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保定市旅游

保定市文物古跡介紹

田莊大墓
  田莊大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羊平鎮田莊村南。2018年2月14日,田莊大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田莊大墓位于河北保定曲陽縣南15公里、羊平鎮田莊村東。大墓坐北朝南,南北長66米,東西封土直徑34米,是座帶長斜坡墓道的大型磚室墓,推測該墓時代約在唐后期。大墓地下結構由墓道、儀門、庭院、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組成中軸,側室及耳室分列東西,墓室總數達12個,全部用青磚砌筑而成。自2011年5月發現田莊大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曲陽縣文物保管所經過2年半的搶救性發掘,至2013年年底,前期發掘工作基本結束,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詳細]
樓桑春社文化廟會
  樓桑春社文化廟會樓桑村在涿州城南十五里,為漢昭烈帝劉備故里。漢昭烈帝廟,廟宇宏廣壯麗,工程浩大,廟貌巍然。主要神像,均為木制,尤為壯觀。院中古柏參天,碑碣林立,花木繁茂,往來游人驅車過此徘徊瞻眺,留戀忘返。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在這里舉行盛大廟會,方圓數十里的鄉鄰,扶老攜幼,紛紛到此趕廟,各家商號,爭相開業,小商小販,江湖藝人蜂涌而上。今年的樓桑春社文化廟會在傳統廟會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國戲曲、三國評書、國內名小吃等項目,同時還邀請海內外各界友人共同參加此次活動,以增加廟會的文化品味和內涵。樓桑春社文化廟會已成為我市的一個高品味,高層次的文化盛會。……[詳細]
阜平白衣寺
  白衣寺白衣寺位于縣城西北39公里處,隸屬龍泉關鎮黑崖溝村。該寺建于明朝,清朝又進行重修,紅墻黃瓦,秀麗壯觀。從正中拱門進去為前殿。殿正中有笑態憨厚的大肚彌勒佛泥塑像;東西兩旁是懷抱琵琶、手擎玲瓏寶塔、持有青鋒寶劍、握花貂、打著碧玉珍珠混元傘、腳踩妖魔鬼怪的四大天王泥塑像。過廳后是大佛殿,大佛殿正中有金身白衣送子觀音泥塑像,白衣觀音足蹬重瓣蓮花,懷抱嬰孩、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觀音兩旁塑有姿態百出的十八羅漢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十八羅漢頂端懸南無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像的長幡。菩薩像前設有香案,上有繡花龍鳳圍桌布、燭臺、香爐等物。……[詳細]
104、向陽寺
向陽寺
  向陽寺  向陽寺又名寺口寺,位于王快鎮以西10公里、縣城東12公里處的寺口村。該村建于元朝,占地面積3畝,大門朝東,臺階24蹬,用大理石砌成。大門兩旁各有一大理石雄師,獅子口中各銜一個白色石球,玲瓏剔透,大門上端刻“向陽寺”三個大字。瓦脊上是秀麗典雅的石鳥,紅色墻壁上砌有對稱古磚套起的花紋水面,寺內為四合院建筑,房屋為磚木結構。正殿7間,南房3間,北房3間,東房3間。院中有一口銅鐘,樹下有一個大石龜。正殿兩個大紅木柱上,彩龍環繞,龍抓一條黃蛇,形象逼真,殿內塑有佛像,瞪目以視,盤膝而坐,十分威嚴。……[詳細]
樊輿故城
  樊輿故城樊輿故城位于縣城東偏北18.6公里處,南與御城村相連。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300米,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1986年,農民在此取土,發現漢井七眼,采用陶井瓦和漢字磚砌成。遺址文化層1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高腿實足鼎和刻有龍虎紋的陶壺等。據《漢書》記載,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劉修為樊輿侯,置樊輿國,建樊輿城。后因樊輿王之妻死于此城之隅,又稱祭隅城,后演變為御城。西晉時在此置樊輿縣,尋省,改置樂鄉縣。具體位置:樊輿故城位于縣城東偏北18.6公里處,南與御城村相連……[詳細]
清化寺石佛
  在曲陽城南15公里的西羊平鎮西郭村北有一處清化寺廟宇遺址,現僅存一明正德11年《重修清化寺記》石碑及一尊北朝石佛立像。石佛高7米有余,寬2米,厚1米;覆蓮座直徑2米,厚0.9米;下面方座長、寬各為2.5米,漢白玉石質地。石佛身著褒衣博帶袈裟,左手提衣襟,右首施無畏印,跣足立于覆蓮臺上。體量巨大,刀工精湛、線條流暢,衣飾華美繁縟,下擺雕刻出了密密麻麻的衣褶,惜頭被盜,現為近些年修補,比例、風格大不協調,右手拇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尖部稍有修補,其余部分基本完好,是我國早期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詳細]
保定光園
  光園位于市區中心的裕華路上。1917年,曹錕任直隸督軍后,將原直隸按察使司獄署改建為賓館,實為曹錕公館。因其慕戚繼光之英名,遂將賓館命名為光園。當年,這里作為直系軍閥的大本營,曹錕、吳佩孚等人,曾在此策劃了直皖、直奉戰爭。曹錕還在此策劃了賄選總統的鬧劇,直至他就任北京政府大總統后,直系軍閥的大本營才從保定遷往北京。此外,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京津衛戍總司令閻錫山,-保定行營主任錢大鈞及蔣介石等重要人物,也都曾在此園寓居過。2013年5月,保定光園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8、招提寺
招提寺
  招提寺  招提寺位于阜平縣城西34公里處,建于明朝初年。此寺背倚“青龍山”,前對“伏虎山”,大有龍虎氣勢。寺院占地6畝。殿正中供一尊金粉鍍刷的大肚彌勒佛泥塑像,殿兩旁是四大天王。第二層院“大雄寶殿”匾額,是康熙皇帝御筆親書,殿內中須彌臺上是釋迦摩尼塑像。殿下是木雕“千手佛”。千手佛的旁邊是泥塑的十八羅漢,造型千姿百態,寺院除3座大殿外還有配房,左側供方丈住宿,右側是主堂,其次是禪房、僧舍,整個寺院有100多間。每年內蒙、東北等地香客到五臺山進香,途徑此地首先在招提寺敬佛上香。……[詳細]
臥佛寺摩崖造像
  臥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唐縣白合鎮柏山村臥佛寺水庫內,鑿于一處高約6米、南北向面西的硅質石灰巖峭壁上。據臥佛像左側題記記載,此石刻開鑿于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6年)。臥佛摩崖造像現存大小窟龕95龕,造像138尊,為一處以釋迦牟尼涅槃經變相為主體的大型摩崖龕群。其中臥佛造像長達4.5米,為河北省現存最大的石質臥佛造像。涅槃經變相中刻劃的眾弟子,形象生動,形態各異,較好的表達了佛祖涅槃之際的肅穆哀傷氣氛。其余諸龕造像也均雕工細膩,線條流暢,表現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是我國北方極為罕見的大型北宋石刻群。……[詳細]
關漢卿墓
  關漢卿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700平米,現為直徑10米,高3米的磚基大幕,墓前樹碑,碑陽為著名書法家-題:“偉大的戲曲家關漢卿之墓”。碑墻對聯為:絕詞妙曲恒歌九天之外,傲骨冰心詠頌四海之中。碑陰:記敘關漢卿生平事跡。四周遍植松柏。關漢卿號乙齋叟(1242—1322年),安國市伍仁橋鎮伍人村人,我國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主要創始人,元雜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共創作六十三個劇本,《竇娥冤》是他的杰出的代表,劇情感動天地,至今久演不衰。1958年6月,關漢卿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詳細]
淶水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淶水鎮城內居委會東北隅,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存前后三殿,前殿即正殿最大,后兩殿并列于前殿正北和西北,規模較小,其他建筑已無存。據明弘治《易州志》載,此廟建于洪武八年(1375),又據重修城隍廟碑記載,弘治四年(1491)、嘉靖二十四年(1545)、隆慶二年(1568)等多次重修,但其建筑仍具有明初風格。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長寬各12米,方形平面,尖山式懸山屋頂,五花山墻,全殿共有柱16根,其中角柱4根,檐柱4根,排山柱4根,金柱4根,高5.12米,其上承托五架梁,再上是三架梁,殿通高8米。后二殿規模略小,梁架結構和前殿相仿,只是屋頂采用尖山硬山式,正脊呈“銀錠”玲瓏脊式樣,并飾有正吻,兩山有垂脊、垂獸和排山溝滴。此廟因住居民,門窗已改原貌,殿舍墻壁多處裂縫。7月,為淶水縣城……[詳細]
壁陽城遺址
  壁陽城遺址壁陽城遺址位于縣城西南20公里處,地處九龍河北岸,現在的陽城村。遺址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800米。遺址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出土的文物有石臼鼎、陶井瓦等。在附近發現小型漢墓多個,出土的隨葬品有陶馬、陶碗、盤、壺等。據傳,唐堯在慶都(今望都)稱帝,其母在此養老,稱“養老城”。春秋時期,因地處九龍河北岸向陽處,改城陽城。東漢時曾為陽城縣治。解放初期,城墻尚存,船只可以從南門碼頭直通白洋淀和天津。具體位置:陽城遺址位于縣城西南20公里處,地處九龍河北岸,現在的陽城村……[詳細]
靜志寺塔基地宮
  靜志寺塔基地宮位于定州市區東大街草場胡同貢院西側。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地宮坐北朝南,磚筑方室,全高2.34米,墻高1.1米。宮門呈門樓式,內部四壁砌圓形磚柱,柱上作仿木斗拱。出土遺物700余件,可分兩大類:一是佛骨舍利;二是為供奉舍利而施的物品,有金、銅、鐵器、玉器、瓷器、漆木器、絲織品和貨幣。數量大,等級高,鏨文內容豐富,僅金銀器就有200余件。與佛教有關的造像和法器有菩薩像、天王像、阿育王塔、香案、舍利棺槨、寶函、閼伽瓶、錫仗、缽盂等;日常生活用具有杯、盤、碟、碗、爐、罐、瓶、盞等;出土石刻有石碑、大理石函、靈帳等,其中銘文和墨書題記記述了供奉物品的名稱、數量、器重、奉獻者的名銜以及靜志寺的興衰變遷。地宮入藏的瓷器115件,幾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窯產品,胎質平薄細膩,造型端莊……[詳細]
鹿氏祠堂
  定興縣鹿氏祠堂 位于定興縣張家莊鄉西落堡村東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原占地面積9339平方米。為定興江村鹿氏家族所建,供奉該家族在明、清兩代在朝廷供職的顯赫官員。清至民國年間,每年有祭祀活動,均由當地知縣和縣長等主祭。有官祭祝文和題詩作賦等。現存鹿氏家廟,北房五間,東西夾間各三間,南為三門及檐門,成一小四合院格局,占地約200余平方米。東西夾間為雙坡屋正脊,硬山式建筑,南面為檐房卷棚頂,回廊式建筑,為清代建筑風格。2002年1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放水遺址
  時代:夏、東周、漢北放水遺址位于唐縣高昌鎮北放水村西,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保存完好,文化層堆積包含物豐富,有先商和商代遺物,而先商亦是保定南部地區首次發現。對于該類遺存,學界極為關注,稱之為“下岳各莊文化”,是區別于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一類遺存,對于探索商族起源、遷徙等具有重要價值。北放水遺址也曾遭盜墓賊惦記,由省文研所文物研究員徐海峰帶領的唐縣北放水遺址考古隊進駐工地時,曾和盜墓賊對峙長達一個多月。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栗各莊漢代遺址
  栗各莊漢代遺址  在高碑店鎮栗各莊村南,二磚廠西側,面積70000平方米。出上文物暴露在取土坑北斷面坡中,有灰陶甕、加砂紅陶釜、大型板瓦、異型磚,還有帶‘大富”戳記的灰陶大 甕和鐵箭鏃,三鳥朝風鋼熏爐蓋,另外還發現一口古井及幾處灰炕、灰土和紅燒土。距古井不遠有一小型瓦窯,窯內尚有部分板瓦。 從遺址向北一直延深至栗各莊村頭、地面上都可見到漢代及稍晚一點的磚瓦碎片。  附:栗各莊原名酈哥莊傳為酈道元之故里,50年代曾出土一方“永寧侯”銅印,為酈家故物。……[詳細]
倒馬關長城
  倒馬關,地處河北省唐縣西北,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馬關置關較早,《戰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但目前可見到的關于建筑倒馬關城的記載,都是明朝的。倒馬關又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今城已毀。下城即今倒馬關城。據《倒馬關志》載:“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上城狹小,官軍居處不便,乃于城南二里相度地勢,復筑城一座,二面瀕河,一面跨山,規制弘備,是為下關”。現倒馬關鄉政府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倒馬關同居庸關、紫荊關合稱內三關,地勢極其險要,關城建筑亦很獨特,……[詳細]
凈眾院塔基地宮
  凈眾院塔基地宮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內新立街。原塔已毀,僅存塔基地宮。地宮建于北宋,呈方形,磚筑,面積7.2平方米,高2.34米,頂口蓋石雕歇山式屋頂,南壁券門兩側繪天王像。北壁正中彩繪釋迦靈牌。兩側各繪弟子五人。東西兩壁繪帝釋天、梵天禮佛圖。出土定瓷百余件,其中有高達60.7厘米的白釉刻花龍頭凈瓶。凈眾院塔基地宮作為宋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慶化寺花塔
  慶化寺花塔位于永陽鎮北洛平村北2.5公里處的龍宮山慶化寺山門外,正南約100米的山崖平臺上,俗稱萬佛塔。據明代《重修龍宮山慶化寺殿宇記》碑記載:“慶化寺建于樂平里龍宮山,相傳始于漢代。”此寺在明洪熙元年(1425)、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十八年(1482)、嘉靖三十九年(1560)、萬歷二十九年(1601)皆重修。今存幾通殘碑和一較完整的磚砌花塔。花塔通高13米,周長19.2米,磚木結構,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高3.4米。束腰各角皆雕力士11尊,面目猙獰。每面中間砌壺門2個,內雕彈琴、--、跳舞等形式各異的樂伎雕像;束腰以上用雙杪五鋪作斗拱承托,用幾何紋雕成的欄板和平座,束腰以下即采用疊澀手法磚砌基底。塔身第一層高3.6米,辟東、西、南、北拱門,每門高1.4米,寬0.66米,門外拱頂的……[詳細]
鎮國寺石佛
  鎮國寺石佛位于易縣解村,為隋代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的漢白玉石雕像,高4.95米,立于仰蓮座上,坐下有刻銘“大隋國……”等字樣。石佛身披袈裟,并施以彩云,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充分顯示了典型的隋代佛教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鎮國寺現存清代大佛殿三間,為1899年重修。石佛置于大殿中間,現佛手足均殘,佛頭已于1997年3月6日被盜割。1993年7月15日,鎮國寺石佛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师生制服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免费高清aⅴ乱码专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 | 亚洲a在线视频 |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精品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