色起義前夕,當時領導右江地區革命的主要領導人-、張云逸、雷經天等曾工作、生活在這里。1977年8月17日,-為舊址題寫址名:“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1995年12月被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現在,此舊址內布置著有關當時革命運動的展覽分兩部分:一為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部分(陳列面積6843平方米),包括右江蘇維埃政府和0右江特委的會議廳、政府主席雷經天、肅反委員陳洪濤的住處和赤衛隊的營房等;二為輔……[詳細] |
![]() | 仫佬族博物館位于成龍湖公園北面,與成龍湖公園的山光水色及亭臺樓閣融為一體,與西面的于成龍廉政文化展示館并列構成兩大主題文化景觀,是一座以展示羅城仫佬族繁衍生存、社會發展物證、文化遺珍等為主要任務的民族歷史文化主題博物館。仫佬族博物館是在原館的基礎上,重新選址,并于2012年12月28日動工建設的一個新館,2014年8月竣工,同年11月20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是羅城仫佬族自治縣30周年縣慶重點項目之一,館區占地面積4692平方米,建筑面積6490平方米,高22米,共有三層建筑,外觀突出了仫佬族建筑文化風格,把仫佬族古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互結合,融于一體。館內常設序廳、民俗文化展廳、民族文化……[詳細] |
![]() | 東蘭烈士陵園位于東蘭縣城西更鬧坡,原占地面積94.7畝,建筑面積29720.5平方米,園內設:大門亭廊、仿古排門、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陵墓、解放東蘭烈士紀念碑、英雄群雕、著名烈士石雕像、紀念亭、紀念活動廣場等紀念建筑設施。其中烈士紀念館內陳列版面展線長190米,陳列史料、文物600余件,展覽內容有:《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將軍及紅軍老干部》、《悼念先烈活動》、《開創未來》等九個部分,共八個展廳,面積1420平方米。2009年是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為舉行紀念活動,縣委、縣政府決定對烈……[詳細] |
![]() | 昆侖關戰役博物館位于賓陽縣思隴鎮與南寧市興寧區昆侖鎮交界處,博物館建筑總高23.176米,分地上一層、地下半層,地上一層面積3101平方米,分為序廳、浴血昆侖廳、前廳與緬懷廳等四個展廳和一個待建的多功能廳,并設有接待室和辦公管理用房,地下半層,建筑面積452.5平方米,設機房、庫房等,博物館前廣場東面設置的“魂兮歸來”方尖碑陣,記載著-陸軍第五軍陣亡約3400名將士共有220個姓氏,博物館正門外墻的V字型結構,用86噸大理石制成,象征勝利之意,博物館正面外墻的五幅淺浮雕畫像,由廣西書畫家張達平先生繪畫,描述和表達了昆侖關戰役的主題場景畫面。……[詳細] |
![]() |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原名北帝巖,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武篆巴學村,分別距縣城、武篆鎮38公里和4公里,是個天然石洞,洞口寬64米,洞高43米,縱深137米,洞內寬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納數千人。1922年3月,韋拔群在此組織革命同盟,發表《敬告同胞書》,1925年9月,韋拔群、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1930年2月,紅七軍軍長張云逸來到武篆,認為韋拔群在北帝巖宣傳了馬列主義,提議改名為“列寧巖”。1962年6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為“廣西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7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撥款修繕列寧巖,依照1925年的原貌進行修……[詳細] |
![]() | 紅七軍軍部舊址位于百色市右江區解放街39號。舊址始建于1720年,由廣東商人梁煜倡議同鄉人共同集資興建,成為廣東商人赴百色經商的主要落腳點。粵東會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藝術傳統和風格。整個建筑占地面積2331平方米,建筑面積2661平方米,會館座西向東,以前、中、后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廡廊,構成“日”字形封閉式獨立建筑群。殿宇廡廊,布局嚴謹,庭院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殿堂廊下,全為實木大圓柱或花崗巖方形石柱支撐。中間主體建筑三大殿宇的內山墻上現今還完整保存著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整個建筑融古建、書法、雕塑、繪畫藝術于一體。1929年12月11日……[詳細] |
![]() | 東蘭縣韋拔群紀念館位于河池市東蘭縣城西北更鬧山麓。紀念館主要由拔群廣場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建成于2009年10月,占地120畝,建筑面積7200平方米。紀念館高三層,28米,長129米,寬71米,館內陳列布展7個展廳和設置各種多功能室。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共陳列布展1000多件文物史料。館內一樓設有序廳、影視廳和三個展廳。序廳立有韋拔群半身漢白玉雕像,基座刻有中央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韋拔群的歷名評價。序廳四周設影視廳、臨時展廳和第一、第二、第三個展廳,三個展廳分別介紹韋拔群憂國憂民,探索真理;領導農運,武裝斗爭;參與領導百色起義,組織創建右江蘇區。目前,臨時展廳主要展示百名將軍題詞紀念韋……[詳細] |
![]() | 橫縣伏波廟位于橫縣云表鎮站圩東南3公里的郁江烏蠻灘北岸,距縣城28公里,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詳。橫縣伏波廟是珠江流域同類建筑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者。廟原占地33330平方米,面積936.7平方米,由南至北依坡勢朦朧逐建鐘鼓樓、牌樓、前殿、中殿、回廊、祭壇、后殿七大部分。其中,回廊與殿堂以小院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空間上收到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屋檐斗拱是廟中令人矚目的建筑工藝之一,各類柱、座、梁、軒、門、窗、屋脊的木、石、漿類雕飾及院落山墻、屋墻的壁畫也不愧為廟中杰出的產物。整座廟宇構飾充……[詳細] |
![]() | 鄧穎超紀念館位于廣西南寧市民族大道37號。鄧穎超同志,1904年2月4日出生在邕江北岸南寧鎮臺府官邸,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為緬懷鄧穎超同志的豐功偉績,中共南寧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建立鄧穎超紀念館。2007年2月4日,在鄧穎超同志誕辰103周年的紀念日,鄧穎超紀念館對社會開放。為重現當年老南寧的風貌,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2017年南寧市委、市政府開展了“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2018年12月鄧穎超紀念館遷址至此。新建的鄧穎超紀念館為三進兩天井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積1273平方米,陳展面積1000平方……[詳細] |
![]() | 中山紀念堂位于梧州市中心的中山公園內。孫中山為了籌備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先后3次駐節梧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梧州善后處處長李濟深倡議集資在北山公園內籌建中山紀念堂。1926年1月29日,舉行奠基典禮。1930年10月,建成。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堂占地面積達163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素白色的外墻與四季常綠的古樹相映襯,寓中山精神萬古長青。紀念堂前的廣場中央立有孫中山先生全身塑像,紀念堂門前兩旁有石獅子,花壇等。紀念堂前座是四層塔式圓頂,前門額-“中山紀念堂”,為當時廣東省省長陳濟棠所題;后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