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慶都山·唐堯古鎮免費 慶都山·唐堯古鎮由瀛源集團旗下康養文化旅游公司打造,總占地24200畝,是保定及華北地區最大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依托慶都山和堯母湖的核心區域,深入“康養”理念,全力打造風景秀美、服務周到、高端舒適的旅游康養勝地。傳說上古帝王、華夏之祖帝堯的母親慶都生活居住于此,因此而得名。堯帝幼年隨母親生活在此,慶都山也成為了唐堯故里的核心載體。古名黑龍頭。此山周長約6公里,最高海拔217米。山頂開闊平坦,植被繁茂。舉目遠眺,四周山巒環繞,好似綠色圍屏,慶都山獨坐中心,蜿蜒盤踞,好似一條臥龍,頗具帝王之氣。堯母湖,是以堯的母親命名的。相傳堯的母親慶都在這里生活時,經常用這里的水洗衣洗澡,也是靠這片水養育了一……[詳細] |
![]() | 唐縣潭瀑峽旅游景區AAAA 潭瀑峽景區原名大石峪景區,景區內溫泉,潭瀑,奇石,森林資源豐富,峰,石,水,關,寨構成了獨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觀。險峰,石寨,瀑布,溫泉,溪流,水湖巧點其中。花崗巖體量大,造形奇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公園內松濤林海郁郁蔥蔥,冬日處處冰雪,夏日紫氣升騰,被譽為唐縣最佳生態谷。這里有古長城---宋代忠烈楊家將鎮守的倒馬關和唐代名將樊梨花駐守的樊家寨。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旅游專家譽為京西南瀑石休閑天堂。潭瀑峽(原大石峪)現為國家AAA級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景區西南部是自然保護區,有上世紀70年代飛播松林。還有成片的山桃、山杏、映山紅、繡線菊、野菊花等各種野生灌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紅。在潭瀑峪景區中部……[詳細] |
![]() |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AAA ![]() ![]() ![]()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坐落在唐縣城北2公里處的鐘鳴山下。1986年落成。占地面積45950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主體建筑分為“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紀念館”和“紀念堂”。整個建筑氣勢宏偉,造型精美,為中國傳統民族風格。兩館共展出珍貴歷史圖片300余幅,實物200多件。詳細介紹了白求恩、柯棣華大夫光輝的一生,反映了兩位國際主義戰士的高尚情操、精湛醫術、高度的責任心、滿腔的工作熱忱和無私奉獻精神。建館以來,來訪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王鶴壽、劉瀾濤、楊成武、呂正操、-等;有來自加拿大、印度、日本、新西蘭等十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1997年紀念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6月……[詳細] |
![]() | 西勝溝風景區AAA 西勝溝風景區位于唐縣城北38公里處,是一條7公里的峽谷,峽谷內飛泉瀑布,一年四季溪水常流,九處秀麗的龍潭巧點其中。峽谷怪石嶙峋,狼牙交錯,陡峭的懸崖上到處是千姿仙人峽百態的鐘乳石,滿溝的杜鵑、海棠和葛藤、灌木,構成一派南國風光。到西勝溝旅游,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左右山崖上的斬龍劍和自來碑。進入山門,龍潭首先映入眼簾,一泓碧水清澈見底。魚蝦、水草相映成趣。前行不遠,綠蔭深處是幽靜的龍泉山莊。往里有一條千米深谷,兩側峭壁似刀劈,長滿了石花、石筍和石乳。再往里是二龍潭,這里峭壁交錯倒垂,活象數十米深的洞穴,兩股水形成二龍飛瀑從十幾米高的懸崖上直瀉而下,轟鳴著流入右側能容納三、四無果殿十人的大半洞。鐘乳……[詳細] |
![]() | 唐縣華峪山莊AAA 華峪山莊位于唐縣大洋鄉大長峪村,占地3000多畝,于2011年建成并對外開放,緊臨省道保阜公路以及保阜高速,交通便利。山莊三面環山,依山傍水,四季風景秀美,有大型石榴采摘園、綠色農作物親種園和現代兒童游樂園、水上大舞臺、仿古觀光亭、動物園等30余處特色景點,是一個集采摘、觀光、休閑、度假、兒童樂園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景區電話:0312-6472999景區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大長峪村……[詳細] |
![]() | 秀水峪AAA 秀水峪景區位于倒馬關鄉南上溝村,是河北古北岳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秀水峪景區總面積1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為8250畝。景區由十幾道山谷組成萬畝松林,郁郁蔥蔥,遮天蔽日,綠意盎然。松林里,生長著多種中草藥。特別是一到夏季,郁郁蔥蔥的松林中,長滿了香氣誘人的松蘑,置身涼氣襲人的松蔭下,采松菇,挖野菜,真是別有一番情趣。由于山林茂密,這里蘊含了充沛的水,道道山谷中,泉水叮咚,溪流不斷。飲一口山泉水,清涼爽快,沁人心脾。群山環繞中的小村莊,炊煙裊裊,恬靜悠然,野味十足世人罕知的深山峽谷,青松掩隱,疊瀑潺潺,被旅游專家喻為最佳生態之谷,天然氧吧。景區中最著名的飛龍瀑,落差達20米,從高處懸崖落下的……[詳細] |
![]() | 青虛山海拔1043米,位于唐縣城西北35公里的齊家佐鄉。俗稱“仙山”。據《唐縣志》載,取“四時之氣清而煦,界入虛無,超然物外”而得名。又道家取“清凈無為”之意而名青虛山。據傳東晉葛洪曾修道于此,又名葛洪山。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坡度較緩,北部山峰林立,故有“唐縣大茂山最高、青虛山最險”之說。山體多由石灰巖構成,久經風雨剝蝕,形成了如青筍、似狼牙,像箭簇,直插云天的奇峰峻嶺。在陽光照耀下,煙騰霧罩,紫氣飄渺,并形成許多天然溶洞。游人到此如入迷宮,更為仙山增添了神秘色彩。據清代陳效元《葛山指掌記》曰:“吾邑青虛山乃北岳之左臂。”以峰名者有四:曰紫云、白云、碧云、天柱。以巖名者有三:曰玉仙、滴玉……[詳細] |
![]() | 大茂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唐縣西北部,最高峰海拔1898.4米,距北京市市區250公里,公園總面積1353.33公頃,其中天然次生林333.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6.5%。該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無霜期150天。據初步調查,公園內約有高等植物120科357屬532種,陸生脊椎動物144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16種。大茂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唐縣西北70公里,古為北岳恒山,又稱神仙山,海拔1898米,以雄、險、奇、秀聞名于世。是通天河的發源地,距縣城75公里,與唐川線相連,距北京、石家莊、保定分別為250公里、150公里、130公里,交通便利。舉目遠眺,其山……[詳細] |
![]() | 古北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唐縣縣城西北75公里處、石門鄉境內,公園由原大茂山森林公園、大石峪景區和秀水峪景區所組成,總面積4873.33公頃,被譽為“華北碧珠”。這里,林濤云海,翠峰聳立,樹密草豐,向泉飛瀑,山頂草原環抱道觀,崖上溶洞秘藏林間,冬春積雪皚皚,夏秋紫氣升騰,是一處人間仙境。古北岳國家森林公園有數以百計的天然景觀,北溝山泉汩汩溪水瀑布為野溝增添了無限生機;南端絕壁上,有一神秘莫測的黃龍洞洞內碧水常年不斷,盛夏水冷刺骨;還有黑龍洞、無底洞等72眼天井隱藏在懸崖峭壁中,頂峰南側的跑馬梁上,有數百畝的開闊地,人稱山頂大草原;藍天白云下,綠草如毯,各色山花一月一變,在大茂山頂觀日出,別有一番韻……[詳細] |
![]() | 全勝峽,因全勝莊大峽谷而得名。傳說丘處機曾在青虛山修全真教住此,故名全真莊。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來此“掃蕩”,八路軍打敗日軍,取得勝利,然后改為全勝莊。全勝峽景區位于河北省唐縣齊家佐鄉境內。距京昆高速和保阜高速白合出口13公里,距保淶公路線15公里,地處保阜高速公路引線附近。景區屬華北道教圣地青虛山的陽面,面積10平方公里,海拔180--1046米。因其為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地貌,所以獨具三大特點:一是澗深峽幽,鐘乳美石遍布,峽谷遮天蔽日,酷暑猶涼;二是溶洞星羅奇野,共有九九八十一洞,洞洞異奇;三是豐水多瀑,峽內溪流淙淙,潭瀑飛縱,素有四湖十六潭七十二瀑百泉之稱。景區座北朝南,崇嶺環抱,聳峰林立,玉……[詳細] |
![]() | 北城子遺址是戰國一一漢時期的古遺址,位于唐縣北店頭鄉北城子村,地處太行山東麓唐縣西北十三里的丘陵地帶,海拔188米。北面、南面是山崗,東面是山溝,西面為平地,有一小河發源于南部,名日倒流河,往西注入唐河。北城子原是一座方城,南北長1,200米,東西長1,000米,總面積為120萬平方米,遺址的東北角唯一尚有一段殘墻長約480米,寬8.5米,高7米。夯土層分明,每層8-10厘米,并在城墻窮土層中發現了灰陶片,它為研究戰國一一漢時期的城池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資料。在對遺址普查中,還發現了殘豆盤,帶繩紋的灰陶器物殘片等。通過多次普查,據該村老鄉們提供的線索,相傳此城叫慕容城,燕主慕容垂始建于此,據《明弘……[詳細] |
![]() | 明伏石窟位于唐縣明伏村北唐河南岸,石窟形成于唐、明兩代。明伏石窟在當地被稱為“千佛洞”,共分上、中、下三層,均是依山鑿壁而成。現上層已不存,下層由于潛在水中無法看到,只有中間一層能夠看到。窟內有天然的石床、石枕、石臼,西壁雕鑿43尊佛像,最大的高60厘米,最小的高9厘米,大多數高28厘米左右;東壁上有三尊佛像,都盤膝坐在蓮臺上。西壁43尊佛像的左面陰刻有佛的名稱,中間最大的普光佛下有兩個供養人像,右下角的文殊菩薩下面是獅子雕像,獅子下面有兩個供養人像,群佛雕像的下面有一處壁畫的痕跡。東側石壁上有三處壁畫的痕跡。窟內所有佛像頭部均在文革時期被砸毀,其余部分較為完好。明伏石窟無確切雕鑿年代,從雕像……[詳細] |
![]() | 臥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唐縣白合鎮柏山村臥佛寺水庫內,鑿于一處高約6米、南北向面西的硅質石灰巖峭壁上。據臥佛像左側題記記載,此石刻開鑿于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6年)。臥佛摩崖造像現存大小窟龕95龕,造像138尊,為一處以釋迦牟尼涅槃經變相為主體的大型摩崖龕群。其中臥佛造像長達4.5米,為河北省現存最大的石質臥佛造像。涅槃經變相中刻劃的眾弟子,形象生動,形態各異,較好的表達了佛祖涅槃之際的肅穆哀傷氣氛。其余諸龕造像也均雕工細膩,線條流暢,表現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是我國北方極為罕見的大型北宋石刻群。……[詳細] |
![]() | 時代:夏、東周、漢北放水遺址位于唐縣高昌鎮北放水村西,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保存完好,文化層堆積包含物豐富,有先商和商代遺物,而先商亦是保定南部地區首次發現。對于該類遺存,學界極為關注,稱之為“下岳各莊文化”,是區別于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一類遺存,對于探索商族起源、遷徙等具有重要價值。北放水遺址也曾遭盜墓賊惦記,由省文研所文物研究員徐海峰帶領的唐縣北放水遺址考古隊進駐工地時,曾和盜墓賊對峙長達一個多月。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大洋水庫,位于大清河系唐河出山口唐縣境內的西大洋村下游1千米處,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420平方千米,總庫容11.092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庫。工程等級為Ⅰ級。西大洋水庫由河北省水利廳設計院設計,始建于1958年1月,1960年1月完工。西大洋水庫是河北省四大水庫之一,承擔著為保定市區提供生活用水的職責,同時也是北京市應急用水儲備地之一。1970年4月,西大洋水庫續建,1972年6月工程竣工。……[詳細] |
![]() | 倒馬關,地處河北省唐縣西北,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馬關置關較早,《戰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但目前可見到的關于建筑倒馬關城的記載,都是明朝的。倒馬關又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今城已毀。下城即今倒馬關城。據《倒馬關志》載:“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上城狹小,官軍居處不便,乃于城南二里相度地勢,復筑城一座,二面瀕河,一面跨山,規制弘備,是為下關”。現倒馬關鄉政府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詳細] |
![]() | 晉察冀烈士陵園位于唐縣軍城鎮南關村。所處位置相傳宋代名將楊六郎閱兵教場。總占地面積67畝,這里背靠高聳的古城遺址,東臨古老的通天河,四周群山環繞,園內綠樹掩映,墓碑林立,風景異常秀美。晉察冀烈士陵園原為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公墓,始建于1940年2月,那時戰火紛飛,物資缺乏,敵人騷擾,邊區軍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先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可是1941年卻兩次遭到敵人的嚴重破壞,炸毀了紀念塔等主要建筑,1942年邊區軍民又利用間隙進行修復。建國后黨和政府又撥專款多次組織修繕和擴建,使陵園結構完整,建筑協調,墓林相間,相得益彰,定名為晉察冀烈士陵園。陵園坐西朝東,以中間的白求恩墓為中軸線,南側是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