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氏家族墓地位于正寧縣周家鄉(xiāng)燕家村。燕慶安(1212--1279),元代陜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申命署鞏昌延安管民提領。卒后與家屬同葬于此。墓地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原有4座封土,已夷平,墓前現存石碑、石人、石虎、石羊等分左右兩行排列。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元代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王符墓位于鎮(zhèn)原縣臨涇鄉(xiāng)灣灣村內。王符(約85—162),字節(jié)信,東漢安定臨涇(今鎮(zhèn)原縣)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約生于章帝初,約卒于桓帝延熹五年(162),著有《潛夫論》,凡十卷36篇。在《潛夫論》中,提出“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國以民為基”,治國應以“富民為本”。陵園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存圓丘形封土高3米,直……[詳細] |
![]() | 傅介子墓位于慶城縣慶城鎮(zhèn)石馬坳村南。傅介子(?—前65),漢北地郡義渠(今慶陽縣西北)人,因西通西域,北遏匈奴有功,官拜義陽侯,死后葬于慶陽縣西塬。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圓丘形封土高1.8、底徑4.5米。明正德年間吏部郎中都穆立有石碑1通,頌其通西域功德。現存石馬、石虎各1對。馬呈立式,高1.4、長1.7米。墓葬保存……[詳細] |
![]() | 胡國珍墓位于鎮(zhèn)原縣上肖鄉(xiāng)翟池村東南1公里。胡國珍(439—518),字世玉,安定臨涇(今鎮(zhèn)原縣)人。北魏宣武靈皇后之父,司徒,歷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其女為宣武帝充華妃,謚曰靈太后。墓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并列2座圓丘形封土,其中1座殘高2、底徑20米;另一座殘高1.5、底徑12米。墓碑及其它附屬物無存。墓葬保存較……[詳細] |
![]() | 塔兒莊磚塔,位于慶陽市寧縣盤克鎮(zhèn)羅山府林場,座落在子午嶺西麓,東與陜西省富平縣接壤,西南距盤克鎮(zhèn)六十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五代(907--960);形制、特點:方形三級樓閣式磚塔,高約11米;現狀:2013國保磚塔始建于五代時期(907--960),系全磚結構,平面正方形,樓閣式,共三層,頂部殘損。通體高約……[詳細] |
![]() | 普照寺大殿位于慶城縣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廟、鐘樓、磚塔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從宋阜昌八年起,歷代都曾集資修繕,民國九年地震后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東西長23.7、南北寬9.5米。正面有斗拱11組,為雙抄雙下昂,歇山頂。屋脊兩端有鴟吻飾……[詳細] |
![]() | 周舊邦木坊位于慶城縣南大街水利局巷。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木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東西長14米,南北寬4.2米,高12米,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木坊以四根通頂立柱支撐,原有戧柱不存,平板枋上為九踩斗栱支撐檐部出挑,最外部廂栱位置用裝飾性的花板。坊頂鋪青瓦,廡殿頂正面出垂脊。檐下正中鑲匾,匾面正書“……[詳細] |
![]() | 修筑新子州州墻及署衙記碑(牛公碑)位于寧縣新寧鎮(zhèn)廟嘴村東。五代(梁)龍德二年(922)二月立。碑高2.20、寬1.10米。圓首方座,碑額篆“刺史牛公創(chuàng)修衙之記”。碑文楷書,通行豎寫。記載刺史牛知業(yè)版筑新子州州墻,創(chuàng)修諸公署及新衙功績。李明啟撰文,夢莊書丹,上官武鐫字。 1983年由廟嘴坪遷至縣博物館內。石碑完好,文字清……[詳細] |
![]() | 重建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內。通高2.4、寬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額題“重建有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陰、陽均有碑文,碑陽碑文楷書豎行24行,每行25字。碑陰除碑文外下部線刻慶陽府地形圖。碑文記載宋范仲淹、韓琦出任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時在慶陽、延安等地鎮(zhèn)守,以御西夏的功績。劉昭篆額,馬文升……[詳細] |
![]() | 明摹刻黃庭堅云亭宴集詩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碑通高2.25、寬0.77、厚0.21米。嘉靖三十七年(1558)立。每行14字,由右而左豎寫行書五言絕句,每行14字。 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河西道陜西布政使左參議陳鳳摹刻立石。此碑原置慶城南考院內,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完好,對研究黃氏書藝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位于合水縣太白鄉(xiāng)平定川西岸。保全寺石窟開鑿于長約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東,共有窟龕25個,石雕造像153尊,以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及彌勒菩薩較多,并脅侍菩薩。佛像一般方頤豐面,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淺陰刻平行衣紋,軀體粗獷健碩,體現太和改制以前的風格。3、4、5、6號龕較大,為平面呈……[詳細] |
![]() | 承天觀之碑原位于正寧縣正街。原觀已毀,石碑尚存。 圓首方座,通高2.72、寬0.85、厚0.22米。宋大中祥符二(1009)年立。篆額“大宋寧州鎮(zhèn)寧縣承天觀之碑”。碑文楷書,記載道教理論及修建承天觀之緣由等。尹熙古書并篆額,李維撰銘并序,趙謙、沈慶刻石。現存縣文化館。保存較好,對研究道教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遇村遺址位于寧縣早勝鎮(zhèn)遇村。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采集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器表主要飾繩紋,器形有罐、盆、簋、豆、鬲等。豆器最多。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周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小坡遺址位于寧縣和盛鎮(zhèn)楊莊村,有兩處遺址,一處在村西100米,是一處多時代復合型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窯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黑彩魚紋斂口缽、細繩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罐殘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漢代灰陶盆、甑、罐殘片。另一處在村南500米……[詳細] |
![]() | 康家?guī)X遺址位于寧縣坳馬鄉(xiāng)康家?guī)X村東。內涵分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窖穴、灶坑和墓葬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素面斂口缽、線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雙耳罐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東部地區(qū)仰韶文化的發(fā)展及其與齊家文化的關……[詳細] |
![]() | 高莊遺址位于鎮(zhèn)原縣三岔鎮(zhèn)莊門村。內涵分屬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周文化。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暴露有房址、窯址和窖穴。采集陶器、石器和骨器52件。其中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蛙紋缽、盆,泥質紅陶缽、盆、尖底瓶等殘片。另有齊家文化夾砂紅陶罐,周代泥質灰陶壺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qū)古文化有重……[詳細] |
![]() | 茍仁遺址位于正寧縣湫頭鄉(xiāng)茍仁村東南500米。面積約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暴露有居址、灶坑。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泥質紅陶缽、盆、線紋尖底瓶和夾砂紅陶繩紋罐、單耳灰陶罐等殘片及周代夾砂灰陶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發(fā)展及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漢子遺址位于正寧縣永和鄉(xiāng)羅兒溝圈漢子村西南1公里。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和窯址。采集有弧線三角紋彩陶斂口缽、盆;泥質紅陶缽、盆、尖底瓶及夾砂紅陶繩紋罐等殘片,并有石斧、石彈丸和石網墜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qū)仰韶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店子溝遺址位于寧縣新華鄉(xiāng)店子溝村南。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灶坑、窯址和灰坑等。采集有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片,紋飾主要為細繩紋、黑彩鳥紋、花瓣紋,器形有斂口缽、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及罐。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彈丸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qū)仰韶文化的發(fā)展變化有重……[詳細] |
![]() | 二將城城址位于華池縣山莊鄉(xiāng)二將城子村。原名“第二將城”。城依山而筑,平面呈長方形,長約300米,寬約200米,面積6萬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高5米,基寬4米,頂寬1.5米。夯層厚0.2--0.22米,南、北兩面開門,已塌毀。據《宋史》記載,公元1032年黨項首領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權,都興慶(今銀川),屢侵北宋。宋仁宗康定……[詳細] |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