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馬關,地處河北省唐縣西北,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馬關置關較早,《戰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但目前可見到的關于建筑倒馬關城的記載,都是明朝的。
倒馬關又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今城已毀。下城即今倒馬關城。據《倒馬關志》載:“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上城狹小,官軍居處不便,乃于城南二里相度地勢,復筑城一座,二面瀕河,一面跨山,規制弘備,是為下關”。現倒馬關鄉政府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
倒馬關同居庸關、紫荊關合稱內三關,地勢極其險要,關城建筑亦很獨特,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山、水、關城在這里相得益彰,互為險阻。倒馬關城,周長約2.5公里,城墻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墻為黃土夯筑,外砌磚石。關城有3個城門,東門稱居仁門;西門稱由義門;北門稱宣武門。西門百步外另有1座條石砌筑的城門。在關城四周的山上,居高臨下筑有石結構墩臺5座,今已圮坍,只存下半部了。
由于倒馬關的險要位置,使它在歷史上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為歷代兵家征戰必奪之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北進,攻取中山國時就是先打下的倒馬關。
北魏末年,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鎮兵出身的杜洛周,在上谷(今河北懷來)舉行武裝起義。起義軍在攻打定州時,定州刺史楊津,請求柔然主阿那瑰發兵解救,柔然兵行至廣昌(今山西靈丘縣)因杜洛周已在倒馬關派有重兵,扼據雄關,柔然兵無它路可走,只好原路退回。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蒙古族韃靼部首領達延汗入犯大同后,欲取倒馬關,以圖南下,明王朝守軍憑借天險,堅守關塞,最后擊退了來犯之敵,使長城之內的廣大地區,免遭一次洗劫。
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北門亦在早年被拆,關城城墻僅西面城墻大體斷續殘存,可辨外側為青磚包砌,內側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毀,只局部可略辨殘跡。
現在倒馬關遺址,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景區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倒馬關鄉境內
乘車線路:唐縣乘開往倒馬關的班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