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恩寺與四月八廟會傳說,古時鎮原縣南的平泉原面上,有一眼清泉,水質甘冽純凈,旺而不涸,是四周群眾飲用優質水的水源,平地上的水泉稱為“平泉”,平泉鎮之地名即由此而來。后來,原面開裂,分割出一條前闊后窄、形似“八”字的溝岔,清泉陷落溝底,溝北隆起一座類若佛掌的山峰,當地人稱它為“八山”。后來,整個村子也以八山命名。平泉鎮的八山溝掌開闊,莊戶窯洞錯落,樹木茂密,溝不深,坡不陡。明朝初年,有人看準這個地方,舉薦會長經理,集資化緣,獻工獻料,延聘能工巧匠,在八山修起一座氣勢恢宏、集亭臺樓閣、塑像壁畫于一處的寺院,名之曰天恩寺。天恩寺坐北向南,占地20余畝,樓閣宮殿40余間,從溝底至山頂呈長方形,將佛掌圈……[詳細] |
![]() | 潛夫山森林公園AA 距離鎮原縣城1公里,省道318線從旁邊穿過。潛夫山森林公園位于鎮原縣城潛夫山上,潛夫山因東漢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論家王符在此隱居著書《潛夫論》而得名,相傳山上古柏為王符親手所植,潛夫亭為王符的讀書壇。公園設有兩個出入大門,西、北兩側留有鎮遠縣城古城墻遺址。園內包括烈士陵園、悠園、沁園、怡園、王符紀念館、潛夫亭、杏花亭、佑德觀、通明宮,書畫展覽館,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門票·開放時間10元美食住宿·購物公園東邊有潛夫山莊賓館景點位置慶陽市鎮原縣城潛夫山上……[詳細] |
![]() | 鎮原縣博物館免費 鎮原縣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位于鎮原縣城文化廣場東側,1950年開始收藏和管護文物,1986年經鎮原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是一座以收藏、宣傳、科研、陳列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縣級博物館,隸屬鎮原縣文化廣播影視局。該館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平方米,庫房面積200平方米。1996年被列為鎮原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確定為鎮原縣未成年人教育基地,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館內現有工作人員24人,其中本科文化程度7人,專業技術人員5人。下設有辦公室、保管部、陳列部、宣教部、保衛部。目前館藏文物以歷史文物為主,涵蓋了舊石器時代至今各歷史年代的文物共3551件,有陶器等16個門類,……[詳細] |
![]() | 從鎮原縣城出發,沿川道公路西行20公里,即到開邊鎮所在地。鎮政府東約1公里處橫亙著一道山梁,叫頁山,象一條巨蟒橫臥川心,將茹河逼向南邊山根,遮掩住東川的全部視線,給人一種郁悶壓抑的感覺。然而,當你把視線南移,跳過茹河,古老蒼莽的雞頭山一下映入眼簾。這時,你就會豁然開朗,平添興致。雞頭山如雄雞引頸報曉,昂首屹立,峰巒突兀,溝壑縱橫,樹木繁盛,花草似錦,河渠流水潺潺,山間鳥雀嘰嘰。東風渠恰似一條玉帶纏山而過,高聳的渡槽凌空而起,劈崖鑿石,掘山填溝,牽引茹河水上山,澆灌千畝良田,顯示著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置身于此,你就會對人民群眾創造的奇跡不住的贊美、感嘆,并油然而生敬意。陽春三月,山上萬物吐翠,百花……[詳細] |
![]() | 原峰山鎮原縣西南30公里處的中原鄉原峰行政村南,有一座渾圓陡峭、奇特秀逸的山峰,古稱隴山。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山森林起火,水源干涸,蛇蝎肆虐,民遭其害。一天,突然天空出現一只金鳳,旋落地面,立刻大雨傾注,火焰熄滅,蛇蝎斂跡。雨后不見金鳳,聳立起一座酷似金鳳的山峰。鳳嘴、鳳頸、鳳翅、鳳尾,極為傳神。同時,西北溝澗泉水噴涌而出,清涼甘甜,明澈見底,人稱鳳水。不久,山上長出茂密的松柏,奇異的花草,走獸奔跑,眾鳥棲息。故村人鄉老謂之旋鳳山。今稱原峰山。原峰山座落在五指原——食指的原峰塬腹地,北襟塬面,南望涇河,藏臥溝澗,山環水抱,突兀聳立,獨秀一峰,極有神韻。后來,人們看到山形奇特秀逸,就在山上建起廟宇……[詳細] |
![]() |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援西軍紀念館位于鎮原縣屯子鎮,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陳展內容分紅軍長征途經鎮原、援西軍駐守鎮原縣城、抗日戰爭期間、西府隴東戰役(解放戰爭期間的屯字鎮戰斗)四個部分,全面反映革命軍隊和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的光輝歷程,見證他們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展示他們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革命情懷。1935年10月10日,紅軍陜甘支隊長征途經鎮原。毛澤東當晚留宿在三岔鎮北邊的一所天主教堂里,周恩來、彭德懷住在附近的窯洞里。第一縱隊及縱隊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在三岔街宿營,第二、三縱隊及李富春、葉劍英、鄧發等在距三岔街道三四里的山崗土窯里宿營。紅軍長征過鎮原,為鎮原播……[詳細] |
![]() | 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寧縣石空鎮西北的雙龍山南麓。又名大佛寺,雙龍山古稱石空山,山東側石壁峭立,適於開窟造像。這里原有大佛洞、萬佛寺、百子觀音洞、靈光洞等,但如今除萬佛寺外,各窟均被流沙埋沒。石空寺原有大佛洞、臥佛洞、觀音洞、靈光洞、龍王洞等石窟,在石窟前的石壁下建有寺院,寺院中還置有各類塑神像。乾隆《中衛縣志》對石窟作過詳細的描述:“寺在半山,為兩院。東院山門內,重樓依山,樓下啟洞而入,中若著邃屋。……兩院梯上階而上,有真武閣、亦因山窟而室。轉西則新建佛殿巍然,內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筑臺,憑欄遠眺,河流環抱,村堡錯落。”由于這里是格里騰大沙漠的南緣,風沙很大,加上晚清時期,社會--,農村調敝,寺院荒……[詳細] |
![]() | 三岔毛澤東同志長征駐地舊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三岔鎮高灣村,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現存天主教堂建筑1座,窯洞5孔。天主教堂始建于清代,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長10.4米,進深1間,寬6.4米,硬山頂建筑。1935年10月9日晚,紅軍第一方面軍先遣部隊經馬渠唐家塬、塔兒洼、寺莊灣,連夜趕到三岔鎮。10日主力部隊跟進,行至唐家塬、塔兒洼一帶時,與國民黨第三十五師騎兵部隊發生戰斗,紅軍斃傷敵300多人。當晚,陜甘支隊在三岔鎮宿營,毛澤東住天主教堂,周恩來、彭德懷等住教堂旁的窯洞,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住一里外的窯洞。此時,陜甘革命根據地領導人已得知黨中央率陜甘支隊即將到來的消息,劉志丹等人派騎兵給毛澤……[詳細] |
![]() | 玉山寺石窟位于鎮原縣彭陽鄉劉大夫村南200米。共有5個洞窟,保存石造像82身。1號和5號窟僅存殘龕,2至4號窟保存較好。2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1、深5.8、高2.95米,主佛像已毀,兩壁各有二排5個圓拱淺龕,上排龕內均雕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內均雕文仕造像1尊。3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5、深6、高3.6米,兩壁均鑿有三排圓拱淺龕,上兩排每龕有1坐佛,下排有武士像。4號窟為長方形,寬4.1、深5.8、高2.9米,主像已毀,兩壁各有兩排圓拱淺龕,上排龕內均有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均有造像1尊。其造像風格豐滿秀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保存較好,對研究宋代石窟特征和佛教……[詳細] |
![]() | 大塬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三岔鎮大塬村,地處黃河南岸二級臺地上,臺地地勢平坦,呈梯形狀,遺址北至劉家峽水庫,東、南緊鄰本池溝,西至大塬村一社、二社,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550米,面積約2.75萬平方米。該遺址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曾采集完整的彩陶壺、罐等器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從地表采集有數塊陶器殘片,未發現任何文化層。根據相關資料和采集的標本特征分析,該遺址屬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的聚落遺址。……[詳細] |
![]() | 王符墓位于鎮原縣臨涇鄉灣灣村內。王符(約85—162),字節信,東漢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約生于章帝初,約卒于桓帝延熹五年(162),著有《潛夫論》,凡十卷36篇。在《潛夫論》中,提出“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國以民為基”,治國應以“富民為本”。陵園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存圓丘形封土高3米,直徑4米,原墓前建有“思潛亭”、“潛夫亭”、石碑等俱毀。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王符生平和東漢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田園子石窟位于慶陽市鎮原縣方山鄉蒲河行政村田園子自然村,共4個洞窟,2號、3號、4號窟均為佛窟,坐西向東,平面呈長方形,窟內均雕三佛及脅侍菩薩,為“三世佛”造像題材。3號窟出土銅佛造像7件、石造像碑1件、石造像塔1件、佛畫像石1件,五銖錢1枚。此石窟為北魏時期的佛教遺存,是近年來甘肅隴東地區石窟寺考古的重要發現,為絲綢之路關隴道佛教文化傳播及交通路線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蒲河流域上游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詳細] |
![]() | 老虎咀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廟渠鎮四合行政村,遺址南北長600米,東西長300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距地表1.5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墓葬,采集標本有夾砂紅陶高領罐、網格紋彩陶缽、籃紋紅陶罐、附加堆紋紅陶罐、石斧、貝殼、雙孔石刀、灰陶盆等器物殘片。出土器物有夾砂紅陶水管、籃紋紅陶盆,單、雙耳紅陶罐以及玉璜、玉璧、鹿角、三耳罐、陶鬲等器物。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典型的常山下層文化遺存。……[詳細] |
![]() | 胡國珍墓位于鎮原縣上肖鄉翟池村東南1公里。胡國珍(439—518),字世玉,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北魏宣武靈皇后之父,司徒,歷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其女為宣武帝充華妃,謚曰靈太后。墓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并列2座圓丘形封土,其中1座殘高2、底徑20米;另一座殘高1.5、底徑12米。墓碑及其它附屬物無存。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魏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洞洞溝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王咀子鄉郭咀子村洞洞溝,遺址長365米,寬196米,面積約71540平方米。1920年8月,法國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雇用10多人,在當地人挖“龍骨“的洞洞溝進行古人類文化遺物發掘,于8月10日在砂礫層中挖掘出2件打制脈石英片,距今約1.5萬年至1.8萬年,是中國出土最早的舊石器之一。現存天津自然博物館。……[詳細] |
![]() | 高莊遺址位于鎮原縣三岔鎮莊門村。內涵分屬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周文化。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暴露有房址、窯址和窖穴。采集陶器、石器和骨器52件。其中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蛙紋缽、盆,泥質紅陶缽、盆、尖底瓶等殘片。另有齊家文化夾砂紅陶罐,周代泥質灰陶壺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古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姜家灣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太平鎮蒲河南岸姜銀成莊,東至蒲河、南至姜溝、西至宋家峁,北至蛇扁洼。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長約4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197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組成考古調查組進行考古發掘,先后出土石器39件,以及皮毛犀、真馬大角鹿等動物化石。屬舊石器時代遺址。……[詳細] |
![]() | 彭陽古城位于鎮原縣彭陽鄉井陳家村。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50米。面積62500平方米。四角有角墩。現存東、南城墻,墻體夯筑,基寬5米,殘高10米,夯層厚0.2--0.3米。南、北兩面辟門。采集有銅鏡、銅幣和隱花青瓷碗、盤殘片。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鎮原地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段家坪遺址位于鎮原縣曙光鄉徐溝村東300米。屬齊家文化。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暴露有房址、窯址、窖穴。采集有夾砂紅陶繩紋罐、夾砂灰陶鬲、泥質灰陶籃紋罐殘片及磨制石刀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分布與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