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簡稱抗大七分校)校部舊址位于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現存22孔石箍窯和1處院落。從1943年到1946年,僅在華池開辦一期,學校學員最多時達5200多人。彭紹輝任校長,喻楚杰任副校長。抗大七分校學員積極響應黨中央“自已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一邊學習,一邊生產,創……[詳細] |
![]() | 東華池磚塔東華池磚塔位于林鎮鄉東華池古城半山腰,建于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89年),全塔建造精致,宏偉華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腳下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部相融,被譽為“隴上小延安”。東華池塔位于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的大風川與葫蘆河交匯處的寶塔山,始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身平面八角形,底……[詳細] |
![]() | 子午嶺子午嶺是橋山山脈的一條支脈,它介于涇河與洛河兩大水系之間,史志記載,她西挽寧慶、東接延安、南連耀州,北抵鹽邊,綿延400多公里。橫跨慶陽市的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的24個鄉鎮,主脊長達250多公里,面積4900多平方公里。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最早就在這一帶活動,遷徙往來,拔山通道,披荊斬棘,開辟荒蠻。他的陵墓就坐……[詳細] |
![]() | 寨子灣華池縣林鎮鄉寨子灣,是原南梁政府所在地,劉志丹、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他們在此建立了陜甘邊區政府。……[詳細] |
![]() | 風雨轉嘴子當年,就是在南梁荔園堡一個叫做轉嘴子的一面山坡上,有一處寧靜院落,依山是三孔窯洞,北手是三間廈房、南手是三間廈房,西面的空地是一片大約2畝地的操場,窯洞里一陣朗朗書聲,廈房里一陣民歌小唱。這里,便是南梁政府1934年創辦的陜甘邊區第一所紅色學校---轉嘴子列寧小學。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劉志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詳細] |
![]() | 大順城遺址大順城始筑于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知慶州范仲淹復筑。當時北宋與西夏戰事不斷,范仲淹任環慶路軍事統帥后,在今華池山莊境內親自率軍修筑了這座城寨,宋仁宗為這座城御筆賜名“大順城”。后范仲淹在這里寫下千古名句《漁家傲·秋思》。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小鳳川自然生態風景區大、小鳳川自然生態風景區位于華池縣東部,景區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軍民大生產基地、中國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小鳳川、煙霧溝、鳳川松濤、子午煙雨等景點。所在的子午嶺林區2006年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整個景區峰巒疊嶂,林濤如海、草木豐茂、溪流潺潺,置身其中,猶在仙境之中……[詳細] |
![]() | 圣公泉遺址圣公泉遺址位于老城鎮南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內有細泉泛出。傳說泉水較常水重二錢,清涼甘洌,爽口沁脾,煮茶尤香,可醫百病。唐朝大詩人王勃曾到此地,賦詩《晏圣公泉》,披襟乘石磴,列笈俯春泉,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影飄垂葉外,春度落花前,興洽林塘晚,重巖起夕煙”。清乾隆年間,立坊樹碑上,清代合水書院亦建于此,亦名“圣……[詳細] |
![]() | 塔兒灣石造像塔合水縣城東北部約70公里的太白鄉苗村川塔兒灣村,堪稱中國造像像塔而聞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鑿磨的紅砂巖石條塊疊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層,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名塔》一書認為它是中國最為纖細的古塔,將其列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勝之一。高約12米,經寬一點四米,原無臺基及基座,……[詳細] |
![]() | 秦道中國古代的“高速公路”雄奇險峻的子午嶺土脈之上,遺存著堪稱人類建筑奇跡的秦直古道。秦直古道是始皇35一37年(B.C212年——B.C210年)修建的咸陽云陽至秦九原郡(現內蒙古包頭市)的一條交通大道。據專家考證,秦直道全長1800里(約合今1400余里),寬5米,“可并行二三輛車”。據丈量,秦直道在合水縣境內共有……[詳細] |
![]() | 靈湫古祠靈湫即位于羅川東60里之要冊湫。是由于山體滑落,積水壅滯而形成的。湫方圓數畝,清澈透明,深不可測,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敗葉枯葦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于岸邊。四周喬松蔭郁,芳草萋萋,風來水聲松濤相間,蔚為大觀。相傳天旱于此祈禱雨露,莫不應驗如神,故稱靈湫。故唐、宋時,朝廷多加褒揚封祀。唐時修建龍祠,歷封“應圣……[詳細] |
![]() | 羅山兔穴羅山位于羅川城東20里。相傳唐天寶年間,唐明皇夢群仙現于籮底,于是廣派使者在全國各地查尋和夢境相符之處。一日,一位使者巡游至羅川縣(正寧縣古名),在羅山處見一老人隨一野兔,就派人最后獲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道家稱得道的人)像。啟奏唐明皇后,龍顏大悅,遂改羅川縣為真寧縣。羅山兔穴由……[詳細] |
![]() | 琴山古洞在羅川城南1里,即撫琴山之上,有山洞一個,不知何年何月開鑿。相傳每當清風徐徐吹來,洞中恍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曲。清體剝落,,只山形狀如琴式。相傳這里也就是所謂的唐明皇夢群仙現于“籮底”之處。后世據此勝景敷演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詳細] |
![]() | 黃帝冢從正寧縣城山河鎮坐汽車至五頃原回族鄉,在五頃原與二頃原結合的斜坡彎道的峴子處,有一東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臨谷,一峰聳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現修水平梯田18階,每階1~3米,階面寬1~2米,上植核桃樹近千棵。冢頂部原呈長方覆斗形,現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1500~1800平……[詳細] |
![]() | 羅川古城位于甘肅省正寧縣永和鎮北部的四郎河邊,沃土平疇,阡陌縱橫,古城遺跡尚存,“琴山、泰山、藥王山、北華山”四山合圍,風景優美。據史載,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這里設置陽周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羅水出于川”,遂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唐時改為真寧縣,清改為正寧縣,延用至今,羅川作為古縣城直……[詳細] |
![]() | 曹洪墓曹洪墓明代墓。曹洪,字文詔,山西大同人、以軍功屢建遷至總兵官。崇禎末年曹文詔與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乓戰于正寧縣湫頭塬,兵敗自刎。《正寧縣志》記:曹文詔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據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寧縣愉林子鎮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東北距縣城20公里。現存封土殘高約12米,底徑約25米,規模較大.據傳說封土堆……[詳細] |
![]() | 普照寺貞元銅鐘普照寺貞元銅鐘原為縣城普照寺法器。據史書記載唐德宗貞元7年就已存在(791年)。南宋時,金侵占寧州,貞元年間重鑄銅鐘,懸掛于鐘樓內,以震幽冥。鐘高2.2米、厚0.1米、口徑1.5米,重達7700斤。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湘樂磚塔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湘樂鎮北臺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寧縣城35公里,建造于北宋時期。湘樂古城址建于何時,無考。目前城垣殘存,磚塔聳立于古城內的西北角。磚塔,平面呈六角形,樓閣式,高七層,頂部殘,通體高約22米。第一層塔身很高,無臺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每面寬3.76米,門向南,單磚券頂,門高2.22米,寬1……[詳細] |
![]() | 翟池位翟池位于縣東35公里、嵋肖公路西側的上肖境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古十一月,溝北原頭滑塌,堵塞溝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該村也命名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處為13米,水面面積18萬平方米,總蓄水量126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詳細] |
![]() | 太陰池太陰池位于縣東32.5公里、屯子鎮東5公里左右的太陽高家,以新豐梁為界,東西兩邊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極圖狀,故新豐梁以東,向陽之地的池湫稱太陽池,以西背陰之地的池湫稱太陰池。太陽池已經干涸,留下一個神奇的傳說。一天晚間,其地所有人做了同一個夢,夢見家家戶戶趕牛下池湫往返不停地馱水,牛全身水流不住。次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