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白銀市旅游

白銀市旅游景點介紹

  連五坊清真寺位于會寧縣新添鄉(xiāng)新添村連五坊社東山腳下。連五坊清真寺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清真寺外墻底邊為基準,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康節(jié)墓位于會寧縣新添鄉(xiāng)彭灣村河沿社蓋家岔廟兒坪。康節(jié)墓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中心為基點,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隴西川樂樓位于會寧縣楊集鎮(zhèn)隴西川村街道。隴西川樂樓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樂樓圍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陰山遺址位于會寧縣漢家岔鎮(zhèn)陰山村。陰山遺址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瓦窯岔社大岔灣,南至干柴溝(牛門洞街道向北1.3Km處),西至鐵木山頂,北至漢岔村圈兒社。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饅頭山烽燧
  饅頭山烽燧位于郭城驛鎮(zhèn)郭城驛村。饅頭山烽燧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烽火臺中心為基準點,向四周各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沈家屲遺址位于丁家溝鎮(zhèn)沈家屲村沈家屲社西山梁。沈家屲遺址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劉永奇耕地,南至沈屲村莊,西至郭世元耕地,北至陳子華、劉建強耕地。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吳氏家族墓位于柴家門鎮(zhèn)雞兒嘴村十里鋪社南蓮花坪。吳氏家族墓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中心為基點,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寨子墓群位于柴家門鎮(zhèn)北二十里鋪村寨子社東山半山腰祖厲河臺地上。寨子墓群為第二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南至新建婦幼保健院,東至紫薇山,北至現(xiàn)代路,西至G247線。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詳細]
金魚公園
  金魚公園位于白銀老城區(qū)中心地帶,它因山勢地形呈金魚狀而得名,是一塊集娛樂、休閑、晨練、納涼的風水寶地。公園依山而建,山水相映,動靜結合,綠樹成蔭,景色宜人。與全民健身廣場和嘉垣廣場渾然融為一體。噴泉、雕塑、亭臺、樓閣、湖水、長城、寶塔、綠蔭、鮮花相映成趣。 用時參考隨意交通 市內乘坐9路公交車即可到達 門票 免費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位置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東山路……[詳細]
一條山戰(zhàn)役紀念館
  一條山戰(zhàn)役紀念館建成于2009年,位于景泰縣人民公園中心,占地面積1548平方米。紀念館展覽分強渡黃河;景泰激戰(zhàn);軍民魚水情;征戰(zhàn)河西四個單元。館內共有圖片、圖表300多幅,實物30多件,真實地再現(xiàn)了渡過黃河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的紅30軍、紅9軍在景泰境內輾轉作戰(zhàn)14天,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10余次的革命歷程。……[詳細]
明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
  分布于白銀市的靖遠、景泰,蘭州市的永登、安寧、紅古,武威市的天祝、古浪、涼州、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張掖市的山丹、甘州、臨澤、高臺,酒泉市的肅州、金塔及嘉峪關市。跨越7個市15個縣區(qū),全長1200余公里。是防御性軍事設施。另外,在甘南和臨夏兩州境,也有區(qū)域性長城,約200公里,不與主長城接,自成體系。亦是地方防御性軍事設施。 省境長城之走向,西起嘉峪關,向東經(jīng)酒泉、金塔,然后東南行經(jīng)永昌、再折北至民勤,又折南而下經(jīng)武威、古浪,東向入景泰,過黃河至靖遠,沿河南岸東北向,出黑山峽入寧夏。是為主線。另一條復線,自武威涼州區(qū)黃羊鎮(zhèn)以東的東灘分出,向南穿古浪峽、越烏鞘嶺,沿莊浪河,縱貫永登全境,至蘭州西固區(qū)之河口,沿黃河而下,經(jīng)安寧入蘭州,又東北行,過桑園峽,達靖遠,與主線合而入寧夏同心縣。其中永昌至民……[詳細]
北城灘城址
  北城灘城址位于靖遠縣雙龍鎮(zhèn)仁和村西南3.5公里。地處黃河上游交通、軍事的險關要隘。面積約3萬平方米。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95米,南北寬155米。黃土夯筑城垣,夯層厚0.12--0.14米。墻基寬5.8米,殘高3.3米,頂寬1米,南設城門,并有凸形甕城,門外即為波濤洶涌的黃河。甕城城墻夯層內夾有小砂石層,夯土層厚0.14米,夾砂層厚0.03—0.04米。城的四角都有墩臺,北墻、東墻各有馬面三個,西墻有馬面兩個,城內有道路、房屋遺跡和盆、罐、瓶、蓮花紋圓瓦當殘片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唐代軍事防務和城建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牛門洞遺址
  牛門洞遺址位于會寧縣頭寨子鄉(xiāng)牛門洞村。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半山、馬廠三種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墓葬、灰坑等。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陶片為泥質、夾砂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樣有橙、黃、五彩紋、魚紋、鳥紋、圓圈紋、漩渦紋,器形有盆、碗、罐等;半山類型的陶片為夾砂紅、灰陶,多飾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鋸齒紋、水波紋、葫蘆紋,器形有罐、缽、盆、甕等;馬廠類型的陶片為夾砂紅、灰陶,飾粗條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圓圈紋、螺旋紋、波折紋、編織紋,器形有甕、壺、單把筒形杯、石臼、石祖等。遺址保存較好,內涵豐富,不僅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分布區(qū)域有重要價值,而且也是研究馬家窯文化內涵的重要遺址。……[詳細]
寺兒灣石窟
  寺兒灣石窟位于靖遠縣北灣鎮(zhèn)天字村東北2公里。又名紅羅寺,窟鑿于紅砂巖崖面上。創(chuàng)建于唐,清康熙、嘉慶年間重修,原有6窟,現(xiàn)存1窟,為平頂式,坐東向西,窟內有石雕一佛一菩薩和唐代造像釋迦、伽葉、阿難、觀音、力士、天王、十八羅漢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門為磚券拱結構,上方有木結構小閣一座,出檐處為斗拱木雕,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樓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龕一處,距地表高2米,內有浮雕殘跡,配殿和山門毀于清同治年間。窟前留有殘碑半塊,高1.1米、寬0.81米,殘存133字,記載石窟建立經(jīng)過,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兩通,陰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紅砂崖上。保存較完整,對研究唐代泥塑藝術有重要價值。……[詳細]
靖遠鐘鼓樓
  靖遠鐘鼓樓位于靖遠縣城中心。原名譙樓,據(jù)《道光·靖遠縣志》載:“譙樓在城中大街協(xié)鎮(zhèn)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樓三層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統(tǒng)三年(1438)為指揮房貴建,弘治三年(1490)守備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毀于兵亂。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樓基上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積約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磚木結構,建樓修于高7.8米的方形臺基上,臺下拱門連通南北大街,樓為三層五楹,樓東西面寬5間(20.8米),當心間寬3.2米,樓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頂,從第一層起,樓內設木梯可上三層。拱門南額陰書篆刻“瑞豐”二字,為張云錦所書,北額題“天樞”,傳為知縣李志學書,樓上有邑人陳國鈞撰書一聯(lián)“此亦天樞,眾星環(huán)拱;嚴然砥柱,萬壑朝宗”。1987--1990年多次……[詳細]
紅山寺石窟
  紅山寺石窟位于白銀市平川區(qū)共和鎮(zhèn)共和村西300米。又名開元寺,據(jù)載:元至正十九(1359)年鑿窟修殿,明萬歷十二(1584)年擴建,清乾隆二(1737)年創(chuàng)建窟前木建,古建筑大多已毀,現(xiàn)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鑿門闕,進深8、寬6米,券頂,門寬2米,崖前木建為磚木混合結構,硬山卷棚頂?shù)钐媒ㄖ邇扔嗅屽饶材帷⒂^音菩薩、十八羅漢等。保持基本較好。對研究石窟建筑形制和佛教史有重要價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川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平川區(qū)西北部的共和鎮(zhèn)境內,省道308線可直接到達。紅山寺亦名開元寺,因座落在紅巖石山上,故稱紅山寺。據(jù)寺內石碑記載,紅山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明弘治擴建石窟,修大雄寶殿,萬歷十二年(1584)擴建東西殿、法王殿、岳山樓蘇武廟等建筑。乾隆二年(1743)創(chuàng)建窟前木建筑。清……[詳細]
潘育龍墓
  潘育龍墓位于靖遠縣烏蘭鎮(zhèn)團結村。潘育龍,靖遠人,清康熙年間曾任陜西提督,賜鎮(zhèn)綏將軍。其墓冢以南120米處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寬7.55米。三門四柱,明間面闊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構件均為青石條榫接壘砌而成。坊頂正中豎匾篆文陰刻“敕建”,橫匾陰刻楷書“賜鎮(zhèn)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龍石坊”。明間正面橫批陰刻楷書“輸忠間外”,背面“書銳爭先”。次間面闊1.55米,橫披左“恩榮”、右“褒封”。明間天額浮雕有二龍戲珠,背有丹鳳朝陽。兩中柱內側刻對聯(lián)一幅“千里川役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石鼓上刻花草、鳳鳥、魚、獅、豹、鹿、麒麟等。……[詳細]
關川道堂
  關川道堂位于白銀市會寧縣頭寨鎮(zhèn)馬家堡村關川河東南岸臺地上,現(xiàn)保留兩孔窯洞和門前院子,占地面積約525平方米。兩孔窯洞座東面西,洞口闊3.1米,進深10.5米。窯洞門面用青磚砌就,仿木結構蓮花垂柱造型。洞口青磚包面,進深2.3米,左洞為傳教時所用,右洞為生活所用。左洞磚拱上正中從右向左書“東道發(fā)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磚陽刻“書”形圖案,洞門兩側有對聯(lián),上聯(lián)“古莊思遠祖”,下聯(lián)“靜室諷遺經(jīng)”。該遺址是清代乾隆年間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chuàng)始人馬明心居住、傳教之地。……[詳細]
仁和張氏民居
  仁和張氏民居位于白銀市靖遠縣雙龍鎮(zhèn)仁和村,原發(fā)裕堡堡內,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張雄舊居,曰“積德堂”。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東,均為磚土木硬山頂結構。東西長294.5米,南北寬173.9米,占地面積51330平方米。西主居為兩坡水飛檐、深門淺窗三間,面闊8.7米,通進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單坡水四明柱飛檐倒座三間;單坡水七明柱單檐南北廂房各六間;門房兩間;西南角有木結構卷棚頂兩坡水繡樓二層六間;磚雕照壁、磚門樓及倉房等。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仁和張氏民居為了解清代民族經(jīng)濟貿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風情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甘溝驛遺址
  甘溝驛遺址位于白銀市會寧縣甘溝驛鎮(zhèn)甘溝驛村三社祖厲河東與當?shù)匾粭l小河的交匯處,遺址呈四方形,長約200米,寬約140米,面積約2800平方米。遺址北臨小河,西臨祖厲河。遺址西現(xiàn)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墻系黃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寬6米,內高5米;外城墻高7-9米。南、北面城墻明顯可見兩個馬面,北面城墻坍塌嚴重;東、西城墻明顯可見一個馬面。城門南北對開,南城門有甕城。城內現(xiàn)有當?shù)厝罕娦藿ǖ膹R宇,城內其余地方荒蕪。地表可見青花瓷片。據(jù)《會寧縣志》記載,此城筑于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為明代驛城,是會寧通向靖遠的一處重要驛站,為研究會寧地方史志的重要史跡。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日本乱码伦不卡视频 | 亚洲乱码国产精品 | 在线jyzzjyzz免费视频 | 思思热在线视频在线 | 中国少妇性爱视频免费的 | 日本韩国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